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搜尋

南京市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座標32°02′38″N118°46′43″E / 32.04389°N 118.77861°E /32.04389; 118.77861 (南京市)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京」、「建業」、「建康」、「秣陵」和「金陵」均重新導向至此。關於其他用法,請見「南京 (消歧義)」、「建業 (消歧義)」、「建康 (消歧義)」、「秣陵 (消歧義)」和「金陵 (消歧義)」。
此條目介紹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會。關於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院轄市,請見「南京市 (中華民國)」。
南京市
地級市
南京城市天際線
中山陵祭堂
靈谷寺夜景
綽號:金陵、石城、神京、天京
南京市在江蘇省的地理位置
南京市在江蘇省的地理位置
坐標:32°03′N118°46′E / 32.050°N 118.767°E /32.050; 118.767
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
江蘇省
設立前473年建城
1927年3月24日建市
政府駐地玄武區
下級行政區11市轄區
政府
 • 市委書記周紅波
 • 人大常委會主任呂德明
 • 市長(空缺)
 • 政協主席王立平
面積
 • 地級市6,587.31 平方公里(2,543.37 平方哩)
 • 市區6,588.54 平方公里(2,543.85 平方哩)
面積排名全省第9位(佔全江蘇省6.14%)
 • 建成區(2019[2]822.97 平方公里(317.75 平方哩)
海拔34 米(112 呎)
最高海拔448 米(1,470 呎)
人口(2022)
 • 常住常住人口 949.11萬人
 • 排名全省第2位(佔全江蘇省10.99%)
 • 市區(2019[2]753.22萬人
 • 城鎮(2020)808.5241萬人
 • 城區常住(2019[2]671.35萬人
語言
 • 方言江淮官話南京話
吳語高淳話
吳語溧陽話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210000-213000
電話區號25
車輛號牌蘇A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年均溫15.4 ℃
年降水1,062.3毫米
年日照1,982.8小時
行政區劃代碼320100[3]
舊稱金陵、秣陵、建業、建鄴、建康、神京、昇州、蔣州、集慶、應天、江寧、天京、丹陽、揚州
城市定位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江蘇省省會
本地生產總值(2022)¥16907.85億
2,427.68億美元匯率
人均¥175,632
26,339美元(匯率)
HDI(2016)0.830 極高 [4]
網站南京市人民政府
市象徵
梅花
雪松
南京市
漢語南京
郵政式拼音Nanking
標音
官話
現代標準漢語
漢語拼音Nánjīng
威妥瑪拼音Nan2-ching1
國語羅馬字Nanjing
其他官話
南京官話拼音lang2jin1
閩語
閩南語白話字Lâm-kiaⁿ
吳語
拉丁化noecin
粵語
粵拼Naam4-ging1
耶魯拼音Nàahm-gīng

南京市,簡稱「」,別稱金陵建業建康江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會副省級市華東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5][6][7],長三角核心城市,中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樞紐城市以及全國科教中心城市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司令部駐地[8]。位於江蘇省西南部,地處長江下游沿岸,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城市群重要產業城市,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先進製造業基地,長江三角洲經濟圈中心重要的經濟城市,也是全省重要的金融、文化、科教城市及交通樞紐,南京都市圈重要核心城市。市人民政府駐玄武區北京東路41號。南京市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9],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京在35~60萬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湯山生活,有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長干古城的發掘將南京建城史向前推至31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

全市下轄11個[10],總面積6582.31平方公里[1],南京為政治文化名城,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後近500年建都史[11],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朝代或政權定都於此[註 1],故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註 2]。歷史上南京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長期被視為華夏之正朔所在,為中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觀光資源十分豐富。

南京還知名於江南學術重鎮,南京有八所高校列入全國百所重點建設大學,居各大城市第三位,同時也是中國重要的科教文化中心。根據自然出版集團發布的2016年自然指數,位居國內科研領先城市前三[12]。技術研發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數量名列前茅。新興產業蓬勃,例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居全國第四,新型顯示產業居全國第二,智慧電網產業居全國首位,設有南京軟件谷、智慧電網谷、生物醫藥谷、衛星應用產業園等多個產業園區[13]。南京有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南京圖書館[14]、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15]等。由於為國民政府的首都所在,南京還聚集了中山陵總統府等眾多民國建築[16][17]

歷史

[編輯]
主條目:南京歷史
此章節需要提供更多來源,否則內容可能無法查證(2025年9月3日)

遠古時期

[編輯]

南京一帶在100萬年至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湯山葫蘆洞發現的南京直立人分佈在20多萬年前到60多萬年前之間。1.1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溧水回峰山北麓出現了陶器,被稱為神仙洞文化[18]。約7000年前,出現了以北陰陽營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原始村落。3100年前,相當於中原的商周之際,秦淮河流域出現了城池,被稱為長干古城[19],以及密集的原始聚落,被稱為湖熟文化春秋戰國時,在這些聚落的基礎上形成了南京地區最早的城邑。前571年(周靈王元年),楚國在今六合區設棠邑,是南京政區建置的開始。據傳說,吳王夫差前495年曾在南京築冶城[註 3]。前473年(周元王四年),越國大夫范蠡在今中華門秦淮河南岸築越城[註 4],是現南京城區建城史的開始。前333年(周顯王三十六年),楚威王在石頭山築金陵邑[註 5],是現南京城區內設治所之始,南京的別稱「金陵」由此而來[20]。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金陵邑改為秣陵縣[註 6]。直至漢末,現南京地區只設縣級政區[21]:182

六朝時期

[編輯]

東漢末年,割據江東孫權於211年將治所移到秣陵,在金陵邑舊地築石頭城要塞,次年改秣陵為建業。229年,孫權稱帝建立東吳,將都城從武昌遷至有「鍾山龍盤,石頭虎踞」之稱的建業,開啟了南京的都城史[註 7]西晉滅吳後,282年(太康三年)改建業為建鄴,313年(建興元年)又改建康。西晉滅吳後僅三十六年,就亡於永嘉之亂五胡亂華。317年,琅邪王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東晉,北方人口紛紛南遷。在此後270多年的南北大分裂時期,建康成為華夏的正朔所在。

420年東晉滅亡後,四朝相繼在建康建都,與東吳、東晉合稱六朝。六朝時的建康相當繁盛,據說梁武帝時城中戶口達到28萬戶[註 8],是南京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548年(太清二年)侯景之亂爆發,建康遭到沉重的打擊,陳朝建立後建康重新恢復。589年,隋軍滅陳後將建康全部平毀為農田,僅在石頭城設蔣州,南京歷史上的第一次繁榮到此結束。六朝立國時間都不長久,各朝交替相對平穩,制度文化沿襲相承,處於秦漢與隋唐兩個大一統時期之間,是中國經濟文化重心南移的重要階段。建康作為六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六朝制度開創的中心舞台,因此南京在「四大古都」中具有鮮明的特色[22][21]:186

唐宋時期

[編輯]

隋唐時,雖然六朝宮闕所在的建康在隋朝時已被夷為平地,但是地理上的優勢使這一地區又發展起來。唐初置江寧郡,後置昇州。唐朝滅亡後,五代十國時期,楊吳改為金陵府,並且修築規模空前的金陵城。937年,南唐烈祖李昪建都金陵,改稱江寧府,擴建城邑[21],南唐再興金陵城,後周攻南唐之戰後,金陵與後周的北方中央政權對峙。975年,北宋滅南唐後,重置昇州:1—19,後來又改為江寧府[23]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南下,建炎南渡宋高宗改江寧府為建康府,建康一度定為南宋首都,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臨安(杭州)後,改為江南東路首府,設為陪都並設行宮,建康雖然並非南宋行在,但終南宋一代一直是南宋的軍事最前線。元朝時,改為集慶路,是當時東南紡織業的中心[23]:1—19[21]:198

明清時期

[編輯]

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改為應天府,南京成為抗元基地所在地。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應天為京師,當年明軍攻入元大都,南京第一次成為大一統王朝的京城(之前六朝五代十國楊吳/南唐南宋均為偏安江南的政權),次年建築南京城,迎來歷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明初京師總人口約70萬人,其中居民約47萬人、衛戍部隊20萬人,是當時全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保留至今的南京城牆明孝陵等建築以及明故宮就是這一時期修建的[24]:1—6

1402年,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得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1421年,遷都順天府,將應天府改為南京陪都,設南京六部等機構。雖然政治中心轉移至北京,但直至明代中葉,南京城人口達12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城[有歧義][來源可靠?]。終明一代,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自殺,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1645年清軍攻陷南京,降為江寧府,但是民間仍習稱為南京[24]:6—19

清初,江寧為江南省[註 11]省府。乾隆年間,大清會典中正式記載江南分省,分為江蘇安徽省[25]直到清末,江寧是統轄江蘇(包含今上海市)、安徽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駐地,同時在江寧設立江寧布政使,管轄江寧府和江蘇省長江以北的揚州府淮安府徐州府海州直隸州通州直隸州海門廳[26],管轄安徽民政的安徽布政使在1780年以前也曾長期駐紮在江寧。江寧城東置江寧滿城,明故宮舊址駐紮有八旗軍隊,設江寧將軍管轄。清廷在江寧設立規模龐大的江寧織造署,生產供應皇家需求的絲織品,因此在經濟方面江寧也具有相當的重要性[27]:1—10[21]:220乾隆時,以江寧織造署官署為江寧行宮

1842年8月,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與陳兵江寧江面的英國簽訂《南京條約》。1853年3月,太平軍攻陷江寧後定都於此,改名「天京」。1864年7月19日,天京之役結束。曾國藩曾國荃湘軍入城後縱火殺掠[28][29][30][31][32]戰後的江寧一度極為蕭條,雖然《天津條約》將江寧列為通商口岸,但直到1899年才在下關正式開闢商埠。[33]隨着1906年滬寧鐵路和1911年津浦鐵路先後通車,江寧作為南北鐵路幹線和東西水路幹線交匯的交通樞紐得到復興。[34]

近代

[編輯]
孫中山拜謁明孝陵,前排左5徐紹楨、左6黃興、左7孫中山、左8黃鐘瑛。照片由上海同生照相館拍攝。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全面爆發[35]。1911年12月2日,同盟會江浙聯軍佔領南京。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註 12],改江寧府南京府。1912年2月15日,孫文率臨時政府官員及軍士數萬人拜謁明孝陵,昭告光復。1912年4月,袁世凱中華民國首都遷往北京[36]

1927年3月24日,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南京。四一二事變後,4月18日,蔣中正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同年置南京特別市。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被稱作「南京十年」,期間南京進行大規模的首都建設,奠定南京現代城市發展的良好基礎。到1937年,南京的城市人口增加到100萬以上,是當時中國的六大城市之一[註 13][36]

1937年7月,中華民國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1月12日上海淪陷後,國民政府和在京的學校、工廠等陸續西遷。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其後南京大屠殺,日軍的暴行從1937年12月13日攻佔南京開始持續6周以上,直至1938年2月。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南京軍事法庭的有關判決和調查,在大屠殺中有20萬以上至30萬中國平民和戰俘遭到日軍殺害,在大屠殺第一個月約2萬中國婦女遭日軍姦殺,南京城三分之一的建築被日軍縱火燒毀。1940年3月,汪精衛政府南京成立。1946年5月5日,國民政府從重慶還都南京。

1953年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謁陵

1949年4月中國共產黨發動渡江戰役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1949年,南京戶籍總人口為256.7萬人[37]。1953年2月23日,毛澤東拜謁中山陵[38]。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通車後,南京東北郊、西南郊及江北的大廠陸續建設一批重點企業,形成三個工業區。19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後,南京的城市面貌開始逐步發生較大改觀。1990年,南京被列為中央財政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1993年,中央決定撤銷省會城市計劃單列。1994年,被確定為副省級城市。此後,南京城市的更新速度加快,一方面,舊城區改造大規模展開,到2003年,南京明城牆內40平方公里的老城,未改造的僅剩5平方公里[39]。另一方面,在傳統的中心城區周邊,規劃建設大片新城區[40]

近年來,南京發展迅速。南京先後舉辦第十屆全國運動會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第三次兩岸海協會海基會協商會議、第12屆中歐領導人會晤[41]。2014年8月舉辦第二屆夏季青年奧運會[42]


行政區劃史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京成為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轄的中央直轄市,下設13個區。1949年8月增設1個郊區。10月,南京市的大黃洲小黃洲劃歸和縣管轄。12月,蘇南句容江寧縣皖南當塗縣(不含當塗市),蘇北六合縣皖北江浦和縣劃歸南京市領導。1950年華東軍政委員會成立後,南京市由華東軍政委員會領導。1月,華東局決定將江寧句容縣仍劃歸蘇南的鎮江專區六合縣仍劃歸蘇北的揚州專區當塗江浦和縣劃歸安徽省。1950年1月,南京市人民政府改由新成立的華東軍政委員會領導,同時政務院設駐寧辦事處。1952年9月,南京直轄市蘇南蘇北行政區合併設立江蘇省。1952年11月15日,南京由直轄市降為省轄市,市人民政府由江蘇省人民政府領導。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由省轄市改為江蘇省省會。2002年4月與2013年2月,南京市行政區劃進行兩次調整。南京現轄玄武、鼓樓、秦淮、建鄴、雨花台、棲霞、浦口、江寧、六合、溧水和高淳11個區。2015年,國家級南京江北新區正式成立。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正式成立長三角城市群,南京為重要城市。[43][44]

