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搜尋

臺灣鐵路運輸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2015年10月31日)
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臺灣鐵路運輸"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絡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此條目介紹的是臺灣整體的鐵路/軌道運輸。關於中華民國整體的鐵路和軌道運輸概況,請見「中華民國鐵路運輸」。關於臺灣清治時期建設的鐵路線,請見「臺灣鐵路 (清朝)」。關於臺灣鐵路公司經營的鐵路運輸系統,請見「臺灣鐵路」。
臺灣鐵路運輸
經營概況
國營鐵路台灣鐵路
台灣高鐵
主要營運商臺灣鐵路公司
台灣高鐵公司
捷運公司
客運量287億[1](2016)
客運周轉量21.5億[1](2016)
鐵路距離
總距離2,025公里(1,258英里)
複線距離1,075 km(668 mi)
電氣化距離1,225 km(761 mi)
高速鐵路352 km(219 mi)
鐵路軌距
主要鐵路1,067毫米(3英尺6英寸)
高速鐵路1,435毫米(4英尺8+12英寸)
1,067毫米(3英尺6英寸)1,065公里(662英里)
1,435毫米(4英尺8+12英寸)513公里(319英里)
其他資料
最長隧道新觀音隧道
10.3071公里(6.405英里)
最長橋樑高鐵彰化-高雄架空橋
157.317公里(97.752英里)
地圖

台灣城際鐵路路線圖
台灣交通系列
台灣交通相關條目
 
主管機關
交通部

公路局
民用航空局
高速公路局
航港局
鐵道局

臺灣鐵路公司
台灣高鐵公司
中華郵政公司
臺灣港務公司
桃園機場公司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公路系統

國道
省道
縣道 -市道列表
鄉道 -區道
專用公路
編號與名稱對照表
服務區與休息站列表

汽車專用道路

高速公路
快速道路

一般道路

市區道路
農路 -林道
產業道路 -軍用道路

公路運輸

汽車客運業者
的士
車輛號牌

公共單車
鐵路系統
城際鐵路

台鐵
西部幹線 -東部幹線 -南迴線
路線列表 -車站列表
台灣高鐵

捷運

捷運/輕軌系統
台鐵捷運化

產業鐵路

林鐵 -糖鐵 -鹽鐵 -礦鐵

輕便鐵道
水運

港口漁港列表
渡輪

航運業者
航空

機場

航空業者
通訊

台灣郵政發展
台灣地區郵遞區號
台灣電信業者列表
台灣長途電話區號表

台灣互聯網發展
交通史

台灣古道
清代台灣鐵路
清代台灣郵政
縱貫鐵路
縱貫公路
北橫公路中橫公路南橫公路
臺灣鐵路貨物搬運公司
臺灣汽車客運公司
交通部電信總局

臺灣鐵路管理局
交通載具

台灣橋樑
台灣隧道
台灣管線
台灣汽車
台灣的電子票證

TPASS通勤月票
台灣相關條目
歷史地理經濟
文化教育軍事
主題台灣主題項目頁面台灣専題

臺灣鐵路運輸事業始於清治時代末期,在日治時代達到鼎盛,四通八達的鐵路網總長曾將近5,000公里,包括國有鐵路及各種產業鐵路等皆深入大小鄉鎮二戰結束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後,以臺鐵為主的公共鐵路網絡雖有擴張,但因公路建設興盛、以及林業礦業的沒落,許多產業鐵路、以及運量偏低的公共鐵路路線相繼廢止,使得鐵路總長度在2003年時僅有1,496公里;不過,隨着環保意識抬頭及解決都市交通問題的需求,自1990年代起陸續增建新的鐵路系統,如南北高速鐵路、以及都會區捷運輕軌系統。在人口稠密的西部都會地帶,鐵路運輸始終是極為重要的交通工具;而隨着東部的聯外交通需求日漸增加,鐵路更已成為臺灣東西部間主要的交通方式。

發展沿革

[編輯]
主條目:臺灣鐵道史
清代以郵票作為車票

清治時期

[編輯]
主條目:臺灣鐵路 (清朝)

