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搜尋

陳毅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關於名為陳毅的其他人物,請見「陳毅 (消歧義)」。
關於名為陳世俊的其他人物,請見「陳世俊」。
陳毅
陳世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
任期
1954年9月—1972年1月
總理周恩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
任期
1958年2月—1972年1月
前任周恩來
繼任姬鵬飛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長
任期
1949年5月—1958年11月
前任趙祖康上海市政府代市長)
繼任柯慶施
個人資料
性別
仲弘
出生(1901-08-26)1901年8月26日
四川省潼川府樂至縣薛苞鎮
逝世1972年1月6日(1972-01-06)(70歲)
中國北京市
墓地八寶山革命公墓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黨中國共產黨
配偶肖菊英
1930年結婚—1931年結束)

賴月明
1932年結婚—1937年結束)

張茜
1940年結婚—1972年結束)
兒女兒子:陳昊蘇(長子)、陳丹淮(次子)、陳小魯(幼子)
女兒:陳珊珊
學歷大學
母校成都甲種工業學校(現:成都工業學院)
中法大學
職業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
著作《陳毅詩詞選集》
宗教信仰
軍事背景
效忠中國共產黨
服役國民革命軍
中國工農紅軍
新四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
服役時間1927年-1972年
軍銜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1955年)
參戰第一次國共內戰
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陳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原名陳世俊,字仲弘四川樂至人,祖籍湖南新寧[1][2]中國共產黨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原正國級領導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長。

陳毅早年在法國勤工儉學,於1923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文書和中共黨委書記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他擔任紅四軍政治部主任、紅三軍政委、紅二十二軍軍長兼政委、江西軍區總指揮,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為十大元帥中唯一未參與長征者。抗日戰爭時期,他擔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代理軍長,參加開闢華中根據地。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陳毅歷任上海市市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外交部部長等職,並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牽扯進「二月逆流」案。1972年1月6日,陳毅在北京逝世。

生平

[編輯]

早年經歷

[編輯]

1901年8月26日,陳毅出生於四川樂至復興場張安井村「一個小地主」家裏[3]:1。5歲讀私塾,9歲上小學[3]:3。1916年考入成都甲種工業學校(現名成都工業學院[3]:4。1919年春,赴法國勤工儉學,在巴黎結識周恩來蔡和森李富春等,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3]:7。1920年冬,加入「工學世界社」[4]。1921年6月,北洋政府專使朱啟鈐來到法國巴黎,他以中國的築路權、採礦權、稅收作抵押借款3億法郎,用來購買軍火[3]:9。 6月30日,旅法學生召開了第一次「拒款大會」,並且在中國駐法公使館進行抗議。7月25日,中法借款條約簽訂,共計借款5億法郎[3]:10。8月13日,陳毅等旅法學生召開了「第二次拒款大會」,並且痛毆中國駐法公使館秘書王曾思[5]。不久,學生進佔里昂中法大學的運動失敗,陳毅於10月被武裝押送回國[6]。1922年秋,經蔡和森介紹,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3]:14

1923年春,陳毅到重慶,任《新蜀報》文藝副刊主筆[3]:14。10月赴北京入中法大學學習,11月經顏昌頤肖振聲介紹,轉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中法大學中共支部書記[3]:15。1924年,加入茅盾等組織的文學研究會,並當選中法大學學生會主席[7]。1925年,任北京市學生聯合會中共黨團書記,並參加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工作[3]:17。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發生後,參與組織北京反對八國通牒大會和示威遊行,在三一八慘案中倖免於難[3]:20。8月,受中共北方區委書記李大釗委派,回四川從事兵運工作,結識朱德[3]:21。同年12月,與楊闇公、朱德劉伯承等發動瀘順起事[8]。1927年春到武漢,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部文書和中共委員會書記[9]

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

[編輯]
參見:南昌起事井岡山會師古田會議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序: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余傷病伏叢莽間二十餘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陳毅《梅嶺三章》[10]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事爆發[11]。7日,陳毅在撫州趕上南下的起事軍,被任命為第11軍第25師第73團政治指導員[3]:27。進入廣東後,奉命留守三河壩,歸朱德指揮[3]:28。起事軍主力於潮汕地區失敗後,他協助朱德重新編組部隊[3]:31,轉戰閩粵贛湘邊界地區[3]:29,同時對部隊進行思想和組織紀律整頓,開展群眾工作,支持農民運動,建立統戰關係,並把一部分黨團員分配到連隊,加強基層政治工作[12][13]

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的陳毅

1928年1月,參與領導湘南起事,任工農革命軍第1師黨代表[3]:33-34。3月兼任中共郴縣縣委書記、湘南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發動群眾建立蘇維埃政權和地方武裝[3]:37。4月,在寧岡礱市和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成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任第12師師長,並當選為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委員,參與領導創建井岡山根據地[3]:40。5月,出任四軍軍委書記[3]:41。7月受中共湖南省委指示,率第28、第29兩個主力團前往湘南[3]:44。後在國軍圍攻下遭受損失,撤回井岡山[3]:46-48。1929年1月,隨紅4軍主力轉戰贛南、閩西[14],任第1縱隊黨代表[3]:52。6月任紅四軍政治部主任、代理前委書記[3]:58-59,主持中共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在會上對毛澤東進行了批評,隨後當選前委書記[15]

1929年8月,赴上海參加中共中央軍事會議,向中央提交《關於朱德、毛澤東軍的歷史及其狀況的報告》等文件,對紅四軍的發展歷史、戰略戰術、組織編制、政治工作等作了詳實介紹,受到中央重視[3]:61-62。隨後,被指定參加以周恩來為召集人的「三人委員會」,並代中共中央起草了「九月來信」,帶回紅四軍向前委傳達,同時請回毛澤東主持前委工作[16][17]。12月,協助毛澤東召開古田會議[3]:67。1930年2月,被任命為紅六軍(後改稱紅三軍)政治委員、軍委書記[18]。6月,任紅二十二軍軍長[3]:70。10月初,率紅二十二軍北上,配合攻打吉安[3]:71富田事變發生後,陳毅受命前往處理[3]:72