地理

[編輯]
主條目:南京地理

位置

[編輯]

南京位於長江下游沿岸,北連江淮平原,處於長江下游中心,是距中原和華北最近的江南中心城市。南京的地理坐標範圍在北緯31°14′至32°37′、東經118°22′至119°14′之間,南北最大直線距離140餘公里,東西最大直線距離80公里[2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直轄市及江蘇省省會)。全市總面積約6587.02平方公里[1]。南京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東鄰省內的揚州市常州市鎮江市3市,南、西、北三面分別與安徽省宣城市馬鞍山市滁州市相鄰,市界總長約730公里[2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直轄市及江蘇省省會)

地形地質

[編輯]
玄武湖紫金山

南京市地貌特徵屬江南丘陵中的寧鎮揚丘陵地區。其中,低山丘陵面積為4255.07平方公里、江河面積752.06平方公里、圩洲面積1589.88平方公里。從地形組成來看,低山占土地總面積的3.5%,丘陵佔4.3%,崗地佔53%,平原、窪地及河流湖泊占土地總面積的39.2%。長江從西南方向流入南京,在此折向東進入鎮江秦淮河滁河分別從南北岸匯入長江[45]:35-45

南京主城區的東、南、北三面都被鍾山山脈環繞,西面臨江。鍾山山脈大致呈東西走向,是寧鎮山脈的西段,構成了南京市在長江以南部分的主要山體,共有三個背斜,即鍾山的北、中、南三支。北支處於南京北郊的長江南岸,自東向西分別是棲霞山南象山幕府山,南京城北長江西岸的獅子山是幕府山余脈。中支包括南京城東的紫金山(即鍾山)及其在城內的延伸。鍾山南支處於南郊的江寧,自東向西分別是湯山方山牛首山等。此外,在溧水和高淳境內還分布有茅山山脈的餘脈。在長江以北,六合區北部有東平山冶山,東南部有靈岩山浦口區西南為老山山地[45]:35-45

以紫金山為主的鐘山中支是南京最重要的一系列山體,有「鍾山龍蟠、石頭虎踞」之稱。紫金山又稱鍾山,主峰海拔448.9米,是南京的地理最高點。紫金山向西延伸入城內,分別有太平門內的富貴山、玄武湖南岸的九華山覆舟山)、北極閣(雞籠山),向西連接鼓樓崗五台山清涼山,以及古長江沖積物堆成的黃土崗地直達江岸。古代清涼山位於江邊,秦淮河在山下入江,三國時在清涼山修築了石頭城「控江守淮」,地勢非常重要。現代長江的河道比古代偏西,在清涼山以西的河西地區留下大片新堆積成的陸地[45]:35-45

南京境內礦產資源較豐富,已發現礦藏54種,其中具有開採價值的有近30種。雨花台區梅山鐵礦是中國最大的地下鐵礦。另有4種礦儲量位於全國前6位,溧水的礦(天青石)儲量和品位為東南亞之首,六合有藍寶石礦。南京市還有地熱資源,有湯山溫泉、湯泉溫泉、珍珠泉溫泉等[1]

水系

[編輯]
位於溧水區高淳區交界的石臼湖

長江從江寧銅井進入南京境內,向北流至下關後折向東,從龍潭流出進入鎮江,在南京境內長約95公里。江中較大的沙洲有八卦洲江心洲等等。長江南京段在下關設有水位站,歷年平均低水位為2.98米,汛期警戒水位為8.5米,百年一遇洪水水位為10.6米[46]:298秦淮河是南京最知名的地區性河流。它的南北兩源分別在溧水區東廬山和句容市寶華山南麓,在江寧方山匯合後流至南京城通濟門外又分為內外兩支。內秦淮即「十里秦淮」,流經南京城南部,出西水關與外秦淮複合後匯入長江[46]:201。紫金山及其橫貫南京城的余脈為城內水系的分水嶺,南側的青溪珍珠河進香河等匯入內秦淮河,北側的金川河水系與玄武湖水系相通[45]:38。南京城西面原為古長江河道,現在的莫愁湖南湖等就是古長江北移留下的遺蹟[45]:47。南京其他重要的水體還包括從六合區流過的滁河、高淳的固城湖、溧水的石臼湖[47]:220-221

氣候

[編輯]

南京屬於較典型的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雖然離東海只有300公里,氣候的海洋性特徵卻不明顯。南京近地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四季變化分明,冬夏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16.4℃,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3.1℃,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8.4℃。南京降水豐富,年平均降水112.9天,年平均降水量1144毫米。南京冬夏長而春秋短,市區3月23日左右進入春季,5月19日左右進入夏季,9月28日左右進入秋季,11月19日左右進入冬季。冬季多受西伯利亞高壓或蒙古高壓控制,盛行東北風,極端最低氣溫-17.9℃(1955年1月11日,高淳),市區極端最低氣溫為-14.0℃(1955年1月6日)。夏季明顯分為初夏多雨的梅雨天和盛夏的伏旱天兩段。市區平均在6月23日入梅,7月14日出梅,梅期約21天[註 14],梅雨期間降水特別豐富,常有暴雨,濕度大,氣壓低,日照少。出梅後進入盛夏,多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晴熱高溫少雨,盛行偏南風,極端最高氣溫41.6℃(2013年8月12日,溧水),市區極端最高氣溫40.7℃(1959年8月22日)。南京曾與重慶武漢並稱為「三大火爐」,但南京近年的高溫程度和天數均少於重慶、武漢和九江等沿江城市,「火爐」已成為歷史[21](氣候)[48]

南京市氣象數據(平均數據自1991年統計至2020年,極端數據自1951年統計至今)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21.0
(69.8)
27.7
(81.9)
30.3
(86.5)
34.2
(93.6)
37.5
(99.5)
38.1
(100.6)
40.0
(104.0)
40.7
(105.3)
39.0
(102.2)
38.1
(100.6)
29.2
(84.6)
23.1
(73.6)
40.7
(105.3)
平均高溫 °C(°F)7.4
(45.3)
10.1
(50.2)
15.1
(59.2)
21.4
(70.5)
26.6
(79.9)
29.2
(84.6)
32.4
(90.3)
31.9
(89.4)
27.9
(82.2)
22.8
(73.0)
16.6
(61.9)
10.0
(50.0)
21.0
(69.7)
日均氣溫 °C(°F)3.1
(37.6)
5.6
(42.1)
10.1
(50.2)
16.2
(61.2)
21.5
(70.7)
25.0
(77.0)
28.4
(83.1)
27.9
(82.2)
23.7
(74.7)
18.0
(64.4)
11.5
(52.7)
5.4
(41.7)
16.4
(61.5)
平均低溫 °C(°F)0.0
(32.0)
2.0
(35.6)
6.0
(42.8)
11.6
(52.9)
17.1
(62.8)
21.4
(70.5)
25.1
(77.2)
24.8
(76.6)
20.3
(68.5)
14.2
(57.6)
7.7
(45.9)
1.9
(35.4)
12.7
(54.8)
歷史最低溫 °C(°F)−14.0
(6.8)
−13.0
(8.6)
−7.1
(19.2)
−0.2
(31.6)
5.0
(41.0)
11.8
(53.2)
16.8
(62.2)
16.9
(62.4)
7.7
(45.9)
0.2
(32.4)
−6.3
(20.7)
−13.1
(8.4)
−14.0
(6.8)
平均降水量 mm(吋)50.2
(1.98)
53.5
(2.11)
79.7
(3.14)
82.4
(3.24)
83.8
(3.30)
193.4
(7.61)
226.8
(8.93)
158.5
(6.24)
72.9
(2.87)
55.5
(2.19)
52.3
(2.06)
35.0
(1.38)
1,144
(45.05)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9.28.910.99.69.910.611.712.17.87.37.77.2112.9
平均相對濕度(%)73716968697678797673747173
月均日照時數121.2124.5153.2180.6190.4155.4195.4197.6165.0168.6145.4135.11,932.4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局(1971–2000年間的降水天數和日照數據)[49][50]

環境污染

[編輯]

南京市為重工業城市,污染物排放量極大。南京市燃煤量是北京的數倍。2017年南京市規模以上工業煤炭消費量3190.09萬噸,而2017年北京市燃煤總量低於500萬噸。

儘管近年來南京市的空氣質素有了極大的改善,但PM2.5O3NO2仍然超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二級標準。根據《2019年南京市環境狀況公報》,2019年南京市PM2.5年均值為40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值為69微克/立方米,空氣質素達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二級標準的天數為255天,達標率為69.9%。[51]

南京市冬春季節頻繁出現空氣重污染的狀況,且曾發布最高等級的重污染預警。在2013年中國中東部嚴重霧霾事件中,南京市空氣質素連續5天嚴重污染、持續9天重度污染,2013年12月3日11時的PM2.5瞬時濃度更達到943微克/立方米。南京市於2013年12月4日傍晚發布空氣污染紅色預警,南京市中小學幼兒園全面停課,住校學生離校回家。[52]

南京市春季不時受到來自中國西北和蒙古國的沙塵影響,造成PM10污染。南京市2016年5月7日PM10一度高達577微克/立方米,2017年5月6日PM10一度高達432微克/立方米。

南京市酸雨問題突出。2019年南京市酸雨頻率為22.0%,降水pH均值5.51。

政治

[編輯]

政治結構

[編輯]
主條目:中國共產黨南京市委員會南京市人民政府

南京市是江蘇省的省會,也是副省級城市中國共產黨南京市委員會領導全面工作,市委書記周紅波南京市人民政府進行行政管理,市長暫缺。中國共產黨南京市委員會、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南京市委員會駐玄武區北京東路41號(明武廟遺址)[53]

南京市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
南京市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南京市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南京市委員會
職務書記主任市長主席
姓名周紅波[54]呂德明[55]王立平[56]
民族漢族漢族漢族
籍貫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江蘇省泗洪縣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
出生日期1970年10月(54—55歲)1965年10月(59—60歲)1962年8月(63歲)
就任日期2024年12月2025年10月2022年4月

行政區劃

[編輯]
主條目:南京市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南京為全國13個中央直轄市之一。1952年底,南京市與蘇南行署區蘇北行署區合併成立江蘇省,次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南京市為省會[11]

南京市人民政府1949年5月成立時,全市轄境為559.28平方公里[21](市域)。1953年,原江寧、句容、六合各縣的一批鄉鎮劃屬南京市。大躍進前期江寧、江浦、六合三縣劃屬南京而後又劃出還原建置,1971年這三縣再次劃入南京市。1983年,溧水、高淳二縣劃入南京轄區,南京市轄域基本達到目前規模[21](市域)。2000年,江寧撤縣改區。2002年,江浦縣與浦口區、六合縣與大廠區分別合併為浦口區六合區。2013年,秦淮區與白下區、鼓樓區與下關區分別合併為新的秦淮區鼓樓區,溧水、高淳撤縣改區[57]

南京市現轄玄武區鼓樓區秦淮區建鄴區雨花台區棲霞區江寧區浦口區六合區溧水區高淳區11個市轄區,其中玄武、鼓樓、秦淮、建鄴、棲霞和雨花台六區被稱為主城區。2019年1月,南京共有100個街鎮,其中街道94個、鄉鎮6個。六個主城區以及浦口區和江寧區全部由街道辦事處組成,六合區則由11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鎮組成,溧水區包括5個街道辦事處和3個鎮,高淳區包括6個街道辦事處和2個鎮[58]

此外,南京江北新區直管區於2017年成立,南京江北新區為南京市政府派出機構,管轄原浦口區和原六合區若干街道,江北新區人民法院於2020年正式成立。[59][44]南京紫東地區於2019年成立,為南京市重點發展區域,內含有南京市直部門麒麟高新區,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市政府派出機構仙林大學城。[60][61][62][63]2019年,江蘇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成立。[64]

南京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代碼[65]區劃名稱漢語拼音南京話拼音面積[註 15][66]
(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註 16][67]
(2020年普查)
政府駐地郵政編碼鄉級行政區劃[68]
街道辦事處
320100南京市Nánjīng ShìLang²jin¹ Shr⁴6,587.029,314,685玄武區210008946
320102玄武區Xuánwǔ QūXüän²u³ Qü¹75.46537,825梅園新村街道2100187
320104秦淮區Qínhuái QūCin²huä² Qü¹49.11740,809五老村街道21000112
320105建鄴區Jiànyè QūJän⁴ie⁵ Qü¹82.93534,257沙洲街道2100046
320106鼓樓區Gǔlóu QūGu²lou² Qü¹53.00940,387寧海路街道21000913
320111浦口區Pǔkǒu QūPu³kou³ Qü¹910.491,171,603江浦街道2118009
320113棲霞區Qīxiá QūSi¹xa² Qü¹381.01987,835仙林街道[69]2100469
320114雨花台區Yǔhuātái Qūܳhua¹tä² Qü¹132.39608,780雨花街道2100126
320115江寧區Jiāngníng QūJang¹lin² Qü¹1,577.751,926,117東山街道21110010
320116六合區Lùhé QūLu⁵ho⁵ Qü¹1,470.99946,563雄州街道211500111
320117溧水區Lìshuǐ QūLi⁵shuei³ Qü¹1,063.67491,336永陽街道21120053
320118高淳區Gāochún QūGao¹chuen² Qü¹790.23429,173淳溪街道21130062
註:棲霞區數字包含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龍潭街道、棲霞街道、西崗街道3街道;六合區數字包含南京化學工業園區所轄葛塘街道、長蘆街道、大廠街道3街道。

