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夏回族自治州 臨夏州 | |
|---|---|
| 自治州 | |
州首府臨夏市 | |
臨夏回族自治州在甘肅省的地理位置 | |
| 坐標:35°36′04″N103°12′40″E / 35.601°N 103.211°E /35.601; 103.211 |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省 | 甘肅省 |
| 設立 | 1956年11月 |
| 政府駐地 | 臨夏市 |
| 下級行政區 | 1縣級市、5縣、2自治縣 |
| 政府 | |
| • 州委書記 | 李海默 |
| • 人大常委會主任 | 劉富禎(回族) |
| • 州長 | 何東(回族) |
| • 政協主席 | 張志軍 |
| 面積 | |
| • 總計 | 7,331 平方公里(2,831 平方英里) |
| 面積排名 | 全省第13位(佔全甘肅省1.72%) |
| 最高海拔 | 4,636 公尺(15,210 英尺) |
| 最低海拔 | 1,580 公尺(5,180 英尺) |
| 人口(2015) | |
| • 常住 | 201.21萬人 |
| • 排名 | 全省第7位(佔全甘肅省7.74%) |
| • 密度 | 274.5人/平方公里(711人/平方英里) |
| • 城鎮(2015) | 62.8萬人 |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 郵政編碼 | 731800 |
| 電話區號 | 930 |
| 車輛號牌 | 甘N |
| 氣候 | 中溫帶半乾旱氣候 |
| •年均溫 | 6.3 ℃ |
| •年降水 | 537毫米 |
| 行政區劃代碼 | 622900 |
| 舊稱 | 枹罕、河州 |
| 國內生產毛額(2015) | ¥211.41億(全省第12位,佔全甘肅省3.13%) 33.94億美元(匯率) |
| •人均 | ¥10,527(全省第14位) 1,690美元(匯率) |
| 網站 | 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
| 本表面積、人口、經濟數據參考《甘肅發展年鑑-2016》 | |
臨夏回族自治州,簡稱臨夏州,古稱枹罕、河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下轄的自治州,位於甘肅省中部,黃河上游。州境北臨蘭州市,東界定西市,南鄰甘南州,西毗青海省海東市。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界,地貌多為山地丘陵,地勢自西南向東北遞降。黃河、洮河、大夏河、廣通河等流貫境內。全州總面積7,331平方公里,人口201.21萬,漢族人口比例約40%,回族人口比例約32%,州人民政府駐臨夏市。首府臨夏市是古代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的重鎮,明代四大茶馬司之一,有「河湟雄鎮」之稱。
秦代置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枹罕縣入河州。大業三年(607年),河州改枹罕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復置枹罕縣,為河州治所。天寶元年(742年),改河州為安鄉郡。寶應元年(762年),安鄉郡為吐蕃所占。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大將王韶收復河州,復置枹罕縣,屬熙河路。熙寧九年(1076年)省枹罕縣入安鄉縣。金朝天會九年(1131年),河州為金所據。皇統二年(1142年),移州治至枹罕城。貞元二年(1154年)復置枹罕縣,為河州治。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枹罕縣改屬臨洮路。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7年),蒙古軍攻占河州。元朝至元六年(1269年)省枹罕縣入安鄉縣。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河州衛。
清朝乾隆年間,蘇四十三反清,是為第一次河煌事變。同治元年(1862年),中國西北地區發生同治陝甘回亂。回民、撒拉族等穆斯林與漢民之間相互仇殺,戰亂持續十餘年,終被清政府鎮壓。其中,河州莫尼溝阿訇馬占鰲起兵反清,即第二次河湟事變。1872年,馬占鰲率眾歸降朝廷,奠定了河州馬家軍崛起的基礎,終成為民國時期實際控制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地方軍閥。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第三次河湟事變。
民國二年(1913年),改設導河縣,屬蘭山道。1927年,廢道改區,屬蘭山區。1928年,馬仲英反叛,引發第四次河湟事變。民國18年(1929年),改稱臨夏縣。民國33年(1944年),屬甘肅省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仍轄臨夏、臨洮、寧定、和政、永靖、夏河等6縣。1936年5月,改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甘肅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將臨洮縣劃歸第一行政督察區。1939年4月,將夏河縣劃歸第一行政督察區。1940年,改康樂設治局為康樂縣。
1949年8月,陝甘寧邊區人民政府發布第120號命令,設立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臨夏、臨洮、洮沙(治今臨洮縣太石鎮)、寧定(治今廣河縣城關鎮)、和政、康樂、永靖、夏河等8縣。1949年8月下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解放臨夏地區。1949年9月初,在臨夏縣成立洮西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上述8縣。1949年9月下旬,改洮西專區為臨夏專區;將臨洮縣劃歸新設的臨洮專區。
