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甘肅省中部。市境東靠武威市,西鄰張掖市,北抵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地處河西走廊東緣,南靠祁連山脈,北臨龍首山和阿拉善台地。全境屬西大河及東大河流域。全市總面積7,549平方公里,人口47.05萬,市人民政府駐金川區。金昌市擁有豐富的有色金屬礦藏,其中以鎳為主,故有「鎳都」之稱。
天水路步行街元代設永昌路,明代為永昌衛,清代為永昌縣。1936年11月,工農紅軍西路軍進駐永昌。1949年9月,解放軍進駐永昌,成立永昌縣人民政府,屬武威專員公署。1956年3月,改屬張掖專員公署,1961年12月又改屬武威專員公署。
1958年,永昌縣白家咀發現大型銅鎳礦床。1959年6月,成立永昌鎳礦,後改名為甘肅有色金屬公司[1]:267-268。1962年5月,設立金川鎮。1981年2月,設立金昌市,由省直轄,並將武威地區管轄的永昌縣劃歸金昌市。
金昌屬大陸性溫帶乾旱氣候。光照充足,全年多西北風,晝夜、四季溫差較大,霜期長,春季多大風。[1]:18
- 市委書記
- 王如東(1982年7月-1984年11月)
- 葉紹裘(1984年11月-1992年8月)
- 趙俊謀(1993年3月-1995年8月)
- 蔣延東(1995年8月-2000年12月)
- 陸武成(2001年2月-2005年3月)
- 李建華(2005年3月-2008年2月)
- 鄭玉生(2008年2月-2011年9月)
- 張令平(2011年9月-2013年11月)
- 吳明明(2013年11月-2018年1月)
- 王建太(2018年2月-2019年12月)
- 張永霞(2019年12月-2021年7月)
- 王鈞(2021年7月-2024年7月)
- 王方太(2024年7月-)
| - 市長
- 杜西玲(1982年8月-1984年12月)
- 趙俊謀(1984年12月-1995年8月)
- 甘庭德(1996年3月-1998年7月)
- 陸武成(1998年8月-2001年2月)
- 盧有治(2001年2月-2002年11月)
- 李建華(2002年11月-2005年3月)
- 鄭玉生(2005年4月-2008年4月)
- 張令平(2008年4月-2011年8月)
- 張應華(2011年9月-2016年9月)
- 楊建武(2016年9月-2020年9月)
- 王鈞(2020年9月-2021年7月)
- 王方太(2021年7月-2024年7月)
- 王琳璽(2024年7月-)
|
金昌市下轄1個市轄區、1個縣。
金昌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金昌市設立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438,026人[11]。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64,050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26,024人,下降5.61%,年平均增長率為-0.58%。其中,男性人口為225,306人,占總人口的51.44%;女性人口為212,720人,占總人口的48.5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5.92。0-14歲的人口為61,929人,占總人口的14.14%;15-59歲的人口為296,535人,占總人口的67.7%;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79,562人,占總人口的18.16%,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59,934人,占總人口的13.68%。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339,011人,占總人口的77.4%;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99,015人,占總人口的22.6%。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429,567人,占98.07%;各少數民族人口為8,459人,占1.93%。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27,451人,下降6.01%,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42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1,427人,增長20.29%,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42個百分點。
農村地區鎳礦是金昌主要礦藏,僅為岩漿型硫化銅鎳礦床一種類型。其中,金川硫化銅鎳礦床儲量豐富,在世界同類礦床中,可與加拿大薩德貝里相媲美,位居世界第二。除銅、鎳外,並伴生有鉑、鈷等20餘種稀貴金屬礦產。
金昌站金昌站位於永昌縣河西堡鎮,是蘭新鐵路的沿線車站,距蘭州站377公里,距烏魯木齊站1515公里。
金昌金川機場於2011年8月29日通航。
金昌是著名的鎳礦產地,有「鎳都」之稱,鄧小平視察金昌時說金昌是「祖國的金娃娃」,「金娃娃」由此而得名[12]。1981-2001年金昌建市20周年之際特意在金昌市中心,人民文化廣場建立《祖國金娃娃雕塑》,高度20米象徵建市20周年[13]。
|
|---|
第一批 2005年 (12個) | |
|---|
第二批 2008年 (14個) | |
|---|
第三批 2011年 (27個) | |
|---|
第四批 2014年 (34個) | |
|---|
第五批 2017年 (89個) | 省會、 自治區首府 | |
|---|
| 地級市 | |
|---|
| 直轄市城區 | |
|---|
縣級市、 地級市轄區、 縣、 旗 | |
|---|
|
|---|
第六批 2020年 (133個) | |
|---|
第七批 2025年 (202個) | |
|---|
注1: 中央文明辦自2005年開始每隔三年分別評選出一批全國文明城市,至2025年已經產生7批。 注2:從第二批起每一批評選時均會對之前評選的城市進行複查, 刪除線為未通過最近一次複查確認或其他原因不能繼續保留榮譽稱號的城市。 注3: 方框內為因行政區劃調整被裁撤的行政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