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搜尋

伊寧市

座標43°54′29″N81°16′29″E / 43.908048°N 81.274800°E /43.908048; 81.27480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伊寧市
哈薩克語قۇلجا قالاسى
維吾爾語غۇلجا شەھىرى
縣級市
傍晚的伊犁河畔
傍晚的伊犁河畔
坐標:43°54′29″N81°16′29″E / 43.908048°N 81.274800°E /43.908048; 81.274800
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設立1952年5月23日[1]
下級行政區
政府
 • 市長賽福丁·伊木熱木則[3]
 • 市委書記李寧平[4]
面積
 • 總計644.01 平方公里(248.65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5]
 • 常住778,047人
 • 密度1,208人/平方公里(3,129人/平方英里)
 • 城鎮654,726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08:00
新疆時間UTC+6
郵政編碼835000
電話區號999
車輛號牌新F
行政區劃代碼654002
網站中國伊寧

伊寧市是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轄下的一個縣級市,為該州首府。清代伊犁將軍駐地,後為寧遠縣(伊寧縣)轄區。1952年5月,以伊寧縣縣城的五個設立伊寧市[7]。位於伊犁河谷內,是該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工業中心,現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武警新疆總隊機動第四支隊駐地。市人民政府駐新華西路。

唐朝時,為蟄失密城所在。後名為「古麗扎」。清代突厥語地名稱固勒扎維吾爾語غۇلجا‎,拉丁維文:Ghulja,哈薩克語قۇلجا)。當代別名「古麗斯坦」(花城)[8]

歷史

[編輯]

烏孫國

[編輯]
主條目:烏孫

西元前三世紀(相當於秦代)時,伊犁河谷是塞迦斯基泰)人與烏孫人活動的區域。前二世紀初,匈奴崛起,迫使大月氏西遷伊犁河谷,大月氏攻擊烏孫牧地,烏孫族大敗,昆莫難兜靡被殺害。匈奴冒頓單于收留烏孫餘部,孫兒軍臣單于於前113年左右指派難兜靡之子獵驕靡率領烏孫征討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烏孫軍大獲全勝,隨後獵驕靡在伊犁河谷建立了烏孫國。匈奴通過烏孫間接控制從伊犁河流域西抵伊朗高原的交通線[9][10]。雖然軍臣單于死後,烏孫國便「不肯復事匈奴」[11],但是很長時間內一直羈屬匈奴[9]

《漢書·西域傳》記載:「烏孫國,大昆彌治赤谷城,去長安八千九百里。戶十二萬,口六十三萬,勝兵十八萬八千八百人……」認為烏孫在西域「最為疆國」。西元前110年,烏孫與西漢結盟,西漢利用烏孫牽制匈奴在天山以北的勢力。西元前58年,匈奴分裂,對西漢而言,烏孫失去盟友的價值,舉動開始受到西漢新組織西域都護府監視。加上烏孫在「狂王」泥靡死後發生繼承人問題,內部分裂後由大小昆彌分治,在二世紀中葉又遭到鮮卑首領檀石槐攻擊,國勢漸漸衰弱。

三世紀時,烏孫曾經向曹魏政權進貢[12]。西元318年,鮮卑拓跋部首領鬱律重創烏孫。五世紀初,蒙古高原的柔然與烏孫西北方的悅般聯手,烏孫被迫避居天山山中[13]

西元439年,北魏統一華北,烏孫向其進貢[14]。早在437年之前,蒙古高原的柔然就曾經數次攻打烏孫國[15]。北魏希望挑戰柔然,曾經在437年派遣董琬、高明等人出使西域,途經烏孫,受到烏孫王的禮待。此後烏孫往蔥嶺遷徙,在漢文史籍上消失。

突厥與蒙古

[編輯]

西元552年,古突厥首領土門擊潰柔然,在蒙古高原建立了突厥汗國,土門的弟弟室點密則在伊犁河流域建立西突厥汗國,成為第一代西突厥可汗,他的牙帳位在今伊犁特克斯河流域。西元657年,唐帝國桃花石)派遣蘇定方西征,西突厥被滅國。伊犁等地歸入唐北庭大都護府管轄。當時伊犁的主要部族是突厥葛邏祿部。《新唐書》記有蟄失密城,為伊寧古稱。「蟄失蜜」即古波斯語yasmin,當時漢語翻譯為耶悉茗,即素馨花。因波斯語阿拉伯語突厥語中,yasmin為的素馨花和茉莉花的統稱。故「蟄失密城」在當代又翻譯為茉莉花城。蟄失密城之名日後演變為古麗扎城(花園城)、固勒扎城(盤羊城)[8]