1950年5月,洮沙縣劃歸臨洮專區,夏河縣改由省直轄;將岷縣分區的臨潭縣劃歸臨夏分區。以臨夏縣東鄉以及永靖、和政、寧定等縣部分地區設立東鄉自治區(縣級)。1950年6月,析臨夏縣城區置臨夏市(縣級),臨夏縣由城區遷駐韓家集。1950年9月,改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臨夏分區專員公署。
1953年,臨夏市改由省直轄;寧定縣改設廣通回族自治區(縣級);臨潭縣劃歸甘南藏族自治區;10月東鄉自治區改為東鄉族自治區。
1955年7月,東鄉族自治區改名東鄉族自治縣;廣通回族自治區改名廣通回族自治縣。1956年11月,撤銷臨夏專區,設立臨夏回族自治州。轄臨夏市和臨夏、和政、永靖、康樂4縣及東鄉族自治縣、廣通回族自治縣。尋改廣通回族自治縣為廣通縣。
1957年,廣通縣改稱廣河縣。1958年,永靖、臨夏2縣併入臨夏市;廣河、康樂2縣併入和政縣,1961年恢復。1973年12月,甘肅省報告國務院:撤銷臨夏市,併入臨夏縣,臨夏縣由韓家集遷駐城關鎮(今臨夏市城區)。1980年6月,國務院批准:析臨夏縣西北部置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1983年8月,國務院批准:恢復臨夏市(縣級),以臨夏縣的城關鎮和城關、南龍、折橋、枹罕4個公社為臨夏市的行政區域。臨夏縣遷駐韓家集(第三次)。

臨夏州位於甘肅中部,省會蘭州以南,西為青海省邊界,南面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東鄰定西市。地形以高原、山區、丘陵區為主。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黃河貫穿西北部,在永靖縣劉家峽前形成劉家峽水庫。黃河主要支流——大夏河和洮河從鄰近的甘南州流向劉家峽水庫。洮河亦是臨夏州與定西市的一部分邊界。全年平均氣溫為8℃,無霜期155天,為溫帶半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只有442毫米。
| 1981–2010年間臨夏市的平均氣象數據 |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 平均高溫 °C(°F) | 1.7 (35.1) | 4.9 (40.8) | 10.2 (50.4) | 16.7 (62.1) | 20.7 (69.3) | 23.5 (74.3) | 25.8 (78.4) | 24.8 (76.6) | 19.9 (67.8) | 14.4 (57.9) | 8.7 (47.7) | 3.2 (37.8) | 14.5 (58.2) |
| 日均氣溫 °C(°F) | −6.3 (20.7) | −2.5 (27.5) | 3.1 (37.6) | 9.2 (48.6) | 13.6 (56.5) | 16.6 (61.9) | 18.6 (65.5) | 17.8 (64.0) | 13.4 (56.1) | 7.5 (45.5) | 1.1 (34.0) | −4.6 (23.7) | 7.3 (45.1) |
| 平均低溫 °C(°F) | −12.0 (10.4) | −8.0 (17.6) | −2.2 (28.0) | 3.0 (37.4) | 7.3 (45.1) | 10.4 (50.7) | 12.6 (54.7) | 12.3 (54.1) | 8.8 (47.8) | 2.8 (37.0) | −3.8 (25.2) | −10.0 (14.0) | 1.8 (35.2) |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3.6 (0.14) | 5.3 (0.21) | 16.8 (0.66) | 32.4 (1.28) | 61.0 (2.40) | 72.1 (2.84) | 92.8 (3.65) | 101.2 (3.98) | 72.2 (2.84) | 37.7 (1.48) | 4.1 (0.16) | 2.0 (0.08) | 501.2 (19.72) |
| 平均相對濕度(%) | 59 | 57 | 59 | 57 | 63 | 70 | 74 | 75 | 79 | 78 | 69 | 63 | 67 |
|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局[1] | |||||||||||||
| 機構 | 中國共產黨 臨夏回族自治州 委員會 | 臨夏回族自治州 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 | 臨夏回族自治州 人民政府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臨夏回族自治州 委員會 | 臨夏回族自治州 監察委員會 |
|---|---|---|---|---|---|
| 職務 | 書記 | 主任 | 州長 | 主席 | 主任 |
| 姓名 | 李海默[2] | 劉富禎[3] | 何東[4] | 張志軍[5] | 郭海泉[6] |
| 民族 | 漢族 | 回族 | 回族 | 漢族 | 漢族 |
| 籍貫 | 甘肅省環縣 | 甘肅省會寧縣 | 甘肅省徽縣 | 甘肅省環縣 | 甘肅省天水市 |
| 出生日期 | 1968年7月(57歲) | 1965年8月(60歲) | 1967年9月(58歲) | 1966年7月(59歲) | 1968年5月(57歲) |
| 就任日期 | 2023年10月 | 2021年12月 | 2021年7月 | 2021年12月 | 2021年9月 |

| 臨夏回族自治州行政區劃圖 | ||||||||||
|---|---|---|---|---|---|---|---|---|---|---|
| 區劃代碼[7] | 區劃名稱 | 漢語拼音 | 面積[註 1][8] (平方公里) | 常住人口[註 2][9] (2020年普查) | 政府駐地 | 郵政編碼 | 鄉級行政區[10] | |||
| 街道 辦事處 | 鎮 | 鄉 | 其中: 民族鄉 | |||||||
| 622900 | 臨夏回族自治州 | Línxià Huízú Zìzhìzhōu | 7,331.48[註 3] | 2,109,750 | 臨夏市 | 731100 | 7 | 58 | 65 | 4 |
| 622901 | 臨夏市 | Línxià Shì | 90.68 | 355,968 | 城南街道 | 731100 | 7 | 4 | ||
| 622921 | 臨夏縣 | Línxià Xiàn | 1,026.20 | 322,628 | 韓集鎮 | 731800 | 9 | 16 | 2 | |
| 622922 | 康樂縣 | Kānglè Xiàn | 766.39 | 255,955 | 附城鎮 | 731500 | 5 | 10 | ||
