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贵州省 (中华民国)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条目的主题是民国时期的贵州省。关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贵州省,请见“贵州省”。
贵州省
Kweichow
简称:黔、黔省
中华民国
1912年—1949年

  中华民国贵州省法理位置
国家中华民国
首府贵阳县1912-1941
贵阳市1941-1949
晴隆县1949
盘县1949
云南省昆明市1949
面积 
• 
170,196平方千米(65,713平方英里)
人口 
• 
10174000
历史 
• 成立
1912年
• 废除
1949年
前身
继承
贵州省 (清朝)
贵州省
今属于贵州省

贵州省,通称贵州邮政式拼音Kweichow),简称“”,为中华民国下辖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是延续清代所设置的22省之一,为华南六省之一。

管辖范围

[编辑]
亚新地学社1936年《袖珍中华全图》的贵州省地图

辖境除局部地区界线有差异外,大致与今贵州省相同。民国36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积为17万196平方公里。东接湖南省、北邻四川省,西界云南省,南接广西省

人口

[编辑]

民国14年(1925年)人口统计为1129万1261人(1925年《邮政统计》)。民国22年(1933年)年贵州省府调查,全省人口共690万6361人(1935年《申报年鉴》)。

以下依据中华民国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出版)、内政部统计司编《民国十七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报告》(1931年出版)、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40年出版)、中华民国年鉴社编《中华民国年鉴》(1952年出版,页19-21)所提供的人口数据:

贵州人口
调查年代户数人口男性女性每户平均人口性别比例
1912年2,063,0009,665,0005,097,0004,568,0004.69111.60
1928年14,746,000无资料无资料
1936年2,002,0009,919,0005,145,0004,774,0004.96107.76
1947年1,839,00010,174,0005,101,0005,073,0005.53100.56

据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于民国79年(1990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台闽地区籍贯为贵州省的人数为2万3545人,占非台湾省籍269万4917人口当中的0.87%[参1]

历史沿革

[编辑]
贵州历史贵州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时期前770之前
百濮
(西南夷)
前770–前111
夜郎? – 前27
黔中郡
前361–前277
黔中郡
前277–前202
前202–220
益州牂牁郡·荆州武陵郡
221–263
益州牂牁郡
229–280
荆州武陵郡
西晋266–316
益州牂牁郡·荆州武陵郡
东晋317–420宁州安州
牂牁郡·夜郎郡·平蛮郡·西平郡

420-479

479-502

502–557

557–581
隋朝治黔历史
581–619

梁州
荆州
唐朝治黔历史
619–907

江南道627 – 733
黔中道733 – 907
罗殿国
罗氏鬼国


北宋治黔历史
960–1127

夔州路
南宋治黔历史
1127–1279

夔州路
蒙元治黔历史
1279–1368

湖广行省

云南行省

明朝治黔历史
1368–1644

贵州布政司
贵州建制

四川布政司

南明
1644–1658
清朝治黔历史
1658–1911

贵州省
中华民国时期
1912–1949

贵州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

贵州省

兴义系军阀时期

[编辑]

宣统三年九月十三日(1911年11月3日),在宪政派自治学社的策动下,贵阳的新军和陆军小学中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士兵在杨荩诚带领下率先起义。旋即巡抚卫队、巡防营等也纷纷响应起义,贵州巡抚沈瑜庆眼见大势已去,只得交出政权。11月4日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推杨荩诚为都督。民国元年(1912年)戴戡入滇请蔡锷派兵入黔,3月,唐继尧率滇军进入贵州,推翻了辛亥革命后建立仅三个月的贵州军政府,滇军入黔开创了民国成立以来,以武力夺取邻省政权的先例,对西南政局有重要影响。后投靠袁世凯,组成由滇系军人与贵州各派势力的联合政权,对辛亥革命志士和人民进行镇压。民国2年(1913年)10月,在位不到一年的唐继尧离黔赴滇,向袁世凯推荐刘显世成为贵州的统治者,进入兴义系军阀统治阶段。刘以后继续保持对袁的忠实姿态。

刘显世主要依附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和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军阀;袁世凯倒台后,刘氏完全投身于滇系。滇系也将贵州作为他的势力范围,频频插手贵州政局,以至十余年中滇军曾三次入黔。为改变这种局面,王文华(刘显世的外甥)及其追随者努力扩张实力,政治上拥戴孙中山,被称为“新派”。与滇系唐继尧及兴义系“旧派”之间的对立已不可调和。迫于形势,王文华方乃策划“民八”“民九”事变,于民国9年(1920年)10月推翻统治贵州七年的兴义系军阀“旧派”,随后王文华在与部下袁祖铭的斗争中被暗杀,贵州政治形势再度混沌,最终由周西成为首的桐梓系军阀取代。

桐梓系军阀时期

[编辑]