政改試點

[編輯]

南京是中國最早達成基層黨組織公推直選「全覆蓋」的地區[70]。2004年,南京在多個社區和鄉鎮黨委進行公推直選試點。2009年和2010年,全市363個社區和806個村的黨委書記全部公推直選,由黨員直接選舉產生,被評價為中國共產黨鞏固長期執政的新嘗試[71][72]。南京是中國大陸較早進行地方官員電視辯論的地區。2008年3月27日,南京市16名市管副職幹部電視直播演講答辯,公開競爭4個局長職位[73]。選舉產生方式為現場200多位代表對候選人的測評排序,包括組織考察、職位特點等情況,經差額票決,每個職位提出了2名建議人選,再進行差額票決。據統計,當天南京市有超過20萬觀眾在收看電視直播。此舉被評論為「具有里程碑意義,堪稱中國大陸民主政治的試點」[73]

經濟

[編輯]
南京市新街口
南京市河西新城CBD(圖片右下角的有軌電車站為南京有軌電車河西線博覽中心東門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南京經濟發展較快。1968年12月,南京長江大橋通車後,南京東北郊、西南郊梅山地區及江北的大廠陸續建設了一批重點企業,形成三個工業區。在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由於南京經濟以國營事業為主,相較於以外資和私人企業為主的蘇州無錫等長三角其他城市,發展較為滯後,但仍是江蘇省最主要的經濟體之一。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鑑顯示,南京市2017年經濟總量達11715億元,位列全國城市第11位,江蘇第2位(僅次於蘇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佔2.4%、39.2%、58.4%,第三產業比重持續升高,是長江沿線城市帶中第四大經濟體(前三位為上海重慶武漢),全國省會城市第五位(前四位為廣州成都武漢杭州)。2016年南京市財政總收入2198.54億元[74],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142.6億元[75]。2012年,在中國總部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內地35個主要城市總部經濟發展能力評價報告」中,南京位居全國第七[76]。南京本地的知名企業有熊貓電子揚子石化金陵石化途牛旅遊網蘇果超市南京牌香煙江南光電蘇寧電器蘇寧易購蘇寧環球雨潤躍進汽車太平洋建設五星電器宏圖三胞蘇美達焦點科技中國製造網),在南京設有地區總部或工廠的知名外企、台企包括台積電愛立信LG化學西門子菲尼克斯電氣等。中國國內重要科技企業,如華為、中興、小米、阿里巴巴、騰訊等,也在南京設有地區總部或研究中心。

2024江蘇營業收入百強企業榜中的南京企業[77]
排名企業
7江蘇銀行
12蘇美達股份
14蘇豪控股集團
16江蘇交通控股
20南京銀行
21匯通達網絡股份
28弘陽集團
30南京新工投資集團
32蘇寧易購集團
33滿運軟件
69紅太陽集團
71中國核工業集團華興建設
87新華海科技產業集團
94中煤能源集團南京有限公司

第一產業

[編輯]

南京由於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雨量較為充沛,適宜農業生產,是長江下游的重要農業區域。南京以優質糧油、綠色蔬菜、經濟林果、特色水產和健康畜禽為主導產業[78],出名的產品有螃蟹、青蝦、特色菜、優質米、鹽水鴨、雨花茶等[79]。2015年,南京第一產業增加值為415.27億元,全年糧食總產量114.06萬噸,全年肉類總產量10.47萬噸[80]

第二產業

[編輯]

南京的近代工業起始於1865年洋務運動時創建的金陵機器製造局津浦鐵路通車以及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後,南京工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民族資本和國民政府分別建設的江南水泥廠永利錏廠、中央電工器材廠等為南京的建材、化工、電子行業打下最初的基礎。至1948年,全市有產業工人近2萬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京工業得到快速發展,新發展了石油化工、汽車製造、鋼鐵冶金、機械裝備等支柱產業,在計劃經濟時代是工業總產值位居全國前十的綜合性工業城市,相繼誕生了國內第一座磷肥廠、第一隻國產電子管、第一台全國產收音機、第一座無線數字衛星通信站、第一部雷達、第一部全自動洗衣機等[81]:3—10。國有、軍工及相關背景的企業,如國睿科技、航天晨光等,依舊在南京的產業結構中佔有重要地位。

南京以電子、汽車、石化、鋼鐵為全市工業的四大支柱產業,生物製藥、新材料、新型光電、通信等產業為新的增長點;2019年,提出打造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軟件信息服務五大產業地標[82][83]。自2015年來在南京創立、引進及發展的相關重要企業包括台積電、中汽創智、領行科技、LG新能源(電池項目)、藥石科技、阿里巴巴南京總部、小米華東總部等。市內設有國家級新區南京江北新區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南京化學工業園區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等4個國家級開發區和5個省級開發區。2008年,南京位列製造業「十大強市」第一,其中城市製造業經濟創造能力排名為第六,科技創新能力排名為第一,環境資源保護能力排名為第五[84]。2009年,南京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85]。2011年,南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10352億元,工業稅收收入627.64億元,佔全市稅收的44.1%。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307.33,超過蘇州93.1[86]

第三產業

[編輯]

2016年,南京市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5088.20億元[87]。南京的主要商業區有新街口湖南路夫子廟珠江路等。新街口位於南京市中心,在民國時期發展為商業區,目前集中了大批大型店鋪。湖南路位於鼓樓區,主要是1990年代以後興起的新商業區。夫子廟位於秦淮區,是南京最古老的傳統商業區之一,自1985年起陸續改建為仿古街市,以餐飲娛樂為特色[88](商業中心區)。珠江路位於玄武區並為區政府所在地,是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IT產品集散地之一[88](特色商業街)

在2013年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中,南京名列大陸城市第四,僅次於廣州、深圳和上海[89]。香港貿發局對內地30個城市消費力評級,南京為AAA級城市[90]。南京也位居《福布斯》雜誌所評選的中國十個變化最大的城市之列[91]

社會

[編輯]

人口

[編輯]
南京市歷年人口
年份人口±%
1912269,000—    
1914277,120+3.0%
1915368,800+33.1%
1916378,200+2.5%
1917377,549−0.2%
1918376,291−0.3%
1919392,100+4.2%
1921380,200−3.0%
1922380,900+0.2%
1923401,500+5.4%
1924395,900−1.4%
1927360,500−8.9%
1928497,526+38.0%
1929540,120+8.6%
1930577,093+6.8%
1931653,948+13.3%
1932659,617+0.9%
1933726,131+10.1%
1934795,955+9.6%
19351,013,320+27.3%
1936945,544−6.7%
19481,334,000+41.1%
19492,567,000+92.4%
19603,225,900+25.7%
19703,605,300+11.8%
19804,358,700+20.9%
20006,148,500+41.1%
20108,007,600+30.2%
20209,319,700+16.4%
1935年3月省市劃界,南京市增加三鄉區,故人口激增
來源:[92]

根據南京特別市地方自治推進委員會與南京市戶口統計專門委員會的調查,民國25年(西元1936)年時,南京總計戶口18萬1,476戶,戶籍人口94萬5,544人。[92]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49.1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77萬人,比上年末增長0.72%。 其中,城鎮人口825.80萬人,佔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87.01%,比上年提升0.11個百分點。 全年常住人口出生率為6.01‰,死亡率4.58‰,自然增長率1.43‰[93]

2020年11月1日零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931萬,其中流動人口265萬[94]。截止2020年11月1日其中城鎮人口808.52萬人[95]。南京以青壯年為主的流動人口較多,常住人口中15—59歲人口佔68.27%。男性人口佔全市人口的51.05%,總人口男女性別比為104.27:100[94]。南京人口居住相當集中。2012年底,南京市人口密度超過1240人每平方公里,列全國第四位。玄武秦淮建鄴鼓樓棲霞雨花台(即「江南六區」)總面積僅為全市面積的12%,常住人口卻佔全市的55%,達到450萬人。鼓樓區、秦淮區的每平方公里人口達2.4萬人和2.1萬人,與北京主城區的人口密度相當[96]。南京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較高,顯示出文化名城和擁有眾多高校的優勢。2015年,全市在校大學生約81萬人,全市常住人口大學(大專以上)程度的佔35.36%[97]戶籍人口662.79萬[98],列全國副省級城市第1位,低於北京、高於上海。不過,南京的人口結構正面臨老齡化和少子化的問題,平均家庭人口規模已降至2.77人每戶,少兒人口比重降至9.51%,列全國副省級城市的末位[96]。據南京市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統計:南京市有54個少數民族(缺少德昂族)人口為99189人,其中回族70388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總數70%以上,滿族蒙古族苗族壯族朝鮮族土家族人口在千人以上,其中在寧高校大學生中有少數民族4萬餘人[99]

方言

[編輯]
主條目:南京話

南京在歷史上經歷過多次興衰變遷,每次都會帶來人口的大規模聚散,方言也隨之劇變。南京地區在六朝以前通行吳地方言[100],東晉南北朝時,中原人口大批南遷並將北方方言帶至南京。北方士族帶來的洛陽音受本地語音影響形成士族的金陵音,後成為中古漢語音系的代表音之一[101],其影響遠及日本,即日文漢字讀音的「吳音」。明朝初年,大量江淮人遷入南京形成的南京官話直至清朝中葉仍通行全國,當時傳教士麥嘉湖官話以「南京腔為各腔主腦」。永樂年間遷都北京時,以南京話為代表的江淮官話隨着大量江淮人口遷入北京從而影響了當地方言,形成北京官話及現代普通話的雛型。到1860年之後,南京官話的正統地位才逐漸被北京官話取代[102]

現代南京市域的方言以原溧水縣城為界,南部屬吳語,北部屬江淮官話洪巢片,其中主城區的方言即一般意義上的「南京話」。南京話l-、n-不分,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五個聲調,同時存在複雜的連續變調現象。陰平調值31[˧˩]近於北京話去聲,去聲調值44[˦˦]接近北京話的陰平,陽平13[˩˧]和上聲21[˨˩˨]與北京話幾無差別。入聲調值5[˥],喉塞音韻尾已處於脫落階段。南京話內部有新、老派之分,老派主要集中在城南年齡較長的人群。老派南京話分尖團,分平翹舌音,不分前後鼻音,兒化音很多,「開、齊、合、撮」四呼俱全,新派在這些方面完全相反。在詞彙方面,新派受普通話的強烈影響,老南京話特有的方言詞彙絕大部分已不再使用,甚至聞所未聞[103]:553—561[104]

飲食

[編輯]
主條目:京蘇菜南京小吃

南京菜又稱京蘇大菜、金陵菜,是江蘇菜系的一支,以製作精細、講究原汁原味、有鮮明的季節感而聞名,其中鵝鴨菜餚尤其著名。南京菜擅長於燉、悶、叉烤,味覺上鹹淡適中,甜而吊鮮,辣而不烈,肥而不膩。金陵菜的四大名菜包括松鼠魚、蛋燒賣、美人肝、黃金鳳尾蝦。製作金陵大菜的知名菜館有綠柳居菜館[註 17]馬祥興菜館[105]

旺雞蛋

南京人嗜食、鵝,南京最受歡迎的食物是各種以、鵝製作的食品,包括鹽水鴨南京板鴨鴨血粉絲湯鴨肫干燒鵝等等。南京人飲食的另一特點是各種野菜大受歡迎,包括蘆蒿菊花腦馬蘭頭枸杞頭薺菜馬齒莧鵝兒腸香椿頭,俗稱「旱八鮮」[106]。此外還有所謂「水八鮮」,是指魚、菱、茭白茨菰芡實(雞頭果)、蓮蓬、水芹[107]南京小吃的品種也比較豐富,包括旺雞蛋活珠子鴨血粉絲湯牛肉粉絲湯鴨油酥燒餅、開洋乾絲、雞汁回鹵干、小籠包、餛飩、鍋貼、糯米藕、五香鵪鶉蛋、梅花糕、桂花糖芋苗豆腐澇桂花赤豆元宵、涼粉、五香豆等等。回味鴨血粉絲、鴨得堡雞鳴湯包都是吃鴨血粉絲湯的好去處。南京小吃主要的集中地有夫子廟、獅子橋、甘家大院等,其中夫子廟的奇芳閣魁光閣蔣有記永和園六鳳居都是南京小吃的傳統名店,製作的特色小吃稱為「秦淮八絕」。百年老字號韓復興是南京著名的鹽水鴨、板鴨店。南京的大街小巷還有很多特色老滷麵館,都別有一番風味。[103](飲食)

宗教

[編輯]

六朝時期,金陵道士葛洪陸修靜陶弘景等人在煉丹術神仙家方面做了很大的發展。金陵茅山是著名的道教聖地。民國時期,白下路斗姥宮曾為南京道教活動中心。現今,昇州路天后宮全真道傳人住持[108]