十世紀時,葛邏祿與回鶻聯合,建立了喀喇汗國,伊犁在此時開始伊斯蘭化。1124年,伊犁的葛邏祿部族臣服於東來的西遼(喀喇契丹)。1211年,伊犁河流域的葛邏祿部投附蒙古帝國。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和中亞廣大地區後,在1224年建立察合台汗國,統治包括伊犁與吉爾吉斯斯坦在內的中亞地區。1346年,察合台汗國分裂,伊犁被歸給東察合台汗國蒙兀兒斯坦),並在1418-1508年以「亦力把里」一名作為東察合台汗國國都。此時東察合台汗國的蒙古人已大部融合於伊斯蘭教信仰之中,史冊中稱之為蒙兀兒人(Mongol)。

1514年,亦力把里汗速檀阿黑麻(Ahmad Alaq)之子薩亦德(Sultan Said Khan)在喀什噶爾建立葉爾羌汗國,伊犁也成為其勢力範圍。此時喀什噶爾的白山派葉爾羌城的黑山派兩大和卓系統興起,彼此互鬥不已。1677年,瓦剌衛拉特)蒙古崛起,獲得葉爾羌汗國的臣服。南進新疆的瓦剌四部中,準噶爾部以伊犁為根據地相繼控制阿爾泰、塔城等地,逐漸取得統治地位,建立準噶爾汗國

清朝

[編輯]

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朝征服伊犁盆地的準噶爾部與喀什噶爾的白山派,決定以伊犁盆地作為控制新疆的主要根據地,於1760年設立伊犁辦事大臣,兩年後在伊犁設立了總統伊犁等處將軍,作為當時西域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統轄天山南北各路,並在伊犁河谷建立「九城」,在今哈薩克的伊犁河南岸特克斯河上游、恰倫河兩岸有厄魯特營,春賈有錫伯營和北岸扎爾肯特有索倫營到北天山沿線之間設有卡倫。伊寧市為當時的寧遠城,又稱老固勒扎(Old Ghulja)或塔蘭奇固勒扎(Taranchi Kulja)。1888-1914年間為寧遠縣。

1864年,在同治新疆回亂期間,新疆一些地區被新出現的哲德沙爾汗國(Yettishar)佔領,伊犁的東干族塔蘭奇則成立了塔蘭奇蘇丹政權,整個伊犁河谷只有惠遠城由清軍控制,其他地方都被穆斯林叛軍占領。穆斯林叛軍大肆屠殺寧遠城的滿族人,伊犁將軍明緒(Mingsioi)也連同家人殉死城中。1871年,俄羅斯帝國侵略伊犁,直到1880年才經由《伊犁條約》將霍爾果斯河以東地區還給中國清朝。

1884年(光緒十年)十月,新疆建省,伊犁將軍改為「伊犁駐防將軍」,民政功能移除,軍事方面也只管伊犁與塔城。軍府制(Amban)與伯克制(Baig)廢除,由取代。

1888年,伊塔道設立,道員駐寧遠城,下設伊犁府、塔城直隸廳和精河直隸廳,寧遠城設為寧遠縣[16]

民國時期

[編輯]

1914年2月1日,伊犁鎮邊使改為鎮守使,由中央直轄改為新疆省管轄。因多個省份均有同名的寧遠縣,故將新疆的寧遠縣改名為伊寧縣[17]

1943年設立伊犁專區,下轄11縣與新源設治局[18]

1944年9月,在蘇聯的支持下,伊犁、塔城、阿山發生「伊寧事變」(中共稱為三區革命),伊寧的維吾爾族人武裝蜂起,會同阿勒泰與塔城的哈薩克族人,成立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新疆省政府對立。1948年8月1日,阿合買提江·哈斯木在伊犁成立「新疆保衛和平民主同盟[19],並通電支持中國共產黨。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0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20日進駐新疆省會迪化(今烏魯木齊)。