1931年4月起,陳毅在贛西南特區委支援反圍剿作戰,並率領地方武裝配合作戰[3]:73。此時,贛西南地區和紅一方面軍大打AB團,陳毅對於一些查無實據的在押者批准釋放,以致被李韶九等懷疑為AB團首要分子,但得毛澤東保護[3]:73。1932年1月,任江西省軍區總指揮兼政治委員[19],從江西軍區陸續動員大批赤衛隊和民工支援作戰[3]:74。8月,組織江西軍區所屬部隊配合第一方面軍進行樂安宜黃戰役。1933年2月,配合主力紅軍進行第四次反圍剿戰爭[3]:74。9月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開始,陳毅任西方軍總指揮,率所部轉戰贛江兩岸,配合主力紅軍作戰[3]:75。1934年1月,出席中華全國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再次當選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被授予二等紅星獎章

1934年8月28日,陳毅在江西興國老營盤指揮作戰時負重傷[3]:76。10月,長征開始後,他因腿傷未愈被留在蘇區[20],任中共蘇區中央分局委員、軍委分會委員、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3]:77。1935年3月,與中央分局書記項英根據遵義會議後中共中央的指示,領導紅軍和游擊隊突出重圍,轉入分散游擊作戰[3]:83-84。此後,在同中央失去聯繫、國軍進行頻繁清剿和嚴密經濟封鎖的情況下,率部周旋於油山地區,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21][22]。1936年冬,陳毅在梅嶺被國軍四十六師圍困,寫下《梅嶺三章》。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梅嶺三章

抗日戰爭時期

[編輯]
參見:新四軍黃橋戰役皖南事變
1939年2月,周恩來與部分新四軍領導人合影。左起:陳毅、粟裕傅秋濤周恩來朱克靖葉挺

1937年9月6日,陳毅出山,先後在贛州南昌與國民政府地方當局進行合作抗日的談判[3]:106。後赴湘贛、皖浙贛等游擊區傳達中共中央指示,動員紅軍游擊隊下山整編。期間,險遭湘贛邊游擊隊負責人譚余保錯殺[23][3]:108-109新四軍成立後,任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委員、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副書記[3]:108、新四軍第1支隊司令員[24]。1938年5月,率部挺進江南敵後,開闢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游擊根據地[25],先後進行新豐、新塘、句容、珥陵等戰鬥[3]:112-117。1939年起,執行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3]:122,在南京、上海之間先後取得東灣、延陵等戰鬥的勝利[26]。11月,組建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陳毅任指揮[3]:125

1940年7月,陳毅率江南主力挺進蘇北,成立蘇北指揮部並任指揮[3]:137。陳毅制訂並貫徹了「滅敵、反、聯」的策略方針。10月與粟裕等指揮黃橋戰役,殲滅韓德勤部主力1萬餘人[27],隨後在鹽城與南下八路軍會師。11月,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成立,陳毅任副總指揮並代理總指揮。同月,向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呈送《關於蘇北統戰工作的經過與主要經驗》的報告,得到肯定並轉發全軍[3]:150。12月,短暫兼任八路軍第五縱隊司令員一職[28]

1941年,奧地利醫學博士羅生特(中)與劉少奇、陳毅合影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後,中共中央重建新四軍軍部,陳毅任代理軍長[29],同政治委員劉少奇等將華中9萬兵力整編為7個師和1個獨立旅。陳毅先後發表《論建軍工作》、《論軍事建設》,總結經驗教訓,領導部隊整訓,推動部隊以加強中共領導為中心環節的全面建設[30]。1941年2月,國民革命軍李長江部投奔汪精衛,陳毅組織指揮討伐李長江戰役,攻佔泰州,殲李長江部5000餘人[31]。7月,領導鹽阜蘇中戰役,反擊日軍掃蕩,殲3800餘人[3]:159。10月,組織指揮程道口戰役[3]:161。1942年春,劉少奇返延安後,陳毅代理軍委分會書記,全面貫徹中共中央的方針,領導新四軍堅持華中敵後抗戰,指揮各部挫敗日偽軍的掃蕩、清鄉,發展抗日根據地,新四軍也由重建時的9萬餘人發展到13.5萬人[32][33]。1943年10月,在軍委分會會議上,遭受新四軍代政委饒漱石的批判,此即「黃花塘事件」[3]:168;11月,前往延安,參加中共七大[3]:170。1945年,出席中共七大,當選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34]。8月,任新四軍軍長、中共中央華中局副書記。當年,陳毅與小自己21歲的張茜結婚,戰爭期間,長子陳昊蘇、次子陳丹淮先後出生。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編輯]
參見:第三野戰軍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銀元之戰
1947年,華東野戰軍領導人合影。左起:葉飛丁秋生韋國清鄧子恢、陳毅、唐亮粟裕陳士榘譚震林

抗日戰爭結束後,陳毅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副書記、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山東野戰軍司令員[35][3]:193。1945年10月,指揮所部發起津浦戰役,殲國軍2.8萬人,遲滯國軍北進[3]:192。1946年6月,指揮部隊先後攻佔德州泰安棗莊周村張店膠縣高密即墨等城鎮[3]:195。7月起,率領山東野戰軍南下,取得朝陽集戰役的勝利[36];但之後在泗縣戰役中失利[3]:198。1946年9月,國軍攻佔淮陰淮安,此後粟裕指揮的華中野戰軍和陳毅指揮的山東野戰軍集中行動[3]:200。10月11日,毛澤東專門給華野發電報稱:「陳團結協和極為必要。在陳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你們六人經常在一起,以免往復電商貽誤戎機),戰役指揮交粟負責」[37]。在此以後,同粟裕、譚震林等一起組織指揮了宿北魯南等戰役[3]:202-206

1948年夏,中原野戰軍部分領導人合影。前排右一鍾漢華,右二趙紫陽,右三李雪峰。中排右起:陳再道杜義德劉伯承、陳毅、王近山,後排右一范朝利、右二孔慶德

1947年1月起,陳毅任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併組建的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華東軍區司令員[38]。陳毅主要負責大政方針定奪,具體作戰由粟裕負責指揮[39]。次月,組織萊蕪戰役,殲滅李仙洲[3]:212。同年5月,指揮華東野戰軍在沂蒙山區進行運動作戰,引起張靈甫的國軍精銳整編第七十四師突進,華野決定圍殲該部,即孟良崮戰役[3]:217,最終張靈甫陣亡[3]:219。同年8月,陳毅與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八個縱隊進攻豫、皖、蘇等地,取得沙土集戰役的勝利,隨即挺進豫皖蘇地區[3]:227。11月,赴陝北參加中央會議。11月赴陝北參加中央召開的會議,途中應邀在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晉察冀、晉綏等地作報告,闡述了毛澤東軍事思想[3]:229。1948年5月,陳毅調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書記、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保留在華東的職位[40],組織鞏固中原解放區,保障中原野戰軍的後勤供應[3]:251。11月,參與組織指揮淮海戰役,為總前委常委[41]

