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四世(1174年-1185年在位)的确是麻风病患者,他的姐姐西比拉也确实嫁给了居伊·路西安。由于鲍德温四世在死前与居伊闹翻,因此居伊并没有立即继任王位。事实上,1183年,鲍德温将西比拉与前夫蒙特费拉的威廉所生的五岁儿子加冕成为鲍德温五世(即蒙特费拉特的鲍德温)为王储。小男孩后来身为国王,统治仅一年便在1186年九岁时病死。儿子死后,西比拉与当时深爱着的居伊开始保卫城市并随后称王。事实上的加冕仪式比电影中更加戏剧化:西比拉在成为女王之前已经被迫离婚,以确保女王能被允许选择自己的王室配偶,而在希拉克略(英语:Heraclius of Jerusalem)(Heraclius)主教(即影片中贝里昂卫城时身边的牧师,电影中未提及名字)为西比拉加冕之后,她选择了居伊并加冕其为王。与此同时的黎波里的雷蒙三世(即影片中的太巴列)试图与贝里昂发动政变,来支持其同父异母的妹妹伊莎贝拉一世公主成为女王,但后来由于伊莎贝拉的丈夫托伦的韩福瑞四世(英语:Humphrey IV of Toron)背叛他们,并宣誓效忠居伊而失败。
历史上贝里昂是Tiberias的亲密同盟,一位道地的绅士,也是王国里最强大的贵族之一,而非铁匠出身。他的父亲Barisan(此为贝里昂的原名,来源于法语的“Balian”),是东方(可能是意大利)伊贝林家族的建立者。贝里昂与西比拉事实上在保卫耶路撒冷时才团结一致,两人之间并无暧昧关系。贝里昂与西比拉的继母,即阿马里克一世之遗孀玛丽亚康尼娜(Maria Comnena)结婚。《泰尔旧史》(Old French Continuation of William of Tyre,即Chronicle of Ernoul)记述西比拉曾经迷恋贝里昂的哥哥伊贝林的鲍德温(Baldwin of Ibelin),一个年龄是她两倍的鳏夫,但这个记述充满了可疑之处。相反地,似乎是太巴列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娶西比拉以壮大自己的政治集团,然而这个传说似乎没有电影里西比拉与贝里昂的爱情有趣。
贝里昂并非来自法国,也理所当然不会与西比拉回到那里,且理查一世攻陷阿卡之后,西比拉与两个女儿在营中因热病而死去。另一方面,贝里昂和理查一世的关系事实上并不友善,因为在后来的选举中,贝里昂支持康拉德而理查支持居伊。贝里昂与玛丽亚安排他们的女儿伊莎贝拉与托伦的韩福瑞四世强行离婚,这样伊莎贝拉可以嫁给康拉德。为十字军写下诗歌记录的安布罗斯称贝里昂“比小丑还虚伪”、“他应该被狗猎杀”。《Itinerarium Peregrinorum et Gesta Regis Ricardi》一书的无名作者称贝里昂是“极端邪恶委员会”的一员,将他描述为一个残暴、浮躁、背信弃义的人,并指他从康拉德那里收受贿赂。因此电影中那样英雄般正直的贝里昂或许并不存在,历史上的贝里昂与玛丽亚结婚(Maria Comnena),由于他们和西比拉同父异母的姐妹-伊莎贝拉女王(未出现在电影中)的亲密关系,伊贝林家族成为耶路撒冷王国和13世纪的塞浦勒斯最强大的贵族。尤其是玛丽亚和贝里昂的儿子约翰(Lord of Beirut),成为13世纪前30年,整个基督圣地的主导力量。
该片的历史正确性由哈米德·达巴什(Hamid Dabashi)教授作顾问,在后来历史频道的《历史vs好莱坞》(History vs. Hollywood)系列片中也作了分析,该集并收录在发行的DVD中。[原创研究?]
电影中,贝里昂曾被居伊派来的三名骑士袭击,那些刺客穿着条顿骑士团特有的黑色十字的白色长袍,而非白袍红十字的圣殿骑士长袍,但条顿骑士最早约在1190年才出现和成立,即发生哈丁之战的后三年,此部分似乎略有矛盾。但他们的服装标志,包括盾牌上的十字形状都与日后的条顿骑士团之标准稍有区别,且先前雷纳德和居伊的交谈中也只谈到“killed by Templars”(被圣殿骑士所杀),因此剧情可能在这暗示,这些人目前只属于圣殿骑士,而为日后条顿骑士团的雏形,这种说法也许是历史顾问做出的一些妥协方法。
当城市最终投降后,有一段情节是被萨拉丁释放的居伊出于嫉恨向贝里昂袭击,两人进行了场简短而激烈的决斗。当贝里昂打败对手,对方跪在自己面前要求一死时,他平静地告诉对方:“我不会动手,请作为骑士站起来”(“rise a knight”,这句台词在此第3次出现)。该台词一语双关的另一层含义则是:“你从此以后也只是骑士,不再是国王了”(电影版未交待居伊的结局,而剪辑版中间接交待的内容相对偏向史实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