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清縣 | |
|---|---|
| 縣 | |
從上往下,從左至右:向西眺望閩清、宏琳厝、閩清文廟、龍洲公園、吳孟超院士館、峰福鐵路閩清段沿線的山水景觀 | |
![]() 閩清縣的地理位置 | |
圖紫藍色部分 為福州市閩清縣範圍 | |
| 坐標:26°13′35″N118°51′48″E / 26.22636°N 118.86326°E /26.22636; 118.86326 |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隸屬行政區 | 福建省福州市 |
| 政府駐地 | 梅城鎮 |
| 面積 | |
| • 總計 | 1,494.34 平方公里(576.97 平方英里) |
| 人口(2020年)[1] | |
| • 常住 | 256,181人 |
| • 密度 | 171人/平方公里(444人/平方英里) |
| • 城鎮 | 112,260人 |
| 語言 | |
| • 母語(方言) | 閩語閩東片閩清話[2] |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 郵政編碼 | 350800 |
| 電話區號 | 0591 |
| 行政區劃代碼 | 350124 |
| 網站 | www |
閩清縣(閩東語:Mìng-chiăng)別稱梅城,為福州市一下轄縣。位於福建省東部,居閩江中下游。總面積1494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梅城鎮北青路。
距福州市60公里。閩江橫貫縣境。境內溪流縱橫,山地、丘陵佔91.73%,平原佔5.63%,是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份。河流除過境的閩江外,主要有梅溪、芝溪、金沙溪、古田溪、安仁溪等。閩清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9.7℃,降雨量1400~1900毫米,無霜期246~292天。
| 閩清(平均數據1991–2020 極端數據1981–2010) |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 歷史最高溫 °C(°F) | 28.2 (82.8) | 31.9 (89.4) | 36.3 (97.3) | 36.7 (98.1) | 38.6 (101.5) | 39.2 (102.6) | 42.3 (108.1) | 40.7 (105.3) | 39.9 (103.8) | 36.3 (97.3) | 33.6 (92.5) | 28.5 (83.3) | 42.3 (108.1) |
| 平均高溫 °C(°F) | 16.2 (61.2) | 17.6 (63.7) | 20.4 (68.7) | 25.3 (77.5) | 28.9 (84.0) | 31.9 (89.4) | 35.3 (95.5) | 34.6 (94.3) | 32.0 (89.6) | 27.8 (82.0) | 23.2 (73.8) | 18.3 (64.9) | 26.0 (78.7) |
| 日均氣溫 °C(°F) | 11.3 (52.3) | 12.4 (54.3) | 15.0 (59.0) | 19.7 (67.5) | 23.5 (74.3) | 26.7 (80.1) | 29.3 (84.7) | 28.8 (83.8) | 26.6 (79.9) | 22.3 (72.1) | 17.9 (64.2) | 13.1 (55.6) | 20.6 (69.0) |
| 平均低溫 °C(°F) | 8.0 (46.4) | 9.0 (48.2) | 11.3 (52.3) | 15.7 (60.3) | 19.7 (67.5) | 23.1 (73.6) | 25.0 (77.0) | 24.8 (76.6) | 22.7 (72.9) | 18.2 (64.8) | 14.2 (57.6) | 9.5 (49.1) | 16.8 (62.2) |
| 歷史最低溫 °C(°F) | −2.4 (27.7) | −2.1 (28.2) | −2.3 (27.9) | 5.2 (41.4) | 9.2 (48.6) | 13.3 (55.9) | 20.2 (68.4) | 19.3 (66.7) | 13.6 (56.5) | 6.3 (43.3) | 1.2 (34.2) | −4.1 (24.6) | −4.1 (24.6) |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56.1 (2.21) | 78.8 (3.10) | 131.6 (5.18) | 155.8 (6.13) | 199.9 (7.87) | 260.8 (10.27) | 156.7 (6.17) | 168.3 (6.63) | 123.9 (4.88) | 45.8 (1.80) | 52.2 (2.06) | 42.7 (1.68) | 1,472.6 (57.98) |