1949年1月,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三書記,陳毅任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42]。4月21日,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陳毅與鄧小平等統一指揮渡江作戰,攻佔南京杭州、上海及東南廣大地區[3]:260。在上海戰役前,於丹陽主持軍政幹部訓練班,提出「軍隊不入民宅」等入城紀律[3]:262。5月下旬,攻佔上海後,陳毅兼任上海市軍管會主任和市長[43][44]上海戰役結束後,因上海面臨煤炭糧食短缺、金融物價波動,加上十五萬國軍投誠,上海經濟面臨崩潰。為此,中財委召集的華東、華北、華中、東北、西北五大區財經領導幹部會議在上海開幕(即上海財經會議),陳雲主持會議,着手重點解決上海經濟[45]:570。當時儘管解放軍佔領上海,人民幣仍然無法在上海金融市場上立足。為貫徹中央政府推行人民幣為法定貨幣的指令,陳毅和陳雲發動了著名的「銀元之戰」,即最初採用拋售銀元、禁止銀元流通等方式打擊投機,但效果甚微[3]:267。銀元對人民幣的價格仍然高增不止,為此華東局查封上海證券交易所,通過經濟及政治兼顧的方式穩定上海金融市場。之後上海商人惡意囤積糧食、棉花和煤炭,為此又組織「米棉之戰」,轉移華東地區的儲備,徹底穩定了上海市的物價[45]:571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

[編輯]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
1956年10月11日,宋慶齡在上海寓所歡迎印度尼西亞蘇加諾總統。後排右四陳毅、右三曹荻秋、右二許建國、右一黃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陳毅繼續擔任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司令員[46]。同時,又開展平抑「七月漲風」、「十月漲風」、1950年「春節搶購風」的鬥爭,基本打垮投機勢力[3]:271-272,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在上海市場中的主導地位,並調整工商業。此外,他還主持共和國建國初年的歷次運動,包括土地改革運動三反五反運動[3]:280-281、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3]:282[47][48]。1953年,領導全市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維持利用、調整改造」建設新上海的方針;年底,出席軍事系統高幹會議,作關於堅持部隊政治工作制度的發言。會後,與羅瑞卿譚政一起主持審定《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3]:289。1954年初,在中共七屆四中全會前後,在派系鬥爭中反對高崗饒漱石,支持毛澤東[3]:287-288

1956年10月,張聞天毛澤東宋慶齡周恩來、陳毅(從左至右)在北京中南海

1954年6月,陳毅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9月,在第一屆全國人大上當選國務院副總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兼管科學院、政法、文化工作[49]。1955年4月,陪同周恩來出席亞非會議[3]:312。9月27日,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2月,任全國科學規劃委員會主任[3]:296。9月,出席中共八大,作《目前國際形勢和我們的外交政策》的報告[3]:401;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50]。1957年1月4日,與羅榮桓鄧子恢聯名向中央提出《關於開發海南島的意見》[3]:401。12月18日,出席中央軍委會議,討論軍民用工業結合問題,明確主張軍事工業宜加以掌握和提高,而不應減弱,即只宜在不妨礙軍工的條件下作些民用產品[3]:402。1961年3月,陳毅與周恩來談人民公社問題。陳主張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管理體制多樣化,以鼓舞群眾積極性為主[3]:404。1962年3月上旬,在廣州向全國科學家會議和全國話劇、歌劇、兒童劇創作座談會作「廣州會議講話」,向知識分子行「脫帽禮」[3]:309

1958年2月起,陳毅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3]:314。1961年,又兼任外交學院院長[51]。陳毅在擔任外交部長期間,與緬甸尼泊爾阿富汗等劃分了邊界[3]:320-322。陳毅多次陪同周恩來等出訪亞非國家[3]:328,與法國等西方國家建交,發展與日本民間關係[3]:323。在1961年出席解決老撾問題的日內瓦會議和1965年9月北京中外記者招待會[3]:343

與此同時,陳毅仍繼續參與軍隊事務。1959年9月,陳毅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52]。1961年,在北戴河召開的國防工業委員會工作會議上,關於原子彈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陳毅明確表示「就是當了褲子也要把原子彈搞出來」[53]。1966年1月8日,陳毅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文革時期及逝世

[編輯]
參見:二月抗爭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
青松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陳毅,作於1960年冬,首次發表於《詩刊》1962年第一期
1966年劉少奇陳毅率團訪問阿富汗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發。6月,出席劉少奇、鄧小平主持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根據會議的決定向外交系統派出8個工作組,支持工作組的工作[3]:345。7月18日,毛澤東從武漢回到北京,聽取有關工作組的匯報。7月24日,毛澤東召開會議,決定撤消工作組,並於次日政治局會議上宣布派工作組犯了方向路線性錯誤[3]:345。8月,出席外交系統各單位批鬥工作組的大會,為各工作組承擔責任,並教育造反派[3]:346。11月13日,與葉劍英賀龍徐向前在工人體育場和8萬多名軍隊院校學員見面。發表講話,教育學員們聽從黨委領導,學好路線鬥爭,並批評極左的思想行動[54]。11月29日,在工人體育場再次接見上訪軍校學員,發表講話[3]:350

1967年1月24日,陳毅在人民大會堂向學生和群眾作了檢查,恢復工作[3]:352。1月28日,林彪與徐向前到中南海毛澤東審批八條命令[55]。2月16日,軍方與文革小組的衝突達到頂峰,陳毅、譚震林李先念紛紛發言怒斥文革小組[3]:354。會後中共文革小組向毛澤東匯報,經毛澤東表態,文革小組開始製造「二月逆流案[3]:355。8月7日,文革小組王力對外交部造反派發表講話(王八七講話),煽動奪取外交部權力,支持揪鬥外交部長陳毅,此後不久造反派衝擊外交部,以外交部的名義對駐外機構發號施令,造成外交混亂。陳毅一再受到批判。周恩來對此公開表示:「如果你們要抓陳毅、衝擊會場,就從我的身上踏過去!」[56]1968年10月,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召開,朱德陳雲、葉劍英、徐向前、陳毅、聶榮臻等人被分為不同小組,進行批判[57]。1969年1月3日,毛澤東表示為二月逆流案平反。然而在同年4月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朱德、陳毅、徐向前等元帥繼續被分組批判[3]:356

