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搜尋

鍾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鍾繇
前任:
繼任:司馬懿
鍾繇
鍾繇
曹魏太傅
主君劉宏曹操曹丕曹叡
ㄧㄠˊ
元常
出生151年
豫州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
逝世230年
太和四年
諡號定陵成侯
墓葬多處:
親屬
元配孫氏
正室賈氏(繼妻)
側室張昌蒲
鍾毓鍾劭鍾會

ㄧㄠˊ或ㄧㄡˊ(151年—230年)[1][2],字元常豫州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書法家,官至太傅,逝世後諡曰成侯。鍾繇在書法上頗有造詣,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合稱為「鍾王」。

生平

[編輯]

護帝東逃

[編輯]

鍾繇獲推舉為孝廉,之後擔任過尚書郎陽陵令,因病去職。之後又被徵召到朝廷擔任廷尉正黃門侍郎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死後部將李傕郭汜又攻破長安把持朝政,此時曹操大破黃巾自領兗州州牧,初次遣使上書長安朝廷,李、郭認為關東群雄有意另立天子因而並不信任曹操,鍾繇反勸說李、郭應藉助曹操擁護獻帝的忠心,於是使者得以來往。興平二年(195年),李、郭互相攻擊,李傕脅持獻帝到自己軍營中,鍾繇與侍中衛尉楊奇、尚書郎韓斌等人出計謀,比如誘使李傕部下反叛削弱其勢力,獻帝才得以逃離長安。[3]因功拜御史中丞,遷侍中、尚書僕射,封為東武亭侯。

鎮撫關中

[編輯]

建安二年(197年),馬騰韓遂相爭,曹操因伐呂布無暇分身,經由荀彧推薦,上書奏請侍中鍾繇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四年十二月甲辰(200年1月4日[4][5],鍾繇到長安之後送書給馬騰和韓遂陳述利害,馬、韓臣服獻帝,送子為官渡之戰時,送兩千餘馬匹給曹操,曹操譽之為「昔蕭何鎮守關中,足食成軍,亦適當爾」。

七年(202年),匈奴單于呼廚泉平陽叛亂,鍾繇率軍圍困,袁尚遣鍾繇外甥河東太守郭援并州刺史高幹率軍到河東,鍾繇遣參軍張既說服馬騰來援,馬騰遣子馬超、部下龐德夾擊,斬郭援,降服單于。其後河東衛固作亂,與張晟張琰高幹等並為寇,鍾繇又率諸將將其擊破。

十六年(211年),曹操派鍾繇率軍進伐張魯,引起馬超、韓遂起兵叛亂,是為潼關之戰

自從漢帝被董卓挾持從雒陽遷往長安後,雒陽人口稀少,鍾繇遷徙關中居民,又招納逃亡之人,數年間人口逐漸充實。曹操出征關中之時,得到這裡物資支援,表封鍾繇為前軍師。

位極人臣

[編輯]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受封魏公後,鍾繇出任魏國大理,掌管刑獄。建安二十一年 (216年)曹操進爵為魏王,鍾繇遷相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諷謀反。鍾繇因舉薦魏諷而被免職。後隨徐晃參與了樊城之戰[6]

220年,曹丕繼魏王位之後,鍾繇復職又擔任大理。同年曹魏代漢後,鍾繇任廷尉,封「崇高鄉侯」,之後於黃初四年八月丁卯日(223年9月23日)遷太尉,改封「平陽鄉侯」。鍾繇以太尉之職,與司徒華歆司空王朗並列三公,曹丕稱三人是「一代之偉人」。鍾繇膝蓋有病,華歆年高多疾,於是被允許朝見時坐車前往,再由虎賁衛士抬上殿就坐,開後世三公有疾病時特別優待的先例。

黃初七年(226年),魏明帝曹叡即位,鍾繇進定陵侯,增五百戶封邑,共計一千八百戶,升太傅太和四年(230年)四月逝世[7],曹叡素服弔唁,諡號成侯

政治觀點

[編輯]