兴义系军阀瓦解同时,以周西成为首的桐梓系军阀趁机崛起,一揽贵州军政大权,统治贵州长达十年之久。由于周并无充份的人脉及力量,为此网罗亲信、连结死党、重用桐梓籍人,建立起以周西成、毛光翔王家烈等人为骨干的统治集团,形成“有官皆桐梓”的局面。周在政治上除倾心结交新桂系,并拉拢四川军阀刘湘,竭力不让南京国府势力染指贵州。蒋中正对此极度不满,但周西成已牢牢控制了贵州政局,蒋对他也无可奈何。在经济上,周西成修建公路、兴办实业、彻查财政积弊,使其当政的年代成为贵州军阀史上经济上的“小康时期”。周西成稳固贵州财政后,曾一度对外扩张,最后在与李燊黔西之战中失利身死,王家烈率部由铜仁赶赴遵义,协同毛光翔稳住阵脚,组织反攻,使桐梓系重掌黔政。毛光翔虽接管统治权,但其才识平庸、威望不王家烈因“恃功而骄”,“不满于平庸而居己上”的毛光翔,并以其实力威望而致毛光翔心怀疑惧,毛王之间渐生嫌隙。民国18年(1929年)蒋中正为加快从桐梓系军阀手中夺取贵州军政大权,运用政治分化瓦解和军事逐步渗入的方法,动摇桐梓系在贵州的统治基础,扩大和加剧桐梓系集团内部的分裂。

民国21年(1932年),王家烈在蒋中正的支持下,接管统治权,就任省主席。王家烈执政后,为攻固地位,一面采取亲蒋路线,另一面压制毛光翔,加深了王在桐梓系内部不满。11月,由蒋在珍、毛光翔首先发难于遵义,开始了二十五军内部的大混战。随即发展为王家烈与犹国材之间的大混战,历时两年多。而蒋中正亦借民国24年(1935年)红军入黔的机会,派遣嫡系部队进驻贵州,俟王家烈部队经王犹之战的消耗和主力被红军所歼后,即策动王家烈部下逼使王家烈交出兵权,结束了贵州军阀在贵州的统治,国府中央势力入主贵州。[参2]

国民政府主黔时期

[编辑]

民国24年(1935年),吴忠信任贵州省主席,以安民、富民、提高民知为施政方针。采取了几个施政举措:一是整饬吏治;二是发展教育;三是人事公开,财政公开,确立会计制度;四是禁绝烟毒;五是肃清匪患;六是积极修筑与邻近各省的公路。明年吴主动提出辞职,由重庆行营主任顾祝同兼任贵州省主席。不久抗战爆发,顾调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国民政府斟酌情势,团结滇桂为重要,不宜再以军人主黔政,乃以吴鼎昌为贵州省主席,

在抗日战争时期,贵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支援全国抗战的战略大后方。此期间吴鼎昌担任贵州省政府主席七年,采取多种施政措施促进贵州发展。通过卫生、禁烟、军训与体育等方面的努力,增进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办农林牧蚕、电工矿、交通运输等事业,创办贵州企业股份公司,探索了一条工业化道路。改进县长的选拔途径和队伍建设,划分县政与乡镇的权责,发展基层民主政治。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既维护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又推进了贵州的现代化,为巩固大后方、支持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参3]

民国33年(1944年)黔南事变后,经时任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推荐,杨森于民国34年(1945年)1月调任贵州省政府主席。杨森在贵州当政期间,提出了“建设新贵州”的口号,并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在贵阳市六广门外修建了当时贵州省最大的体育场所——“贵阳市体育场”。发展体育之事,在当时的民众看来,虽然是件新鲜事,但并没有得到民众的一致认同。[参4][参5]

民国37年(1948年),由于“戡乱”军事失利和“黔人治黔”的呼声日益高涨,蒋中正为缓和内部矛盾与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以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于同年4月经行政院会议决定,将杨森调任重庆市市长,任命谷正伦为贵州省主席,要他们各回原籍扩军备战。

谷正伦接到回黔主政的任职令后,于4月29日下午飞抵贵阳,首先抓人事安排工作,在军事方面:最先任命同乡张法乾为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张安庆为省会警察局局长,韩文焕为保安副司令,由韩布置党羽掌握全省的武装力量。在行政方面:潘锡元为代秘书长,谢钟元为田粮处长,蔡羾云为新闻处长,华仲麟为省干部训练团教育长。财经方面:他首先改组贵州省银行董事会,以杜惕生为贵州省银行董事长。赖永初为贵州省银行总经理,并以其亲信唐伯珩为副总经理。

为了对抗中共,谷于该年6月通令全省各专、县实行“二五减租”的政策,以增强农民对政府的向心力。[注1]由于地主豪绅的抵制,该政策根本没有推行,最终成了口惠而实不至的空话。[参6]