佛教在東漢末年傳入南京,到南朝時已經相當繁盛,當時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說法。歷史上南京曾是三論宗法眼宗等佛教宗派的發源地。現在南京的著名寺廟有棲霞寺雞鳴寺靈谷寺毗盧寺等,南京的金陵刻經處是漢文木刻佛經的出版中心。2008年,在明代大報恩寺遺址發現了供奉「佛頂真骨」的七寶阿育王塔[109][110]

明朝初年,南京回族甚多,伊斯蘭教盛行,信徒(穆斯林)人口曾達到10萬人,佔全市人口近十分之一[111],後來南京一直是東南沿海各省中回族最為集中的城市。目前南京的回族居民約有8萬人,占江蘇省回族人口的一半左右,南京的穆斯林大多屬於格底目派。南京最重要的清真寺是淨覺寺[45]

南京是新教在中國的全國性中心之一,有20多座教堂和50處聚會場所,有金陵神學院江蘇聖經專科學校兩所神學學校,基督教社會服務機構愛德基金會以及世界最大的聖經印刷公司愛德印刷公司都在南京。地方教會真耶穌教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三個教派規模較大,信徒人數分別在1000人至4000人之間。明末的著名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天主教傳入南京,目前在南京有信徒約3000人、教堂兩座,石鼓路天主教堂天主教南京教區的主教座堂[112]

新聞傳媒與郵電通訊

[編輯]

明朝時有邸報,為日刊。清末時有金陵捷報南洋商務報南洋商報勸業日報等。民國時期新聞相當自由,新聞報刊有民生報中央日報京報新中華報新民報金陵日報掃蕩報建設日報中國時報中國日報大道報南京日報等,此外還有中央廣播電臺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聞媒體受共產黨宣傳部控制或審查,改革開放後變得寬鬆,但仍較不自由。現在南京傳媒競爭較為激烈。南京本地的公辦廣播電視媒體有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集團)(JSBC)和南京廣播電視集團,設有江蘇衛視等多個電視頻道以及南京城市調頻等多個廣播電台。至2010年,江蘇有線南京數碼電視已開播160多套數碼電視節目,同時南京還開通了交互式數碼電視節目。南京市民亦可以通過中國電信IPTV平台收看電視節目。南京目前有《揚子晚報》、《南京日報》、《周末報》、《江南時報》、《現代快報》、《南京晨報》、《金陵晚報》、《新華日報》等多家報紙。其中,《揚子晚報》的發行量在中國僅次於《參考消息》、《人民日報》和《南方都市報》,排名世界第21位[113]

南京是全國五個大區級通信樞紐之一,中國電信全國八大骨幹網節點之一,也是10個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城市之一。截至2015年年末,全南京市光網鋪設達33萬皮長公里、750萬纖芯公里,城域網出口帶寬達到3000G,寬帶端口數達到716萬個,固定寬帶互聯網接入用戶數達到323萬,位居全國前列。南京市國家級園區10G以上光纖接入網佔比80%左右,平均接入帶寬達到15.6G,省級園區10G級光纖接入網佔比達到50%左右,平均接入帶寬達到11.7G,企業百兆光纖寬帶接入佔比20%左右[114]

2014年,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家主要運營商均已在南京建成並覆蓋4G網絡。截至2015年年末,全南京市3G4G基站總數達到34100個,3G和4G無線網絡實現全南京市覆蓋,流動電話擁有量達到1082.2萬戶,其中3G/LTE手機用戶達到838.5萬戶。WiFi AP接入點超過96000個,已經實現城市、縣城和鄉鎮的連續覆蓋,農村數據熱點區域的有效覆蓋,3A級以上景區、高鐵的全覆蓋,10號線S1號線S8號線等線路4G信號全線覆蓋。全南京市4G網絡覆蓋區域達到95%以上,人口覆蓋率98%以上[114]

2019年,南京成為中國5G網絡的首批建設城市。2019年8月,南京實現5G網絡月底覆蓋主城[115]。11月1日,南京成為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公布的首批50個5G商用城市之一[116]。2020年11月,南京市運營的10條總長378公里的地鐵線路,全面實現5G網絡全覆蓋,成為全球地鐵5G覆蓋里程最長的城市[117]

體育

[編輯]
南京奧體中心主體育場
中央體育場

南京是中國近代體育的發端地,於1910年舉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運動會。1933年,南京舉辦第五屆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為此國民政府靈谷寺南興建一座可容納六萬人的中央體育場。2005年,南京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運會,主會場南京奧體中心是江蘇省規模最大的公用建築,主體育場可容納6萬觀眾。市內其他著名體育館有五台山體育中心龍江體育館等。南京在2013年舉辦第二屆亞洲青年運動會,並於2014年舉辦第二屆夏季青年奧運會[118][119]。南京市內知名體育俱樂部包括南京城市足球俱樂部南京同曦籃球俱樂部江蘇肯帝亞籃球俱樂部[120]。此外,於2007年至2019年使用南京奧體中心作為主場的江蘇足球俱樂部2020年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冠軍[121],但奪冠三個月後球隊被所有者蘇寧電器集團解散[122]

交通

[編輯]

南京位於華東地區和長江下游流域中心,是重要交通樞紐。「黃金水道」長江和中國鐵路命脈之一的中國國家鐵路集團京滬鐵路在這裏交匯。在南京有60多條國道省道公路連接中國其他區域,滬寧寧合寧杭寧通寧連寧高(淳)寧洛(陽)等多條高速公路以南京為中心向外輻射。在南京都市圈內,建設寧揚、寧鎮、寧淮、寧蚌、寧合、寧馬、寧杭和寧高等8條運輸通道。隨着鐵路建設的開展,南京成為長三角鐵路交通樞紐[123]

城際交通

[編輯]

公路運輸

[編輯]

至2016年底,南京市內公路總里程11211.49公里,其中等級公路10990.75公里,二級及以上高等級公路總里程3074.98公里[124]。全市有國道公路827.34公里、省道公路621.02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613.62公里[124]。目前有五條中國國家高速公路經過南京,分別為:G25 長深高速G36 寧洛高速G40 滬陝高速G42 滬蓉高速G4211 寧蕪高速。另有四條國道經過: 104國道 205國道 235國道 312國道 328國道 346國道 347國道0公里起點。隨着城市的發展,自2010年1月1日開通南京-溧水城際公交後,2011年陸續開通南京到句容,南京到鎮江的城際公交線路[125]

南京長途公共交通樞紐列表(客運)
火車站
長途汽車站
機場
已停用

鐵路運輸

[編輯]
高鐵南京南站航拍

南京是連接華北、華東和華中鐵路交通的重要樞紐。不僅運營中的中國國家鐵路集團京滬鐵路中國國家鐵路集團寧銅鐵路(南京至銅陵)、中國國家鐵路集團寧啟鐵路(南京至啟東)、中國國家鐵路集團寧西鐵路(南京至西安)、中國國家鐵路集團合寧鐵路(南京至合肥)和中國高速鐵路滬寧高速鐵路在南京交匯,中國高速鐵路京滬高速鐵路中國高速鐵路滬漢蓉鐵路中國高速鐵路寧安客運專線中國高速鐵路寧杭客運專線也在南京南站交匯[126]

位於玄武湖北岸的南京火車站始建於1968年,與南京長江大橋同年建成[127]。1999年11月12日凌晨,南京火車站的候車大樓被一場大火全部燒毀[128]。2002年,南京火車站作為十運會重點工程項目在原址重建,2005年9月1日完工[129]

於2011年6月28日投入使用的南京南站總建築面積約45.8萬平方米,其中主站房面積達28.15萬平方米,到發場佔地面積1.22萬平方米[130],是中國大陸高速鐵路的重要樞紐。其為京滬高速鐵路、滬漢蓉客運專線、寧安客運專線的客運樞紐站,並成為京滬高速鐵路五大始發站之一[131]。2015年12月6日,寧安客運專線開通運行,從南京南站始發,途徑江寧西站[132]

航空運輸

[編輯]
主條目:南京祿口國際機場
祿口國際機場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位於南京市江寧區祿口街道,距離市區35.8公里,1995年2月28日開工建設,1997年7月1日正式通航。1997年12月26日正式成為國際機場。祿口國際機場是國內重要的幹線機場,是華東地區的主要貨運機場。機場佔地面積9562畝,飛行區為4F標準,機場實行24小時運行服務。南京祿口國際機場2010年全年累計完成起降11.61萬架次,旅客吞吐量1253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3.43萬噸,旅客吞吐量排名全國機場第13位,貨郵吞吐量排名全國機場第10位[133]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目前有中國東方航空江蘇分公司、中國郵政航空公司深圳航空江蘇分公司等三家基地航空公司。有中國國際航空中國南方航空等26家航空公司在祿口機場運營定期航班。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已開通了42個國內主要城市、19個國際和2個地區城市的近120條航線。2008年,南京成為兩岸直航航點。2014年7月12日,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第二跑道和第二航站樓投入使用,其設計目標為2020年旅客吞吐量3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80萬噸[133],第一航站樓關閉並進行改造[134]

因應祿口機場遙遠以及流量滿載,2024年宣布將江北的六合馬鞍機場增加民用起降班次,規劃為4E級軍民合用國際機場,待相關工程完成後,南京也會成為第四個跟上航空雙門戶的城市[135]

港口水運

[編輯]

南京港是中國重要的內河航運港,航線通達8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200個港口。2016年南京市有港口碼頭泊位285個,其中萬噸級泊位61個、萬噸級浮筒泊位4個,全市港口倉庫總面積289067平方米,全市共完成港口集裝箱吞吐量308萬TEU[124]

過江通道

[編輯]
南京長江大橋

長江南京段現有南京長江大橋南京八卦洲長江大橋(原名南京長江二橋)、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原名南京長江三橋)、大勝關長江大橋南京棲霞山長江大橋(原名南京長江四橋)、南京江心洲長江大橋(原名南京長江五橋)共6座跨江大橋,以及夾江段的上壩夾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是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設的公路鐵路兩用長江橋,大勝關長江大橋是世界上荷載最大的六線鐵路橋,其他均為公路橋。南京長江大橋搭載京滬鐵路過江,大勝關長江大橋則由京滬高速鐵路滬漢蓉鐵路和已經建成通車的南京地鐵S3號線共用。這兩座鐵路長江大橋是蕪湖以下長江幹流上僅有的鐵路過江通道,從南通泰州揚州發往上海及浙江的列車均須繞道南京[136]。南京還建成了南京應天大街長江隧道(原名南京長江隧道)、南京定淮門長江隧道(原名南京長江揚子江隧道)、南京地鐵3號線過江隧道、南京地鐵10號線過江隧道。

市內交通

[編輯]
南京地鐵鼓樓站
揚子公交684路純電動客車

軌道交通

[編輯]
主條目:南京地鐵

南京市2005年9月3日開通南京地鐵首條線路,是中國大陸第五個建成地鐵系統的城市。至2024年5月,南京地鐵建成開通1號線2號線3號線4號線,5號線(南段)7號線(北段&南段)10號線S1號線S3號線S4號線(滁州段)S6號線S7號線S8號線S9號線13條線路,共223座車站,線路總長508公里。按里程長度計算,南京地鐵為中國大陸排名第九的地鐵系統。現有5號線7號線(中段)6號線S2號線S4號線(南京段)S5號線11號線一期、4號線二期工程等線路在建,總投資為1169.4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36億元,將於未來幾年內陸續通車。南京地鐵日均客流約300萬人次,佔全市常規公交客運量的1/3以上。根據規劃,南京市內公共交通未來將主要依靠地鐵,以滿足2020年將達1060萬的城市人口的出行需求[137]

公交線路

[編輯]
主條目:南京市公交線路表

南京市擁有較為便捷的公交網絡,公交自改制後曾採取「3+1」模式,由南京公交集團運營,下設江南公交客運有限公司、揚子公交客運有限公司、東山公交客運有限公司和場站公司[138],然而東山公交後來已移交給江寧公交集團運營,江南公交、揚子公交以及場站公司已於2019年撤銷,「3+1」模式已名副其亡。運營着418條公交線路,其中輪渡線路7條,市郊線路118條,市區線路209條,夜間線路26條,支路線路65條;線路總里程6773公里,運營公交車輛6188輛,日均客運量275萬人次[139]

科教文化

[編輯]
南京大學北大樓金陵大學舊址
東南大學大禮堂,中央大學舊址。南京國子監遺址

教育科研

[編輯]
參見:南京中等教育史南京中等學校列表南京高等院校列表

南京古代教育繁盛,有記載的最早的學校由丹陽太守建立於公元30年(東漢建武六年)。258年,東吳皇帝孫休下詔設立國學。宋代江寧府茅山書院是當時六大書院之一。明代,南京設國子監,是當時中國的國立最高學府[45]:667

