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搜尋

白藤江之戰 (938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938年白藤江之戰

東湖畫
日期938年12月
地點
結果越南擊退南漢,建立吳朝
參戰方
南漢交趾
指揮官與領導者
劉弘操 吳權
兵力
20000人[1]不詳
傷亡與損失
不詳[2]不詳

938年白藤江之戰越南語Trận sông Bạch Đằng (938)陣滝白藤𢆥938)指的是938年12月中國南漢政權與靜海地區(今越南北部)軍閥吳權之間的戰爭,因發生在白藤江而得名。

起因

[編輯]

938年,楊廷藝的女婿吳權愛州(今清化)起兵,反對矯公羨。矯公羨見吳權勢力強大,於是向南漢求救。劉龑任命兒子劉弘操靜海節度使,封交王,支援矯公羨。劉龔自己則屯兵海門(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為劉弘操的後應。南漢崇文使蕭益認為此節氣多雨且又道路難行,勸諫劉龑暫時放慢進兵的速度,多用鄉導帶路。但劉龑不聽,仍命令劉弘操率水軍進兵,從海口(下龍灣)進入白藤江

經過

[編輯]

此時,吳權已經攻破古螺城,殺死矯公羨。在得知南漢軍隊到達白藤江之後,命令手下的軍士砍伐樹木,製造木樁,並在木樁頂端包上鋒利的鐵皮。吳權將這些木樁插在白藤江入海處的險要的江心裏,同時在河岸一帶設下伏兵。

石䊆畫,模擬938年場白藤江之戰

白藤江江水因漲潮而上升,淹沒了這些木樁。吳權當即命令部下率水軍向南漢軍挑戰。南漢水軍向前攻擊,吳軍佯敗而退。劉弘操果然命令南漢軍追擊,到達了吳軍的埋伏地點。敗退的吳軍返回死戰。不久以後,江水退潮,江水下面的木樁全部暴露了出來。吳權的伏兵四起,趁機駕小船襲擊南漢軍,與之展開白刃戰。南漢軍大撤,劉弘操陣亡。

戰後

[編輯]

吳權在939年稱王,建立吳朝,都城古螺。越南(交趾)開始走向自主獨立發展道路,至968年丁朝建立。

後世歷史學者,視丁朝為越南建國的創始階段,被中國承認為藩屬而不是領土。史家黎嵩稱「我越正統之君,實自此始」[3]

後世評價

[編輯]
  • 越共對這次戰役中吳權的表現給予高度評價。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Người kết thúc hơn một nghìn năm Bắc thuộc. baodanang.vn.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3)(越南語). 
  2. ^Bằng chứng cuộc sống: Suy ngẫm về phát triển bền vững Việt Nam. Nhà xuất bản Chính trị Quốc gia Sự Thật.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9)(越南語). ,p. 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 ^《大越史記全書》卷首(黎嵩《越鑑通考總論》),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87頁。

參考書目

[編輯]
五代十國歷史事件
五代
十國
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白藤江之战_(938年)&oldid=87789670"
分類:​
隱藏分類:​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