台灣第一條客、貨運用鐵路是由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期間建成。當時的路線為基隆新竹。1887年(清光緒13年),劉銘傳奏請興建台灣鐵路,清廷准許自籌工款後即前往南洋招商,同年4月於台北大稻埕開工。規格上採用英國人馬德利所設計軌距為3呎6吋(1,067mm)的鐵路。

1891年(光緒17年)10月,基隆—大稻埕段通車,設有基隆八堵(今七堵)、水返腳(今汐止)、南港錫口(今松山)、大稻埕等站,長28.6公里。繼任的巡撫邵友濂續築大稻埕—新竹段,最終於1893年通車至新竹,設有大橋頭海山口(今新莊)、打類坑(今迴龍)、龜崙嶺(今龜山)、桃仔園(今桃園區)、中壢、頭重溪、大湖口鳳山崎(今新豐)、新竹等站,長78.1公里。全線共16站,總長106.7公里,設有大小橋樑74座,溝渠568處,總興建經費為官銀1,295,960兩[2]。通車後行車時間約為半天[3]

但由於清朝時所興建的臺灣鐵路過於簡陋,沒有辦法行駛大型蒸汽機關車,且在清軍撤退及日軍登陸的過程中遭到破壞,[4]因此日治時期路線大幅變更,而舊有鐵路路基則改供道路使用。

日治時期

[編輯]
1928年,台灣總督府鐵道部於台灣日日新報刊登的觀光地圖,上面標明台灣鐵路沿線各大站及城鎮位置,並註記台灣八景與十二名勝

日治時期是台灣鐵路擴張的第一個高峰期,以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的官方分期,可分為鐵道創始時代、縱貫線建設時代及鐵道擴張時代。

儘管日治時期的鐵路興建政策,也擔負「開發殖民地資源」的任務,如阿里山森林鐵路太平山森林鐵路皆為了開發森林資源,平溪線為了開採煤礦。日治時期鐵道部對於台灣後世的交通經濟發展,仍有深遠的影響與正面貢獻。尤其歷任部長如後藤新平長谷川謹介以及當時的鐵道部官員,皆為相當稱職的技術官僚。而長谷川謹介定立的「速成延長主義」,更成為日治時期台灣鐵路建設的重要方針[5]

鐵道創始時代

[編輯]

清代台灣鐵路通車不久,即因路線標準太差、數座大橋遭洪水沖毀,致使日本統治台灣後的第一要務便是改善鐵路。1895年首先成立了「台灣鐵道線區司令部」。1899年11月8日,台灣總督府成立了「鐵道部」掌管鐵路運輸。

清代鐵路採用的1,067mm軌距,與日本內地相同,因此軌距未曾變更,並沿用至今。

縱貫線建設時代

[編輯]

台灣鐵道建設邁入積極開發期。在日本治台50年的期間的鐵路建設中,最大的成就莫過於1908年4月,自基隆高雄,總長404.2公里的縱貫鐵路全線貫通。縱貫鐵路是延續清代的既有鐵路建設,在北部進行部分路線修改而後向南延伸的鐵路,該線的通車造就台灣首次「空間革命」,讓過去台灣南北往來需時數日的交通,縮短至朝發夕至的一日之內完成。

鐵道擴張時代

[編輯]
台鐵列車通過高屏溪橋

之後,鐵道部還陸續鋪設多條鐵路,於1917年修通台東線(當時屬於輕便鐵道性質)、1921年修通屏東線、1924年完成宜蘭線通車。除了主要幹線外,也修築或收購了淡水線東港線平溪線等鐵路線。昭和5年(1930年),臺灣總督府「產業調查會」決議延長海岸線、建設環島鐵道及地方支線[6],但由於大戰爆發,多數計劃並未實現:

  • 西南海岸線(龍井~永康)
  • 東西臺灣連絡線
    • 溪州臺東間(即南迴線;戰後完成)
    • 蘇澳花蓮港間(即北迴線;戰後完成)
  • 地方鐵道網整備
    • 基隆淡水間 53.1㎞
    • 景尾菁桐坑間 25.7㎞
    • 竹南南庄間 24.1㎞
    • 外車埕埔里間 28.9㎞
    • 臺南旗山間 40.0㎞
      • 旗山屏東間27.8㎞(列入後續計劃)
    • 溪州東港間 8.0㎞(即東港線;1940年完成,今廢止)
    • 板橋大溪竹東間 70.8㎞