1919年,國立東南大學附屬小學開設幼稚園。1923年,陳鶴琴創辦鼓樓幼稚園,是中國第一所幼兒教育實驗研究中心[140]。在陶行知的領導下,南京郊區創辦了一批鄉村幼稚園。1958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提出「三歲都入園」,幼兒園數量從1949年的11所增加到1295所,入園兒童7萬多人[45]:668-670。至2011年,全市共有幼兒園551所,在園兒童16.76萬人[141]。19世紀末,美國教會在南京開辦了最早一批小學。至清末,南京共有江寧第四模範小學等公立小學40所,另有私立小學10所。國民政府建都南京後,初等教育有了一定發展,全市1934年有公立小學115所、私立小學30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南京開辦曉莊學校培養小學師資,帶領學生在南京農村建立了一批鄉村小學。民國時期南京小學的入學率從未超過50%,因貧窮失學的兒童佔多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市至1956年入學率達94.4%[45]:671-674。2015年,南京共有小學350所,在校學生35.8萬人,入學率100%[80]。1884年,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在南京開辦明德書院。南京最早的近代公立中學是1902年三江師範學堂附設的附屬中學,即今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前身[45]:675-678。2011年,全市有普通中學220所,在校學生23.77萬人,另有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8.64萬人。南京外國語學校南師附中金陵中學南京一中中華中學等是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著名中學[142][141]。從南京各中小學走出的兩院院士共約100人。2007年,南京率先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困難家庭子女上學從幼兒園到高中基本實現全免費教育。民工子女享受「同城待遇」,學前教育入學率達96%,義務教育覆蓋率保持100%,高中普及率98.6%[143]

南京是全國高等教育資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民國時期,南京曾有國立中央大學私立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等全國著名的高等學府。1949年國立中央大學改名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去「國立」徑稱南京大學[144],之後1952年院系調整,衍生出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南京農學院南京師範學院等多所院校。經過多年的發展,截至2011年,南京普通高等學校(不含軍隊所屬院校)共有53所,在校本專科學生71.57萬人,在校研究生9.28萬人。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河海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10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以及南京工業大學等7所江蘇省屬重點高校,是除北京上海外,「雙一流」建設高校最多的城市[145]。南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7.9%,人均受教育超過14年,每萬人大學生數量超過1100人,高等學歷人口比例僅次於北京[142]。2009年被推選為「中國最具教育發展力城市」[143]

南京是中國重要的科研基地,南京高校和研究所主持的項目在國家科技三大獎中全部獲得過一等獎。南京有中科院、自然科學研究和開發機構近600家,研究領域涉及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等各門類,科研設施較為先進,科研開發實力雄厚。2011年,全市共有各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56家,其中國家級14家、省級199家、市級43家。南京有2座國家實驗室正在籌建,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4座,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60座,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十個。擁有體系完善、功能齊全的科技服務網絡,其中科技推廣、科技信息、科技服務機構百餘家。各類科技協會、學會400餘個,其中省、市級學會200個。南京擁有科技人員近40萬人,在寧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約80人,「千人計劃」創業人才40人。[141]從2019年開始南京市政府在每年六月的最後一周舉行創新周活動。[146][147]

文學藝術

[編輯]
莫愁女
白鷺洲公園「夜泊秦淮」表演

南京是六朝文學的中心。南齊永明八年(509年),詩人謝朓的《入朝曲》:「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反映六朝時期金陵帝都的富麗繁華和心繫功名的進取精神。昭明太子在此編選《文選》,劉勰在此寫《文心雕龍》。一些學者認為,南京是今日研究六朝文學的首選之地[148]唐代,南京作為一座荒廢的前朝都城吸引了眾多的文人。李白曾在金陵停留的時間最長,其所作詩歌關於南京的近200首,其中著名的詩歌有《長干行》、《登金陵鳳凰台》、《金陵酒肆留別》。金陵懷古詩是唐代詩作的一大體裁,如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生於南京的南唐後主李煜王國維譽為「一代詞宗」,寫下了諸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許多名句。宋代王安石曾經長期居留南京,視南京為其故鄉,最後埋葬在鍾山腳下的半山園[149]

明朝南京國子監作為全國兩大官方文化出版機構,主要在前人遺留下的宋、元兩代版片的基礎上進行整理、修補、刷印圖書,數量和影響上遠遠超過同期的北京國子監[150]。當時世界上最浩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在南京國子監編抄成書[151]。中國古代最大的醫學著作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在南京編輯出版。清朝初年,吳敬梓定居南京,寫下了《儒林外史》,書中對南京的景物和文人的活動有大量細緻入微的描寫。《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出生在南京,《紅樓夢》中的12個主要女性角色命名為「金陵十二釵」。清朝初年孔尚任的著名戲劇《桃花扇》以明末清初朝代交替時期的南京為背景,描寫復社文人侯方域秦淮八艷之一李香君的愛情故事。清代文人袁枚也選擇定居南京,在城西構築隨園[152]

民國初年,朱自清俞平伯以南京秦淮河為題,寫作了同名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註 18]。1930年代,賽珍珠南京住所中完成了讓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大地》[153]。現代南京仍是一個文學創作較為活躍的城市之一,擁有葉兆言蘇童等一批知名作家[154]。2019年,南京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學之都[155]

南京是中國繪畫、書法的重鎮。在六朝時有王羲之顧愷之等書畫大家。在明末清初,在南京曾經產生過金陵八家——龔賢樊圻高岑鄒吉吳宏葉欣胡造謝蓀;以及金陵九子——董其昌王時敏楊龍友等。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呂鳳子徐悲鴻張大千顏文梁呂斯百陳之佛高劍父朱士傑潘玉良龎薰琹等畫壇名流曾雲集南京,其中徐悲鴻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現代書畫界又有12位南京知名畫家、書法家被稱為金陵十二家,包括傅抱石劉海粟、陳之佛、錢松岩、亞明、宋文治、魏紫熙、陳大羽等。20世紀中後期,南京還出現了「新金陵花鳥派」的金陵四傑——李味青、趙良翰、韓少嬰、張正吟。戲劇表演有崑曲京劇越劇錫劇揚劇等等,南京特有的地方戲曲有白局、高淳的陽腔目連戲[156]。2015年南京畫家馮立環作品被天安門城樓收藏[157]

文化遺產

[編輯]

南京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多項特殊技藝和民俗文化活動入選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京雲錦

[編輯]

雲錦是中國傳統絲綢工藝品,色澤亮麗、材質細緻、圖案精美。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2006年被納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名錄[158],2009年9月30日,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59]

金箔鍛製技藝

[編輯]

南京金箔鍛製技藝是南京地方傳統手工藝,產生於三國兩晉時期,被用於佛像製造及建築業。清代時南京金箔手工業處於鼎盛時期,南京金箔遠銷海外。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160][161][162]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編輯]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是南京的傳統手工藝,以寫樣、刻版、印刷及裝幀四道手工程序製作,又細分上樣、刻字、刷墨、擦印、分頁、折頁、齊撮、打眼、切邊、線裝等二十多樣小工序,過程繁雜。其中以老式宋字為形體書寫,複印於處理好的棠梨木雕版塗抹一層植物油進行雕刻,將墨水均勻塗刷在雕版上開始刷印,並進行裝訂。於2006年5月20日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63][164][165]

南京剪紙

[編輯]

南京剪紙是中國傳統美術技藝之一,據清代道光年間甘熙所撰的《白下瑣言》等史料紀載,南京剪紙在明代初年已十分流行。南京剪紙的特色融合北方技藝的豪邁與南方技藝的細膩,形態優美。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66]

秦淮燈會

[編輯]

秦淮燈會是南京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活動,又稱金陵燈會,每年於春節至元宵節期間舉行,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民俗項目中。[167]

旅遊景觀

[編輯]
2005年南京全景圖
2005年南京全景圖

南京兼有「龍蟠虎踞」的山川形勝和「十朝都會」的文化古蹟,融山水城林為一體,自然景觀與歷史名勝相得益彰。被評為中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168],名列2013年福布斯「中國大陸旅遊業最發達城市」第九名[169]。南京的數百個景點遍及全市,風景名勝較為集中的風景區有十餘處,其中以鍾山、秦淮河等景區最為著名[170]

南京鼓樓和紫峰大廈
夫子廟秦淮夜色

鍾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南京城東,為國家5A級景區,包括紫金山南麓、北麓、玄武湖和明城牆4部分。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園、明孝陵靈谷寺兩處景區,是中外遊客到南京的必游之地。紫金山以西有餘脈九華山,古稱覆舟山,葬有玄奘法師衣冠冢。玄武湖杭州西湖嘉興南湖並稱「江南三大名湖」。南京北部城牆附覆舟山而起,北鄰玄武湖一直延伸到玄武門。夫子廟秦淮河風光帶是南京另一處5A級景區,十里秦淮從六朝起就是南京最繁華的地區,沿岸夫子廟瞻園甘熙故居以及老門東等市井街區是南京民俗文化的代表[103](名勝古蹟與紀念地)。在南京中心區北部長江南岸的下關區,集中分布着閱江樓(獅子山頂)、靜海寺渡江勝利紀念碑繡球公園。向東北進入棲霞區,沿江分布有燕子磯棲霞山等名勝。水西門外的莫愁湖,古稱「金陵第一名湖」。在南京中華門以南,分布有雨花台菊花台牛首山南唐二陵浡泥國王墓河西中央公園等景點。在長江北岸的浦口區,以自然景觀為主,則擁有珍珠泉風景區、老山國家森林公園及湯泉風景區。六合區金牛湖旅遊風景區是國家AAA級旅遊區,是江蘇民歌《茉莉花》的發源地[171]

2020年11月16日至30日,南京市綠化園林等部門選取多條道路、景區與市民廣場為落葉觀賞點,不進行落葉清掃。[172]

明代遺跡

[編輯]
明故宮午門
閱江樓

明太祖朱元璋將南京定為京師後,廣修宮室、擴建城池,留下豐富的明代遺蹟。明代南京城有四重城垣,由外向內分別為外郭、內城、皇城和宮城。內城即通常所說的南京城牆,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牆,也是中國少有的保存良好的古代城牆,皇城和宮城現仍有多處遺蹟,外城則已無存。南京城牆的走向呈不規則狀,近似葫蘆狀,原周長35.267公里,20世紀50年代時仍大體完好,後20年間遭嚴重破壞,現存基本完好的明城牆長約25公里。明代內城有13座城門,現存的中華門、漢西門、和平門和清涼門均為明代城門,其中和平門上有清代城樓,其他城門的城樓都不復存在。明代南京皇宮是北京故宮的藍本,現明故宮遺址午門、金水橋、西安門等建築的主體尚存,三大殿等僅剩石構件基礎。南京城牆和明故宮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京城牆還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申請世界遺產的預備名單[173]。明南京城在城中心設鼓樓和鐘樓,現存的南京鼓樓下層是明代建築,上層是清代建築,原鐘樓上的明代銅鐘保存在大鐘亭[174][175]。洪武年間,為了打通漕運路線,在溧水開鑿了連通秦淮河太湖的運河胭脂河,形成天生橋的景觀。城西冶城山的朝天宮是江南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等級最高,保存最完好的一組明清官式古建築群[176]

南京中華門

南京東郊的明孝陵是明太祖與皇后馬氏的合葬墓,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帝陵的形制。明孝陵陵寢地宮保存完好,地面建築尚存下馬坊、碑亭、神道及大金門等,仍有相當的規模。明孝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周邊附葬的5座明代功臣墓也被劃入世界遺產保護範圍[177]

南京是明代鄭和下西洋的出發港,有多處與鄭和以及下西洋有關的歷史遺蹟。建造鄭和寶船的龍江寶船廠在河西龍江,現存作塘(船塢)遺址。下關天妃宮明成祖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後敕建的奉祀媽祖的廟宇,2005年重建,現存明成祖撰文的《天妃宮碑》。緊鄰天妃宮的靜海寺也是明成祖為下西洋敕建的,清代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為《南京條約》議約地,1980年代以來在清代偏殿基礎上復建並多次擴建[178]。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去世,在南京南郊牛首山建有鄭和墓,一般認為是衣冠冢[179]

民國建築

[編輯]
主條目:南京民國建築
中山陵祭堂
勵志社舊址

1927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南京定都,在南京留下了眾多的民國建築。在長江路中山東路中山北路沿線,密集地分布着國民政府各部院的行政辦公大樓,它們大多是仿古典風格或中西合璧風格,也有部分屬於現代主義風格。2001年,原國民政府外交部舊址、原國民政府最高法院舊址、原國民政府交通部舊址、原國民政府行政院舊址、原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舊址、原中央監察委員會舊址、原國民政府考試院舊址、原臨時政府參議院舊址、原小紅山主席官邸等建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0]。此外,著名民國建築還有原國際聯歡社、原英國駐華使館、原勵志社舊址、原美軍顧問團AB大樓等等[181]

位於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是中國國民黨總理、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陵寢,中國最宏偉的現代陵墓;位於長江路292號的原南京總統府,是中華共和的象徵建築,含原臨時大總統府、兩江總督署總督府遺址,設有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西花園煦園是著名江南園林[182]

頤和路附近的公館區也被完好的保留了下來。位於頤和路38號的一處民國建築為三層西式小樓,純以立方體為建築語言,是汪精衛的公館。位於白下區利濟巷2號的一處建築,是日軍侵華時期設立的慰安所遺址。位於長江路東段,漢府街偏北的梅園新村30號、35號和17號,緊臨原總統府東側150米,是當年國共談判時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辦事處舊址。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在這裏和中華民國政府進行了10個月又4天的談判[183]

