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台南北极殿

坐标22°59′40″N120°12′17″E / 22.994583°N 120.20479°E /22.994583; 120.20479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极殿
类型官庙、境主庙
别称大上帝庙
旧称上帝庙、上帝公庙、真武庙、元帝庙
位置中华民国台湾台南市中西区民权路二段89号
坐标22°59′40″N120°12′17″E / 22.994583°N 120.20479°E /22.994583; 120.20479
建造时间明郑永历廿三年
(1669年)左右[注 1][1]
官方名称府城中和境鹫岭北极殿大上帝庙
类型登录等级:国定古迹
登录种类:寺庙
详细登录资料
台南北极殿正殿大上帝公(清康熙年制,高六呎)泥塑神尊与二上帝公(明郑永历年制)木造软身神像

府城中和境鹫岭北极殿大上帝庙,又称台南北极殿,位于台湾台南市中西区,昔日府城海拔最高之鹫岭,主祀北极玄天上帝,是一间明郑时期就已建立的古庙[1]。过去称为“上帝庙”、“台南市上帝公庙”、“真武庙”、“元帝庙”[1],其别名“大上帝庙”是与位于赤崁楼附近的“小上帝庙”开基灵祐宫相对而来[2]。于1979年公告为二级古迹,现升格为文化部所辖国定古迹[3]

沿革

[编辑]

创建

[编辑]

玄天上帝明朝的重要信仰,受明朝历代皇帝所敬奉。郑成功的部队登台后,兴建了多所玄天上帝庙宇[注 2][1][5][2]。而台南北极殿所在的鹫岭,则是承天府四坊(清台湾府城一带)地势最高之处[2][1]。据说北极殿所在地在荷兰时期曾是一间汉医馆,郑军攻台时占有此处以医治伤兵,后来即将此医馆改建成北极殿[注 3][1][2][4]

台南北极殿确切的建立年代不详,清代方志多用“伪时建”一词带过[1]。但因为有宁靖王匾的落款年份,所以可知在永历廿三年(1669年)以前北极殿已经存在[1]

清朝时期

[编辑]
宁靖王之“威灵赫奕”匾。
台厦道陈瑸之“辰居星拱”匾。
“鹫岭”匾

进入清朝之后,玄天上帝信仰的地位受到影响,据说清朝更刻意推广妈祖关圣帝君信仰,并编造屠宰业之神话故事加以打压[1]。不过首任台湾府知府蒋毓英仍在康熙廿四年(1685年)捐俸整修,之后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当地居民重建[1]。此时庙宇周边有宽广的空地,且庙宇左边是车路要道[1]。但后来有林天生、杨养两人[注 4]占地兴建店屋,后来官府判决两人每年要给庙方地租番银四两,而上帝庙周边20间店屋也要每年缴地租,为此于雍正八年(1729年)三月立碑(〈上帝庙店屋地租碑记〉)公告[1]。而后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有乡宾黄世景重修,但过程有些状况,三年后(1788年)由知府杨廷理续成,并追讨遭到侵占的庙地[1]。然而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有庙后居民马梓增筑房屋侵占庙地,当时的值年炉主郭友等人乃向当时的知县仇赋苹提出控告,最后判罚番银40元,且每年要缴地租[1]。次年(1791年)七月,应郭友等人的请求,官方同意立“大上帝庙示禁碑”将此事公告,以示警惕[1]

嘉庆九年(1804年),当地居民方相、林庆云、蔡光准等人再次修庙,且在庙后兴建公馆(又称桐山营公寓)供桐山营班兵暂住[注 5][1][4]道光十五年(1835年),因庙宇倒塌多年,再次重修,桐山营班兵也有参与此次工程[注 6][1]。这次重修也有顺便整修公馆,且为怕后人不知来历,有官兵长期占住或占为己有,乃立约要如何管理,以〈大上帝庙四条街桐山营公众合约〉[注 7]与〈大上帝庙桐山营四条街公众合约〉[注 8]二碑为证明[1]咸丰四年(1854年)再修,而也是在此时“北极殿”取代了“上帝庙”知名出现在石碑上[1][4]。于同治二年(1863年)北极殿再次重修,是清朝最后的整修记录[1]

日治时期至今

[编辑]

日治时期,因为明治四十年(1907年)拓宽竹子街(今民权路)成9公尺道路,拆毁了北极殿前殿,遂在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暂为修缮[1]。而后北极殿在大正九年(1920年)重修,次年(1921年)正殿落成,大正十二年(1923年)修后殿,昭和二年(1927年)完工[1]

二次大战后,北极殿在民国卅六年(1947年)二月到九月重修,之后在民国四十七年再修(1958年),民国五十一年(1962年)又有小修[1]。但在民国五十三年(1964年)因为将民权路拓宽到15公尺,又拆毁了前殿,遂在民国五十八年到六十年(1969年─1971年)重修,而成今天庙宇紧邻街道的景象[1][4]。而后在民国六十六年(1977年)与民国七十年(1981年),北极殿又有稍作修缮[1]