主張肉刑,廢除死刑

[編輯]
  • 作為長期掌管刑獄的大臣,鍾繇曾數次向曹操、曹丕、曹睿提議恢復肉刑,認為不設肉刑雖然名義上是仁政,實際由於死刑數量的增多反而加重了刑罰。曹魏的大臣中陳群等人也支持這一觀點,不過以王朗為首的大臣堅決反對,最終由於各種原因這一建議始終沒有被採納。
  •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有人密告毛玠見到有人遭受黥面之刑並且妻子被充當為官婢感嘆「上天就是因此不下雨啊!」毛玠因此被收入獄。鍾繇時任大理,審問毛玠時提出道理捍衛刑律並據《尚書》駁斥刑律致旱之事。表面上是圍繞著刑律的爭議,背後似乎是因為毛玠對曹操殺害崔琰之事有所不滿,因此觸怒了曹操。最後毛玠遭到免官,不久死在家中。這誣告實際上是擁立曹植丁儀所策劃的。[8]

明察當法

[編輯]
  • 王朗和鍾繇都曾擔任過魏國的大理。《三國志》描述王朗與鍾繇治獄風格有所不同:「(王朗)務在寬恕,罪疑從輕。鍾繇明察當法,俱以治獄見稱。」《魏書》記載,鍾繇諡號為「成」的緣由是因其「辨理刑獄,決嫌明疑,民無怨者,猶之在漢也。」。[9]
  • 建安十二年(207年)鍾繇任司隸校尉時,長陵令吉黃違法擅離職守為舊長官趙溫奔喪,被鍾繇收捕入獄,後來因此伏法。吉黃的弟弟吉茂隱居有名聲,認為兄長是追義而死,怨怒不肯哭。當年,鍾繇舉薦吉茂為秀才。旁人以為吉茂不會去,結果吉茂卻前去就任,引起時人議論。十年後(即217年),吉茂受到同宗吉本起事牽連被捕入獄,時任相國的鍾繇為吉茂舉證與吉本「服第已絕」,因此吉茂才沒有受到刑罰。[10]

非聖人不能致太平

[編輯]
  • 鍾繇與王粲曾著論云:「非聖人不能致太平。」司馬朗則認為:「之徒雖非聖人,使得數世相承,太平可致」。[11]當時曹丕偏好司馬朗的觀點。[12]

書法造詣

[編輯]
鍾繇楷書作品《宣示表》宋拓本
鍾繇楷書作品《還示帖》宋拓本

鍾繇也是著名書法家,擅長隸書、楷書、行書,後世尊為「正書之祖」。在書法方面,與王羲之併稱「鍾王」,其書體稱為「鍾體」,有徒弟衛夫人及徒孫王羲之梁 (南朝)書論家庾肩吾所著《書品》中,鍾繇與張芝王羲之併列「上之上」品:「張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書,稱為草聖;鐘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妙盡許昌之碑,窮極鄴下之牘;王工夫不及張,天然過之。」代表作品有《賀捷表》《薦季直表》《宣示表》等。

軼事

[編輯]

鍾繇小時候隨著族父鍾瑜去了洛陽,當時遇到了算命師,算命師說:「這孩子有貴人相,不過他會遇上水難,需要多加慎重啊!」之後還沒走完十里路,過橋的時候馬匹受驚,導致鍾繇落水差點淹死。鍾瑜藉著算命師預言成真而資助鍾繇學習。[13]

鍾繇喜歡《春秋》的《左傳》,並說《左傳》為掌管帝王膳食的「太官」,又稱《公羊傳》為市井鄙俗的「賣餅家」。而嚴幹則喜歡《公羊傳》,兩人經常為此辯論。由於鍾繇擅言辭,往往能辯倒不善言辭的嚴幹,曾經對嚴幹說:「《公羊傳》竟然被左丘明(左傳作者)屈服了。」而嚴幹回:「無論故吏怎麼向使君屈服都好,《公羊傳》從來都沒屈服過。」

鍾繇年輕時,跟劉勝抱犢山學了三年書法,回來後與曹操邯鄲淳韋誕孫子荊關枇杷等人研討筆法。一次鍾繇在韋誕的座位上看見了蔡邕論筆法的書,於是向韋誕苦苦索求這本書,韋誕不肯給。他急得捶打自己的脯,因此吐血。太祖曹操用五靈丹救治才沒事。等到韋誕死後,鍾繇暗中派人掘開韋誕的墳墓,才得到蔡邕的書[14]。但此事極有可能是虛構的,韋誕死時鍾繇已去世二十幾年。

