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
翻譯 品質不佳。(2019年3月12日 ) 翻譯者可能不熟悉中文或原文語言,也可能使用了機器翻譯 。請協助翻譯 本條目或重新編寫,並注意避免翻譯腔 的問題。明顯拙劣 的翻譯請改掛{{d |G13 }}
提交刪除。
2014年,全球各國網路索引地圖 「全球資訊網」的各地常用名稱 中國大陸 萬維網 港澳 萬維網、全球資訊網 臺灣 全球資訊網
全球資訊網 (英語:World Wide Web )亦作WWW 、Web 、全球廣域網路 。它是一個通過網際網路 訪問的,由許多互相連結的超文字 組成的資訊系統 [ 1] 。英國科學家提姆·柏內茲-李 於1989年發明了全球資訊網,1990年他在瑞士CERN 的工作期間編寫了第一個網頁瀏覽器 [ 2] [ 3] 。網頁瀏覽器於1991年1月向其他研究機構發行,並於同年8月向大眾開放。
全球資訊網為佔居主導地位的資訊系統平台,也是數十億人類在網際網路上進行互動和瀏覽的主要工具[ 4] [ 5] [ 6] 。網頁 檔案的常見類型是文字檔案格式化文字 和超文件標示語言 (HTML)。除了格式化文字之外,網頁還可能包含圖片 、影片 、聲音 和軟體元件,這些元件會在使用者的網頁瀏覽器中呈現為多媒體 內容的頁面。
全球資訊網並不等同於網際網路 ,全球資訊網只是網際網路所能提供的服務其中之一,是靠著網際網路運行的一項服務。
提姆·柏內茲-李 在CERN 工作時使用的NeXT電腦 是世界上第一個網頁伺服器 。CERN的思科系統 路由器是歐洲首個部署IP路由器 之一。 在提姆·柏內茲-李 和羅伯特·卡里奧 開始全球資訊網辦公室旁邊的牌子。 全球資訊網最早的構想可以追溯到1980年提姆·柏內茲-李 構建的ENQUIRE 專案。這是一個類似維基百科的超文字線上編輯資料庫 。儘管這與現在所通行的全球資訊網大不相同,但是它們有許多相同的核心思想,甚至還包括一些柏內茲-李的全球資訊網之後的下一個專案語意網 中的構想。
1989年3月,柏內茲-李撰寫了《關於資訊化管理的建議》一文,文中提及ENQUIRE並且描述了一個更加精巧的管理模型[ 7] 。1990年11月12日他和羅伯特·卡里奧 合作提出了一個更加正式的關於全球資訊網的建議[ 8] 。在1990年11月13日他在一台NeXT 工作站上寫了第一個網頁以實現他文中的想法[ 9] 。
在那年的聖誕節 ,柏內茲-李製作了要讓網路工作的所有必要工具[ 10] :第一個網頁瀏覽器 WorldWideWeb (同時也是網頁編輯器)和第一個網頁伺服器 。
1991年8月6日,他在「alt.hypertext」新聞群組 上貼了全球資訊網專案簡介的文章[ 11] 。這一天也標誌著網際網路上全球資訊網公共服務的首次亮相。
全球資訊網中至關重要的概念─超文字 ,起源於1960年代的幾個早期的專案。譬如泰德·尼爾森 的仙那度計劃 和道格拉斯·英格巴特 的NLS ( 英語 : NLS (computer system) ) 。而這兩個專案的靈感都是來源於萬尼瓦爾·布什 在其1945年的論文《和我們想得一樣》中為微縮膠片 設計的Memex ( 英語 : Memex ) 系統。
提姆·柏內茲-李的另一個才華橫溢的突破是將超文字嫁接到網際網路上。在他的《一千零一網 》一書中解釋,他曾多次向技術社群的成員暗示這兩種技術結合是可行的,但是卻沒有任何人接受他的建議,他最後只好自己解決了這個計劃。他發明了三項關鍵技術:
全球資訊網和其他超文字系統有很多不同之處。全球資訊網上需要單項連接而不是雙向連接,這使得任何人可以在資源擁有者不作任何行動情況下連結該資源。和早期的網路系統相比,這一點對於減少實現網路伺服器和網路瀏覽器的困難至關重要,但它的副作用是產生了連結失效 的慢性問題。全球資訊網不像某些應用軟體如HyperCard ,它不是私有的,這使得伺服器和客戶端能夠獨立地發展和擴充,而不受許可限制。
1993年4月30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宣布全球資訊網對任何人免費開放,且不收取任何費用[ 13] 。兩個月之後Gopher 協定宣布不再是免費使用,造成大量使用者從Gopher轉向全球資訊網。早期流行的網頁瀏覽器是用於Unix 和X Windows 系統的ViolaWWW 。
羅伯特·卡里奧 、尚-弗朗索瓦·阿布拉莫維奇 和提姆·柏內茲-李 於全球資訊網聯盟成立十週年合影學者普遍認為,全球資訊網的一個轉折點始於1993年推出的Mosaic 網頁瀏覽器[ 14] [ 15] ,這是由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 (NCSA-UIUC)的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 團隊所開發的圖形介面瀏覽器,由馬克·安德里森 領導。Mosaic的資金來自美國高速運算及通訊計劃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itiative )和高速運算及通訊法案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Act of 1991 ),這也是美國參議員艾爾·高爾 所發起的幾項運算發展計劃 ( 英語 : Al Gor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之一[ 16] 。在Mosaic發布之前,網頁中的圖片和文字混合並不常見,全球資訊網的受歡迎程度遠低於網際網路上使用的舊協定,例如Gopher 和WAIS 。Mosaic的圖形使用介面讓全球資訊網成為迄今為止最受歡迎的網際網路協定。
1994年10月,全球資訊網協會 (W3C)在麻省理工學院 電腦科學實驗室成立,建立者是全球資訊網的發明者提姆·柏內茲-李 。到了1994年底,全球網站數量仍然相對稀少,但是很多著名網站 ( 英語 : List of websites founded before 1995 ) 已經相當活躍,這些網站已經預示或者啟發了當今最流行的服務。
