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节度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Globe icon
此条目论述以部分区域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观点。(2017年4月12日)
协助补充内容避免偏颇,或讨论本文的问题。

节度使中国古代军事将领,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系地方军政长官,简称节度节使节帅唐代驻守于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一般情况下也时常称持节的各镇守军官,如观察使招讨使安抚使等为节度使。

唐节度可分为:

  • 行营之节度:中晚唐集数道(镇)之兵行征伐事,有号加“节度”者,非方镇。长官不称节度使,名号有“兵马都元帅”、“兵马副元帅”、招讨使都招讨使都统都都统等。都元帅常由皇太子及诸皇子兼领,实际以副元帅为统帅。
  • 军将之节度:中唐设置节度使之初的所有节度使,以及中晚唐征伐战争发生期间的一部分节度使,不加观察处置使,不是领州之方镇。
  • 方镇之节度:节度使须兼领观察处置使。中晚唐大部分有名号之方镇均为此类。
  • 州格之节度:宋代演变为州格之节度。

沿革

[编辑]

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改称总管。唐代称都督。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多省并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每遇战事发生,由朝廷派遣行军总管统率出征或备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贺拔延嗣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1]。《新唐书·百官志四》载:“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初授,具持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行则建、树六中官祖送,次一驿则上闻。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仗居前,居中,大将鸣珂,金钲鼓角居后,州县赍印迎于道左。”

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立了碛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岭南十个节度使,范阳〈今日北京地区,即古幽州〉节度使是节度使中兵力最大的。此时的节度使多由胡人担任,往往封郡王。朝廷任命节度使,要授予其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2]

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民政的职责,肃宗以后,天下糜乱,不得不仿照汉末州牧统管军民政务之制,令节度使兼管内观察使及驻州刺史,于是其权限逐渐扩大,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各州刺史均为其节制。

安史之乱后,国中遍置节度使,多为安史之乱的叛将和平叛战事中崛起的军阀。各统一或数,军事民政,命官、征税,皆得独立,父死子继,自以世袭,号为留后而不待朝命。朝廷无力讨伐,往往姑息了事,承认其地位,世称藩镇,迄于唐亡。

五代时期,节度使的权势达到了极点,皇帝拥立与罢黜都取决于节度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开国君主均为节度使。不过,后来郭威赵匡胤只是兼任节度使的禁军领袖,和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等镇守地方的节度使不同。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鉴于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割据一方、相互混战的教训,对各地节度使采用了赏钱但无军权的办法,给予功臣银钱田地,要求他们解除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时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石守信禁军的控制。并派遣文臣担任知州事,限制了节度使节制的权力;又以转运使接管了节度使的财政权利;将地方上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凡此种种,节度使徒坐空城而已。原来建制为藩镇的州被称为节度州,知州兼任节度使。如宋真宗时的河西节度使、知许州石普。既是知州,又是本州节度使观察使

之后,节度使成为武将的最高阶官和宗室、文臣勋旧以及宰执的加官,侍以降麻、赐旌节、铸三印〈节度使印、管内观察使印、节度州印〉。恩数与执政同,景德后,凡拜节度使者授旌节门旗二、龙虎旗一、旌节一、麾枪二,豹尾二。旗以红缯九幅,上设耀篦、铁钻、髹杠、绯纛。旌用涂金铜螭头,髹杠,绸以红缯,画白虎,顶设髹木盘,周用涂金饰。节亦用髹杠,饰以金涂铜叶,上设髹圆盘三层,以红绿装钉为旄,并绸以紫绫复囊,又加碧油绢袋。麾枪设髹木盘,绸以紫缯复囊,又加碧油绢袋。豹尾,制以赤黄布,画豹文,并髹杠。哲宗以前,节度使不轻授,徽宗时宦官共六人拜节度使。拜节度使者,除十州节度沿用唐代节镇名外[注 1],必冠以节度州军额名,称“某某军节度使”,登殿唱名则沿用唐例,节、三职并唱,谓“使持节都督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充某军节度、某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节度使之上,又有“使相”,即节度使、枢密使亲王留守检校官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南宋时,有加至三者,就是说名义上兼任了三州节度使但并无兵权,如岳飞韩世忠等。有宋一代节度使俸禄丰厚:北宋嘉佑年间至靖康年间:料钱四百千;衣赐 春、冬绢各百匹,大绫各二十匹,小绫各三十匹,锦各五百两,罗各十匹。月给禄粟 使相以上者两百石、不带使相者一百五十石,凡一石给六斗,米、麦各半;元随、仆人 北宋之制一百人、南宋之制五十人;公用钱 使相以上者两万贯,其次万贯至七千贯,凡四等;不带使相者万贯至三千贯,凡四等;南渡之后节度使料钱四百贯、禄粟一百五十石。给盐七石[3]

