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師範大學,或簡稱江西師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西省的一所全日制公辦師範類本科大學。位於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師範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1]。
江西師範大學的前身是國立中正大學,創辦於1940年6月,首任校長是中國著名植物分類學家、原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先驌博士。原中正大學設文、法、理、工、農五個學院,[2]
- 1949年9月,國立中正大學更名為南昌大學(現南昌大學是成立於1958年的江西大學和江西工業大學合併後設立的),設政治學院、文學藝術學院、理學院、工學院、農學院,16個系。
- 1953年,全國的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原南昌大學各院系分別調出到中山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工學院、華南師範學院等。以原南昌大學師範部為基礎,成立江西師範學院,設中語、歷史、藝術、數學、物理、化學、生物7個專修課,後相繼改系並增設了一些系。
- 1965年9月,成立江西師範學院靖安分院。
- 1969年1月,江西師範學院被撤銷,以師院為主體,加上江西教育學院和江西大學的政教、中文、生物系,成立井岡山大學,校址設在井岡山拿山。
- 1972年9月,井岡山大學遷回南昌,恢復江西師範學院的校名。
1983年11月,江西師範學院更名為江西師範大學[3]:384。
- 2003年3月31日,江西省政府辦公廳函復省教育廳,經省政府研究,同意將江西金融職工大學(江西銀行學校)成建制併入江西師範大學。
- 2002年12月,瑤湖校區舉行奠基儀式,2003年9月瑤湖校區第一屆新生入學。
- 2012年,江西師範大學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建設高校。
- 2012年10月30日,教育部與江西省人民政府簽署協議省部共建江西師範大學。[4]
台灣於1986年沿用國立中正大學原名組建台灣中正大學,1989年開始招生;江西師範大學的前身是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與台灣中正大學同根同源,兩校都把10月31日定為校慶日,都把民國時期國立中正大學的畢業生作為「前期校友」,並相互收集和交換校史檔案資料。兩校間長期保持着較為密切的聯繫。2004年,台灣中正大學第三任校長羅仁權教授到江西師範大學進行訪問交流,在參觀學校早期文物後感慨地說:「我們的根在江西師範大學!」2004年9月,兩校簽署了交流合作協議書。2006年以來兩校持續保持交流,積極促進互訪,並兩次簽署學術交流合作協議。 2010年,時任台灣中正大學校長吳志揚教授在兩校校慶前專程到江西師範大學交流訪問,認為是台灣中正大學的一次尋根之旅,並與江西師範大學簽署了學術交流合作協議。2011年,時任江西師範大學校長梅國平應邀前往台灣中正大學訪問交流,在台灣中正大學圖書館舉辦了「生態鄱湖——江西師範大學師生版畫作品展」。
江西師範大學與台灣中正大學同根共源,是兩岸7對同根共源「雙胞胎大學」之一。2012年,江西師範大學從這一特殊文化景觀出發,以助推兩岸文化認同、政治和解和統一大業為由,提出省部共建江西師大的請求,得到了江西省委省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的支持和中央統戰部、國務院台辦的認可,成為全國第2所省部共建的地方師範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江西師範大學,旨在促進江西師範大學各項事業改革與發展,進一步凸顯教師教育優勢和特色,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使之成為兩岸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和橋樑,優秀教師和高素質人才培養、高質量社會服務以及高水平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
- 胡先驌:植物學家、教育家、文化學者。中國植物分類學的開拓者,與錢崇澍、陳煥鏞等同為中國近代植物學的先驅,也是中國近代生物學的開創人之一。江西師範大學前身國立中正大學首任校長(1940-1944年)。
- 蔡方蔭:中國土木建築結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0年8月-1950年12月任江西師範大學前身國立中正大學工學院院長兼土木系主任。
- 楊惟義:中國昆蟲學家,一級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半翅目昆蟲分類學的奠基人之一。1949年1月,任江西師範大學前身國立中正大學教授。1949年8月,任原南昌大學農學院院長。