大學校園也是南京眾多民國建築中突出的景觀。2006年,原國立中央大學舊址(現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原金陵大學舊址(現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和原金陵女子大學舊址(現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同時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4]

友好合作

[編輯]
國際友好城市[185]國家/地區結好日期
聖路易斯 美國1979年11月2日
佛羅倫斯 意大利1980年2月22日
萊比錫 德國1988年5月21日
墨西卡利 墨西哥1991年10月14日
利馬索爾 塞浦路斯1992年9月24日
大田 南韓1994年11月14日
倫敦 加拿大1997年5月7日
珀斯 澳洲1998年5月18日
布隆方丹 南非2000年3月22日
巴蘭基亞 哥倫比亞2001年6月3日
馬六甲州 馬來西亞2002年9月18日
斯里巴加灣 汶萊2011年11月21日
莫吉廖夫 白俄羅斯2014年9月25日
溫得和克 納米比亞2015年9月6日
梅斯 法國2019年12月4日[186]
德古西加巴 洪都拉斯2024年3月19日[187]
國內友好城市[188]類型結好日期
烏魯木齊友好城市1984年4月5日
南昌友好城市1985年12月16日
南寧友好城市1985年12月16日
太原友好城市1986年10月9日
西安友好城市1987年5月21日
鄭州友好城市1988年5月12日
廈門友好城市1992年10月
鄂爾多斯
(原伊克昭盟
友好城市
友好市盟
1998年9月
蘭州友好城市2002年8月26日
廣州友好城市2008年7月8日
哈爾濱[189]友好城市2009年4月14日

經濟合作城市和地區[190]國家/地區建立合作日期
梅爾辛 土耳其
史特加 德國
上塞納省 法國
亞爾薩斯大區 法國
克羅伊登 英國
神戶 日本
都靈 意大利2002年9月23日
墨爾本 澳洲2002年8月14日
德木哥 智利2002年8月14日
比路賀利桑特 巴西2005年3月
韋恩郡 美國2006年7月
伯明翰市 英國2008年9月23日
克拉科夫 波蘭2009年5月
哈塞爾特 比利時2010年5月
烏普薩拉 瑞典2010年5月
伯爾尼 瑞士2011年5月
亞特蘭大 美國2011年7月
利默里克 愛爾蘭2012年3月4日
達拉斯 美國
波士頓 美國
休斯頓 美國
聖何西 美國
克利夫蘭 美國
洛杉磯郡 美國
地拉那 阿爾巴尼亞
班加羅爾 印度
蒂華納 墨西哥
麥德林 哥倫比亞
大阪 日本
雅羅斯拉夫爾 俄羅斯
布爾加斯 保加利亞
阿塔邁拉(秦淮區) 墨西哥
皇后區(建鄴區) 美國
羅托魯阿(江寧區) 新西蘭
哥廷根(棲霞區) 德國
波利卡(高淳區) 意大利
奧胡斯(棲霞區) 丹麥
塞費里希薩爾(高淳區) 土耳其
斯特拉斯堡 法國
羅瓦涅米 芬蘭
迪特福特(雨花台區) 德國
馬里博爾 斯洛文尼亞
哈維若夫(鼓樓區) 捷克
穆拉派夏英語Muratpaşa(玄武區) 土耳其
盧薩卡(棲霞區) 贊比亞