| 622923 | 永靖縣 | Yǒngjìng Xiàn | 1,901.05 | 180,650 | 劉家峽鎮 | 731600 | 10 | 7 | ||
| 622924 | 廣河縣 | Guǎnghé Xiàn | 537.74 | 260,596 | 城關鎮 | 731300 | 6 | 3 | 1 | |
| 622925 | 和政縣 | Hézhèng Xiàn | 599.65 | 204,529 | 城關鎮 | 731200 | 9 | 4 | 1 | |
| 622926 | 東鄉族 自治縣 | Dōngxiāngzú Zìzhìxiàn | 1,507.37 | 290,034 | 鎖南鎮 | 731400 | 8 | 15 | ||
| 622927 | 積石山 保安族 東鄉族 撒拉族 自治縣 | Jīshíshān Bǎo'ānzú Dōngxiāngzú Sālāzú Zìzhìxiàn | 902.38 | 239,390 | 吹麻灘鎮 | 731700 | 7 | 10 | ||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州常住人口為2,109,750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946,67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63,073人,增長8.38%,年平均增長率為0.81%[11]。其中,男性人口為1,056,107人,占總人口的50.06%;女性人口為1,053,643人,占總人口的49.94%。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0.23。0-14歲的人口為595,321人,占總人口的28.22%;15-59歲的人口為1,228,010人,占總人口的58.21%;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86,419人,占總人口的13.58%,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13,638人,占總人口的10.13%。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775,371人,占總人口的36.7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334,379人,占總人口的63.25%。
全州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791,321人,占37.5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318,429人,占62.49%。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18,449人,增長2.39%,占總人口比例下降2.19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144,624人,增長12.32%,占總人口比例增加2.19個百分點。其中,回族人口增加71,784人,增長11.67%,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96個百分點;東鄉族人口增加62,039人,增長12.26%,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93個百分點;保安族人口增加1,995人,增長11.19%,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02個百分點;土族人口增加3,021人,增長21.82%,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09個百分點;撒拉族人口增加1,817人,增長14.44%,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04個百分點。
臨夏是個多元民族、宗教的地方,回族占境內的人口約三分之一。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包括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占全州人口超過一半。另外還有土族、藏族等少數民族。
| 民族名稱 | 漢族 | 回族 | 東鄉族 | 保安族 | 土族 | 撒拉族 | 藏族 | 土家族 | 滿族 | 蒙古族 | 其他民族 |
|---|---|---|---|---|---|---|---|---|---|---|---|
| 人口數 | 791,321 | 686,689 | 568,015 | 19,829 | 16,865 | 14,402 | 9,938 | 1,253 | 334 | 284 | 820 |
| 占總人口比例(%) | 37.51 | 32.55 | 26.92 | 0.94 | 0.80 | 0.68 | 0.47 | 0.06 | 0.02 | 0.01 | 0.04 |
| 占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 - | 52.08 | 43.08 | 1.50 | 1.28 | 1.09 | 0.75 | 0.10 | 0.03 | 0.02 | 0.06 |

臨夏州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全州除首府臨夏市外,其餘縣份均為國家級貧困縣。2010年,全州人均生產總值5441元,約804美元,東鄉族自治縣更只有2785元,即411美元。
2015年,全州生產總值211.41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14億元,比上年增長5.9%;第二產業增加值44.83億元,比上年增長11.1%;第三產業增加值130.44億元,比上年增長8.9%。[13]
213國道穿越南北,通過永靖縣、東鄉族自治縣、臨夏市、臨夏縣。蘭青鐵路在州境北部永靖縣經過。S2蘭郎高速經過廣河縣、和政縣、臨夏縣、臨夏市。另境內還有
烏瑪高速、臨大高速、S34雙達高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