- 姚明達:字達人,後改名顯微(廢姓)。中華民國歷史學家、目錄學家。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就讀時,受業於梁啓超,立志研究中國史學史。在目錄學領域則有「中國現代目錄學之父」之稱。1940年,江西師範大學前身國立中正大學於江西省戰時省會泰和縣成立,姚名達應校長胡先驌聘請,任教於文史系,後改任研究部研究教授。日本侵華戰爭浙贛會戰爆發後,組織國立中正大學戰地服務團,奔赴前線,在新淦縣石口村遇日軍,與學生吳昌達一同被殺。1987年,姚名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1990年,江西師範大學50周年校慶,在校園內修築「顯微亭」作為紀念。1995年,姚名達遺骸骨灰從泰和縣杏嶺(中正大學舊址)遷葬至江西師大顯微亭。2002年,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正大學校友會名譽會長雷潔瓊為姚名達題辭「抗戰捐軀教授第一人」。2014年,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公布,姚顯微(姚名達)名列其中。
- 吳士棟:著名學者。1945年10月開始,歷任國立中正大學、原南昌大學、江西師範學院歷史系教授。從事邏輯學、哲學、歷史學研究。
- 郭慶棻:中國化學家,教育家,江西師範大學名譽校長。歷任國立中正大學教授、教務長。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原南昌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理學院院長,江西師範學院副院長、院長(1979年9月-1983年8月),中國科學院江西分院副院長。
- 谷霽光:中國歷史學家,教育家。1938年9月後,歷任廈門大學教授,國立中正大學教授、系主任、代總務長。1951年4月後,歷任原南昌大學文史系教授,江西師範學院歷史系教授、系主任,江西師範學院教務長。
- 胡守仁:著名學者。歷任國立中正大學、原南昌大學、江西師範學院、江西師範大學教授,江西師範學院中文系主任、名譽主任,江西省古代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
- 蔡樞衡:中國刑法學家。1948年主持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系,任教授兼系主任。國民黨撤退時,他被推舉主持中正大學校務委員會。
- 胡正謁:著名學者。歷任國立中正大學教授、原南昌大學教授、江西師範學院馬列主義教研室主任。
- 潘大逵:著名愛國民主人士,中國民主同盟領導人之一。1924年畢業於清華學校,1927年獲得史丹福大學政治學學士學位,1928年春到諾威齊陸軍大學特別班學習軍事,1929年獲得威斯康星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1930年回國後,潘大逵曾任上海大學法學院專職教授兼政治系主任,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院教授。主攻政治理論、思想、歷史和憲法,著有《歐美各國憲法史》、《中國憲法史綱要》、《近代政治思潮》等。
近80年來,江西師大累計培養各類優秀人才近45萬名,其中師範類專業畢業生35萬餘人,師範類專業畢業生中湧現出一大批傑出校友和基礎教育一線的中堅骨幹力量。目前,江西近50%中小學特級教師、60%以上的中小學省級骨幹教師、80%以上的高中特級教師和學科帶頭人都是學校的畢業生。學校現已成為江西基礎教育教師人才的搖籃、教師骨幹人才培訓的基地和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引擎。
|
|---|
| 高等教育 | |
|---|
| 技職教育 | |
|---|
| 軍警院校 | |
|---|
注1:校史不提復校,僅有官方紀錄註記。注2:校方僅承認繼承校名而非復校,校史資料略提曾有復校運動,並以1995年為「創校」時間起點。 [1][2]亦有觀點認為暨南大學在台復校僅名義。 [3] |
|
|---|
建設周期:2012年-2020年 (共100所) |
華北 13 | |
|---|
東北 15 | |
|---|
華東 10 | |
|---|
中南 24 | | 河南省(7所) | |
|---|
| 湖北省(6所) | |
|---|
| 湖南省(6所) | |
|---|
| 廣西壯族自治區(4所) | |
|---|
| 海南省(1所) | |
|---|
|
|---|
西南 19 | | 重慶市(3所) | |
|---|
| 四川省(6所) | |
|---|
| 貴州省(6所) | |
|---|
| 雲南省(5所) | |
|---|
| 西藏自治區(2所) | |
|---|
|
|---|
西北 19 | | 陝西省(5所) | |
|---|
| 甘肅省(4所) | |
|---|
| 寧夏回族自治區(1所) | |
|---|
| 青海省(2所) | |
|---|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5所) | |
|---|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所) | |
|---|
|
|---|
|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暨憶時光|活動首頁. 暨憶時光. [2025-09-23].
- ^校史光廊管理員.歷史沿革.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2025-09-23].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香港校友會.母校簡介.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香港校友會. [202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