都仿唐制置节度使,往往有名无实,地位也远不如宋朝的使相高。元朝废除。

唐代十节度使

[编辑]
节度使名治所设置目的设置年份兵力任职者(天宝年间)
安西节度使龟兹镇守安西四镇,防御天山南部七一〇年两万四千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
北庭节度使庭州防御天山北路部七一二年两万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
河西节度使凉州断隔吐蕃突厥联络七一〇年七万三千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
朔方节度使灵州防范突厥七二一年六万四千七百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
河东节度使太原防范突厥七一一年五万五千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
范阳节度使幽州契丹七一三年九万一千四百裴宽安禄山
平卢节度使营州室韦与靺鞨七一九年三万七千五百张守珪
陇右节度使鄯州吐蕃七一三年七万五千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
剑南节度使益州吐蕃与吐谷浑七一四年三万九百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
岭南五府经略使广州治夷七一一年一万五千四百裴敦

注释

[编辑]
  1. ^例如孟州节度谓“河阳三城节度使”、利州节度谓“山南西道节度使”、太原府节度谓“河东节度使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唐会要》卷七八
  2. ^新唐书·志》第三十九下“百官”四下:《通典》卷第三十二;岳珂《愧郯录·旌节》
  3. ^宋史·职官十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来源

[编辑]

参见

[编辑]
天宝十节度
元和四十八镇
(前为元和时的地名简称,括号中为当时或者之后通用的军号)
京畿道关内道
河东道
都畿道河南道
河北道
淮南道
江南道
山南道
剑南道
岭南道
其他重要方镇
五代节度
汴州宣武军节度使 | 宋州宣武军节度使→宋州归德军节度使 | 滑州宣义军节度使→滑州义成军节度使 | 郓州天平军节度使 | 曹州威信军节度使→曹州彰信军节度使 | 兖州泰宁军节度使 | 青州平卢军节度使 | 徐州武宁军节度使 | 许州忠武军节度使许州匡国军节度使→许州忠武军节度使 | 陈州镇安军节度使 | 陕州保义军节度使陕州镇国军节度使→陕州保义军节度使 | 孟州河阳节度使 | 大安府佑国军节度使大安府永平军节度使→京兆府晋昌军节度使→京兆府永兴军节度使 | 崇州静胜军节度使耀州顺义军节度使 | 同州匡国军节度使同州忠武军节度使→同州匡国军节度使 | 华州感化军节度使→华州镇国军节度使 | 邠州静难军节度使 | 鄜州保大军节度使 | 延州忠义军节度使→延州彰武军节度使 | 灵州朔方节度使 | 河中府护国军节度使 | 晋州定昌军节度使晋州建宁军节度使→晋州建雄军节度使 | 襄州山南东道节度使 | 邓州宣化军节度使邓州威胜军节度使→邓州武胜军节度使 | 安州宣威军节度使→安州安远军节度使 | 太原府河东节度使 | 代州静塞军节度使 | 汾州宁化军节度使 | 府州永安军节度使 | 潞州昭义军节度使潞州安义军节度使潞州匡义军节度使潞州安义军节度使→潞州昭义军节度使 | 云州大同军节度使 | 应州彰国军节度使 | 朔州振武军节度使 | 丰州天德军节度使 | 大名府天雄军节度使 | 贝州永清军节度使 | 相州昭德军节度使→相州彰德军节度使 | 澶州镇宁军节度使 | 邢州保义军节度使→邢州安国军节度使 | 镇州武顺军节度使→镇州成德军节度使恒州顺国军节度使→镇州成德军节度使 | 定州义武军节度使 | 沧州义昌军节度使沧州顺化军节度使→沧州横海军节度使 | 幽州卢龙节度使 | 新州威塞军节度使 | 凤翔节度使 | 剑南西川节度使 | 剑南东川节度使 | 遂州武信军节度使 | 夔州宁江军节度使 | 山南西道节度使 | 利州昭武军节度使 | 阆州保宁军节度使 | 洋州武定军节度使 | 凤州武兴军节度使 | 秦州雄武军节度使 | 黔州武泰军节度使 | 荆南节度使 | 潭州武安军节度使 | 朗州武平军节度使 | 桂州静江军节度使 | 扬州淮南军节度使 | 寿州忠正军节度使 | 庐州保信军节度使
十国节度
南唐
前蜀
后蜀
南汉
荆南
吴越
北汉
其他割据方镇
定难军
归义军
武安军
武贞军
静江军
清源军
静海军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节度使&oldid=88586966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