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搜尋

靈谷寺

座標32°3′37.89″N118°51′43.47″E / 32.0605250°N 118.8620750°E /32.0605250; 118.862075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靈谷寺
航拍
基本資訊
位置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鍾山風景區
宗教漢傳佛教
宗派禪宗
開基梁武帝
開山時間天監十三年(514年)
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靈谷寺
分類古建築
時代六朝
編號3-13
認定時間2006年6月
地圖
地圖

靈谷寺南京市東郊紫金山東南坡下佛寺,位於中山陵以東約1.5千米處。1983年被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靈谷寺最初為南朝梁武帝為尊崇寶志禪師興建的「開善精舍」,位於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南麓,成於天監十三年(514年),寺內還建有寶公塔。唐朝乾符年間改名為「寶公院」,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改稱「太平興國寺」,到明朝初年時被稱作「蔣山寺」。明太祖朱元璋選定此處修建明孝陵,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將原寺移到靈谷寺現址,命名為「靈谷禪寺」。當時靈谷寺規模很大,占地500餘畝,建築大多毀於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清軍與太平軍的兵火,雖然同治年間寺院得以重建,規模已大不如前。1928年,國民政府在靈谷寺原址建設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原靈谷寺則遷至東側同治六年所建的龍神廟[1]。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一帶被改為「靈谷公園」。

靈谷寺有建於明洪武十四年,用磚石砌成的無量殿(又稱無梁殿);還有靈谷塔和三絕碑等勝境;玄奘紀念堂中供奉玄奘法師坐像,像前的玄奘法師頂骨紀念塔中有玄奘頂骨舍利

靈谷寺旁的靈谷塔
無梁殿
靈谷寺夏夜時有成群螢火蟲出沒

布局

[編輯]

靈谷深松

[編輯]

靈谷深松碑最初是譚延闓的墓碑,解放後碑文被磨平,由當時的陵園管理處處長高藝林書寫「靈谷深松」四個字在碑上,碑下有龜趺座,四周圍有石欄。

八功德水

[編輯]

八功德水又名龍池,古書記載,該水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淨、七不饐、八除疴」的功效。

靈谷塔

[編輯]

靈谷塔又名國民革命陣亡將士紀念塔,建於1931-1933年,塔外壁四周是蔣介石題的「精忠報國」四個字,第五到八層壁上嵌有孫中山黃埔軍校的告別辭。

志公殿

[編輯]

志公殿為三間,青磚青瓦,建於1934年,殿內供奉寶志像,所以也稱像堂。志公殿前的地上有一塊叉形鑄鐵,名「飛來剪」,又名「雙鐵鎮」。明初建靈谷寺,飛來剪是用來舉重提物的工具, 古人利用槓桿原理,以飛來剪作為槓桿的一端,將建築材料提舉到所需的地方。

譚延闓墓

[編輯]

譚延闓墓坐落在靈谷寺東北,占地面積300畝建於1931年至1933年。其墓由中國建築家楊廷寶關頌聲朱彬等設計。在譚延闓墓正前方有一座花崗石砌的橢圓形蓮花池,內植睡蓮。草坪兩側對稱布置漢白玉華表、石獅、花盆等,造型精美,都是圓明園的遺物。穿過草坪,為水泥平台。在平台的階陛上鐫刻有九福花紋。平台正中即是墓包,墓高3.5米,直徑9.5米。原墓包在十年動亂中被造反派用炸藥炸開,夷為平地。現在的墓是1981年國家撥款重建的,墓內葬有譚延闓的骨灰罐。

鄧演達墓

[編輯]

鄧演達墓由中國農工民主黨於1957年籌建,總面積5000餘平方米。墓道入口處為圓形花壇,目前一片草坪,中間有十字形的水泥甬道將草坪分割。甬道盡頭是水泥平台,鄧墓就築於平台中央,墓前豎一塊花崗石墓碑,高4.8米,寬1.2米,正面鐫刻「鄧演達烈士之墓」七個鎦金大字,背面刻有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撰寫的碑文。1931年,鄧演達在南京麒麟門外沙子崗被殺害。1953年春,時任江蘇省副省長的季方提議,在紫金山南麓選擇墓址,遷葬鄧演達。最後決定以靈谷寺東側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第二公墓作為鄧演達墓的墓址。1957年11月29日是鄧演達烈士殉難二十六周年紀念日,中國農工民主黨及江蘇省各界人士為烈士舉行了安葬公祭典禮。