志怪小說記載:鍾繇數月不上朝,意性異常,有人問原因,鍾繇說:「我遇到了一位十分漂亮的婦人。」問他的那人說:「必是鬼物,可殺之。」後來這位婦人又來找鍾繇,但這次她站在了門外。鍾繇問道:「怎麼不進來呀?」那婦人答:「聽說你要殺我。」鍾繇說「沒有的事」請她進屋。鍾繇本想殺她,又起了惻隱之心,於是砍傷了她的大腿。婦人跑了出去,並用衣服中的棉絮擦血。第二天鍾繇讓人沿着血跡尋找,找了一座大墳,棺槨里就是那位婦人,外貌容顏如同活人一樣,身上穿着白綢衣衫,坎肩上繡有花紋,左大腿上有傷痕,四周還有沾染血跡的棉絮。[15]

曾著作《千字文》,但毀於西晉動亂,當今所流傳的版本為南梁周興嗣編纂。而現今有流傳王羲之臨摹鍾繇《千字文》的版本,開頭詞「二儀日月」有違於當今通行版的「天地玄黃」,一說是時人偽託鍾繇之名所作。

和荀攸的關係

[編輯]
主條目:荀攸

荀攸與鍾繇交厚,鍾繇說:「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謂無以易;以諮公達,輒複過人意。」荀攸前後設奇策共十二計,只有鍾繇知道。鍾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後世不得而知,所謂「世不得盡聞也」。

此外,兩人和朱建平為好友。荀攸早死,兒子尚幼。鍾繇幫助打理荀家,欲讓荀攸的妾改嫁。在寫給別人的信上說:「我和公達(荀攸表字)都曾讓建平相過面。建平說:『雖然荀君比較年輕,但是後事卻要託付給鍾君。』我當時對他開了句玩笑:『那時我可要把你的阿騖嫁掉。』哪裡想得到公達竟真的早逝了,玩笑話就這樣成真了!現在我要讓阿騖改嫁,使她能有個好歸宿。回想建平的妙語,不在唐舉、許負以下。」

家庭

[編輯]

祖父[16]

[編輯]
  • 鍾皓,字季明,東漢名士。於《後漢書·卷六十二》有傳。

父輩

[編輯]
  • 鍾迪,曾任潁川郡主簿,因黨錮不仕[17]
  • 鍾敷,鍾迪弟,黨錮不仕。
  • 鍾瑜,族父[18]
  • 鍾瑾,又作鍾覲,鍾皓兄子,其母是李膺的姑姑,和李膺同年,又娶了李膺的妹妹。為人好學知退讓,州府徵召未曾屈志出仕。早亡。[19][20]

[編輯]
  • 鍾演,字仲常[21],有子鍾劭、孫鍾豫,皆封列侯。[22]晉室南渡後,侍中鍾雅是鍾演曾孫。

姐妹

[編輯]

妻妾

[編輯]
  • 孫氏,妻,鍾繇認為孫氏毒害小妾張昌蒲,黃初五年(224年)休妻,卞太后一度讓曹丕詔令鍾繇復妻,鍾繇為了拒命,差點以花椒自殺,因此停詔。嘉平元年(249年),鍾毓迎還孫氏靈位,為其服喪。
  • 賈氏,繼妻,孫氏出,鍾繇更納賈氏。
  • 張昌蒲,妾,太原茲氏人,鍾會生母,甘露二年二月病死,年五十九。

子輩

[編輯]
  • 鍾毓,嗣子,定陵惠侯,廷尉、車騎將軍
  • 鍾會,鍾毓異母弟,鎮西將軍、司徒,滅蜀主將,謀反夷族
  • 鍾氏,從姪女,嫁給荀爽的孫子荀肸,生荀勖。夫荀肸早逝。[23]

[編輯]
  • 鍾駿,鍾毓嗣子,因為鍾毓事先勸諫司馬昭「不可專任鍾會」,所以免受叔父鍾會牽連,官爵如故
  • 鍾辿,鍾毓子,同上
  • 鍾峻,鍾毓子,同上
  • 鍾邕,鍾毓子,隨鍾會作亂被殺,諸子也被處決
  • 鍾毅,鍾毓子,鍾會養子,鍾會敗亡後被誅
  • 鍾徽,黃門侍郎

曾孫女

[編輯]

