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條目有隱藏內容,或許有礙讀者閱覽。請協助改善條目,以符合維基百科標準。(2015年9月12日) 一般應該僅由特定標準化模板提供摺疊資料表格,勿因故事劇情或項目混雜而隱藏;內容應該考慮其他方式呈現。重複記載、過度細節與無助了解主題的堆砌內容等需要考慮除去。 |
《宋名臣言行錄》共七十五卷,由南宋朱熹、李幼武所編,朱熹撰前集十卷,後集十四卷,共二十四卷。李幼武撰續集八卷、別集二十六卷、外集十七卷,共五十一卷。該書彙編了散見於筆記、碑傳、行狀中的宋代重要人物的事蹟,共收入北宋以及南宋人物225人。今印行的前集,其原書名為《五朝名臣言行錄》,後集為《三朝名臣言行錄》,二書並稱為《八朝名臣言行錄》。若不包含附傳的人物,收入的北宋人物共97人,前集收入55人,後集收入42人。
《八朝名臣言行錄》初稿完成於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不久刻書於建陽[1]。朱熹於本書自敘:「予讀近代文集及記事之書,觀其所載國朝名臣言行之跡,多有補於世教者。然以其散出而無統也,既莫究其始終表裏之全,而又汨於虛浮怪誕之說,予常病之。於是掇取其要,聚為此錄,以便記覽。尚恨書籍不備,多所遺闕,嗣有所得,當續書之。」故朱熹編此書,其目的在於整理散亂而不統一的史料,將北宋名臣的事跡中可信的部分保留下來,而非摻入一家之言,故書中不見他個人的評論。該書的作用,除了作為可信的史料外,亦可作為後世君臣的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