共和國時期

[編輯]
  • 1949年12月中旬,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伊寧縣縣城。1950年6月,成立伊寧縣人民政府[7]
  • 1952年5月23日,政務院批准設立伊寧市,時伊寧縣轄9個區,縣城5個析置劃歸伊寧市[7]
  • 1953年,伊寧縣六區七鄉(庫色木契克鄉)劃歸博樂縣、八區三鄉(瑪勒巴扎)劃歸伊寧市[7]
  • 1954年11月,以伊犁、塔城、阿勒泰3個專區為基礎成立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首府駐伊寧市
  • 1955年12月,伊犁專區撤銷,所屬市、縣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轄。州轄塔城、阿勒泰兩個專區和直屬1市9縣,共轄1市23縣(1966年撤銷水定縣)。此時不停有維吾爾與哈薩克族人越境逃入蘇聯。
  • 1969年5月,成立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革命委員會,只管轄伊犁1市8縣。
  • 1975年8月,恢復自治州權限,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首府遷至奎屯市,同時恢復伊犁地區黨政建制,伊犁州直轄奎屯市。
  • 1977年,霍城縣發生伊犁農墾局六十一團場禮堂火災,造成694人死亡、161人受傷。
  • 1979年,再次撤銷伊犁地區建制,首府遷回伊寧市。原則管理塔城、阿勒泰地區,直轄2市8縣。
  • 1985年1月,伊犁地區建制再次恢復,伊犁州直轄奎屯市。
  • 1997年2月5日,發生「伊寧二五、二六事件」。
  • 2001年3月,第三次撤銷伊犁地區建制,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轄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直轄伊寧 、奎屯等2市和7縣1自治縣。
  • 2014年6月26日,設立縣級霍爾果斯市,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

地理

[編輯]

伊寧市地處伊犁河谷盆地中央。東連伊寧縣,西鄰霍城縣,南瀕伊犁河與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隔河相望,北依天山支脈科古爾琴山。地表水徑流主要有伊犁河、人民渠、北支幹渠、團結渠、北山溝及泉水等。伊犁河從本市南沿由東向西蜿蜒流過,在本市流程為35.3千米,在中國境內的流程150餘千米,集水面積5萬餘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118.06億立方米。

伊寧市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均氣溫10.5℃,1月最冷年均-12℃,7月最熱年均22.8℃,年均降水量245.1毫米,無霜期190天,年均日照3080.8小時,具有發展特色農業的水土光熱資源優勢。冬季市區一般年份最低溫≤-30℃,海拔850~1500米的地帶屬內暖帶(逆溫層),其中以海拔900~1200米的淺山地帶最明顯,1月平均溫度較平原地區高4℃以上,一般在11月初形成,次年3月上旬結束。春季氣溫上升快,但不穩定,由於冷空氣的侵入頻繁,易使上升的溫度又急劇下降,倒春寒每兩年1次。夏季炎熱,平原地區極端最高溫度可達39℃~41℃,有穩定的炎熱期,最熱7月,平均溫度在22℃~23℃。秋季溫度下降快,由於北方冷空氣活動加強,於9月上旬出現寒潮和霜凍,農作物易受害[20]

伊寧市氣象數據(1971年至2000年)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11.8
(53.2)
19.6
(67.3)
27.6
(81.7)
33.5
(92.3)
36.0
(96.8)
36.5
(97.7)
39.2
(102.6)
38.3
(100.9)
37.3
(99.1)
31.1
(88.0)
22.6
(72.7)
14.5
(58.1)
39.2
(102.6)
平均高溫 °C(°F)−2.1
(28.2)
0.2
(32.4)
9.0
(48.2)
20.4
(68.7)
24.8
(76.6)
28.5
(83.3)
31.0
(87.8)
30.4
(86.7)
25.8
(78.4)
18.0
(64.4)
8.7
(47.7)
1.3
(34.3)
16.3
(61.4)
日均氣溫 °C(°F)−8.8
(16.2)
−6.2
(20.8)
2.8
(37.0)
12.7
(54.9)
17.2
(63.0)
20.9
(69.6)
23.1
(73.6)
22.0
(71.6)
17.1
(62.8)
9.5
(49.1)
2.1
(35.8)
−4.6
(23.7)
9.0
(48.2)
平均低溫 °C(°F)−15.0
(5.0)
−12.2
(10.0)
−2.5
(27.5)
5.8
(42.4)
10.2
(50.4)
14.0
(57.2)
15.8
(60.4)
14.1
(57.4)
9.3
(48.7)
2.9
(37.2)
−2.8
(27.0)
−9.5
(14.9)
2.5
(36.5)
歷史最低溫 °C(°F)−40.4
(−40.7)
−34.7
(−30.5)
−23.8
(−10.8)
−8.6
(16.5)
−2.3
(27.9)
3.4
(38.1)
6.9
(44.4)
2.8
(37.0)
−2.8
(27.0)
−11.7
(10.9)
−37.2
(−35.0)
−37.2
(−35.0)
−40.4
(−40.7)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17.9
(0.70)
19.1
(0.75)
20.2
(0.80)
28.0
(1.10)
27.2
(1.07)
28.5
(1.12)
20.2
(0.80)
14.2
(0.56)
14.6
(0.57)
26.1
(1.03)
27.8
(1.09)
25.0
(0.98)
268.8
(10.57)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8.17.68.17.68.69.18.16.24.46.77.48.390.2
平均相對濕度(%)78787055585956545766747865
月均日照時數159.7170.9213.8252.2291.5299.6327.4316.0274.8213.8168.6145.72,834
可照百分比56585863646570737368585364
資料來源:中國氣象局