1969年2月初起,陳毅被下放到京郊南口車輛廠蹲點[3]:357。3月5日起,與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每周一次舉行國際形勢座談會。陳毅向中央建議恢復中美大使級會談,打開中美關係的冰凍狀況[3]:357。同年10月,林彪發布《林副主席指示第一號令》,全軍進入緊急戰備狀態,各軍隊將領被迫疏散離京,陳毅去石家莊。1970年8月,陳毅參加中共九屆二中全會,發言中維護毛澤東是在實踐中群眾中鍛煉出來的天才,被指為「二陳合流」[3]:360。10月,因病返回北京,入住三零一醫院進行全面檢查。1971年1月,初步診斷為「急性闌尾炎」。1月16日,在手術中被確診為腸癌,已有局部轉移[3]:361

1972年1月6日,逝世於北京[58]。1月10日,在北京西郊八寶山舉行追悼會,由李德生主持,因毛澤東親臨現場,改為由周恩來致悼詞[59]。1月,從陳毅追悼會回來後,毛澤東心情沉重,很久沒有休息好,由於肺心病在心律失常情況下嚴重缺氧,2月12日突然休克[60]:304。8月,周恩來同回國述職之駐外大使和外事單位負責人談話:「毛主席參加陳毅同志追悼會,使我們這些老幹部,使我們忠於主席的人,都很感動。」[60]:304

著作

[編輯]
  • 《陳毅軍事文選》1996年解放軍出版社;
詩詞集
  • 《陳毅詩詞選集》197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戰士出版社;
  • 《陳毅詩詞集》上下卷,2012年中央文獻出版社
回憶錄
  • 《八一起事》《井岡山的鬥爭》《憶三年游擊戰爭》等文章
  • 《江南杭戰之春》載1977年戰士出版社《星火燎原選編之一》

家庭

[編輯]

陳毅結過三次婚。

另外,1937年在籌組新四軍途中,陳毅在南昌遇到了率領上海戰地服務團的胡蘭畦,二人早年就是相識相知。此次相見後訂下婚約。然而中共黨組織上不同意二人結婚,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項英找胡蘭畦談話,要求胡蘭畦隱蔽共產黨員身份,以國軍部隊少將身份繼續做統戰工作對革命更為重要。陳致信胡蘭畦:「馬革裹屍是壯烈犧牲;從容就義是沉默犧牲,為了革命,我們就吃下這杯苦酒吧。假如我們三年內不能結合,就各人自由,互不干涉。」[65]

愛好

[編輯]

陳毅喜好圍棋,對圍棋在中國大陸的復興做出了很大貢獻。曾獲頒日本棋院的名譽七段、名譽八段稱號[3]:308,並於2012年入選了日本圍棋殿堂,成為了第一位入選圍棋殿堂的非日本籍人士[66]

紀念

[編輯]
位於上海外灘的陳毅雕塑。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任上海市長
  • 在上海市的外灘和平飯店旁設有陳毅的塑像,該地名為陳毅廣場
  • 在陳毅故鄉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勞動鎮,有陳毅全身石雕像和故居紀念館。
  • 上海福壽園新四軍廣場矗立着粟裕大將夫婦紀念銅像、葉挺將軍夫婦紀念銅像、陳毅元帥夫婦紀念銅像。
  • 山東孟良崮戰役園區大門前矗立着陳毅元帥與粟裕大將的巨石塑像。
  • 1981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電影《陳毅市長》紀念。[67]

榮譽

[編輯]

評價

[編輯]

陳毅逝世後,毛澤東親自參加其追悼會[3]:364。追悼會前,毛澤東同張茜和他們的子女談話中,稱「陳毅是個好同志,他對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所作的貢獻,是已經下了結論的。」[72]並肯定陳毅是「執行中央路線的,是能夠團結同志的。」毛澤東還向在場的一位外賓說:「陳毅是支持我的;林彪是反對我的,跑了,摔死了。他也是反對陳毅同志的。」周恩來在悼詞中,頌揚陳毅「一生堅持戰鬥,堅持工作,努力為人民服務。」朱德哀悼陳毅:「一生為革命,蓋棺方論定。重道又親師,路線根端正。」董必武在挽陳毅中寫道:「棟折吾憂壓,伊誰繼直聲」[73]

1989年11月,陳毅被中共中央軍委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之一[74]

2001年8月23日,中央軍委召集「紀念陳毅同志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江澤民發表講話[75]。江澤民評價陳毅是「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並讚揚他「密切聯繫群眾,處處廉潔奉公。他把人民比作「重生親父母」,時刻關心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他把一切成就歸功於黨和人民,從不居功自傲。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真心實意地與各階層人士交朋友,受到他們的衷心愛戴。他從不向黨和人民伸手,始終保持廉潔樸素的生活作風。」[76]