註釋

[編輯]
  1. ^各朝代或政權將南京作為首都的時間:東吳:229年-280年;東晉:317年-420年;:420年-479年;:479年-502年;:502年-557年,552年遷都「武昌」;:557年-589年;南唐:937年-975年;明朝:明初1368年-1421年,1425年-1441年,南明1644年-1645年;太平天國:1853年-1864年;中華民國:1912年,1927年-1949年。
  2. ^「六朝」一詞在時期即已使用,指東吳東晉劉宋蕭齊蕭梁陳朝共六個連續在南京建都的朝代。「十朝」則指先後在南京建立政權的東吳、東晉、劉宋、蕭齊蕭梁、陳朝、南唐、明朝、太平天國及中華民國。如果加上曾短期建都於南京的楊吳(933年-937年)與南宋(1129年-1138年),則合計12個政權曾將南京定位國家首都。
  3. ^據說冶城在今南京城西的冶城山
  4. ^《建康志》:「越城,一名范蠡城,案宮苑記,周元王四年越相范蠡所築……《圖經》雲,城周二里八十步(900餘米),在今秣陵縣長干里」。
  5. ^相傳石頭山即今清涼山
  6. ^秣陵縣初屬鄣郡,郡治在故鄣,今浙江安吉縣西北。後來又改屬會稽郡治所在今蘇州
  7. ^《太平御覽》卷一五六引《吳錄》:「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嘆曰:鍾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
  8. ^《金陵記》:「梁都之時,城中二十八萬戶,西至石頭,東至倪塘,南至石子岡,北過蔣山,東西南北各四十里。」即使以每戶4人計算,建康城人口也已超過百萬。
  9. ^南京市教學研究室.南京历史. 南京: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1999: 第44頁.ISBN 7-5346-2165-8.當時該城不僅是全國第一大都城,也是世界第一大都城(其次是巴黎城)。 
  10. ^南京市教學研究室.南京历史. 南京: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1999: 第53頁.ISBN 7-5346-2165-8.據1391年統計,南京有47萬多人,到明朝中葉,發展到120萬人左右,其繁華程度可想而知 
  11. ^江南省包括今江蘇、安徽、上海
  12. ^孫中山認為南京是適合建都的城市,他在《建國方略》中這樣評價南京:「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而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而又恰居長江下游兩岸最豐富區域之中心,南京將來之發達,未可限量也。」
  13. ^當時中國六大城市為:上海、北平、天津、廣州、南京、漢口。
  14. ^根據GB/T 33671—2017《梅雨監測指標》,南京屬江淮梅雨區。但南京市域南部的高淳區溧水區屬長江中下游梅雨區,該區常年6月14日入梅,7月16日出梅,梅期32天。
  15. ^土地面積為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數據。
  16. ^常住人口為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17. ^創建於民國初年(1921年),因座落於秦淮河畔桃葉渡的綠柳中,故名「綠柳居」。
  18. ^兩篇文章一同發表於《東方雜誌》第21卷第2號,1924年1月25日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1.01.11.21.3自然地理. 南京地方志. [2014-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2). 
  2. ^2.02.12.22020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2020-10-10 [2022-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0). 
  3. ^2013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截止2013年8月31日). 國家統計局. 2013-08-31 [2014-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2). 
  4. ^楊永恆等 (編).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 历史转型中的中国发展40年:迈向可持续未来. 北京: 中譯出版社. : 205 [2019].ISBN 9787500161387. 
  5. ^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2022-10-31 [2022-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0). 
  6.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2022-10-31 [2022-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3). 
  7. ^国务院关于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明确南京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2022-11-03 [202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8. ^总体概况.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17-03-28 [2017-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8). 
  9. ^江苏南京:给人幸福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文明网. www.wenming.cn. [2025-10-10]. 
  10. ^2013年江蘇省行政區划. 行政區劃網. 2013年2月20日 [2013年2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2月17日). 
  11. ^11.011.1南京历史沿革. 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 2014-01-22 [2014-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2). 
  12. ^wangjiale.自然指数揭示中国十大科研领先城市 北京上海南京列前三. News.cnr.cn. 2014-12-18 [2017-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0). 
  13. ^江苏省人民政府. Jiangsu.gov.cn. [2017-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8). 
  14. ^南京图书馆. 2015-04-28 [2015-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0).南京圖書館前身為江南圖書館,是中國第一所近代公共圖書館,1927年改為國立中央大學國學圖書館,1933年國民政府創建國立中央圖書館,1952年國學圖書館和原來的中央圖書館合併為現在的南京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的藏書非常豐富,是中國第三大圖書館、亞洲第四大圖書館。 
  15. ^在南京博物院的寻宝之旅. 2014-09-05 [2015-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0).南京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並稱中國三大博物館。前身國立中央博物院,是我國第一座由國家興建的國立大型綜合博物館。 
  16. ^張曄.创新名城:“六朝古都”南京有了新名片. 新華網. 2019-01-30 [202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4). 
  17. ^許雯斐、董翔.南京:聚力推進“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建設. 人民網. 2021-02-01 [202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4). 
  18. ^鞠魁祥. 江苏溧水神仙洞的发掘和研究——中华文明史应追溯到万年前. 華東地質. 2001. 
  19. ^“长干古城”将南京建城史推至3100多年前-新华网. www.news.cn. [2025-10-10]. 
  20. ^太平御覽》卷一百七十引《金陵圖》:「昔楚威王見此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
  21. ^21.0021.0121.0221.0321.0421.0521.0621.0721.0821.09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京市志(第1册):总述·大事专记·地理·人口·环保.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9 [2017-07-17].ISBN 978780238695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5). 
  22. ^胡阿祥; 李天石; 盧海鳴.南京通史·六朝卷. 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09 [2017-07-19].ISBN 978780718564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5). 
  23. ^23.023.1李天石; 王淳航; 駱詳譯; 李立新. 南京通史·隋唐五代宋元卷. 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16.ISBN 9787553315041. 
  24. ^24.024.1範金民; 楊國慶; 萬朝林; 羅曉翔; 孔潮麗. 南京通史·明代卷. 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12.ISBN 9787807189695. 
  25. ^从分藩到分省.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0-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30). 
  26. ^清史稿·地理志》。
  27. ^夏維中. 南京通史·清代卷. 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14.ISBN 9787553304137. 
  28. ^中共南京市委. 黨史工作辦公室; 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南京百年风云, 1840-1949. 南京出版社. 1997: 70 [2021-08-18].ISBN 978-7-80614-356-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中文). 
  29. ^茹芝山房吟草. 廣西少數民族古籍叢書.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3: 319 [2021-08-18].ISBN 978-7-219-025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中文). 
  30. ^中国人的历史误读. "公民世紀"書系.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5: 226 [2021-08-18].ISBN 978-7-5087-071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中文). 
  31.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第 5 卷. 中國歷史大事編年. 北京出版社. 1987: 576 [2021-08-18].ISBN 978-7-200-001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中文). 
  32. ^中共南京市委. 黨史工作辦公室; 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南京百年风云, 1840-1949. 南京出版社. 1997: 70-71 [2021-08-18].ISBN 978-7-80614-356-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中文). 
  33. ^南京“外滩”:将历史的记忆融入未来的蓝图. 新華日報. 2009-05-21 [2012-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0).1899年真正開埠,距《天津條約》把南京列入開放城市已經41年,開埠地僅限於今下關一帶。 
  34. ^董鑒泓. 第九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4.ISBN 9787112061235. 
  35. ^彭南生.永远铭记!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 北京日報. 2021-11-22. 
  36. ^36.036.1楊穎奇; 經盛鴻; 孫宅巍.南京通史·民国卷. 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11 [2017-07-17].ISBN 978780718716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3). 
  37. ^主要年份户籍人口数及自然变动情况. tjj.nanjing.gov.cn. [2025-10-12]. 
  38. ^两岸六十年:"国军""共军"同护卫圣地中山陵 ——中新网. www.chinanews.com.cn. [2025-10-13]. 
  39. ^近百专家呕心沥血重续南京文脉重建现代古城. 新華日報. 2003年11月26日 [2007-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02). 
  40. ^李之榮, 董國強.南京通史·共和国卷. 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15 [2017-07-17].ISBN 97875533080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0). 
  41. ^中欧领导人峰会月底将在宁召开 中欧政要云集南京. 現代快報. 2009年11月21日 [2009年11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1月29日). 
  42.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南京青奥会开幕. 南京青奧會官方網站. 2010-02-11 [2014-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5). 
  43. ^国务院正式同意成立长三角城市群. Gov.cn. 2015-10-18 [2020-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7). 
  44. ^44.044.1南京江北新区概况. Njna.nanjing.gov.cn. 2020-04-14 [2020-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2). 
  45. ^45.0045.0145.0245.0345.0445.0545.0645.0745.0845.09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南京简志》. 江蘇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6. 
  46. ^46.046.1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南京市政建设志. 深圳: 海天出版社. 1994. 
  47. ^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自然志編纂委員會. 南京市志丛书·自然地理志. 南京: 南京出版社. 1992.ISBN 9787805606798. 
  48. ^南京气象资料. 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 [2013年5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2). 
  49. ^中国气象局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國氣象局. 
  50. ^中国气象数据网 – WeatherBk Data.中國氣象局. 
  51. ^南京市生態環境局.2019年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南京市生態環境局. [202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8). 
  52.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南京啟動空氣污染紅色預警.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2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4). 
  53. ^“花园官署”——北京东路41号、43号掠影(上). 南京市政協. 2015-10-28 [2017-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2). 
  54. ^周红波任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 中國經濟網. [2024-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3-17). 
  55. ^吕德明,升副部. 政事兒. 2025-10-10 [2025-10-10]. 
  56. ^王立平当选南京市政协主席. 中國經濟網. [2022-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9). 
  57. ^南京新区划终揭晓:四区合二 两县改区. 現代快報. 2013-02-21 [2014-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58. ^行政区划. 中國·南京. 2015-05-14 [2016-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1). 
  59. ^江北新区人民法院成立. 人民網. [2020-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1). 
  60. ^南京紫东地区. Nanjing.gov.cn. 2019-06-18 [2020-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2). 
  61. ^仙林大学城管委会. Xl.nanjing.gov.cn. [2020-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1). 
  62. ^南京麒麟高新区管委会. Qilinpark.nanjing.gov.cn. [2020-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9). 
  63. ^歡迎訪問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網站.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Jjkfq.nanjing.gov.cn. [2020-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2). 
  64. ^国务院关于同意建设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批复. 中國政府網. 2019-11-27 [2020-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8). 
  65.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19-11 [2020-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 
  66. ^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南京調查隊.《南京统计年鉴2017》.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7年8月 [2018-02-14].ISBN 978-7-5037-81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5). 
  67. ^南京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2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5). 
  68.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2018》.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8年10月.ISBN 978-7-5087-5594-6. 
  69. ^联系我们. 棲霞新聞網. 2017-10-20 [2021-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9). 
  70. ^吳珊.南京:党内基层民主新试验. 南方都市報. 2010-07-30: AA34 [2012-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0). 
  71. ^中共尝试在城市“公推直选”巩固其长期执政根基. [2009-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1). 
  72. ^南京实现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换届公推直选全覆盖. [2009-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4). 
  73. ^73.073.1南京电视辩论选官冲击波. 海都資訊網. 2008-04-03 [201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0). 
  74. ^[2016年1-12月]长三角城市主要经济指标. 湖州市統計局. [2017-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3). 
  75. ^关于南京市2016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1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南京市財政局. 2017-11-12 [2017-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3). 
  76. ^我国总部经济排行榜揭晓 北京上海深圳居前三. 中國新聞網. 2012-09-20 [2017-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7). 
  77. ^2024江苏营业收入百强企业榜单来了. 新浪江蘇. 2024-12-09. 
  78. ^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16-07-10 [2017-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3). 
  79. ^南京名牌农产品已达69个 南京“老山”顺利入围. 新浪網. 2006-11-06 [2017-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3). 
  80. ^80.080.1南京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京市統計局. 2016-03-24 [2017-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3). 
  81. ^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京市志(第5册):工业.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0 [2017-07-17].ISBN 978-7-80238-92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5). 
  82. ^江蘇商報.南京产业地标有多强. 江蘇商報. 2020-06-10 [2020-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8). 
  83. ^“产业地标”更高更强. 南京日報. 2019-09-20 [2020-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4). 
  84. ^报告指南京位居中国制造业强市之首. 中國新聞網. 2008-10-12 [2014-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85. ^南京启动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 [2009-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8). 
  86. ^2011年南京市工业总量和效益实现双突破. 南京市統計局. 2012-04-18 [2012-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8). 
  87. ^2016年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省第一、增幅超苏南地区平均水平总量. 南京市統計局. [2017-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6). 
  88. ^88.088.1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南京简志. 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14 [2017-07-17].ISBN 978755330644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5). 
  89. ^2013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 2013-11-27 [2014-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4). 
  90. ^港貿發局看好內地30個城市消費市場. 文匯報. 2008-02-26 [2008-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4). 
  91. ^细数中国十个变化最大的城市_财经_凤凰网. 鳳凰網. [2016-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1). 
  92. ^92.092.1南京市戶口統計專門委員會辦事處編,南京市戶口統計報告(PDF), [2025-08-28] 
  93. ^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tjj.nanjing.gov.cn. [202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8). 
  94. ^94.094.1南京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南京市統計局. 2021-05-24 [2021-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2). 
  95. ^南京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南京市統計局. 2021-05-24 [2021-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2). 
  96. ^96.096.1南京市人口計生委、南京市統計局.《2013年度南京市人口发展报告》.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14-05-28 [2014-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8). 
  97. ^南京常住人口增加23万 家庭越来越“迷你”.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16-12-14 [2017-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3). 
  98. ^2016年末 南京常住人口已达827万.新華網江蘇. 2017-07-07 [2017-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7). 
  99. ^民族概况. 南京民族宗教事務局. 2017-09-29 [2017-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3). 
  100. ^鮑明煒. 六朝金陵吴语辨. 顧黔 (編). 鲍明炜语言学文集.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0.ISBN 9787305068348. 
  101. ^中国古代的“普通话”. 訪音韻學家鄭張尚芳. 中國國學網. 2006-12-31 [2010-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102. ^陳輝.北京官话、南京官话的消长:十九世纪在华外国人记录的汉语官话.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 2011, (4) [2014-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03. ^103.0103.1103.2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京市志(第11册):社会生活·人物.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9 [2014-11-23].ISBN 978751440815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2). 
  104. ^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南京方言志. 南京:南京出版社. 1993年.ISBN 7-80560-796-6. 
  105. ^京苏大菜异军突起. 南京日報. 2011-10-17 [201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2). 
  106. ^旱八鲜. 南京地方志. 2011 [201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9). 
  107. ^水八鲜饮食习俗. 南京地方志. 2012 [201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2). 
  108. ^南京还有个天后宫,你知道吗?. 現代快報. 2008-05-22 [2012-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1). 
  109. ^南京阿育王塔佛顶真骨有望现身. 新浪網. 2009-02-14 [2012-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2). 
  110. ^盛世重光:108位高僧大德挚诚供佛. 鳳凰網. 2010-06-12 [2012-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5). 
  111. ^关于南京宗教的调查与思考. 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0, (1) [2017-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1). 
  112. ^石鼓路天主堂. 南京民族宗教事務局. 2017-01-06 [2017-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1). 
  113. ^2011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揭晓. 揚子晚報. 2012-10-24 [2017-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5). 
  114. ^114.0114.1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十三五”互联网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17-03-17 [2017-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5). 
  115. ^5G网络月底覆盖南京主城. 信息化建設與發展處. 2019-08-21 [2019-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9). 
  116. ^5G商用正式启动 50城入选首批开通城市名单. 新浪新聞. 2019-10-31 [2022-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1). 
  117. ^光明日報.南京5G覆盖地铁里程数位居全球第一. 新華網. 新華網. [2020-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9). 
  118. ^南京成功获得2014年夏季世界青年奥运会主办权. 中國日報. 2010-02-11 [2010-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119. ^南京获得2013年亚青会举办权. 騰訊網. 2010-11-13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3). 
  120. ^2018年南京市申报省级体育产业引导资金项目公示. 南京市體育局. 2018-04-27 [2018-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1). 
  121. ^江蘇省體育局.江苏人民政府电贺苏宁首夺中超 江苏足球实现满贯. 新浪體育. 新浪體育. [2020-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4). 
  122. ^馬家莊跳東湖.官方:苏宁宣布停止运营江苏足球俱乐部. 懂球帝. 2021-02-28 [2021-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3). 
  123. ^伴随江苏铁路发展 南京将成长三角铁路交通枢纽. 新華日報. 2009-07-15 [2009-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3). 
  124. ^124.0124.1124.22016年南京交通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南京市交通局. 2017-09-25 [2018-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1). 
  125. ^南京镇江城际公交开始试运营. 揚子晚報. 2011-09-17 [2017-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1). 
  126. ^京沪高铁南京南站28日开通 开放式售票候车. 新華社. 2011-06-21 [201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8). 
  127. ^车站简介. 南京火車站. 2012 [201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7). 
  128. ^南京火车站12日晨发生特大火灾. 新浪網. 1999 [201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9). 
  129. ^南京火车站新站通过联合验收 9月1日投入试运行. 新華網. 2005-08-30 [201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0). 
  130. ^南京南站交通综合枢纽建设.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12 [2014-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31. ^高铁南京南站. 南京旅遊網. 2012-05-03 [201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6). 
  132. ^宁安高铁今起开通运营:芜湖至南京仅需39分钟. 搜狐網. 2015-12-06 [2022-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3). 
  133. ^133.0133.1机场简介. 南京祿口機場. 2012 [201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6). 
  134. ^南京禄口机场T2航站楼正式启用 原航站楼关闭改造. 中國新聞網. 2014-07-12 [2014-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1). 
  135. ^孫聖然.南京將成為內地第四個「雙機場」城市 馬鞍機場民用功能適時啟用. 香港01. 2025-02-26 [2025-04-03](中文(香港)). 
  136.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 國家鐵路局. 2014-03-07 [2014-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5). 
  137. ^南京市编制“总体规划纲要”未来交通主要靠地铁. 揚子晚報網. 2009-04-01 [2009-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8). 
  138. ^南京三大公交企业新名称敲定. 鳳凰網. 2012年6月26日 [2012年11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5月29日). 
  139. ^城市公共交通.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12年7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9). 
  140. ^园所概况. 南京市鼓樓幼兒園. 2012 [2012-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5). 
  141. ^141.0141.1141.2南京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京市統計局. 2012-03 [2017-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0). 
  142. ^142.0142.1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南京市志(第9册)教育科技社科·卫生·体育.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9.ISBN 9787514408133. 
  143. ^143.0143.1施教.南京當選最具教育發展力城市 大學生比例超過1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揚子晚報: 2009-07-01: A7.
  144. ^“国立南京大学. history.seu.edu.cn. [2018-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9). 
  145. ^“双一流”名单公布 南京12所高校入围. jiangsu.sina.com.cn. [2018-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7). 
  146. ^李子佩.2021“南京創新周”來襲 建鄴活動亮點紛呈搶“鮮”看. 人民網. 2021-06-03 [2021-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6). 
  147. ^馬曉波.南京經開區交出創新周“成績單” 舉辦14場活動簽約32個項目. 人民網. 2021-07-02 [2021-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7). 
  148. ^程章燦.旧时燕:一座城市的传奇. 鳳凰出版社. 2006-04-01.ISBN 9787807290087. 
  149. ^楊瑩.踏雪寻梅半山园. 南京日報. 2016-01-28 [2016-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8). 
  150. ^中国古代的三类刻书业.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國學資訊. 2008-01-09 [2009-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0). 
  151. ^第一节 书刊印刷.江苏省志·轻工业志. [2016-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3). 
  152. ^南京历代风华. 南京出版社. 2004-04 [2017-09-13].ISBN 9787806149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3). 
  153. ^诺奖获得者赛珍珠纪念馆在南大开馆 被誉“中国女儿”. 中國江蘇網. 2012-05-21 [2016-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8). 
  154. ^现实的一个侧面. ARTLINKART. [2016-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3). 
  155. ^重磅消息:南京刚刚入选“世界文学之都”. culture.ifeng.com. [2019-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3). 
  156. ^文 化. 江蘇省地方志. 2016 [2016-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3). 
  157. ^为天安门城楼创作巨作的画家冯立环_人文. xinwen.eastday.com. [2019-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1). 
  158.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www.ihchina.cn. [202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9). 
  159. ^The Tango, Ainu dance of Japan and France’s Aubusson tapestry inscribed on the 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 | UNESCO.ORG. web.archive.org. 2009-10-04 [202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4. 
  160.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玖】南京金箔鍛製技藝. 蓮花時報. [202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1). 
  161. ^南京金箔——萬錘鍛制箔金來. sn.people.com.cn. [202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8). 
  162. ^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www.goldfoil.com. [202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2). 
  163. ^尋訪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單位—— 金陵刻經處_圖片頻道_新華網. big5.xinhuanet.com. [202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4). 
  164. ^传承中的金陵刻经印刷技艺 - 中国民族宗教网. www.mzb.com.cn. [202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9). 
  165. ^金陵刻经处的佛经可以从网上买. news.sina.com.cn. [202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9). 
  166. ^剪纸(南京剪纸)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www.ihchina.cn. [202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9). 
  167. ^秦淮灯会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www.ihchina.cn. [202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5). 
  168.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名单.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2009-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0). 
  169. ^2013中国大陆旅游业最发达城市前十名. [2014-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8). 
  170. ^名胜古迹. 南京地方志. 2012 [201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9). 
  171. ^南京市六合区概况. 南京地方志. 2013 [2013-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5). 
  172. ^打卡吗?42处落叶观赏点留住南京最美秋. 荔枝網. 2020-11-17 [2020-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3). 
  173.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共35项).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 2006-12-15 [2014-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2). 
  174. ^南京地方志, 808頁.
  175. ^大钟亭公园. 南京園林網. [2014-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5). 
  176. ^南京市博物馆. 南京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2009-06-12 [2014-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177.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 新華網. 2003-07-03 [2012-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30). 
  178. ^论南京郑和遗迹的历史文化价值. 國家交通部,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辦公室. [2009-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4). 
  179. ^郑和墓. 南京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2008-06-23 [2014-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180. ^南京国民政府旧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文博信息網. [2009-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9-26). 
  181. ^盧海鳴; 楊新華 / 濮小南. 南京民国建筑.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1-8.ISBN 9787305036705.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 (幫助);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 (幫助)
  182. ^南京总统府. 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 [201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16). 
  183. ^国共南京谈判史概述. 梅園新村紀念館. [2009-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2-14). 
  184.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國務院辦公廳:中央政府入門網站. 2006-06-02 [2017-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5). 
  185. ^国际友好城市一览表. 南京市外事辦公室. 2022-04-15 [2022-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3). 
  186. ^南京与法国梅斯市签署友好合作备忘录. 網易新聞. [2020-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6). 
  187. ^南京市与洪首都特古西加尔巴市签署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意向书.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洪都拉斯共和國大使館. 2024-03-22 [202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2). 
  188. ^国内友好城市. 南京市經濟協作辦公室. 缺少或|url=為空 (幫助);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幫助)
  189. ^哈尔滨南京缔结友好城市. 新浪網. 2009 [2012-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90. ^国际友好合作城市一览表. 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 2022-04-15 [202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3). 