民国38年(1949年)初,戡乱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解放军势如破竹,在三大战役中大败国军,国军溃不成军,许多高级将领纷纷投降。4月,解放军渡江南下,深入江南各地。谷正伦为了另立金融货币体系,维护地方政府行政开支和军队给养,一面大开鸦片烟禁,征收“特税”,向商民收取“反共自卫特捐”以开辟财源;一面批示省财政厅长潘锡元,迅速筹组贵州省造币厂,发行了问世最晚、流通时间最短的贵州省造的甲秀楼银元,指望取代渐成废纸的“金元券”和“银元券”,以达稳定地方金融,挽救覆灭命运。[参7]8月,蒋中正获悉云南省主席卢汉有准备投共的迹象,即在重庆召见谷正伦,任命其为川黔援滇军总司令,要谷率领罗广文的十六兵团和何绍周的十九兵团去攻打卢汉。由于卢汉巧妙应付,云南起义成功了。谷率军攻滇,未能到达昆明。10月中旬,人民解放军向湘西推进,谷正伦深知贵阳行将不保,于11月初通知各军政机关,决定将省政府迁到安龙,绥署和保安司令部迁到兴仁,在毕节设省府行署,以教育厅长苻启学为行署主任,负责领导毕节、遵义地区的工作。11月5日解放军二野五兵团进入黔东边境,15日解放军进入贵州省会贵阳。谷正伦稍早于11日率领省府军政机关撤离贵阳,经晴隆、盘县退入滇境,最终抛弃省府人员,经昆明飞香港后,转飞台湾。12月9日卢汉宣布云南起义后,10日秘书长何朝宗以贵州省政府代主席名义通电号召贵州部队起义,接受中共领导。

行政区划

[编辑]

省、县之间的行政区

[编辑]

道制

[编辑]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清代所设各道。民国2年(1913年)4月,任命黔中、黔东、黔西3道观察使[参8]。民国3年(1914年)6月,改置为黔中道、镇远道、贵西道。在护国战争期间,州省宣告独立,将道尹改为刺史,不久于民国5年(1916年)8月后恢复为道尹[参9]。民国9年(1920年)废除黔中道,所属各县由省直辖。其余2道于民国12年(1923年)废除[参10]

黔中道
民国2年(1914年)4月置,观察使驻贵阳县(今贵阳市城区)。民国3年(1914年)5月改道尹,为繁要缺,一等。辖贵阳、贵筑、修文、龙里、贵定、紫江、定番、大塘、广顺、长寨、罗斛、平越、瓮安、湄潭、馀庆、遵义、绥阳、桐梓、仁怀、正安、都匀、平舟、𬬻山、荔波、麻哈、独山、三合、八寨、都江、丹江30县。民国4年(1915年)9月增领鳛水县。民国9年(1920年)废道。
镇远道
民国2年(1914年)4月置黔东道,观察使驻镇远县(今镇远县驻地㵲阳镇)。民国3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为要缺,二等。辖镇远、天柱、施秉、邛水、黄平、台拱、剑河、黎平、锦屏、永从、榕江、下江、铜仁、江口、省溪、思县、青谿、玉屏、思南、德江、沿河、印江、婺川、后坪、松桃、石阡、凤泉27县。民国12年(1923年)废道。
贵西道
民国2年(1914年)4月置黔西道,观察使驻安顺县(今安顺市城区)。民国3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为简缺,三等。辖安顺、普定、清镇、镇宁、郎岱、平坝、紫云、南笼、普安、兴义、兴仁、关岭、安南、贞丰、册亨、盘县、大定、毕节、威宁、黔西、织金、水城、赤水23县。民国6年(1917年)移驻毕节县(今毕节市城区)。民国12年(1923年)废道。

行政督察区

[编辑]

贵州省最初并未推行督察专员制度。自民国24年(1935年)5月红军继续长征后,为推进地方政治,乃参照剿匪区内各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条例,划定全省为11个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年)贵州省行政督察区
区别驻地辖县县名县数备注
第一区定番县定番、贵阳、龙里、修文、息烽、清镇、开阳、罗甸、长寨、广顺10县10
第二区安顺县安顺、织金、郎岱、关岭、普定、镇宁、平坝、紫云8县8
第三区兴仁县兴仁、兴义、安龙、盘县、贞丰、安南、普安、册亨8县8
第四区毕节县毕节、大定、黔西、威宁、水城5县5
第五区桐梓县桐梓、遵义、正安、赤水、仁怀、绥阳、鳛水7县7
第六区思南县思南、德江、婺川、湄潭、凤冈、后坪、沿河、印江8县8
第七区平越县平越、贵定、麻江、馀庆、瓮安、𬬻山6县6
第八区镇远县镇远、黄平、施秉、青谿、三穗、岑巩、台拱7县7
第九区铜仁县铜仁、江口、石阡、省溪、玉屏、松桃6县6
第十区黎平县黎平、榕江、锦屏、天柱、剑河、永从、下江7县7
第十一区独山县独山、都匀、平舟、荔波、八寨、丹江、大塘、三合、都江9县9