演繹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陈毅故居 - 资阳数字方志馆 - 资阳市人民政府. [2019-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2. ^资阳市乐至县劳动镇旧居村陈毅家庭. [2019-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30). 
  3. ^3.00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103.1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203.2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303.313.323.333.343.353.363.373.383.393.403.413.423.433.443.453.463.473.483.493.503.513.523.533.543.553.563.573.583.593.603.613.623.633.643.653.663.673.683.693.703.713.723.733.743.753.763.773.783.793.803.813.823.833.843.853.863.873.883.893.903.913.923.933.94《陳毅傳》編寫組. 陈毅传.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5.ISBN 7-80092-054-2. 
  4. ^王蔚; 吳克斌. 陈毅. 北京: 崑崙出版社. 1999: 8.ISBN 7-80040-376-9. 
  5. ^張植信等編著. 将帅从这里起步. 瀋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8: 76.ISBN 7-205-00393-8. 
  6. ^范濟國主編.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7: 184.ISBN 7-5351-0043-0. 
  7. ^劉樹發主編. 陈毅年谱 上.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63–64.ISBN 7-01-002156-2. 
  8. ^中共四川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主編. 泸顺起义.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1986: 7. 
  9. ^王永均. 黄埔军校三百名将传.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89: 148.ISBN 7-219-01084-2. 
  10. ^陳毅. 陈毅诗词选集.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7: 20–21. 
  11. ^Barbara Barnouin; Changgen Yu.Zhou Enlai: a political lif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6:40.ISBN 978-962-996-244-9. 
  12. ^譚震林等著. 陈毅. 香港: 廣角鏡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8: 2. 
  13. ^張日新; 李祖榮著. 红军时期的陈毅. 北京: 檔案出版社. 1991: 29–42.ISBN 7-80019-274-1. 
  14. ^楊奎松. 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内战与危机1927-1937.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3: 126.ISBN 978-7-214-08098-1. 
  15. ^1929年陈毅大骂毛泽东:红四军不是你大权独揽. 搜狐. 2014-11-07 [2015-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16. ^葉永烈.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四川人民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2014: 155.ISBN 978-7-220-09205-3. 
  17. ^党史研究资料 Issues 12. 1984: 10. 
  18. ^江西省檔案館; 中共江西省委黨校黨史教研室.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 上.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 344. 
  19. ^張明金、劉立勤.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200个军区. 北京: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10: 5.ISBN 978-7-5033-2252-5. 
  20. ^王樹增.长征.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6:66.ISBN 978-7-02-005798-6. 
  21. ^宋時輪主編. 中国大百科全书軍事I.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9: 91.ISBN 7-5000-0247-5. 
  22. ^康永升編著. 新四军.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9: 3–4.ISBN 978-7-220-07804-0. 
  23. ^《新四軍戰史》編輯室. 新四军战史.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00: 13.ISBN 7-5065-3798-2. 
  24. ^王樹增. 抗日战争:第一卷.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5: 544.ISBN 978-7-02-011003-2. 
  25. ^姜克夫. 民国军事史:第三卷. 重慶出版社. 2009: 155.ISBN 978-7-229-00840-6. 
  26. ^袁德金編著. 陈毅元帅画传.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7: 3.ISBN 978-7-220-07448-6. 
  27.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2012: 469.ISBN 978-7-5432-2049-2. 
  28. ^《黃克誠傳》編寫組. 黄克诚传.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2: 146.ISBN 978-7-5154-0177-5. 
  29. ^Tetsuya Kataoka.Resistance and Revolution in China: The Communists and the Second United Fro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17.ISBN 978-0-5200-2553-0. 
  30. ^陳毅. 陈毅军事文选.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6: 118–151;185–207.ISBN 7-5065-2701-4. 
  31. ^《粟裕傳》編寫組. 粟裕传.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2: 149.ISBN 978-7-80092-921-2. 
  32. ^史全偉. 刘少奇思想研究资料.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 82.ISBN 978-7-5073-3779-2. 
  33. ^黃崢. 刘少奇一生.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5: 193.ISBN 978-7-5073-1294-2. 
  34.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 下.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601.ISBN 7-208-05733-8. 
  35. ^劉兆東編著. 陈毅在山东.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5: 12.ISBN 7-80199-195-8. 
  36. ^何仁學; 楊峰.解放战争全记录 第2卷 力挽狂澜.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137.ISBN 7-220-04527-1. 
  37. ^粟裕. 粟裕回忆录.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07: 321.ISBN 978-7-5065-5426-8. 
  38. ^南京軍區《第三野戰軍戰史》編輯室.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9: 89.ISBN 978-7-5065-5397-1. 
  39. ^歐陽青. 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 北京: 長城出版社. 2011: 211.ISBN 978-7-5483-0058-8. 
  40.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戰史》編委會.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0: 207.ISBN 978-7-5065-5398-8. 
  41. ^周鴻、朱漢國 主編 (編). 中国二十世纪纪事本末附卷·人物. 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0: 413.ISBN 7-209-02403-4. 
  42.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編寫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三卷.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0: 325.ISBN 978-7-80237-381-5. 
  43. ^查俊峰等編著. 晚年陈毅.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0: 13.ISBN 7-212-01713-2. 
  44. ^陳德仁等主編. 开国元勋 共和国首届政要纪实 第2卷.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2: 467.ISBN 7-80092-867-5. 
  45. ^45.045.1朱佳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陈云年谱(上卷).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0.ISBN 978-7-5073-0787-0. 
  46.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編寫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四卷.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1: 22.ISBN 978-7-80237-427-0. 
  47. ^上海通志編纂委員會. 上海通志 第2册.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739–740.ISBN 7-80681-645-3. 
  48. ^朱文軼; 李菁.陈毅在昏迷中喊着什么?.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09-06-11 [2015-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49. ^徐達深,張樹軍,蔣建農主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实录 第1卷下. 長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749. 2009.ISBN 978-7-206-06261-2. 缺少或|url=為空 (幫助)
  50. ^王琦. 历届中共中央委员人名词典 1921-1987. 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2: 218.ISBN 7-80023-494-0. 
  51. ^学院更名与教学调整时期(1958—1966). 新浪. 2005-09-14 [2015-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52.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5: 77.ISBN 7-80137-800-8. 
  53. ^陈毅称为了原子弹可当裤子遭顶:光屁股搞不了原子弹. 新浪. 2014-11-24 [2015-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54. ^孟昭瑞. 共和国震撼瞬间.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2: 263.ISBN 978-7-020-09124-9. 
  55. ^王年一. 大动乱的年代.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42.ISBN 978-7-01-007863-2. 
  56. ^於俊道主編;梁漢編. 共和国领袖、元帅、将军交往实录 元帅卷 陈毅.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47.ISBN 7-220-05408-4. 
  57. ^徐向前. 历史的回顾.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87: 841–842.ISBN 7-5065-0126-0. 
  58. ^星火燎原編輯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第一卷.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07: 13.ISBN 7-5065-5031-8. 
  59. ^Perlez, Jane.A Leader in Mao's Cultural Revolution Faces His Past. New York Times. 2013-12-06 [2015-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1). 
  60. ^60.060.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逄先知金沖及主編 (編). 《毛澤東傳(第六卷)》 香港第一版. 香港: 中和出版. 2011.ISBN 978-988-15116-8-3. 
  61. ^莊春賢; 陳安.陈毅与他的第一任妻子肖菊英.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1-12-07 [2015-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62. ^揭秘陈毅与第二任妻子赖月明的悲情姻缘. 人民網. 2013-07-23 [2015-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63. ^山嵐.红墙内的子女们 上. 延邊大學出版社. 1998: 298.ISBN 978-7-5634-1080-4. 
  64. ^64.064.164.2档案破译:中国十大元帅的后代现在干什么?. 新華網. 2006-01-28 [2015-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6). 
  65. ^袁繼成; 吳明堂. 武汉黄埔女兵. 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4: 150–158.ISBN 978-7-216-08250-1. 
  66. ^吴清源登日本围棋殿堂 陈毅元帅2012年曾当选. 網易. 2015-07-22 [2015-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8). 
  67. ^騰訊新聞電影《陳毅市長》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68. ^柬埔寨国王赠予毛主席周总理最高勋章.人民日報. 1956-02-19: 1.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幫助)
  69. ^广东省省长陈郁举行宴会 欢送西哈努克亲王 陈毅副总理赞扬柬埔寨坚持独立不畏强暴的风格 西哈努克把最高荣誉勋章授予陈毅.人民日報. 1960-12-26: 1.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幫助)
  70. ^陈毅副总理拜会苏加诺总统 苏加诺总统授予陈毅元帅二级勋章,并设午宴招待 苏班德里约为陈毅元帅访问印度尼西亚举行招待会.人民日報. 1961-03-30: 1.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幫助)
  71. ^周恩来总理拜会纳赛尔总统 周总理向纳赛尔总统赠礼,纳赛尔总统授给周总理“共和国颈章”.人民日報.人民日報社. 1963-12-16.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幫助)
  72. ^崔京生.陈毅鲜为人知的故事. 東方網. 2001-08-26 [2015-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73. ^杜易; 石國寶.霜重色愈浓,斗争见英雄——回忆陈毅同志.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5-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74. ^中国当代军事家. 中國網. 2007-03-05 [2015-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75. ^纪念陈毅同志诞辰100周年. 搜狐. 2001-08-24 [2015-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76. ^江澤民.在纪念陈毅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01-08-23 [2015-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文庫中該作者的作品:
陳毅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陳毅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職務
新頭銜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長
1949年5月-1955年2月
繼任:
陳毅
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市長
前任:
陳毅
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長
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市長
1955年2月-1958年11月
繼任:
柯慶施
新頭銜全國科學規劃委員會主任
1956年-1958年
機構改組
原因:改組為國家科委
前任:
周恩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
1958年-1972年
繼任:
姬鵬飛
中國共產黨職務
前任:
饒漱石
中國共產黨上海市委員會第一書記
1950年-1954年
繼任:
陳丕顯
教育職務
前任:
陳辛仁
外交學院院長
1961年-1969年
繼任:
劉春
陳毅家系
陳榮盛
 