來源

[編輯]
書籍

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南京市分類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南京市

參見

[編輯]
滁州市天長市
滁州市來安縣南譙區全椒縣
馬鞍山市和縣
揚州市儀徵市
鎮江市句容市
常州市溧陽市
西
 南京市  
馬鞍山市:市區、當塗縣宣城市宣州區
宣城市郎溪縣
古都
並稱
兩都
四大
長安 ·洛陽 · ·(明代,陳建)
關中 ·
洛陽 ·建康 ·開封(明末,顧炎武)
長安 ·
洛陽 ·金陵 ·燕都(民國,朱偰)
五大
七大
十大
先秦
五帝
黃帝都有熊(疑為西坡遺址) ·堯都平陽(疑為陶寺遺址
(僅列出重要的)禹都陽城(有爭議) ·斟鄩(疑為二里頭遺址

秦朝
漢朝
三國
曹魏五都
長安遺址 ·譙都 ·許都遺址 ·鄴都遺址 ·洛陽遺址
蜀漢
孫吳
西晉
洛陽[遺址] ·長安[遺址]
東晉
南北朝
南朝
北朝




上京龍泉府[遺址] ·東京龍原府 ·中京顯德府[遺址] ·南京南海府 ·西京鴨綠府
上京會寧府[遺址] ·中都大興府 ·南京→東京遼陽府 ·西京大同府 ·北京上京臨潢府大定府 ·南京開封府
五代
十國
五代
十國
西夏
大蒙古國
北元
上都[遺址]→ 應昌城[遺址]哈拉和林
南明
民國
人民共和國
參見:中國歷史
江蘇專題
總體
地理
教育
文化
旅遊景點
都市圈
相關話題
行政區劃
Nanjing
旅遊景點
公園湖泊
廟宇樓閣
歷史遺址
其他地標
文化歷史
高等教育
交通
體育
都市圈
南京市行政區劃
省級行政區:江蘇省  政府駐地:玄武區
縣級行政區
市轄區
玄武區
7街道
秦淮區
12街道
建鄴區
6街道
鼓樓區
13街道
浦口區
5街道
江北新區直管區
4街道
棲霞區
6街道
南京開發區
3街道
雨花台區
7街道
江寧區
10街道
六合區
8街道
江北新區直管區
3街道
六合產業園
1鎮
溧水區
4街道
3鎮
溧水開發區
1街道
高淳區
6街道
2鎮
江蘇省行政區劃
地級行政區
副省級市
南京市
地級市
無錫市
徐州市
常州市
蘇州市
南通市
連雲港市
淮安市
鹽城市
揚州市
鎮江市
泰州市
宿遷市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列表江蘇省鄉級以上行政區列表

區劃索引:單位(代碼)省級()>(副省級)>地級>縣級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內蒙古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上海 •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東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廣東 • 廣西 • 海南 • 重慶 • 四川 • 貴州 • 雲南 • 西藏 • 陝西 • 甘肅 • 青海 • 寧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門 • 台灣
江蘇行政區劃史
直隸
1368–1421

南直隸
1421–1644
江南省
1645–1667
順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左右布政使分署;康熙六年(1667年),以安徽巡撫江南左布政使轄境為安徽省江寧巡撫江南右布政使轄境為江蘇省
江南左布政使司
1661–1667
江南右布政使司
1661–1667
江蘇省
1667–1760
江蘇布政使司
江蘇省
1760–1911
江蘇布政使司
江寧布政使司
江淮省
1905年1–4月
光緒三十年末(1905年1月27日)析置江淮省,三十一年初(1905年4月21日)並回江蘇省。
江寧布政使司
中華民國江蘇省
1912–1913
臨時政府南京府
江寧府
松江府
蘇州府
淮安府
揚州府
徐州府
太倉直隸州
海門直隸廳
中華民國江蘇省
1913–1914
上海觀察使
淮揚觀察使
徐州觀察使
中華民國江蘇省
19141927
金陵道
滬海道
蘇常道
淮揚道
徐海道
中華民國江蘇省
19271950
省政府直轄
第一行政督察區
第二行政督察區
第三行政督察區
第四行政督察區
第五行政督察區
第六行政督察區
第七行政督察區
第八行政督察區
第九行政督察區
華東大行政區
1949–1952
今江蘇省地域分屬蘇南行政區蘇北行政區南京市皖北行政區山東省管轄。
蘇南行政區
蘇北行政區
江蘇省
1953–1970
江蘇省
1970–1979
江蘇省
1980
7省轄市
7地區
江蘇省
1990–1996
11地級市
江蘇省
1996年至今
13地級市
註:省會加框。參見:江蘇歷史
列舉正式省級行政單位之行政中心及中華民國時期江蘇省政府駐地
清朝清朝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華北地區
直轄市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
直轄市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台灣
  • 台北市
  • 新北市
  • 桃園市
  • 台中市
  • 台南市
  • 高雄市
中南地區
特別行政區
河南
湖北
湖南
廣東
廣西
海南
西南地區
直轄市
四川
貴州
雲南
西藏
西北地區
陝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註:台灣省台澎地區)由中華民國自1945年統治至今,未實際控制。釣魚臺列嶼周邊海域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及日本政府船隻交替控制。根據《公開地圖內容表示規範》(自然資規〔2023〕2號)第八條第一項規定:台灣省在地圖上應當按省級行政單位表示。台北市作為省級行政中心表示(圖例中注省級行政中心)。台灣省的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按照地級行政中心表示。相關背景請參閱臺灣問題

參見:地級行政區數據地級行政區列表城市建制城市列表


區劃索引:單位(代碼)省級()>(副省級)>地級>縣級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內蒙古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上海 •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東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廣東 • 廣西 • 海南 • 重慶 • 四川 • 貴州 • 雲南 • 西藏 • 陝西 • 甘肅 • 青海 • 寧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門 • 台灣
15副省級城市
5計劃單列市

圖為15個副省級城市(紅色表示)以及行政級別有爭議的伊犁州(黃色表示)
1原行署區級自治州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行政級別有爭議)注2
已撤銷
行政區
(行署區)
副省級自治州
計劃單列市
註:「副省級行政區」並非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區劃類別,也不屬於民政部登記的行政區劃類型。以上15個副省級城市在民政部行政區劃統計中均列為地級行政區地級市),行政級別有爭議的伊犁州則列為地級行政區自治州)。
(1)副省級城市系根據《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印發〈關於副省級市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中編發〔1995〕5號)規定,副省級城市市直機關、市轄區的行政級別比照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的機構級別確定,市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等市級正職為副省部級,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為正地廳級,市政府工作部門正職依據《公務員職務、職級與級別管理辦法》規定為「副部級機關內設機構、副省級城市機關的司局級正職」(俗稱「正局副廳級」)。
(2)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歷史上曾明確為行署區級自治州,但1980年代以後其行政級別、管轄地區權限等問題失去法律法規依據。目前該州自稱為副省級建制,但該州州長、人大常委會主任按正地廳級配置,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按副地廳級配置。詳見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行政地位爭議


區劃索引:單位(代碼)省級()>(副省級)>地級>縣級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內蒙古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上海 •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東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廣東 • 廣西 • 海南 • 重慶 • 四川 • 貴州 • 雲南 • 西藏 • 陝西 • 甘肅 • 青海 • 寧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門 • 台灣
已撤銷
6大行政區
撤銷後復設
2直轄市
已撤銷
11直轄市
已撤銷
14
東北區
華北區
西南區
已撤銷
11省級行署區
已撤銷直轄
1地區
調整組建
5自治區
新設置
3省級行政區
曾擬設
1省級行政區
收錄標準:1949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調整的省級以上行政區(括注變動年份)和1949年前中共在東北、華北解放區設置的省份。
:加下劃線者是中華民國法理行政區劃下的省級行政區斜體者為其他國家的海外領土殖民地

區劃索引:單位(代碼)省級()>(副省級)>地級>縣級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內蒙古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上海 •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東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廣東 • 廣西 • 海南 • 重慶 • 四川 • 貴州 • 雲南 • 西藏 • 陝西 • 甘肅 • 青海 • 寧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門 • 台灣
國家中心城市
2005年正式版
2010年草案版
2016年後續版
區域中心城市
2005年正式版
華北:石家莊 ·太原 ·呼和浩特
東北:瀋陽 ·大連 ·長春 ·哈爾濱
華東:南京 ·杭州 ·寧波 ·廈門 ·濟南 ·青島 ·福州 ·南昌 ·合肥
中南:武漢 ·鄭州 ·深圳 ·長沙 ·南寧 ·海口
西南:重慶 ·成都 ·貴陽 ·昆明
西北:西安 ·烏魯木齊 ·蘭州 ·西寧 ·銀川
2010年草案版
註:國家中心城市在《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綱要(2005-2020年)》中稱「全球職能城市」,概念略有不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大城市
數據來源:《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鑑2022》「城區人口」與「城區暫住人口」指標
排名名稱所屬省級行政區人口排名名稱所屬省級行政區人口
上海
上海
北京
北京
1上海上海市24,758,90011西安陝西省7,700,000深圳
深圳
廣州
廣州
2北京北京市19,128,00012鄭州河南省7,667,500
3深圳廣東省17,661,80013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7,333,200
4廣州廣東省13,697,00014南京江蘇省6,993,100
5成都四川省12,572,40015濟南山東省6,628,000
6重慶重慶市12,007,10016合肥安徽省6,504,000
7天津天津市11,600,70017瀋陽遼寧省6,000,000
8東莞廣東省10,824,40018青島山東省5,839,100
9武漢湖北省10,806,40019長沙湖南省5,205,100
10杭州浙江省10,021,00020蘇州江蘇省5,000,80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共144處(截至2024年12月):
華北
15
北 京1
天 津1
河 北6
山 西6
內蒙古1
東北
7
遼 寧2
吉 林3
黑龍江2
華東
51
上 海1
江 蘇14
浙 江10
安 徽7
山 東10
福 建5
江 西6
中南
30
河 南8
湖 北5
湖 南4
廣 東8
廣 西3
海 南2
西南
22
四 川8
重 慶1
貴 州2
雲 南8
西 藏3
西北
17
陝 西6
甘 肅4
青 海1
寧 夏1
新 疆5
截至2024年12月16日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
蘇州市
揚州市
鎮江市
常熟市
徐州市
淮安市淮安區
無錫市
南通市
宜興市
泰州市
常州市
高郵市
興化市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江陰市
南京市高淳區
如皋市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申報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在所申報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範圍內應當有2個以上的歷史文化街區。2.標註 者為中國歷史文化街區。
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成員
常務主席方是上海市,常設聯絡處設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
中心城市
副中心城市
江蘇
浙江
安徽
會員城市
旅遊景區
交通
主要公路
主要鐵路
城市軌道交通
航空運輸
火車站樞紐
主要高校
第一批
2005年
(12個)
副省級市
地級市
直轄市城區
縣級市
第二批
2008年
(14個)
省會、
自治區首府
地級市
直轄市城區
縣級市
第三批
2011年
(27個)
省會、
自治區首府
地級市
直轄市城區
縣級市
第四批
2014年
(34個)
省會
地級市
直轄市城區
縣級市
第五批
2017年
(89個)
省會、
自治區首府
地級市
直轄市城區
縣級市、
地級市轄區、
縣、
第六批
2020年
(133個)
省會
地級市
直轄市城區
縣級市和縣
第七批
2025年
(202個)
自治區首府
地級市
直轄市城區
縣級市和縣
注1:中央文明辦自2005年開始每隔三年分別評選出一批全國文明城市,至2025年已經產生7批。
注2:從第二批起每一批評選時均會對之前評選的城市進行複查,刪除線為未通過最近一次複查確認或其他原因不能繼續保留榮譽稱號的城市。
注3:方框內為因行政區劃調整被裁撤的行政區。
全國愛衛會命名。已獲命名的每3年覆審一次,全國愛衛會對符合標準要求的重新確認;達不到標準要求的將暫緩確認。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內蒙古自治區
遼寧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
上海市
江蘇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東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廣東省
廣西壯族自治區
海南省
重慶市
四川省
貴州省
雲南省
陝西省
山西省
青海省
甘肅省
寧夏回族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注1:截至2019年2月,累計已命名342個國家衛生城市。
北京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內蒙古自治區
遼寧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
江蘇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山東省
江西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廣東省
廣西壯族自治區
四川省
重慶市
貴州省
雲南省
陝西省
青海省
寧夏回族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甘肅省
西藏自治區
注1:截至2022年11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共對中國大陸境內219座城市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注2:劃線者為因行政區劃調整撤銷的城市。
2000年代升格
2010年代升格
2020年代升格
國際
各地
地理
其他

32°02′38″N118°46′43″E / 32.04389°N 118.77861°E /32.04389; 118.77861 (南京市)

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南京市&oldid=89653146"
分類:​
隱藏分類:​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