民国25年(1936年)3月,贵州省政府因人力财力困难,督察效果不佳,原划之区域未尽适当,乃仿江西并区先例,斟酌地方形势、户口、交通状况、经济关系及各区邻界,将全省11区缩并为定番、安顺、兴义、毕节、遵义、铜仁、镇远、独山等8区,于7月实施:

民国25年(1936年)贵州省行政督察区
区别驻地辖县县名县数备注
第一区定番县定番、贵阳、龙里、修文、息烽、开阳、罗甸、长寨、广顺、贵定、大塘11县11
  • 原辖清镇县移属第二区。
  • 新领旧第七区之贵定县。
  • 新领新第八区之大塘县。
第二区安顺县安顺、织金、郎岱、关岭、普定、镇宁、平坝、紫云、清镇9县9
  • 新领第一区之清镇县。
第三区兴仁县兴仁、兴义、安龙、盘县、贞丰、安南、普安、册亨8县8
第四区毕节县毕节、大定、黔西、威宁、水城5县5
第五区桐梓县桐梓、遵义、正安、赤水、仁怀、绥阳、鳛水、湄潭8县8
  • 新领旧第六区之湄潭县。
第六区铜仁县铜仁、江口、石阡、省溪、玉屏、松桃、思南、德江、婺川、凤冈、后坪、沿河、印江13县13
  • 1935年称第九区,1936年改称第六区。
  • 新领旧第六区之思南、德江、婺川、凤冈、后坪、沿河、印江7县。
第七区镇远县镇远、黄平、施秉、青谿、三穗、岑巩、台拱、平越、馀庆、瓮安、𬬻山、天柱、剑河13县13
  • 1935年称第八区,1936年改称第七区。
  • 新领旧第七区之平越、馀庆、瓮安、𬬻山4县。
  • 新领旧第十区之天柱、剑河2县。
第八区独山县独山、都匀、平舟、荔波、八寨、丹江、三合、都江、麻江、黎平、榕江、锦屏、永从、下江14县14
  • 1935年称第十一区,1936年改称第八区。
  • 原辖大塘县移属第一区。
  • 新领旧第七区之麻江县。
  • 新领旧第十区之黎平、榕江、锦屏、永从、下江5县。


民国26年(1937年)11月,贵州省政府又将8个行政督察区中的15个县划为省政府直辖,其余划为5个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贵州省行政督察区
区别驻地辖县县名县数备注
省政府直辖定番、贵阳、龙里、贵定、修文、息烽、开阳、广顺、长寨、平坝、清镇、平越、瓮安、𬬻山、麻江15县15
  • 原旧第一区之定番、贵阳、龙里、贵定、修文、息烽、开阳、广顺、长寨9县由省直辖。
  • 原旧第二区之平坝、清镇2县由省直辖。
  • 原旧第七区之平越、瓮安、𬬻山3县由省直辖。
  • 原旧第八区之麻江县由省直辖。
第一区镇远县镇远、黄平、施秉、青谿、三穗、岑巩、台拱、馀庆、天柱、剑河、铜仁、松桃、江口、省溪、玉屏、
思南、石阡、沿河、印江、锦屏20县
20
  • 1937设立,由旧第六区、旧第七区合并而成。
  • 领旧第六区之铜仁、松桃、江口、省溪、玉屏、思南、石阡、沿河、印江9县
  • 领旧第七区之镇远、黄平、施秉、青谿、三穗、岑巩、台拱、馀庆、天柱、剑河10县。
  • 领旧第八区之锦屏县。
第二区独山县独山、都匀、平舟、荔波、八寨、丹江、三合、都江、黎平、榕江、永从、下江、罗甸、大塘14县14
  • 1936年称第八区,1937年改称第二区。
  • 原辖麻江县由省直辖。
  • 原辖锦屏县移属第一区。
  • 新领旧第一区之罗甸、大塘2县。
第三区安顺县安顺、郎岱、关岭、普定、镇宁、紫云、兴仁、兴义、安龙、盘县、贞丰、安南、普安、册亨14县14
  • 1936年称第二区,1937年改称第三区。
  • 原辖平坝、清镇2县由省直辖。
  • 原辖织金县移属第四区。
  • 新领旧第三区之兴仁、兴义、安龙、盘县、贞丰、安南、普安、册亨8县。
  • 1940年增领望谟县(析紫云、关岭、罗甸3县置)。
第四区毕节县毕节、大定、黔西、威宁、水城、织金6县6
  • 新领第三区之织金县。
第五区遵义县桐梓、遵义、正安、赤水、仁怀、绥阳、鳛水、湄潭、德江、婺川、凤冈、后坪12县12
  • 新领旧第六区之德江、婺川、凤冈、后坪4县。
  • 1938年专署驻地由安顺县迁驻遵义县,1940年迁回遵义县。