透過網際網路,世界各地都建立了其他網站。這促進了協定和格式化的國際標準發展。柏內茲-李繼續參與指導全球資訊網標準的開發,例如編寫網頁的標記式語言 和他提倡的語義網 願景。全球資訊網透過一種易於使用和靈活的格式,使資訊在網際網路上傳播。因此,全球資訊網對於網際網路的普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7] 。雖然這兩個詞語有時被混在一起使用,但全球資訊網並不是網際網路的同義詞 [ 18] 。全球資訊網是一個資訊空間 ( 英語 : Information space ) ,包含超連結文件和其他資源,由其URIs標識[ 19] 。它使用網際網路協定如TCP/IP 和HTTP 實作為客戶端和伺服器端軟體。
全球資訊網作為應用層 協定 運行在網際網路上。Mosaic 網頁瀏覽器的出現讓網際網路更具實用性,包括顯示圖像和動態圖像(GIF s) 「網際網路」和「全球資訊網」這兩個名詞經常被混用。然而,這兩個名詞的意思並不相同。網際網路是一個全球互相連接的電腦網路 系統。相較之下,全球資訊網是由超連結和統一資源標誌符連接的檔案和其他資源的全球集合。全球資訊網資源通常使用HTTP 或HTTPS 存取,是網際網路通訊協定的其中之一[ 20] 。
若要進入全球資訊網上一個網頁,或者其他網路資源的時候,通常需瀏覽器上鍵入你想造訪網頁的統一資源定位符 (URL),或者通過超連結方式連結到那個網頁或網路資源。這之後的工作首先是URL的伺服器名部分,被名為域名系統 的分布於全球的網際網路資料庫解析,並根據解析結果決定進入哪一個IP位址 (IP Address)。
接下來的步驟是為所要訪問的網頁,向在那個IP位址工作的伺服器傳送一個HTTP請求。在通常情況下,HTML文字、圖片和構成該網頁的一切其他檔案很快會被逐一請求並行送回使用者。
網路瀏覽器接下來的工作是把HTML、CSS和其他接受到的檔案所描述的內容,加上圖像、連結和其他必須的資源,顯示給使用者。這些就構成了你所看到的「網頁」。
大多數的網頁自身包含有超連結指向其他相關網頁,可能還有下載、源文獻、定義和其他網路資源。像這樣通過超連結,把有用的相關資源組織在一起的集合,就形成了一個所謂的資訊的「網」。這個網在網際網路上被方便使用,就構成了最早在1990年代初提姆·柏內茲-李所說的全球資訊網[ 21] [ 22] 。
網路獨立於大眾媒體 而被大家使用。如果你要發布一個網頁,你不需要去拜訪出版商 或者任何其他傳媒機構,而且你潛在的讀者可能遍布於世界各地。
全球資訊網的一小部分的圖形,展示超連結 與傳統書籍文獻不同,超文字沒有一個線性的順序從頭到尾。它不能分解成章,節,段等層次。
現在在全球資訊網上可以尋找到不同種類的資訊,你想了解其他的國家以及那裡的風土人情變得十分容易。當你在外國或者一個偏僻的小鎮旅遊的時候,你可以通過網路找到關於這個地方的資訊,尤其是如果是在一個已開發國家 的話。當地的報紙,官方出版物和其他資料都可以非常容易找到,因此你可以通過網路找到更多種類的相關資訊。
儘管有些站點有多種語言的版本,但是大部分站點只有當地語言版本。而且,不是所有的軟體都能很好地支援所有的特殊字元和那些從右向左寫的語言(如阿拉伯語 或希伯來語 )。這些因素使得關於全球資訊網讓地球融為地球村的觀點受到挑戰。
隨著大量的免費網路首頁伺服器 的出現,湧現出了無數的個人首頁 以及家庭首頁,小商店的首頁等等,在網路上發布資料顯而易見地越來越容易。
JavaScript 是一種處理網頁的手稿語言。其標準版本是ECMAScript [ 23] ,由網景通訊公司 提交給歐洲標準協會制訂。儘管它的名字和Java 類似,但是它是由網景公司開發的而不是由昇陽電腦公司 開發的,除了兩者的語法都是從C語言 發展而來這一點外,它們之間幾乎沒有什麼關係。之所以叫JavaScript,只是當時網景公司希望能藉助Java的名氣推廣它。和Java一樣,JavaScript類似C++ 是一種支援物件導向的程式設計 的語言,和C++ 相同的是它允許混合代碼,即物件導向的和基於過程的代碼可以同時存在。由於網頁瀏覽器中,JavaScript與文件物件模型 (Document Object Model)緊密結合,能夠很好地處理網頁,使得它比它的作者原本預期的要有用得多。它的用途可以用術語DHTML (動態HTML)表達,以強調它和靜態HTML網頁的區別。
儘管英文單字「worldwide」通常被寫為一個詞(沒有空格或者連字元),全稱「World Wide Web」和其簡稱「WWW」現在在一些正規的英文中也被廣泛使用。最早的文獻談到全球資訊網稱其為「WorldWideWeb」(為一駝峰式大小寫 )或者「World-Wide Web」(加了連字元,這樣這個版本的名字最接近正式的英語用法)。有趣的是,「WWW」成為了英文中少數的簡稱的音節比本來名字的音節更長的簡稱。在英語裡,「World Wide Web」共三個音節,而單單一個W字母就有三個音節。
1994年6月,在北美 留學的一名中國地理學家李小文 (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於中國新聞電腦網路 (CND)的電子出版物《華夏文摘 》上首次將「World Wide Web」稱為「萬維天羅地網」,簡稱「萬維網」[ 24] ,這樣其中文名稱漢語拼音 也是以WWW開始,自此「萬維網」這一名稱在中國開始被廣泛採用。
全球資訊網的核心部分是由三個標準 構成的:
提姆·柏內茲-李現在是全球資訊網協會 (W3C)的領導人,這個組織的作用是使電腦能夠在全球資訊網上不同形式的資訊間更有效的儲存和通訊。
據2001年一份研究表明,在接入全球資訊網的電腦上儲存有超過5500億份文件,大多數檔案在不可見的「深網 」[ 25] 。2002年一份通過20億2千4百萬網頁 調查[ 26] 表明至今大多數的網頁內容是用英語 寫成的,為56.4%;之後是德語 (7.7%),法語 (5.6%)和日語 (4.9%)。但是中文 站點的增長也很快。一份最近的研究通過在75種語言 的網路調查取樣表明,到2005年1月為止,有超過115億個網頁在公共索引頁面中[ 27] 。