行政區劃

[編輯]

伊寧市下轄8個街道辦事處、4個、5個[21]

薩依布依街道、​墩買里街道、​伊犁河路街道、​喀贊其街道、​都來提巴格街道、​瓊科瑞克街道、​艾蘭木巴格街道、​解放路街道、​巴彥岱鎮、​潘津鎮、​英也爾鎮、​達達木圖鎮、​漢賓鄉、​塔什科瑞克鄉、​喀爾墩鄉、​托格拉克鄉、​克伯克圩孜鄉和​伊寧邊境經濟合作區

交通

[編輯]

人口

[編輯]
伊寧站

2020年末,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市常住人口為778047人。[22]

伊寧目前所屬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了新疆西北部的伊犁、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等三地區,是中國唯一的副省級自治州。伊寧是其直屬的縣市之一,並為首府所在地。伊寧歷史上一直是多民族混居的地方。現在全市人口中維吾爾族漢族回族哈薩克族較多,另有錫伯族蒙古族烏茲別克族俄羅斯族等,民族風情濃郁,其中維吾爾、回、哈薩克等民族的人口有人信伊斯蘭教。生活在伊寧的錫伯族,系清乾隆年間從中國東北西遷而來。

產業

[編輯]
1964年的伊寧毛紡廠

伊寧地處伊犁河谷中部的綠洲內,全境地勢平緩,年平均氣溫8.4℃,降水量262毫米。城區內綠樹成蔭,綠化率達40%以上,有「塞外江南」之稱。溫和濕潤的氣候和充裕的水資源使這裡很適合發展農業。這裡主要種植小麥亞麻甜菜菸草等作物,以及蘋果西瓜甜瓜等各類瓜果。境內煤炭資源非常豐富,工業有採礦、紡織、食品、皮革、建材等。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通過臨近的霍爾果斯口岸,伊寧與哈薩克斯坦中亞各國的貿易增長較快。

文化和旅遊

[編輯]

清朝伊犁將軍最初駐伊寧,並從這裡統治整個新疆地區。後築伊犁九城,其中惠遠城(位於今霍城)為將軍駐地,而寧遠城即今伊寧市為商民聚集之所。城內外古蹟較多,有伊犁將軍府、陝西大寺(回族大寺)、拜都拉大寺、火龍洞等許多名勝和宗教建築。

教育

[編輯]