評價

[編輯]
  • 陳壽:「鍾繇開達理幹,…,誠皆一時之俊偉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 曹操:「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之勛也。昔蕭何鎮守關中,足食成軍,亦適當爾。」
  • 曹丕:「於赫有魏,作漢籓輔。厥相惟鍾,實幹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處。百寮師師,楷茲度矩。」;「此三公者,乃一代之偉人也,後世殆難繼矣!」
  • 曹植:「蓋精微聽察,理析豪分。規矩可則,阿保不傾。群言系於口,而研核是非;典誥總乎心,而唯所用之者,鍾太傅也。」
  • 曹叡:「太傅功高德茂,位為師保,論行賜諡,常先依此,兼敘廷尉於、張之德耳。」
  • 曹奐:「繇,三祖之世,極位台司,佐命立勳,饗食廟庭。」
  • 應詹:「昔高祖(劉邦)使蕭何鎮關中,光武(劉秀)令寇恂守河內,魏武委鍾繇以西事,故能使八表夷蕩,區內輯寧。」
  • 袁昂:「張芝騖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四賢共類,洪芳不滅。」;「 鍾繇書意氣密麗,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行間茂密,實亦難過。」
  • 岑宗日:「鍾繇如盛德君子,容貌若愚。」
  • 劉咸炘:「鍾繇於魏,如漢之蕭何。」
  • 盧弼:「李通淮、汝,臧霸青、徐,與鍾繇關中之任並重,實委全局所系,不僅一隅之得失也。」

藝術形象

[編輯]

三國演義

[編輯]

形象與正史相似。初為長安郡守,馬超反叛時,引軍攻打長安,鍾繇率軍防衛。後城破,鍾繇從東門棄城而走,退守潼關。後奉獻帝令繇草擬詔令,冊立曹操為魏王,曹操以鍾繇為相國。明帝即位時,鍾繇為太傅。諸葛亮北伐,鍾繇舉薦司馬懿前往抵禦。

此外亦有一個虛構之弟鍾進,不見正史記載。

影視

[編輯]