由於網際網路 基礎結構的缺陷,造成的問題和延遲造成瀏覽速度的減慢令人煩躁。知名網站techweb因此戲稱「World Wide Web」應改成「World Wide Wait」(全球等)[ 28] 。利用對等技術 和服務品質 來提高網際網路的速度的討論一直在進行。其他解決方案也可以在W3C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的網站上找到。
和WWW有關的主要學術會議為IW3C2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發起的全球資訊網系列會議。這是有關這一系列會議的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019年3月12日,Google 更改Google doodle ,以紀念全球資訊網發明30周年。[ 29]
^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b and the Internet? .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2016-04-18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6-04-22). ^ McPherson, Stephanie Sammartino.Tim Berners-Lee: Inventor of the World Wide Web . 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2009 [2017-04-16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7-03-17). ^ Quittner, Joshua.Network Designer Tim Berners-Lee . Time Magazine. 1999-03-29 [2010-05-17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07-08-15).He wove the World Wide Web and created a mass medium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 World Wide Web is Berners-Lee's alone. He designed it. He loosed it on the world. And he more than anyone else has fought to keep it open, nonproprietary and free. 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檢視的頁面 (link ) [頁碼請求 ] ^ World Wide Web Timeline . Pew Research Center. 2014-03-11 [2015-08-01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5-07-29). ^ Dewey, Caitlin.36 Ways the Web Has Changed Us . The Washington Post. 2014-03-12 [2015-08-01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5-09-09). ^ Internet Live Stats . [2015-08-01 ]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15-07-02). ^ The original proposal of the WWW, HTMLized . w3.org. [2005-11-11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0-04-01). ^ WorldWideWeb: Proposal for a HyperText Project . 1990-11-12 [2015-05-12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5-05-02). ^ First Web pages . W3.org. [2009-07-27 ]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10-01-31). ^ Tim Berners-Lee: client . W3.org. [2009-07-27 ]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09-07-21). ^ Short summary of the World Wide Web project . Google. 