2010年9月,伊寧市所有中小學校實行民漢合校。[23]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伊宁市概况. 新疆伊寧市人民政府. [2011-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2月6日)(中文(簡體)).1952年5月23日,從伊寧縣析置伊寧市 
  2. ^2.02.12.2伊宁市概况. 行政區劃網. 2011-01-05 [2011-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1).全市轄8個街道、1個鎮、8個鄉 
  3. ^政务公开-市长之窗-市长. 伊寧市人民政府. [2011-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05).市長:賽福丁·伊木熱木則 
  4. ^國際在線專稿.政务公开-市长之窗-市长.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2010-10-21 [2011-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05).專訪伊寧市委書記李寧平 
  5.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ISBN 978-7-5037-9772-9.Wikidata Q130368174(中文). 
  6. ^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截至2010年12月31日).國家民政部. 2011-06-23 [2011-01-28](中文(簡體)).654002 伊寧市 
  7. ^7.07.17.27.3畢亮.“历史文化. 伊寧縣人民政府網站. 2024-02-14 [2024-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22)(簡體中文). 
  8. ^8.08.1畢亮. 鑫報 , 編.“花城”伊犁:芳名由来. 大西北網站,來源:新疆都市報. 2011-12-28 [2024-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20)(簡體中文). 
  9. ^9.09.1余太山等. 余太山 , 編. 西域通史 1.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年. 
  10. ^《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自烏孫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單于一信,則國國傳送食,不敢留苦」
  11. ^班固等. 《漢書‧西域傳》. 
  12. ^《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魏興,西域雖不能盡至,其大國龜茲、于寘、康居、烏孫、疏勒、月氏、鄯善、車師之屬,無歲不奉朝貢,略如漢氏故事。」
  13. ^薛宗正, 柔然汗國的興亡──兼論丁零、鐵勒系族群的西遷與崛起,西域研究,1995年3期,37-46頁.
  14. ^《資治通鑑·宋紀四》:「〔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十二年(乙亥,公元四三五年)〕龜茲、疏勒、烏孫、悅般、渴槃阤、鄯善、焉耆、車師、粟持九國入貢於魏。」
  15. ^《魏書·西域傳》:烏孫國……居赤谷城,在龜茲西北,去代一萬八百里。其國數為蠕蠕所侵,西徙蔥嶺山中……太延三年,遣使者董琬等使其國,後每使朝貢。
  16. ^阿拉騰奧其爾著.清代伊犁将军论稿.Publishing House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1996.  also seeArchived copy清代伊犁将军论稿. book118.com. 2018-08-23 [2019-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2). 
  17. ^連結至維基文庫 《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 維基文庫: p. 民國3年2月5日政府公報第628號擬改各省重複縣名撮舉理由分別說明請鑒核批示文 (中文). 
  18. ^Archived copy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来源、地位及与塔城、阿勒泰地区关系. fangdd.com. 2016-06-03 [2019-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2). 
  19. ^劉文遠. 论中国共产党对新疆三区革命的影响. 理論學刊. 2004, (2004年04期): 71-76. 
  20. ^伊宁市概况.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人民政府. 伊寧市政府. 2016-03-02. 
  21. ^行政区划搜索:伊宁市. 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 
  22. ^中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2-25]. 
  23. ^政协委员:"民汉合校"等措施提升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 國際在線. [2023-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8). 

外部連結

[編輯]
伊寧市行政區劃
街道
行政管理區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行政區劃(直屬縣市)
省級行政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政府駐地:伊寧市
縣級行政區
縣級市
伊寧市
8街道
4鎮
5鄉
奎屯市
5街道
1鄉
霍爾果斯市
5街道
1民族鄉
伊寧縣
8鎮
9鄉
1民族鄉
霍城縣
5鎮
3鄉
1民族鄉
鞏留縣
6鎮
2鄉
新源縣
9鎮
2鄉
昭蘇縣
5鎮
2鄉
3民族鄉
特克斯縣
5鎮
1鄉
2民族鄉
尼勒克縣
4鎮
6鄉
1民族鄉
自治縣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6鎮
6鄉
1民族鄉
地級行政區
地級市
烏魯木齊市
克拉瑪依市
吐魯番市
哈密市
地區
阿克蘇地區
喀什地區
和田地區
自治州
昌吉回族自治州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塔城地區
阿勒泰地區
自治區直轄
縣級行政區
注1:石河子市、阿拉爾市、圖木舒克市、五家渠市、北屯市、鐵門關市、雙河市、可克達拉市、崑玉市、胡楊河市、新星市、白楊市實行「師市合一」制度,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直管。
注2:喀喇崑崙走廊現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際統治,參見中巴邊界協定。與印度存在主權爭議的阿克賽欽現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際統治,參見中印邊界問題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列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鄉級以上行政區列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師團列表
區劃索引:單位(代碼)省級()>(副省級)>地級>縣級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內蒙古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上海 •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東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廣東 • 廣西 • 海南 • 重慶 • 四川 • 貴州 • 雲南 • 西藏 • 陝西 • 甘肅 • 青海 • 寧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門 • (台灣)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共144處(截至2024年12月):
華北
15
北 京1
天 津1
河 北6
山 西6
內蒙古1
東北
7
遼 寧2
吉 林3
黑龍江2
華東
51
上 海1
江 蘇14
浙 江10
安 徽7
山 東10
福 建5
江 西6
中南
30
河 南8
湖 北5
湖 南4
廣 東8
廣 西3
海 南2
西南
22
四 川8
重 慶1
貴 州2
雲 南8
西 藏3
西北
17
陝 西6
甘 肅4
青 海1
寧 夏1
新 疆5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伊宁市&oldid=89932365
分類:​
隱藏分類:​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