另外在北极殿斜对面的福德祠,原属北极殿的庙产,一百年前开始租赁他人,原本只有亭仔脚有人摆摊,后来整座祠成为店面[6]。北极殿一度将土地公迎回供奉在后殿东厢,并向店家追讨回福德祠的地[6]。原本店家不愿搬走,但后来据说有天半夜屋顶垮下来,店家遂连夜搬走,土地因而顺利要回[6]。而后北极殿将旧有建筑拆除改建回福德祠,工程于2013年年底完工,2014年1月7日进行入火安座[6]

祀神

[编辑]

建筑与文物

[编辑]
  • 北极殿庙名匾
    北极殿庙名匾
  • 三川殿,中央大门绘有昇龙及降龙,象征“太极”之意。
    三川殿,中央大门绘有昇龙及降龙,象征“太极”之意。
  • 正殿,神龛之玄天上帝泥塑神像为台湾知府蒋元枢所贡献。
    正殿,神龛之玄天上帝泥塑神像为台湾知府蒋元枢所贡献。
  • 后殿
    后殿

建筑

[编辑]

现今的北极殿位在台南市区最高点,坐南朝北,三开间,与过去规模相去不远。由三川殿、中庭、正殿拜亭、正殿、后殿拜亭、后殿及不对称的左右厢房所组成,旧时三川殿与正殿距离较远,中间天井两侧有过水廊,三川殿形制亦非今日应都市法规而盖之骑楼形式[5]。由于该庙位于鹫岭上,日治时期铺设路面时铲除前方部分高度以做为道路,故进庙须拾阶而上。对面有北极殿中和境福德祠

现今三川殿为混凝土木结构混合结构,“三开间”、开三门,但无前檐柱,采硬山顶。中门绘“黑底天地交泰金龙”,左右门绘四元帅,较为特殊,皆为潘丽水手笔,中门石球 (抱鼓石) 小巧古朴。天井右侧设金炉,过水廊已不存。正殿前附卷棚拜亭,用方柱,两侧有潘丽水壁画。正殿型态为“三开间”,计宽二丈七尺七寸,进深17架,前后共用六柱,叠斗搁檩混合式,点金柱架内用“三通五瓜”,下方有一对附柱加强支撑。两侧山墙鸠有壁画双坡水硬山翘脊顶,屋面陡峭,高度极高,空间高挑宽敞。神房在后点金柱及附点柱间,神房后设卷棚暗厝,下设韦驮菩萨神龛,后方“明间”敞开亦不设隔扇可通向后殿,次间开窗。

后殿拜亭为四柱六架卷棚拜亭水泥洗石子梁柱木构混合结构。后殿为早期水泥仿木结构,三开间深,进11架,点金柱间架内为“三通五瓜”,神龛左右后方各开一门及六角气窗可通向后方。次间檐柱间设有栏杆,步口山墙有壁画,屋顶为双坡水硬山翘脊顶。后殿两侧有厢房为过去“桐山营公寓”,皆设有配殿及办公室、文物馆等服务空间,左厢房作“搁檩式”,旁有竹节书卷窗花墙,向南方延伸;右厢房作穿斗式,向北延伸。整体后天井空间,包含正殿后方后殿,厢房户外墙面皆为洗石子。

因玄天上帝是北方之神,而北方玄武在五行中属水色黑,北极殿正殿及三穿殿柱子全用黑色,整体呈现黑色与金色调搭配,极为庄严沉稳。正殿供奉玄天上帝神像的神龛华丽繁复、金碧辉煌。庙中有四对潘丽水壁画,三对在正殿及拜殿,一对在后殿。

文物

[编辑]
  • 此外庙中尚有还有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台厦道陈瑸的“辰居星拱”匾、后殿拜亭“鹫岭”匾、清道光十七年 (1837年) 府城的大盐商吴尚新 (吴园-台南公会堂创建者) 远至浙江姑苏所铸造的古钟(今已耗损停用)、石香炉、道光十八年《大上帝庙四条街桐山营公众合约》等数通古碑以及府城名匠潘丽水的彩绘。

其他

[编辑]
  • 因北极殿位于鹫岭地势较位在五条港的水仙宫高,当地留下俗谚“上帝庙硶墘(埁漧[5]),水仙宫檐前”(意指上帝庙硶墘(石阶)的高度相当于水仙宫屋檐[1],或比较高[5])。

图集

[编辑]
  • 三川殿大门。
    三川殿大门。
  • 正殿陈瑸像。
    正殿陈瑸像。
  • 殿内乌柱。
    殿内乌柱。
  • 后殿潘丽水所绘“降龙尊者”。
    后殿潘丽水所绘“降龙尊者”。
  • 后殿潘丽水所绘“伏虎尊者”。
    后殿潘丽水所绘“伏虎尊者”。