在日治末期,分別因大甲溪頭前溪產業運輸,以及新高港(今臺中港)築港需要,分別進行東勢線(現已廢止)、竹東線(今內灣線)及新高築港專用鐵道之建設,但隨即因大戰爆發而閒置。戰後,中華民國政府繼續完成東勢線及竹東線的建設。

除了官方之外,民間或大型會社對於鐵路興建也相當投入,例如私人製糖會社的糖業鐵路輕便鐵路曾經密如蛛網遍佈全島。另外尚有人力的人車軌道(手押輕便台車),多由地方望族或富商經營。今日台灣各地的巴士及客運業者,多能追溯其歷史至輕便台車發跡。

中華民國時期

[編輯]
民國39年(西元1950年)臺灣鐵路管理局出版的臺灣鐵路路線圖

二次大戰末期,由於台灣做為日本南進基地,遭受美軍猛烈的空襲轟炸,鐵路運輸遭受嚴重破壞。二次大戰後,臺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立臺灣鐵路管理局(簡稱台鐵,今臺灣鐵路公司)以管理台灣的國有鐵路事務,而恢復日治時代既有的鐵路建設,成為台鐵成立初期的首要工作。1946年,台鐵繼續完成竹東線,竹東─內灣間於1951年完工全線通車並改名為內灣線

1973年,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十大建設」,其中鐵路建設佔兩項,分別為「鐵路電氣化」與「北迴鐵路」;1979年,縱貫鐵路完成電氣化,自強號開始投入營運,台北至高雄乘車時間由8小時縮短為4小時,大大減少了台灣南北的交通運輸時間;同年12月30日,聯結台東線與宜蘭線的北迴鐵路通車,東西部的鐵路完成連結。1979年,中華民國政府繼續推動「十二項建設」,鐵路建設包括修建南迴鐵路完成台鐵環島鐵路網,以及繼續鐵路全面電氣化和統一軌距。1982年,台東線將原本的762mm軌距改為與西部鐵路相同的1,067mm軌距,與北迴線完成直通。1991年,南迴線完工通車,台灣的「環島鐵路網」正式完成。

準備穿過八卦山山脈的台灣高鐵列車

除了幹線鐵路的建設外,戰後的台鐵陸續修建了深澳線林口線中和線等鐵路支線,提供貨運或客運服務,並接續完成內灣線東勢線等日治時期未完工之鐵路支線。

隨着戰後台灣經濟的起飛、以及人口的不斷增加,中華民國政府於1960年代末期開始研議在台北都會區興建大眾捷運系統地鐵),但第一個捷運系統——台北捷運遲至1988年才動工,至1996年3月28日開始營運;另一方面,因應西部龐大的運輸需求,中華民國政府於1980年代開始籌建南北高速鐵路,即台灣高鐵,於1999年正式動工,2007年1月5日完工通車。

駛過汐科站的太魯閣號

現況

[編輯]

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後,臺灣的陸上交通政策轉向為以大量修築道路為主的公路主義;而隨着台灣經濟發展,民眾自有自用汽車的比率大幅上昇,配合中山高速公路等建設,加上公路運輸的機動性與普遍性優於鐵路,導致許多鐵路營運狀況不佳,有的歇業拆除如東勢線中和線,有的轉型如淡水線改建為捷運路線,以致台灣鐵路總長萎縮,不足全盛期的一半,其中又以產業輕便鐵路最為明顯。台灣糖業鐵路曾經總長將近3,000公里,網絡遍佈台灣中南部各地,然而隨着台灣製糖業的沒落,大批糖廠歇業停工,絕大多數糖鐵隨之荒廢。僅零星路段在地方人士的努力下,近年轉型觀光用途。