|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 | 9.8 | 12.6 | 16.2 | 15.6 | 17.0 | 17.5 | 12.3 | 15.1 | 10.6 | 6.6 | 8.1 | 8.3 | 149.7 |
| 平均相對濕度(%) | 73 | 74 | 74 | 74 | 76 | 79 | 73 | 75 | 73 | 71 | 74 | 73 | 74 |
| 月均日照時數 | 98.1 | 89.8 | 99.6 | 115.8 | 127.6 | 131.9 | 219.1 | 197.9 | 168.8 | 154.0 | 118.7 | 109.7 | 1,631 |
| 可照百分比 | 30 | 28 | 27 | 30 | 31 | 32 | 52 | 49 | 46 | 43 | 37 | 34 | 37 |
| 數據來源: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3][4] | |||||||||||||
根據福建省福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閩清縣常住人口為256181人,男性佔比51.36%,女性佔比48.64%,年齡結構中0-14歲佔比18.81%,15-59歲佔比58.92%,60歲以上佔比22.27%,65歲以上佔比16.05%。[5]
唐朝之前為侯官縣或閩縣轄區域內(今福州市),唐德宗貞元年間(792年至795年),時任福建觀察使王翃(795年升東都洛陽留守)析侯官縣北十里置梅溪場,貞元八年(792年)侯官縣治由今侯官地區再遷入今福州城。元和三年(808年)並侯官入閩縣,五年(810年)復析閩縣置侯官縣。[6][7][8][9]
後梁太祖乾化元年(911年)以梅溪場置梅溪縣,同年改名閩清縣,屬福州,治所即今福建閩清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閩國國王王延鈞稱帝,升福州為長樂府,後漢乾祐元年(948年)屬福州。宋景炎元年(1276年)宋端宗趙昰在福州即帝位,升福州為福安府,定為行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屬福州路。明、清屬福州府,其中明清交接時南明隆武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朱聿鍵在福州即帝位,定都福州,稱福京,福州府更名天興府。清順治三年(1646年),天興府復稱福州府。[10][11][12]
1913年中華民國廢府留縣,屬東路道;1914至1928年屬閩海道,1927年屬福建省。1933至1934年閩變時期屬中華共和國閩海省。1934年7月屬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區;隔年5月改稱第二行政督察區。1949年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中失利,閩清改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11][12]1949年仍沿其舊。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1961年劃為16個人民公社,1983年劃為17個人民公社。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各公社分別改為(鎮),共設3個鎮14個鄉,後增設雲龍鄉,並陸續將7個鄉改鎮。2000年,撤銷省璜鄉,設立省璜鎮。2000年底,閩清縣轄梅城、東橋、雄江、梅溪、金沙、白樟、白中、坂東、池園、塔莊、省潢11個鎮,下祝、桔林、雲龍、三溪、後佳、佳頭、上蓮、7個鄉,設17個居委會、271個村委會。面積1466平方公里。
空路
鐵路
公路
梅城鎮、梅溪鎮、白樟鎮、金沙鎮、白中鎮、池園鎮、坂東鎮、塔莊鎮、省璜鎮、雄江鎮、東橋鎮、雲龍鄉、上蓮鄉、三溪鄉、桔林鄉和下祝鄉。
閩清縣境內有全中國最大的單體古民居、全省最大的宋元時代青白瓷古窯址、福州十邑中規模最大的縣級文廟以及張聖真君信仰的起源宮廟等文物保護單位。自1981年至2023年,閩清縣人民政府先後公布了3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有7處先後升格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目前,閩清縣境內暫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
| 福州十邑(隸福州府) |
|---|
| 閩縣 ·侯官縣 ·連江縣 ·長樂縣 ·福清縣 ·永福縣(1) ·閩清縣 ·羅源縣 ·古田縣 ·屏南縣 ·平潭廳(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