注释

[编辑]
  1. ^有些书籍的上限会从1661年开始,但学者卓克华认为到了1662年郑军才攻下热兰遮城,不太可能在1661年就先建庙[1]
  2. ^根据《台湾县志》(1720年)的记载,标为“伪时建”的道教庙宇有26所,其中有7所供奉玄天上帝,占四分之一以上[4]。这七座庙宇分别是东安坊大上帝庙、镇北坊小上帝庙永康里洲仔网寮上帝庙(已不存)、武定里上帝庙、广储东里上帝庙、仁和里下湾上帝庙崇德里上帝庙[4]
  3. ^卓克华《从寺庙发现历史─台湾寺庙文献之解读与意涵》一书认为此说为后人编造的可能性较大[1]
  4. ^〈上帝庙店屋地租碑记〉提到两人是“阴私请饷”来盖屋的,卓克华推测两人可能是班兵,如此一来可能在康雍年间桐山营班兵在台已经把大上帝庙当成待渡之所[1]
  5. ^根据〈大上帝庙桐山营四条街公众合约〉碑之记载,该公馆是在嘉庆七年(1802年)冬倡建,嘉庆九年(1804年)完工[1]
  6. ^根据后殿前檐柱柱联“南海慈云辉联北极,西方法雨泽普东瀛”的落款年代(乙未年重修),可知北极殿是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1]。另外根据庙中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古炉与古钟,可推测该次重修应该是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九月完成,蔡日进才献石香炉,吴尚新等人才献古钟以庆贺落成[1]
  7. ^道光十八年(1838年)四月立[1]
  8. ^道光十八年五月八日(1838年6月29日)立[1]

参考资料

[编辑]
  1.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卓克华. 《從寺廟發現歷史─台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 扬智文化. 2003-11: 页233-272.ISBN 957-818-526-X. 
  2. ^2.02.12.22.32.4王浩一. 《在廟口說書》. 台北市: 心灵工坊文化. 2008年8月: 页35─38.ISBN 978-986-6782-47-3. 
  3. ^北極殿.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4. ^4.04.14.24.34.44.5张溪南、黄明汉. 《臺南上帝爺信仰研究》.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页78-80、105─107.ISBN 978-986-03-9420-7. 
  5. ^5.05.15.25.3傅朝卿. 《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 台南市: 台湾建筑与文化资产出版社. 2001年11月: 页108─109.ISBN 957-30880-4-5. 
  6. ^6.06.16.26.3林云南.〈台南大上帝廟福德祠塵封百年重生〉. 《台湾时报》. 2016-01-04 [2016-05-31]. 
  1. 洪敏麟. 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 台中市: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79年6月30日: 149页.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台南北极殿


古迹
历史建筑
文化景观
聚落建筑群
考古遗址
中西区
国定古迹
直辖市定古迹
历史建筑
东区
国定古迹
直辖市定古迹
历史建筑
南区
直辖市定古迹
历史建筑
北区
国定古迹
直辖市定古迹
历史建筑
文化景观
考古遗址
安平区
国定古迹
直辖市定古迹
历史建筑
安南区
国定古迹
四草炮台(镇海城)
直辖市定古迹
历史建筑
永康区
直辖市定古迹
历史建筑
归仁区
历史建筑
新化区
直辖市定古迹
历史建筑
楠西区
历史建筑
聚落建筑群
仁德区
直辖市定古迹
历史建筑
官田区
直辖市定古迹
历史建筑
麻豆区
直辖市定古迹
历史建筑
考古遗址
佳里区
直辖市定古迹
台湾历史建筑
西港区
直辖市定古迹
七股区
历史建筑
将军区
历史建筑
学甲区
直辖市定古迹
历史建筑
北门区
国定古迹
历史建筑
新营区
直辖市定古迹
历史建筑
后壁区
直辖市定古迹
历史建筑
白河区
直辖市定古迹
历史建筑
东山区
直辖市定古迹
历史建筑
六甲区
历史建筑
下营区
历史建筑
下营文贵医院(已拆除)
柳营区
直辖市定古迹
历史建筑
盐水区
直辖市定古迹
历史建筑
善化区
直辖市定古迹
历史建筑
考古遗址
山上区
国定古迹
新市区
考古遗址
龙崎区
历史建筑
其他
台北市
基隆市
新北市
桃园市
新竹市
新竹县
苗栗县
台中市
彰化县
南投县
云林县
嘉义市
嘉义县
台南市
高雄市
屏东县
澎湖县
金门县
连江县
清末形成
城内
八协境
六合境
八吉境
西
六和境
六兴境
十八境
二十一境
小西门
内外
四安境
城外
七合境*
三协境*
近代形成
四联境
四协境
五盟境
注:石万寿〈台湾府城的城防〉认为大西门南北由三协境与七合境防守,但谢奇峰《台南府城联境组织研究》指出旧籍并未明载大西门南北段对应的境名、七合境实指普济殿的七角头、三协境是二战后与四联境一同出现,且不包括风神庙。此处暂从旧说列出七合境与三协境。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臺南北極殿&oldid=89555901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