無梁殿

[編輯]
主條目:靈谷寺無梁殿

無梁殿是靈谷寺僅存的一座明代建築,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殿內原供奉無量壽佛,因而曾名無量殿。又因建築為磚石拱券結構,不施寸木,所以俗稱無梁殿。正因為無梁它才得以在戰火中倖存,是中國現存五大無梁殿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一座。無梁殿東西長50米,南北寬34米,殿頂為重檐九脊,上蓋灰黑色筒瓦,正脊上豎有三個喇嘛塔。殿內是磚砌的券洞穹窿,五間三進,每間一券,側面三進各為一縱列式大筒券,中間一券最大,寬11.4米,高14米。前後兩券較小,寬4.88米,高7米。東、西山牆內壁上端的磚垛向里疊砌,層層挑出,達1米之多,欲墜而不落,令人拍案稱奇。1933年,靈谷寺舊址修建陣亡將士公墓,無梁殿改建為公墓祭堂。

紅山門

[編輯]

紅山門位於萬工池北側是靈谷景區的大門,因為這是紅色牆壁,所以叫做紅山門。它的原址是金剛殿,在30年代建公墓時改建。紅山門為仿古建築,頂覆綠色琉璃瓦,下辟三個拱門,至今保持着30年代原貌。門額「靈谷勝境」四字,由現代書法家錢松喦先生書寫。 門外的一對石獅,是北平軍分會贈送的。

公交

[編輯]
鍾山風景區
靈谷寺公園
編號路線備註
觀光車4號線中山陵靈谷寺景區中山陵東
觀光車5號線中山陵靈谷寺景區明孝陵(紫霞湖)上行經中山陵站
南京公交
靈谷寺公園
編號路線備註
B16祭掃專線雨花台南大門普覺寺僅清明節前的雙休日及清明節期間運行
202雨花台南大門靈谷寺公園游2

參考資料

[編輯]
  1. ^《灵谷寺》. 南京市佛教協會. [2011-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參見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靈谷寺
鍾山風景名勝區—中山陵園風景區
中山陵景區
明孝陵景區
靈谷景區
頭陀嶺景區
其他
《金陵梵剎志》所載明代南京佛寺
大剎次大剎中剎
鍾山靈谷寺攝山棲霞寺銅井院 ·興善寺 ·觀音閣 ·佛國寺 ·東山翼善寺 ·方山定林寺 ·光相寺 ·三禪寺 ·廣惠院 ·法清院 ·草堂寺
鳳山天界寺雞籠山雞鳴寺 ·盧龍山靜海寺石頭山清涼寺 ·永慶寺 ·鳳凰台上下瓦官寺 ·青溪鷲峰寺 ·承恩寺 ·普緣寺 ·吉祥寺 ·金陵寺 ·蒼雲崖嘉善寺 ·普惠寺 ·燕子磯弘濟寺 ·接待寺
聚寶山報恩寺天竺山能仁寺 ·牛首山弘覺寺雨花台高座寺 ·梅岡永寧寺 ·永興寺 ·西天寺 ·普德寺 ·碧峰寺 ·新亭崇因寺 ·外永寧寺 ·祝禧寺 ·獻花岩花岩寺 ·幽棲山祖堂寺 ·清福寺 ·天竺山福興寺 ·建昌寺
註:1.本模板為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金陵梵剎志》所載南京地區佛寺,此書凡例稱共收錄大剎3所、次大剎5所、中剎32所和小剎120所,實際上錄大剎3所、次大剎5所、中剎38所(上、下瓦官寺為2所)和小剎130所,共計176所,小剎以下的部分從略。2.置有鏈接者表示寺廟或遺蹟仍存,無鏈接者表示已無存。
華北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五臺山
東北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
上海
江蘇
浙江
普陀山
安徽
九華山
山東
福建
江西
中南
河南
湖北
湖南
廣東
西南
四川
峨眉山
重慶
貴州
雲南
廣西
西北
陝西
寧夏

註:標註 者全部或部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註 者全部或部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2°3′37.89″N118°51′43.47″E / 32.0605250°N 118.8620750°E /32.0605250; 118.8620750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灵谷寺&oldid=89018568
分類:​
隱藏分類:​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