而長期以來平面鐵路造成都市發展不均、以及短途運輸效率不彰等問題,政府與台鐵陸續推出十數項捷運化計劃,預定在西部都會區內增設車站、增加班次以及鐵路立體化方式因應,亦開闢沙崙線六家線等新線。

另外,台灣東部因交通較為不便、也無聯外高速公路,於2007年起引進擺式列車東部鐵路幹線營運,並配合東部幹線電氣化,有效減少東西部往來所需時間。

鐵道系統

[編輯]
台灣鐵路路網圖(包含台鐵、高鐵、以及阿里山林鐵是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管理)

台灣的鐵路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城際鐵路系統

[編輯]

主要服務中長途的運輸,尤其是西部各都會區間、以及西部與東部間的交通運輸。原僅有國營的台鐵,2007年起以BOT模式經營的高速鐵路加入以服務西部走廊龐大的客運需求。

名稱台鐵台灣高鐵
服務類型常規鐵路高速鐵路
開放日期1891-10-202007-01-05
軌距1,067毫米(3英尺6英寸)1,435毫米(4英尺8+12英寸)
線路131
車站22812
系統長度1,065 km(662 mi)349.5 km(217 mi)

都會捷運系統

[編輯]
主條目:臺灣捷運系統

捷運主要功能為都會區內的短途運輸。目前台鐵所進行的「捷運化」亦以捷運的短程運輸概念為基礎,改善路線及設備。已經啟用及興建中的大眾捷運系統包括:

營運中

計劃中

輕便鐵路

[編輯]

輕便鐵路多為依產業需求(如林業、糖業、鹽業、礦業等)而設置,路線標準低、部分路線兼營客運。昔日曾密如蛛網遍佈臺灣本島的平原地帶(中南部為主),全盛期光糖鐵即曾有43條客運線。唯今日多數已經廢除,少數留存並轉型為觀光用途。

未來計劃

[編輯]

自從1991年南迴鐵路通車、完成環島鐵路網後,至2011年沙崙線通車以前,臺鐵沒有增建新的路線,既有支線更因虧損而面臨廢除。隨着高鐵通車,臺鐵積極轉型,臺灣政府自2005年起推動新十大建設,將路線改善、新設通勤線為中心的「臺鐵捷運化」作為施政重點。

2012年,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完成《臺灣整體鐵道網規劃 ( 一 ) 》期末報告,並在兩年後進行《臺灣整體鐵道網(二)》成果說明會,提出新線可能的路廊。

2014年,交通部宣示推動「10年鐵道復興計劃」[7],針對臺鐵,推動下述改善工程:

  • 環島鐵路電氣化(南迴線、屏東線潮州=枋寮間)
  • 鐵路立體化、捷運化(桃園、臺中、員林、嘉義、臺南、高雄)
  • 雙軌及多軌路網(臺東線雙軌、海岸線雙軌)
  • 北宜直線鐵路(北宜新線

2016年,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改為交通部鐵道局建設新路線:


除臺鐵外,高鐵亦有延伸構想,詳見台灣高速鐵路#延伸計劃

鐵道文化

[編輯]
台鐵N規鐵道模型

由於台灣綿密的鐵路路網(包括許多目前已經停駛,供乘客前往鄉村的產業窄軌路線),鐵路在台灣經常帶有浪漫的意涵,尤其是對長輩而言,在他們成長的純樸(也比較不富裕的)年代,鐵路運輸曾經是往返各都市及城鎮間主要的交通方式。許多人仍然記得搭火車離鄉背井,到遙遠的都市求學或是服兵役。這樣的懷舊之情近年來經常藉着各式各樣的產品商業化,例如「懷舊鐵路便當」。