動漫遊戲

[編輯]
  • 火鳳燎原》:設定為名聞天下的謀士學府「水鏡府」的助教,主要教授課程為忠義之道為主。

注釋

[編輯]
  1. ^唐朝張懷瓘書斷》:太和四年薨,迨八十矣。
  2. ^裴松之注《荀攸傳》:臣松之案:攸亡後十六年,鍾繇乃卒,撰攸奇策,亦有何難?而年造八十,猶雲未就,遂使攸從征機策之謀不傳於世,惜哉!
  3. ^《後漢書‧楊震傳》:及李傕脅帝歸其營,奇與黃門侍郎鍾繇誘傕部曲將宋曄、楊昂令反傕,傕由此孤弱,帝乃得東。
  4. ^兩千年中西曆換算. [2022-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5). 
  5. ^袁宏《後漢紀》卷29:(建安四年)十二月甲辰,司隸校尉鍾繇持節鎮撫關中。
  6. ^《全三國文》引《絳帖》,題名《賀捷表》:即日長史逮充宣大令,命知征南將軍運田單之奇,厲憤怒之眾,與徐晃同勢,並力撲討。表裡俱進,應期克捷,馘滅兇逆。賊帥關羽,已被矢刃。傅方反覆,胡修背恩,天道禍淫,不終厥命。
  7. ^《三國志·魏明帝紀》:夏四月,太傅鍾繇薨。
  8. ^《三國志毛玠傳》:「崔琰旣死,玠內不恱。後有白玠者:「出見黥靣反者,其妻子沒為官奴婢,玠言曰『使天不雨者蓋此也』。」太祖大怒,收玠付獄。大理鍾繇詰玠曰:「自古聖帝明王,罪及妻子。書云:『左不共左,右不共右,予則孥戮女。』司寇之職,男子入於罪隷,女子入於舂槀。漢律,罪人妻子沒為奴婢,黥靣。漢法所行黥墨之刑,存於古典。今真奴婢祖先有罪,雖歷百世,猶有黥靣供官,一以寬良民之命,二以宥並罪之辜。此何以負於神明之意,而當致旱?案典謀,急恆寒若,舒恆燠若,寬則亢陽,所以為旱。玠之吐言,以為寬邪,以為急也?急當陰霖,何以反旱?成湯聖世,野無生草,周宣令主,旱魃為虐。亢旱以來,積三十年,歸咎黥靣,為相值不?衞人伐邢,師興而雨,罪惡無徵,何以應天?玠譏謗之言,流於下民,不恱之聲,上聞聖聽。玠之吐言,勢不獨語,時見黥靣,凡為幾人?黥靣奴婢,所識知邪?何緣得見,對之歎言?時以語誰?見荅云何?以何日月?於何處所?事已發露,不得隱欺,具以狀對。」玠曰:「臣聞蕭生縊死,困於石顯;賈子放外,讒在絳、灌;白起賜劒於杜郵;晁錯致誅於東市;伍員絕命於吳都:斯數子者,或妬其前,或害其後。臣垂齠執簡,累勤取官,職在機近,人事所竄。屬臣以私,無勢不絕,語臣以冤,無細不理。人情淫利,為法所禁,法禁於利,勢能害之。青蠅橫生,為臣作謗,謗臣之人,勢不在他。昔王叔、陳生爭正王廷,宣子平理。命舉其契,是非有宜,曲直有所,春秋嘉焉,是以書之。臣不言此,無有時、人。說臣此言,必有徵要。乞蒙宣子之辨,而求王叔之對。若臣以曲聞,即刑之日,方之安駟之贈;賜劒之來,比之重賞之惠。謹以狀對。」時桓階、和洽進言救玠。玠遂免黜,卒於家。
    《魏書》曰:「時丁儀兄弟方進寵,儀與不合。尚書傅巽謂夔曰:『儀不相好已甚,子友毛玠,玠等儀已害之矣。子宜少下之!』夔曰:『爲不義適足害其身,焉能害人?且懷姦佞之心,立於明朝,其得久乎!』夔終不屈志,儀後果以凶僞敗。」
  9. ^《三國志》注引《魏書》:有司議謚,以為繇昔為廷尉,辨理刑獄,決嫌明疑,民無怨者,由于、張之在漢也。
  10. ^《三國志·卷23·常林傳》裴注引《魏略》:吉茂字叔暢,馮翊池陽人也,世為著姓。好書,不恥惡衣惡食,而恥一物之不知。建安初,關中始平,茂與扶風蘇則共入武功南山,隱處精思數歲。州舉茂才,除臨汾令,居官清靜,吏民不忍欺。轉為武德侯庶子。二十二年,坐其宗人吉本等起事被收。先是科禁內學及兵書,而茂皆有,匿不送官。及其被收,不知當坐本等,顧謂其左右曰:「我坐書也。」會鍾相國證茂、本服第已絕,故得不坐。後以茂為武陵太守,不之官。轉酇相,以國省,拜議郎。景初中病亡。自茂脩行,從少至長,冬則被裘,夏則裋褐,行則步涉,食則茨藿,臣役妻子,室如懸磬。其或饋遺,一不肯受。雖不以此高人,亦心疾不義而貴且富者。先時國家始制九品,各使諸郡選置中正,差敘自公卿以下,至於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茂同郡護羌校尉王琰,前數為郡守,不名為清白。而琰子嘉仕歷諸縣,亦復為通人。嘉時還為散騎郎,馮翊郡移嘉為中正。嘉敘茂雖在上第,而狀甚下,云:「德優能少。」茂慍曰:「痛乎,我效汝父子冠幘劫人邪!」初,茂同產兄黃,以十二年中從公府掾為長陵令。是時科禁長吏擅去官,而黃聞司徒趙溫薨,自以為故吏,違科奔喪,為司隷鍾繇所收,遂伏法。茂時為白衣,始有清名於三輔,以為兄坐追義而死,怨怒不肯哭。至歲終,繇舉茂。議者以為茂必不就,及舉旣到而茂就之,故時人或以茂為畏繇,或以茂為髦士也。
  11. ^《三國志》:鍾繇、王粲著論云:「非聖人不能致太平。」朗以為「伊、顏之徒雖非聖人,使得數世相承,太平可致」。
  12.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書》:文帝善朗論,命祕書錄其文。
  13. ^《三國志·鍾繇傳》甞與族父瑜俱至洛陽,道遇相者,曰:「此童有貴相,然當厄於水,努力慎之!」行未十里,度橋,馬驚,墯水幾死。瑜以相者言中,益貴繇,而供給資費,使得專學。
  14. ^虞喜《志林》:「鍾繇見蔡邕《筆法》於韋誕坐,苦求不與,捶胸嘔血,太祖以五靈丹救之。誕死,繇盜發其墓,遂得之。」
  15. ^《三國志》引《陸氏異林》:繇嘗數月不朝會,意性異常,或問其故,云:「常有好婦來,美麗非凡。」問者曰:「必是鬼物,可殺之。」婦人後往,不即前,止戶外。繇問何以,曰:「公有相殺意。」繇曰:「無此。」乃勤勤呼之,乃入。繇意恨,有不忍之心,然猶斫之傷髀。婦人即出,以新緜拭血竟路。明日使人尋跡之,至一大冢,木中有好婦人,形體如生人,著白練衫,丹繡裲襠,傷左髀,以裲襠中緜拭血。叔父清河太守說如此。清河,陸雲也。
  16. ^《三國志》本傳作曾祖父,今從《後漢書》
  17. ^裴松之注引《先賢行狀》作其孫,唐李賢注引《海內先賢傳》作其子(「郡主簿迪之子也」),今從後者。
  18. ^《三國志》:嘗與族父瑜俱至洛陽
  19. ^《後漢書》:皓兄子瑾母,膺之姑也。瑾好學慕古,有退讓風,與膺同年,俱有聲名。膺祖太尉脩,常言:「瑾似我家性,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復以膺妹妻之。瑾辟州府,未嘗屈志。膺謂之曰:「孟子以為『人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弟何期不與孟軻同邪?」瑾常以膺言白皓。皓曰:「昔國武子好昭人過,以致怨本。卒保身全家,爾道為貴。」其體訓所安,多此類也。
  20. ^裴松之注引《先賢行狀》:「膺之姑為皓兄之妻,生子覲,與膺年齊,並有令名。......覲早亡」
  21. ^《世說·志二》注引《鍾雅別傳》:雅字彥冑。潁川長社人。魏太傅鍾繇弟仲常曾孫也。少有才志。累遷至侍中。
  22. ^《三國志鍾繇傳》:「初,文帝分毓戶邑,封繇弟演及子劭、孫豫列侯。」
  23. ^《晉書·荀勖傳》:(勖)父肸,早亡。勖依於舅氏。岐嶷夙成,年十餘歲能屬文。從外祖魏太傅鍾繇曰:「此兒當及其曾祖。」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三國志·卷13》,出自陳壽三國志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參考

