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大公报 (北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条目介绍的是1966年及以前在北京发行的大公报。关于现今在香港发行的大公报,请见“大公报”。关于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请见“大公报 (1902年)”。关于《大公报》的其他含义,请见“大公报 (消歧义)”。
大公报
Ta Kung Pao
Da Gong Bao[注 1]

图片由上到下:
严复于1902年为《大公报》题写的报名,使用至今;
1965年2月11日在北京出版的《大公报》头版;
原北京大公报社在永安路的社址,现为中国邮政北京永安路邮政支局
类型日报
版式大报
持有者国务院财贸办公室
创办者王芸生
出版商大公报社
社长王芸生
创刊日1902年
 大清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十二(天津版)
1953年1月4日(津沪两版合并北上为北京版)
停刊日1966年12月29日(被红卫兵逼停)
政治立场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新自由主义(建国以前)
语言繁体中文简体中文[注 2]
总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宣武区(今属西城区永安路18号(今173号)

大公报》(英语:DA GONG BAO;曾用英文名:Ta Kung Pao;早期曾用法文名:L'Impartial)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的一份全国性财经类报纸。该报最早于1902年创刊于天津法租界,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是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目前该报香港版是世界上现存报纸中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纸。1926年至1949年,该报以奉行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出名。1949年,解放军攻占天津后,《大公报》天津版改名为《进步日报》。1953年,版《大公报》北上,与天津《进步日报》合并而成天津《大公报》,1956年迁往北京,1966年短暂更名为《前进报》后停刊。

历史

[编辑]

1949年以前

[编辑]
主条目:大公报 (1902年)

大公报》是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1]1902年,《大公报》由英敛之创刊于天津法租界[1]1916年,受到安福系支持,股东王郅隆收购全部股权,自此《大公报》成为安福系的机关报[2]:34王郅隆聘请胡政之为主笔兼经理,改革报纸排版及内容。1920年,安福系失势,王郅隆提退股本,胡政之辞职,销量大减,至1925年11月27日停刊。[3]

1926年,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4]新记《大公报》[5]:11后人评价《大公报》时一般指的也是新记《大公报》。[6]新记《大公报》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原则闻名,[7]凭借其犀利的政治评论和时事报道迅速流行。[8]:75自1902年成立起到1949年在上海发表《大公报新生宣言》期间的《大公报》也被称为“旧大公报”。[9][10]1949年后,逐步转为中国共产党控制,重庆版改为《重庆日报》,天津版、上海版合并后迁往北京,并于1966年停刊,仅有香港版留存至今。[6]

《大公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唯一一家派记者报道巴黎和会的中文报纸,也是唯一一家派驻欧洲记者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文报纸,并且派出记者到波茨坦会议密苏里号日本投降仪式见证历史,此外还是第一份在股票市场上市的中文报纸。[8]:75《大公报》与《益世报》《申报》和《民国日报》一同被称为“民国四大报刊”之一。[11]

1949年以后的《大公报》又被称为“新大公报”,[9]中国共产党领导管理。各地的版本,经历了不同演变。[6]

1949年以后

[编辑]

1950年起,大公报社每年都出版《人民手册》,按年度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各方面的文件和资料。[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进步日报》广告收入下降,出现经营困难,上海《大公报》亦是如此。1952年,时任《大公报》的负责人王芸生上书毛泽东请求帮助。不久后毛泽东接见王芸生,并决定上海《大公报》北上与《进步日报》合并,成立新的《大公报》,面向全国发行(此前两报均为地方报纸)。[14]

1953年1月1日,新《大公报》正式创刊,内容以国际时事和财经类消息为主。[15]

1956年,位于现今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73号的大公报社新馆落成,《大公报》迁至北京出版,并转型为财经类报纸,归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及其负责的国务院财贸办公室领导,成为财经系统的党报,但亦兼顾国际时事。[16]王芸生虽仍继续担任社长,却已不再过问编务。[17]《大公报》在中央各财贸部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各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的财贸部门均安排有驻点记者,由此可将各地的财贸新闻及时传回报社。[16]

1957年4月24日,毛泽东在当天的《大公报》上留下批语:“《大公报》《中国青年报》的理论水平高于《人民日报》及其他京、津、沪各报纸,值得深省改进。人民日报社论不涉及理论(辩证法唯物论),足见头脑里没有理论的影子,所以该报只能算是第二流报纸。”[18]