朱氏
 
 
 
 
陳昌禮
 
黃培善
 
 
 
 
 
 
 
 
 
 
 
 
 
 
 
 
 
 
 
 
 
 
 
 
 
 
 
 
 
 
 
 
 
蕭菊英
 
賴月明
 
陳毅
 
張茜陳世祿陳世勛粟裕
 
楚青
 
 
 
 
 
 
 
 
 
 
 
 
 
 
 
 
 
 
 
 
 
 
 
 
 
 
 
 
 
 
 
 
 
 
 
 
 
 
 
 
 
 
 
 
 
 
 
 
 
 
 
 
 
 
 
 
 
 
陳昊蘇陳丹淮陳姍姍
 
王光亞陳小魯
 
粟惠寧
 
 
1989年11月確定
(33人)
1994年8月增補
(3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肩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肩章
1956年9月28日中共八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1956年9月至1969年4月任職(1966年8月改組
6+1常委會委員
毛澤東(主席) ·劉少奇(副主席) ·周恩來(副主席) ·朱德(副主席) ·陳雲(副主席) ·林彪(1958年增選,副主席) ·鄧小平(總書記)
17+3 委員
毛澤東 · 劉少奇 · 周恩來 · 朱德 · 陳雲 · 鄧小平 · 林彪 ·林伯渠(1960年逝世) ·董必武 ·陳毅 ·羅榮桓(1963年逝世) ·李富春 ·彭真(1966年8月打倒) ·彭德懷 ·賀龍 ·劉伯承 ·李先念 ·柯慶施(1958年增選,1965年逝世) ·李井泉(1958年增選) ·譚震林(1958年增選)
6 候補委員
烏蘭夫(1966年8月打倒) ·張聞天 ·陸定一(1966年8月打倒) ·陳伯達 ·康生 ·薄一波
« 第七屆第八屆(十一中全會前)第八屆(十一中全會後)»
人選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
政務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第一屆
第二屆
第三屆
第四屆
第五屆(1978年)
第五屆(1980年)
第五屆(1982年)
第六屆
第七屆
第八屆
  1. 朱鎔基(兼央行行長)
  2. 鄒家華
  3. 錢其琛(兼外交部長
  4. 李嵐清
  5. 吳邦國(增補)
  6. 姜春雲(增補)
第九屆
第十屆
  1. 黃菊
  2. 吳儀(兼衛生部長)
  3. 曾培炎
  4. 回良玉
第十一屆
第十二屆
第十三屆
第十四屆
總理
副總理
秘書長
   

 1.外交部  部長:陳毅(兼)
 2.國防部  部長:林彪(兼)
 3.國家計劃委員會  主任:李富春(兼)
 4.國家經濟委員會  主任:薄一波(兼)
 5.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  主任:聶榮臻(兼)
 6.公安部  部長:謝富治(兼)
 7.內務部  部長:曾山
 8.民族事務委員會  主任:烏蘭夫(兼)
 9.農業部  部長:廖魯言(至1966年5月由江一真代理)
10.農墾部  部長:王震
11.林業部  部長:劉文輝
12.水產部  部長:許德珩
13.冶金工業部  部長:呂東
14.化學工業部  部長:高揚
15.第一機械工業部  部長:段君毅
16.第二機械工業部  部長:劉傑
17.第三機械工業部  部長:孫志遠
18.第四機械工業部  部長:王諍
19.第五機械工業部  部長:邱創成
20.第六機械工業部  部長:方強
21.第七機械工業部  部長:王秉璋
22.第八機械工業部  部長:陳正人
23.煤炭工業部  部長:張霖之
24.石油化學工業部  部長:余秋里
25.水利電力部  部長:傅作義
26.地質部  部長:李四光