民国30年(1941年)2月,全省行政区划作了较大调整:

民国30年(1941年)贵州省行政督察区
区别驻地辖县县名县数备注
省政府直辖定番、贵阳、龙里、贵定、修文、息烽、开阳、长顺、平坝、清镇、平越、瓮安、𬬻山、麻江14县14
  • 原长寨、广顺2县合并为长顺县。
  • 1941年增领贵阳市(析贵阳县置),贵阳县改名贵筑县,定番县改名惠水县。
第一区镇远县镇远、黄平、施秉、三穗、岑巩、台江、馀庆、天柱、剑河、铜仁、松桃、江口、玉屏、思南、石阡、
沿河、印江、锦屏18县
18
  • 裁撤省溪县,并入铜仁、玉屏2县。
  • 裁撤青谿县,并入镇远、天柱2县。
  • 台拱县改名台江县。
第二区独山县独山、都匀、平塘、荔波、丹寨、三都、黎平、榕江、从江、罗甸10县10
  • 永从、下江2县合并为从江县。
  • 三合、都江2县合并为三都县。
  • 平舟、大塘2县合并为平塘县。
  • 丹江、八寨2县合并为丹寨县。
第三区兴仁县兴仁、安顺、郎岱、关岭、普定、镇宁、紫云、兴义、安龙、盘县、贞丰、晴隆、普安、册亨、望谟15县15
  • 专署驻地由安顺县迁驻兴仁县。
  • 安南县改名晴隆县。
第四区毕节县毕节、大定、黔西、威宁、水城、织金、金沙、纳雍8县8
  • 新领金沙(析黔西、大定、遵义3县置)、纳雍(析大定县置)2县。
  • 1942年增领赫章县(析威宁县置)。
第五区遵义县遵义、桐梓、正安、赤水、仁怀、绥阳、鳛水、湄潭、德江、婺川、凤冈、道真12县12
  • 裁撤后坪县,并入沿河、婺川2县。
  • 新领道真县(析正安县置)。


民国32年(1943年)3月,贵州省政府认为第一区辖县过多,督察困难,决定另设第六区。抗战结束后,于民国35年(1946年)3月作了些微调整:

民国32年(1943年)贵州省行政督察区
区别驻地辖县县名县数备注
省政府直辖贵阳市
惠水、贵筑、龙里、贵定、修文、息烽、开阳、长顺、平坝、清镇、平越、瓮安、𬬻山、麻江14县
15
  • 1946年设直辖区督导室管辖省政府直辖区。
  • 1946年平越、麻江2县划入第二区,瓮安县划入第五区。
第一区镇远县镇远、黄平、施秉、三穗、岑巩、台江、馀庆、天柱、剑河、锦屏10县10
  • 原辖铜仁、思南、沿河、印江、江口、石阡、玉屏、松桃8县移属第六区。
  • 同年增领雷山设治局(析第二区丹寨县置),1948年10月改称雷山县。
第二区独山县独山、都匀、平塘、荔波、丹寨、三都、黎平、榕江、从江、罗甸10县10
  • 1946年增领省直辖区之平越、麻江2县。
第三区兴仁县兴仁、安顺、郎岱、关岭、普定、镇宁、紫云、兴义、安龙、盘县、贞丰、晴隆、普安、册亨、望谟15县15
第四区毕节县毕节、大定、黔西、威宁、水城、织金、金沙、纳雍、赫章9县9
第五区遵义县遵义、桐梓、正安、赤水、仁怀、绥阳、鳛水、湄潭、婺川、凤冈、道真11县11
  • 原辖德江县移属第六区。
  • 1946年增领省直辖区之瓮安县。
第六区铜仁县铜仁、思南、沿河、印江、江口、石阡、玉屏、松桃、德江9县9
  • 1943年设立,由第一区铜仁等8县及第五区德江县组成。


民国38年(1949年)10月,贵州省政府将全省划分为9个行政督察区,贵阳市由省直辖。但此次调整尚未完全实施,贵州省即于11月为中国共产党所攻取。此次设置情形如下:

民国38年(1949年)贵州省行政督察区
区别驻地辖县县名县数备注
省政府直辖贵阳市1
  • 原辖𬬻山县移属第一区。
  • 原辖惠水、长顺、平坝3县移属第八区。
  • 原辖贵筑、龙里、贵定、修文、息烽、开阳、清镇7县移属第九区。
第一区镇远县镇远、天柱、三穗、玉屏、岑巩、施秉、黄平、𬬻山、馀庆9县9
  • 原辖台江、剑河、锦屏、雷山4县移属第七区。
  • 新领省直辖区之𬬻山县,第六区之玉屏县。
第二区独山县独山、都匀、平塘、荔波、罗甸5县5
  • 原辖丹寨、三都、黎平、榕江、从江5县移属第七区。
  • 原辖平越、麻江2县移属第九区。
第三区兴仁县兴仁、兴义、安龙、册亨、望谟、贞丰、关岭、晴隆、普安、盘县10县10
  • 原辖安顺、郎岱、普定、镇宁、紫云5县移属第八区。
第四区毕节县毕节、大定、黔西、金沙、纳雍、水城、赫章、威宁8县8
  • 原辖织金县移属第八区。
第五区遵义县遵义、桐梓、道真、正安、绥阳、仁怀、湄潭、鳛水、赤水9县9
  • 原辖婺川、凤冈2县移属第六区。
  • 原辖瓮安县移属第九区。
第六区铜仁县铜仁、松桃、沿河、江口、石阡、印江、思南、德江、婺川、凤冈10县10
  • 原辖玉屏县移属第一区。
  • 新领第五区之婺川、凤冈2县。
第七区榕江县榕江、从江、黎平、剑河、三都、丹寨、雷山、台江、锦屏9县9
  • 1949年设立,由第一区剑河等4县及第二区榕江等5县组成。
第八区安顺县安顺、普定、镇宁、织金、平坝、长顺、紫云、郎岱、惠水9县9
  • 1949年设立,由省直辖区之惠水等3县,第三区安顺等5县及第四区织金县组成。
第九区贵定县贵定、龙里、贵筑、清镇、平越、瓮安、麻江、开阳、修文、息烽10县10
  • 1949年设立,由省直辖区之贵筑等7县,第二区平越等2县及第五区瓮安县组成。

中共建政以后,设置贵阳1地级市及贵阳安顺兴仁毕节遵义铜仁镇远独山8专区取代原先的行政督察区。

县级行政区

[编辑]

清代贵州省在宣统三年(1911年)时,分为12府、1直隶州、1直隶厅,下辖13州、13厅、34县。民国2年(1913年)9月改府州厅为县,原来的附郭县移治他处并改名,地域辽阔之处设立新县。民国30年(1941年),贵州省整顿境内各县行政区域,清理各县飞地,合并小县,分设新县,计裁撤4县,合并8县,新置1市5县[注2]。民国38年(1949年)时,贵州省划分为6行政督察区,下辖1市、79县。民国77年(1988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为各省县市编定代码,该法规于民国94年(2005年)10月停用[参11]。贵州省各县、市、局沿革情况如下:

贵州省
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地行政代码县等级县市局驻地(2023年4月)北洋时期沿革
省政府直辖14001不适用贵阳市贵阳市城区(黔中道)贵州省省会。民国30年(1941)7月析贵阳县置市[参12]
14002一等贵筑县贵阳市城区。后因城区析置贵阳市,民国30年(1941)9月国民政府令准迁治花溪(今贵阳市花溪区贵筑街道[参13],次年1月实施[参14]黔中道
(驻地)
清代为贵阳府附郭贵阳县,民国元年(1912)废县,地入贵阳府,府境仅辖原贵阳及贵筑2县地。民国2年(1913)9月废府复置贵阳县。民国19年(1930)8月划省会警区区域为贵阳市区。因与贵阳市同名,同年10月核准改名[参15],但因贵阳市尚未正式成立,实际未改,直至民国30年(1941)2月才正式改名[参16]
14003三等息烽县贵阳市城区;民国3年(1914)8月迁治息烽(今息烽县驻地永靖镇黔中道清代为贵阳府附郭贵筑县,民国元年(1912)废县,地入贵阳府,府境仅辖原贵阳及贵筑2县地。民国2年(1913)9月废府复置县。民国3年(1914)8月改今名,以县治在息烽,明代置息烽千户所于此,故名。
14004二等修文县修文县驻地龙场镇黔中道
14005二等龙里县龙里县驻地龙山镇黔中道
14006二等贵定县贵定县驻地金南街道黔中道
14007二等开阳县开阳县驻地城关镇黔中道清代为开州,民国2年(1913)9月改置开县。因与直隶、四川两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1月改名紫江县。因县西南有紫江而得名[参17]。后以紫江(即洗泥河)为一细流,取义狭隘,不足以代表县名,遂以当地有开阳书院故址,于,民国19年(1930)4月改名开阳县[参18]
14008一等惠水县惠水县驻地涟江街道黔中道清代为定番州,民国2年(1913)9月改置定番县。因县名有伤民族感情,民国30年(1941)9月改名。以县境受涟江灌溉之惠得名[参14]
14025二等𬬻山县凯里市西北炉山镇黔中道清代为清平县,因与山东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1月改名。因县城东有香𬬻山而得名[参17]
14054二等平坝县安顺市平坝区驻地鼓楼街道贵西道清代为安平厅,民国2年(1913)9月改置安平县。因与直隶、云南2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1月改名。因明代置平坝卫于此,故名[参17]
14057二等清镇县清镇市驻地青龙街道贵西道
14078二等长顺县长顺县驻地长寨街道(黔中道)原为长寨县广顺县,民国30年(1941)2月18日,贵州省政府会议通过合并二县为长顺县[参19],由两县县名各取一字组成。民国31年(1942)6月国民政府令准[参20]
第一区镇远县14010二等馀庆县馀庆县驻地白泥镇黔中道
14028三等三穗县三穗县驻地八弓镇镇远道民国2年(1913)9月贵州省以清代镇远县属邛水县丞辖地置邛水县,以驻地得名[参21]。后当地人认为“邛”与“穷”同音,名称不当,民国15年(1926)6月改名灵山县[参22][注3]。因与广东省县名重名,而县城附近田中出现“一谷三穗”的奇迹,人皆以为吉庆,遂改名三穗县。民国17年(1928)4月,省府批准改名。民国20年(1931)10月国民政府核准[参23]
14029二等天柱县天柱县驻地凤城街道镇远道
14030三等施秉县施秉县驻地城关镇镇远道
14031二等黄平县黄平县驻地新州镇镇远道清代为黄平州,民国2年(1913)9月改置县。
14032二等台江县台江县驻地台拱街道镇远道清代为台拱州,民国2年(1913)9月改置台拱县。民国30年(1941)9月,丹江县东部地区并入并改名[参24]。以台拱、丹江两地名各取一字作县名。
14033一等镇远县镇远县驻地㵲阳镇[注4]镇远道
(驻地)
清代为镇远府附郭镇远县,民国元年(1912年)8月废县,地入镇远府,府境仅辖原镇远县地。民国2年(1913)9月废府复置县。
14035二等锦屏县锦屏乡(今锦屏县东南铜鼓镇);民国3年(1914)3月徙治王寨(今锦屏县驻地三江镇镇远道清代为黎平府附郭开泰县,民国元年(1912年)8月废县,地入黎平府。民国2年(1913)9月以原开泰县区域置锦屏县,因锦屏山得名。
14036三等岑巩县岑巩县驻地思旸镇镇远道清代为思州府直辖地,民国2年(1913)9月废府置思县。因易与省内思南县混淆,民国19年(1930)4月改名[参18]。以境内岑巩山得名。
14039三等剑河县剑河县驻地柳川镇镇远道清代为清江厅,民国2年(1913)9月改置清江县。因与江西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1月改名剑河县。因县城位于沅江支流清水江(剑河)南岸,故名[参17]
14080未定雷山县[注5]小丹江(今雷山县驻地丹江镇东)(黔中道、
镇远道)
民国32年(1943)11月析丹寨、台江2县柳江、清江河流域之间区域置雷山设治局[参25]。因境内雷公山得名。民国37年(1948)10月升为县[参26]
第二区独山县14009二等平塘县平塘县驻地平舟镇(黔中道)原为大塘县平舟县,民国30年(1941)2月合并二县为平塘县,民国31年(1942)4月国民政府令准[参27]。由两县县名各取一字组成。
14012二等罗甸县罗甸县驻地龙坪镇黔中道清代为罗斛厅,民国2年(1913)9月改置罗斛县。因原名欠雅驯,民国19年(1930)4月改名[参18]。因罗斛地区在唐代为罗甸国封地,故名[参28]
14013二等平越县福泉市城区黔中道清代为平越直隶州直辖地,民国2年(1913)9月改置县。
14017二等都匀县都匀市城区黔中道清代为都匀府直辖地,民国2年(1913)9月废府置都匀县。
14022一等独山县独山县驻地百泉镇黔中道清代为独山州,民国2年(1913)9月改置县。
14023二等三都县三都水族自治县驻地三合街道(黔中道)原为三合县都江县,民国30年(1941)2月合并二县为三都县,民国31年(1942)4月国民政府令准[参29]。由两县县名各取一字组成。