1958年,大公报编辑部在反右运动中被冲击,赵恩源、徐文兰等人被指责企图复辟旧大公报而被批判。

1962年,王芸生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写成了《旧大公报简史》并出版。但令王芸生做梦都没想到的是,该简史成为了文化大革命展开后大批红卫兵批判《大公报》的重要依据。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大公报》因民国时被指对国民政府“小骂帮大忙”遭到冲击。6月,财贸办公室工作组从大公报社撤走,文革工作组进驻报社后,大公报社受文革影响严重。时任大公报社中共党组书记、副社长兼总编辑常芝青经提议后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宣传语盖住大公报馆的招牌,试图避免引起红卫兵的注意,但仍然没有阻止红卫兵的攻击。

1966年8月,在大公报社受文革严重影响时,大公报社为了保住《大公报》,又受《光明日报》改用毛泽东书写的题字启发,向中央文革小组写信,请求允许更改报名,或者在不改报名的情况下重新派人题写报名,让毛泽东周恩来题写新的《大公报》报名来取代此前严复所题写的报名。但最终迫于压力,只好更改报名。不久后,陈伯达向报社传达称,报名可以改名为《前进报》。报社一度请求毛泽东或周恩来为《前进报》题写报名,但均已失败告终。

1966年9月12日,经周恩来紧急批准,允许报社以改用鲁迅所书写的书法字的方式改名为《前进报》。

1966年9月13日,《大公报》最后一期刊出刊出“本报改名和改刊启事”,其中表示称“本报根据红卫兵和革命群众以及广大读者的要求和建议,并经上级批准,决定9月15日改出《前进报》。”[19]

《大公报》最终于1966年9月14日更名为《前进报》,使用的是报名字是鲁迅所书写的,那一天恰巧距离鲁迅逝世三十周年还剩一个月零五天。但前进报最终还是于12月29日停刊。[16]王芸生迫于压力,为了防止《大公报》的一系列记者等工作人员受文革牵连,销毁了大量记载《大公报》运载情况的工作日记,1980年王芸生临终前,还误以为这份日记保存的仍然良好。

报纸停刊后,在张蓬舟的帮助下,经过毛泽东主席的批准,大批《大公报》的旧资料(包括建国前)被转运至北京日报社,后又被转移至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保存。在文革期间,这些旧资料受到了保护。[20]

版面编排

[编辑]

自1902年创刊至今,《大公报》报头及编排曾有多次调整,约1956年以后直至1966年北京版被迫停刊,北京版和香港版虽然使用相同的有严复书写的报头书法字,但编排不同。

1956年以前

[编辑]

《大公报》报头的“大公报”隶书黑字,据传出自末著名思想家严复手笔,竖向刊载在报纸第一版右上方。报头题字下方各地版本刊载的内容不同,包括但不限于地区版本名称(例如天津版为“天TianJin津”、上海版为“上海版”、香港版为“香HongKong港”、重庆版为“重庆版”)威妥玛拼音“Ta Kung Pao”、法语报名”L'Impartial“(上海版有时不列出上述两译名)、第XXXXX号、日期、售价、出版版数、天气、大公报社地址及联系方式等,部分情况下还会列明报社所在地、国内和国外的订报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外文报名一度被取消,报名下方曾经还列出“订阅处:全国各地邮局”等。

1956-1966年

[编辑]

《大公报》报头的“大公报”隶书黑字,据传出自末著名思想家严复手笔,横向刊载在报纸第一版左上方。报头题字下方为汉语拼音“DA GONG BAO”,再下方为报刊期数“第XXXXX号”,再下方则列明北京大公报社地址和报刊印刷厂名称及地址,右侧刊有长方形框架,内含报刊出版日期及北京市天气情况。报头右侧有时会印部分文字内容,但多数时候会印上毛主席语录或宣传口号。

退出历史

[编辑]
主条目:经济日报 (中国大陆)

1978年,由包括前《大公报》(北京)文革前最后一任主编在内的原《大公报》部分人马筹办的报纸《财贸战线》出版,1980年改名为《中国财贸报》,1983年1月3日又易名为《经济日报》并沿用至今。目前的《经济日报》期数是从《财贸战线》创刊时算起,这表明《经济日报》已与《大公报》无关。[14]不过,到目前为止,《经济日报》官方仍在极少数场合表明《大公报》是《经济日报》的前身。[21]