27.建築工程部  部長:李人俊
後拆分為:
建築工程部  部長:劉裕民
建築材料工業部  部長:賴際發
28.紡織工業部  部長:蔣光鼐
29.輕工業部  部長:李燭塵
30.鐵道部  部長:呂正操
31.交通部  部長:孫大光
32.郵電部  部長:朱學範
33.物資管理部  部長:袁寶華
34.勞動部  部長:馬文瑞
35.財政部  部長:李先念
36.糧食部  部長:沙千里
37.商業部  部長:姚依林
38.對外貿易部  部長:葉季壯
39.文化部  部長:陸定一
40.教育部  部長:何偉
41.高等教育部  部長:蔣南翔
42.衛生部  部長:錢信忠
43.體育運動委員會  主任:賀龍(兼)
44.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  主任:張奚若
45.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  主任:方毅(兼)
46.華僑事務委員會  主任:廖承志
47.第二輕工業部  部長:徐運北
48.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  主任:谷牧

歷次全體會議
※ 上列為1965年至1970年國務院機構設置。
 
22直屬機構
7辦事機構
※ 上列為1965年至1970年國務院機構設置。
19+7組成部門
劃歸軍委辦事組
管轄的組成部門
6直屬機構
※ 上列為1970年至1975年期間的國務院機構設置。
第二屆國務院第三屆國務院第四屆國務院
總理
16副總理
秘書長
   

01.內務部  部長:錢瑛曾山
02.外交部  部長:陳毅(兼)
03.國防部  部長:彭德懷(兼) →林彪(兼)
04.公安部  部長:羅瑞卿(兼) →謝富治
05.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  主任:陳雲(兼)
06.國家計劃委員會  主任:李富春(兼)
07.國家經濟委員會  主任:薄一波(兼)
08.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  主任:聶榮臻(兼)
09.財政部  部長:李先念
10.糧食部  部長:沙千里
11.商業部  部長:程子華姚依林
12.對外貿易部  部長:葉季壯
13.水產部  部長:許德珩
14.冶金工業部  部長:王鶴壽
15.化學工業部  部長:彭濤
16.第一機械工業部  部長:趙爾陸段君毅
17.第二機械工業部  部長:宋任窮劉傑
18.煤炭工業部  部長:張霖之
19.石油工業部  部長:余秋里
20.地質部  部長:李四光

21.建築工程部  部長:劉秀峰
22.紡織工業部  部長:蔣光鼐
23.輕工業部  部長:李燭塵
24.鐵道部  部長:滕代遠
25.交通部  部長:王首道
26.郵電部  部長:朱學範
27.農業部  部長:廖魯言(1964年9月起江一真代理)
28.農墾部  部長:王震
29.林業部  部長:劉文輝
30.水利電力部  部長:傅作義
31.勞動部  部長:馬文瑞
32.文化部  部長:沈雁冰
33.教育部  部長:楊秀峰
34.衛生部  部長:李德全
35.體育運動委員會  主任:賀龍(兼)
36.民族事務委員會  主任:烏蘭夫(兼)
37.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  主任:張奚若
38.華僑事務委員會  主任:廖承志
39.農業機械部  部長:陳正人
40.第三機械工業部  部長:張連奎孫志遠

15直屬機構
  1. 國家統計局
  2. 國家測繪總局
  3. 中國人民銀行
  4. 中央氣象局
  5. 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
  6. 新華通訊社
  7. 廣播事業局
  8.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
  9. 國務院宗教事務局
  10. 國家檔案局
  11. 國務院參事室
  12. 國務院外國專家局
  13. 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
  14. 國務院總理辦公室
  15. 中國農業銀行(1963年增設)
  16. 中央手工業管理總局(1961年增設)
  17. 國家物資管理總局(1961年增設)
  18. 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1963年增設)
  19. 中國旅行遊覽事業管理局(1964年增設)
  20. 對外經濟聯絡總局(1964年撤銷)
  21. 國家海洋局(1964年增設)
  22. 國家房產管理局(1962年增設)
  23. 國務院科學技術幹部局(1964年增設)
  24. 國務院法制局(1959年撤銷)
  25. 國務院人事局(1959年撤銷)
  26. 國家編制委員會(1963年增設)
  27. 中央機要交通局(1959年撤銷)
6辦事機構
第一屆國務院第二屆國務院第三屆國務院
總理
12副總理
秘書長
   

 1.內務部  部長:謝覺哉
 2.外交部部長 周恩來(兼)
 3.國防部部長 彭德懷(兼)
 4.公安部  部長:羅瑞卿
 5.司法部  部長:史良
 6.監察部  部長:錢瑛
 7.國家計劃委員會 主任李富春
 8.國家建設委員會 主任薄一波王鶴壽
 9.財政部  部長:李先念
10.糧食部  部長:章乃器
11.商業部  部長:曾山
12.對外貿易部  部長:葉季壯
13.重工業部  部長:王鶴壽

1956年拆為:

冶金工業部  部長:王鶴壽
化學工業部  部長:彭濤
建築材料工業部  部長:賴際發
14.第一機械工業部  部長:黃敬
15.第二機械工業部  部長:趙爾陸
16.燃料工業部  部長:陳郁
17.地質部  部長:李四光
18.建築工程部  部長:劉秀峰
19.紡織工業部  部長:蔣光鼐

20.輕工業部  部長:賈拓夫沙千里
21.地方工業部  部長:沙千里
22.鐵道部  部長:滕代遠
23.交通部  部長:章伯鈞
24.郵電部  部長:朱學範
25.農業部  部長:廖魯言
26.林業部  部長:梁希
27.水利部  部長:傅作義
28.勞動部  部長:馬文瑞
29.文化部  部長:沈雁冰
30.高等教育部  部長:楊秀峰
31.教育部  部長:張奚若
32.衛生部  部長:李德全
33.體育運動委員會  主任:賀龍(兼)
34.民族事務委員會  主任:烏蘭夫
35.華僑事務委員會  主任:何香凝
36.第三機械工業部  部長:張霖之
37.國家經濟委員會  主任:薄一波
38.國家技術委員會  主任:黃敬
39.城市建設部  部長:萬里
40.食品工業部  部長:李燭塵
41.水產部  部長:許德珩
42.農墾部  部長:王震
43.森林工業部  部長:羅隆基