台灣也有為數不少的鐵道迷。過去在戒嚴時代,鐵路屬於國家安全防護的一環,除了鐵路從業人員與主管機關外,一般人難以深入探究,政府機關甚至不允許對鐵路相關設施、車輛自由拍照。1990年代後,隨着社會開放與本土研究風氣盛行,普羅大眾得以進一步了解鐵路相關事物,鐵道迷人數也因此有持續增加之勢。而鐵道主管機關亦開始不定期對民眾開放機廠、調車場等過去屬於機密的設施。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1.01.1鐵路重要參考指標統計表(PDF). 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ROC. [1 December 2017]. (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22-07-03)(中文(臺灣)). 
  2. ^江慶林譯,《台灣鐵路史》(P.15),台灣省文獻會,1990
  3. ^玖、列強再度競與清廷的對應. 交通部 觀光局. [2019-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3-28). 
  4. ^小牟田哲彥.基隆到高雄,臺灣首屈一指的列車誕生史. 2020-06-19 [2023-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5. ^速成延長主義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2023-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5). 
  6. ^臺灣鐵道讀本,渡部慶之進著,春秋社,昭和14年(1939年)3月30日第一刷發行
  7. ^連結美好生活─交通建設及產業發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華民國交通部,2014年2月17日

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臺灣鐵路運輸
臺灣主題
歷史
歷史年表
兩岸關係史
對外關係史
亞太
歐美
地理
政治
內部
外部
議題
經濟
交通
社會
概觀
文化輸出
文化
人口
媒體
媒體操縱
醫療
教育
環境
國家象徵
城際鐵路系統
產業鐵路系統
營運中
已廢止
捷運系統
營運中
規劃中
已取消
空中纜車
營運中
計劃中
已取消
遊樂園小火車
其他
各時期鐵路
營運管理工程機構
清治
日治
臺灣鐵道線區司令部 ·民政局遞信部鐵道課臨時臺灣鐵道隊→ 民政局通訊部臨時鐵道掛 ·臨時臺灣鐵道敷設部→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會社 ·臺北鐵道株式會社
戰後
鐵路管理委員會臺灣鐵路管理局臺灣鐵路公司台灣鐵路 ·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 ·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交通部鐵道局 ·台灣高速鐵路公司台灣高鐵 ·林務局阿里山林場>林產管理局阿里山林場>林務局阿里山林場>林務局玉山林區管理處(運務課、工務課)>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森林鐵路課>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鐵路管理課>宏都阿里山公司>臺鐵局阿里山森林鐵路管理處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阿里山林業鐵路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臺北捷運公司臺北捷運 ·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高雄捷運公司高雄捷運 ·桃園市政府捷運工程局桃園捷運公司桃園捷運 ·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新北捷運公司新北捷運 ·臺中市政府捷運工程局臺中捷運公司臺中捷運 ·臺南市捷運工程處臺南捷運
事件
事故
案件
天災
罷工
依法休假
列表
文化資產
車站
古蹟
歷史建築
行車
相關設施
古蹟
歷史建築
營運維修
相關設施
古蹟
歷史建築
臺鹽七股機車庫 ·臺東舊站機關車庫 ·交通部臺鐵管理局花蓮管理處 ·前花蓮火車站加水塔 ·臺鐵花蓮舊工務段、舊警務段(武道館)建築群 ·臺鐵宜蘭運務段舊辦公室 ·臺鐵宜蘭工務段(辦公室 ·舊鐵匠房 ·舊木工房 ·舊檔案室)
宿舍
古蹟
歷史建築
汀州路台鐵舊宿舍 ·烏日車站舊站長宿舍 ·彰化臺鐵舊宿舍 ·石榴車站職員宿舍 ·關山鐵路舊站宿舍 ·宜蘭市臺鐵宿舍 ·臺鐵頭城車站舊站長宿舍 ·臺鐵頭城車站員工宿舍
其他
古蹟
歷史建築
通霄鐵道糧倉 ·員林鐵路穀倉 ·斗南火車站北側倉庫群 ·台鹽隆田儲運站 ·舊花蓮鐵路醫院 ·臺鐵宜蘭車站舊倉庫群 ·臺鐵宜蘭車站舊警察派出所 ·臺鐵宜蘭運務段防空洞 ·台鐵舊林榮車站倉庫
文化景觀
相關事項
臺北捷運
新北捷運
桃園捷運
新竹捷運
臺中捷運
彰化捷運
臺南捷運
高雄捷運
亞洲各國家和地區鐵路運輸
聯合國會員國
聯合國觀察員國
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
屬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臺灣鐵路運輸&oldid=89646173"
分類:​
隱藏分類:​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