目前,大公报社原本所在的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73号已经被中国邮政接管,作为中国邮政北京永安路邮局,并营业至今。1977年2月4日,原天安门广场附近的北京邮局大楼被爆破拆除,中国邮政北京市邮政管理局也随之迁至原为大公报社的永安路173号,作为中国邮政在北京的邮政总局。

注释

[编辑]
  1. ^北京版在1950年代编排改为与《人民日报》报刊相似后,曾用汉语拼音标注在严复书写的报头下方,直至1966年停刊
  2. ^中国大陆在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期间,展开了简化字运动,北京大公报刊行的文字也随之逐渐转为简体中文。但北京大公报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而又停刊,当时文字还未简化完毕。

参考资料

[编辑]
  1. ^1.01.1新聞焦點:香港兩大「左報」——《文匯報》與《大公報》. BBC 新闻. 2016-02-02 [2020-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中文). 
  2. ^锺蕴晴.《大公報》的《文藝副刊》和《文藝》(1933年-1949年). 博士论文 (香港: 岭南大学). 2008 [2024-01-28].doi:10.14793/chi_etd.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3. ^付阳;王瑾.史海钩沉:胡政之1916开始对《大公报》的革新. 新浪网. [2024-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3). 
  4. ^蔡斐; 任竞.重庆近代报纸提要. 重庆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0-11-01: 194–200 [2024-01-28].ISBN 978-7-5689-012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中文(简体)). 
  5. ^吴廷俊.新记《大公报》史稿. 武汉出版社. 1994 [2024-02-04].ISBN 978-7-5430-128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2)(中文(简体)). 
  6. ^6.06.16.26.36.46.5张刃. 走过120年的《大公报》. 工会博览. 2022, (29): 43-44. 
  7. ^韩拱辰.三代緣 第一章第四節 我與英千里《名門之後》. 英千里教授纪念网站. [2024-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2). 
  8. ^8.08.1Miao, Mi.How newspapers respond to technological chang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UK and China. London, UK: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PhD thesis. 2015 [2024-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4)(英语). 
  9. ^9.09.1王芸生; 曹谷冰. 一九二六—一九四九年的旧大公报. 新闻战线. 1962, (7). 
  10. ^王国华.乔羽先生教我写《大公之歌》. 《世纪》杂志. 2022-09-07 [2024-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6) –通过澎湃新闻. 
  11. ^赖光临. 七十年中國報業史. 台北: 中央日报社. 1981: 73(中文(繁体)). 
  12. ^胡邦定. 说说北京《大公报》(上). 百年潮 (北京市: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 2010, (4): 61–66.ISSN 1007-4295. 
  13. ^王怀乐.《人民手册》:新中国史史料编纂的早期代表刍议_当代中国史研究.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3-08-25 [2024-02-11]. 
  14. ^14.014.1胡邦定. 说说北京《大公报》(上). 百年潮 (北京市: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 2010, (4): 61–66.ISSN 1007-4295. 
  15. ^张颂甲. 我所了解的《大公报》. 传媒 (北京市: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2002, (7): 37.ISSN 1009-9263. 
  16. ^16.016.116.2张颂甲. 从《进步日报》到《前进报》——我在解放后《大公报》的一段经历. 新闻记者 (上海市:上海报业集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2015,3: 55–62.ISSN 1006-3277. 
  17. ^张刃.大公报:从民办到“官媒”的转变. 炎黄春秋网. [2020-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18. ^易达鹏.胡乔木如何进入和淡出毛泽东视野. 人民网. 2013-06-14 [2020-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3). 
  19. ^存档副本. [2024-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30). 
  20. ^《大公报》保存经过_光明日报_光明网. 光明网. [2024-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3). 
  21. ^经济日报.两位老报人,获得了这一崇高荣誉!. 微信公众平台. [2024-10-11]. 


天津近代史专题
历史
事件
灾害
条约
史料
行政
机构
租界
九国租界
领事机构
自治组织
行政机构
驻军
经济
近代
工业
工矿
建筑
化工
纺织
制革
粮油
商业
商业
洋行
金融
北四行
外资行
其他
教育
新式学堂
高等教育
中等教育
初等教育
科学
人文
工程
文化
传媒
文博
社会
宗教
天主教
基督教
佛教
道教
东正教
犹太教
神道教
祠堂
医疗
餐饮
娱乐
体育
建设
规划
街区
建筑
铁路
道路
桥梁
公园
近代天津三宝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大公报_(北京)&oldid=88989153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