20+5直屬機構
8辦公機構
第一屆 5人
第二屆 初16人
第三屆 初14人
第四屆 22人
第五屆 初22人
第六屆 初29人
第七屆 初28人
第八屆 初25人
第九屆 初31人
第十屆 初24人
第十一屆初25人
第十二屆初23人
第十三屆24人
第十四屆23人
周恩來(1949—1958)陳毅(1958—1972)姬鵬飛(1972—1974)喬冠華(1974—1976)黃華(1976—1982)吳學謙(1982—1988)錢其琛(1988—1998)唐家璇(1998—2003)李肇星(2003—2007)楊潔篪(2007—2013)王毅(2013—2022)秦剛(2022—2023)王毅(第2次,202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於1949年9月30日下午選舉產生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6人)
  1. 朱德
  2. 劉少奇
  3. 宋慶齡(女)
  4. 張瀾(民盟)
  5. 李濟深(民革、致公)
  6. 高崗(1954年8月17日自殺身亡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56人)
  1. 陳毅
  2. 賀龍
  3. 李立三
  4. 林伯渠
  5. 葉劍英
  6. 何香凝(女,民革)
  7. 林彪
  8. 彭德懷
  9. 劉伯承
  10. 吳玉章
  11. 徐向前
  12. 彭真
  13. 薄一波
  14. 聶榮臻
  15. 周恩來
  16. 董必武
  17. 賽福鼎(維吾爾族)
  18. 饒漱石
  19. 陳嘉庚(無黨派)
  20. 羅榮桓
  21. 鄧子恢
  22. 烏蘭夫(蒙古族)
  23. 徐特立
  24. 蔡暢(女)
  25. 劉格平(回族)
  26. 馬寅初(無黨派)
  27. 陳雲
  28. 康生
  29. 林楓
  30. 馬敍倫(民進)
  31. 郭沫若(無黨派)
  32. 張雲逸
  33. 鄧小平
  34. 高崇民(民盟)
  35. 沈鈞儒(民盟)
  36. 沈雁冰(無黨派)
  37. 陳叔通(無黨派)
  38. 司徒美堂(致公黨)
  39. 李錫九(民革,1952年3月10日病逝)
  40. 黃炎培(民建)
  41. 蔡廷鍇(民促)
  42. 習仲勛
  43. 彭澤民(農工黨)
  44. 張治中(民革)
  45. 傅作義(無黨派)
  46. 李燭塵
  47. 李章達(救國會,1953年12月9日病逝)
  48. 章伯鈞(農工黨)
  49. 程潛(民革)
  50. 張奚若(無黨派)
  51. 陳銘樞(民聯)
  52. 譚平山(民聯)
  53. 張難先(無黨派)
  54. 柳亞子(民革)
  55. 張東蓀(民盟)
  56. 龍雲(民革)
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
林伯渠(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互選產生)
市委書記
第一書記
書記
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市政府首長
市人民政府市長
市人民委員會市長
市革命委員會主任
市人民政府市長
市政協主席
市監委主任
各省正職領導人索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時期
上海特別市政府市長
上海市政府市長
淪陷時期
上海市大道政府市長
督辦上海市政公署督辦
上海特別市政府市長
傅筱庵蘇錫文(代)陳公博吳頌皋(代)周佛海
上海市政府市長(復員)
錢大鈞吳國楨陳良(代)趙祖康(代)
附: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
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長
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市長
上海人民公社臨時委員會主任
上海市革命委員會主任
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長(復設)
八路軍新四軍編制及將領

八路軍
軍部
第115師
第120師
第129師

新四軍
軍部
(1937年10月)
軍部
1941年1月
下轄
1938年1月
第一支隊
第二支隊
第三支隊
第四支隊
司令員:高敬亭徐海東
下轄
1941年1月
第1師
第2師
第3師
師長兼政委:黃克誠
第4師
第5師
師長兼政委:李先念
第6師
師長兼政委:譚震林
第7師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冷戰相關人物
北美洲
 美國
 加拿大
 古巴
 尼加拉瓜
南美洲
 阿根廷
 巴西
 智利
 英國
 法國
 西德
 意大利
 挪威
 葡萄牙
西班牙 西班牙
 土耳其
 聖座
 蘇聯
華沙條約組織
 東德
 波蘭
 捷克斯洛伐克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
匈牙利 匈牙利
 阿爾巴尼亞
 南斯拉夫
亞洲
東亞
海峽兩岸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日本
朝鮮半島
 北韓
 南韓
 蒙古人民共和國
東南亞
越南
 北越
 南越
 印度尼西亞
 泰國
 菲律賓
 馬來西亞
 新加坡
 緬甸
 柬埔寨
 老撾
南亞
 阿富汗
 印度
 巴基斯坦
 孟加拉
 澳洲
中東及非洲
中東
 土耳其
 以色列
 埃及
 約旦
 敍利亞
 伊拉克
 沙特阿拉伯
伊朗 伊朗
利比亞 利比亞
 阿爾及利亞
 突尼斯
也門
 北也門
 南也門
巴勒斯坦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撒哈拉以南
非洲
 南非
 塞內加爾
 幾內亞
 科特迪瓦
 馬里
 上沃爾特 布基納法索
 加納
 多哥
 達荷美 貝寧
 尼日利亞
 中非
 加蓬
 剛果共和國 剛果人民共和國
 剛果民主共和國 扎伊爾
埃塞俄比亞 埃塞俄比亞
 索馬里
 肯雅
 烏干達
 坦桑尼亞
 安哥拉
 納米比亞
 贊比亞
 羅德西亞 津巴布韋
 馬拉維
莫桑比克莫桑比克莫桑比克
 利比里亞
概念
事件
人物
社會主義陣營
印度支那三國
東南亞
南亞
 美國
西歐
英聯邦
 日本
中東北非
 非洲
拉美
 聯合國
國際友人
外交人員
中國外交官的搖籃
院長王帆 黨委書記崔啟明
管理機關
沿革
校園
  • 展覽路校區
  • 沙河校區
教學機構
  • 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
  • 英語系
  • 外語系
  • 國際法系
學院
國際經濟學院
其他機構
  • 基礎教學部
  • 研究生部
  • 國際關係研究所
  • 國際教育學院(IPP·IBP·IMP)
知名人物
歷任院長
知名校友
相關機構
註:* 周恩來曾表示希望兼任外交學院首任院長,但未能實現。1959年前,外交學院一直沒有任命正院長。^ 在學院未設院長期間任常務副院長,主持學院工作。
國際
各地
學術
人物
其他

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陈毅&oldid=89754894"
分類:​
隱藏分類:​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