[編輯]
曹魏官職
前任:
首任
曹魏太傅
226年—230年
繼任:
司馬懿
前任:
賈詡
曹魏太尉
223年—226年
繼任:
華歆
陳壽著《三國志》立傳人物
卷1 武帝紀
卷2 文帝紀
卷3 明帝紀
卷4 三少帝紀
卷5 后妃傳
卷6 董二袁劉傳
卷7 呂布臧洪傳
卷8 二公孫陶四張傳
卷9 諸夏侯曹傳
卷10 荀彧荀攸賈詡傳
卷11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卷12 崔毛徐何邢司馬傳
卷13 鍾繇華歆王朗傳
卷14 程郭董劉蔣劉傳
卷15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
卷16 任蘇杜鄭倉傳
卷17 張樂于張徐傳
卷18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卷19 任城陳蕭王傳
卷20 武文世王公傳
卷21 王衛二劉傅傳
卷22 桓二陳徐衛盧傳
卷23 和常楊杜趙裴傳
卷24 韓崔高孫王傳
卷25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卷26 滿田牽郭傳
卷27 徐胡二王傳
卷28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
卷29 方技傳
卷30 烏丸鮮卑東夷傳
卷31 劉二牧傳
卷32 先主傳
卷33 後主傳
卷34 二主妃子傳
卷35 諸葛亮傳
卷36 關張馬黃趙傳
卷37 龐統法正傳
卷38 許糜孫簡伊秦傳
卷39 董劉馬陳董呂傳
卷40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卷41 霍王向張楊費傳
卷42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
卷43 黃李呂馬王張傳
卷44 蔣琬費禕姜維傳
卷45 鄧張宗楊傳
卷46 孫破虜討逆傳
卷47 吳主傳
卷48 三嗣主傳
卷49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
卷50 妃嬪傳
卷51 宗室傳
卷52 張顧諸葛步傳
卷53 張嚴程闞薛傳
張紘張尚)・嚴畯裴玄)・程秉徵崇)・闞澤唐固)・薛綜薛珝薛瑩
卷54 周瑜魯肅呂蒙傳
卷55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
卷56 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
卷57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
卷58 陸遜傳
卷59 吳主五子傳
卷60 賀全呂周鍾離傳
卷61 潘濬陸凱傳
卷62 是儀胡綜傳
卷63 吳範劉惇趙達傳
卷64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
卷65 王樓賀韋華傳
洛陽古墓葬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洛陽市文物保護單位其它
邙山陵墓群洛陽古墓博物館
夏朝
商朝
西周
東周
戰國
西漢
東漢





三國曹魏
晉朝西晉
西


南北朝北魏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國後梁
後唐
後晉
宋朝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多處之一 ?:存疑 位於邙山
國際
各地
人物
其他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鍾繇&oldid=90232297
分類:​
隱藏分類:​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