1991-08-06 [2009-07-27 ]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09-02-13). ^ Inventor of the Week Archive: The World Wide Web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MIT School of Engineering. [2009-06-23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0-06-08). ^ Ten Years Public Domain for the Original Web Software . Tenyears-www.web.cern.ch. 2003-04-30 [2009-07-27 ]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09-08-13). ^ Mosaic Web Browser History – NCSA, Marc Andreessen, Eric Bina . Livinginternet.com. [2009-07-27 ]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10-05-18). ^ NCSA Mosaic – September 10, 1993 Demo . Totic.org. [2009-07-27 ]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15-02-23). ^ Vice President Al Gore's ENIAC Anniversary Speech . Cs.washington.edu. 1996-02-14 [2009-07-27 ]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09-02-20). ^ Internet legal definition of Internet . West's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Law, edition 2. Free Online Law Dictionary. 2009-07-15 [2008-11-25 ]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11-09-08). ^ WWW (World Wide Web) Definition . TechTerms. [2010-02-19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09-05-11). ^ Jacobs, Ian; Walsh, Norman.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 Wide Web, Volume One . Introduction: W3C. 2004-12-15 [2015-02-11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2-11-17). ^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b and the Internet? .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2016-04-18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6-04-22). ^ Multiple Choices .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2016-09-28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1-06-29). ^ Multiple Choices .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2016-09-28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1-08-09). ^ Hamilton, Naomi.The A-Z of Programming Languages: JavaScript . Computerworld. IDG. 2008-07-31 [2009-05-12 ]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09-05-24). ^ 陳昌春.“万维网”一词是李小文院士的首创与独家发明——大概率事件 . 科學網. [2015-01-12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0-02-13). ^ The 'Deep' Web: Surfacing Hidden Value . Brightplanet.com. [2009-07-27 ]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08-04-04). ^ Distribution of languages on the Internet . Netz-tipp.de. [2009-07-27 ]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09-05-23). ^ Alessio Signorini.The Indexable Web is More than 11.5 Billion Pages (PDF) . citeseerx.ist.psu.edu. [2015-02-04 ] . (原始內容 (PDF) 存檔於2015-02-04). ^ World Wide Wait . TechEncyclopedia. United Business Media. [2009-04-10 ]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09-04-10). ^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World Wide Web , [2019-03-12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9-03-12)(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