14024三等丹寨县八寨(今丹寨县驻地龙泉镇(黔中道)原为丹江县八寨县,民国30年(1941)2月合并二县为丹寨县,民国31年(1942)4月国民政府令准[参29]。由两县县名各取一字组成。
14026二等荔波县荔波县驻地玉屏街道黔中道
14027二等麻江县麻江县驻地杏山街道黔中道清代为麻哈州,民国2年(1913)9月改置麻哈县。因县名欠雅驯,民国19年(1930)4月改名[参18]
14034二等黎平县黎平县驻地德凤街道镇远道清代为黎平府直辖地,民国2年(1913)9月废府置黎平县。
14037二等榕江县榕江县驻地古州镇镇远道清代为古州厅,民国2年(1913)9月改置县并改名。因境内有榕江,故名。
14038二等从江县丙妹(今从江县驻地丙妹镇(镇远道)原为永从县下江县,民国30年(1941)4月合并二县为从江县[参30],由两县县名各取一字组成。民国31年(1942)4月国民政府令准[参29]
第三区兴仁县14049一等安顺县安顺市西秀区镇远道
(曾为驻地)
清代为安顺府直辖地,民国2年(1913)9月废府置安顺县。
14050二等普定县安顺市西秀区;民国2年(1913)9月恢复置县,移治定南(今普定县驻地定南街道贵西道清代为安顺府附郭普定县,民国元年(1912年)8月废县,地入安顺府。民国2年(1913)9月恢复置县。
14052二等镇宁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驻地白马湖街道贵西道清代为镇宁州,民国2年(1913)9月改置县。
14055三等紫云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驻地松山街道贵西道清代为归化厅,民国2年(1913)9月改置归化县。因与福建、山西2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1月改名。因县境西有紫云洞胜境,故名[参17]
14056二等贞丰县贞丰县驻地珉谷街道贵西道清代为贞丰州,民国2年(1913)9月改置县。
14058二等兴仁县兴仁市城区贵西道民国元年(1912)11月,贵州省析普安县新城县丞辖地置新城县。因与直隶、山东、浙江、吉林、江西5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1月改名。因县境由兴仁等地组成,故名[参17]
14059一等兴义县兴义市城区贵西道
14061二等晴隆县晴隆县驻地莲城街道贵西道清代为安南县。因与法属安南(今越南)同名,民国30年(1941)9月改名[参31]。以城郊晴隆山为名。
14063二等普安县普安县驻地盘水街道贵西道
14064一等盘县盘州市双凤镇贵西道清代为盘州厅,民国2年(1913)9月改置盘县。
14066二等关岭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永宁镇贵西道清代为永宁州,民国2年(1913)9月改置永宁县。因与河南、山西、广西、江西4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1月改名。因县境有关索岭,故名[参17]
14069三等册亨县册亨(今册亨县驻地者楼街道西册阳村);民国37年(1948)4月迁治者楼(今册亨县驻地者楼街道贵西道民国2年(1913)9月贵州省析清代贞丰州属册亨州辖地置县。以驻地得名[参32]
14073三等望谟县王母(今望谟县驻地平洞街道(贵西道)民国29年(1940)3月析贞丰县东南部及紫云、关岭、罗甸3县部分地置县,并成立县政府[参33];6月国民政府令准[参34]
14076二等郎岱县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西南郎岱镇贵西道清代为郎岱厅,民国2年(1913)9月改置县。
14077二等安龙县安龙县驻地栖凤街道贵西道清代为兴义府直辖地,民国2年(1913)9月废府置南笼县。民国15年(1926)9月改名[参35]。民国20年10月,国民政府核准[参36]
第四区毕节县14048一等毕节县毕节市七星关区镇远道
(驻地)
14060二等金沙县金沙县驻地鼓场街道(贵西道)民国21年(1932)9月国民政府令准析黔西县置[参37],因政局变化未能实现。民国24年(1935)12月,省民政厅长提议先行设置纳雍、金沙2新县,由设治委员会筹备。民国25年(1936)7月,省民政厅因民生困苦,建议暂缓设立,省政府会议议决通过。民国29年(1940)6月,省政府会议决定从10月1日起成立设治筹备处[参38]。民国30年(1941)7月1日,县政府成立[参39]
14062二等织金县织金县驻地文腾街道贵西道清代为平远州,民国2年(1913)9月改置平远县。因与陕西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1月改名。因县东有织金河,故名[参17]
14065一等大定县大方县驻地红旗街道贵西道清代为大定府直辖地,民国2年(1913)9月废府置大定县。
14067一等黔西县黔西市驻地莲城街道贵西道清代为黔西州,民国2年(1913)9月改置县。
14068二等水城县黄土坡(今六盘水市钟山区驻地黄土坡街道贵西道清代为水城厅,民国2年(1913)9月改置县。
14070二等纳雍县大兔场(今纳雍县驻地雍熙街道(贵西道)民国21年(1932)9月国民政府令准大定县置[参37],因政局变化未能实现。民国24年(1935)12月,省民政厅长提议先行设置纳雍、金沙2新县,由设治委员会筹备。民国25年(1936)7月,省民政厅因民生困苦,建议暂缓设立,省政府会议议决通过。民国29年(1940)6月,省政府会议决定从10月1日起成立设治筹备处[参40]。民国30年(1941)7月1日,县政府成立[参41]
14071一等威宁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驻地草海镇贵西道清代为威宁州,民国2年(1913)9月改置县。
14079二等赫章县赫章(今赫章县驻地双河街道(贵西道)民国20年(1931)8月,威宁县赫章县佐以赫章地区“匪徒充斥,牵拉抢劫,目无法纪”为由,要求设县。民国25年(1936),贵州省民政厅认为威宁县面积居全省之最,难以治理,呈请在威宁石门坎地方设置新县。民国26年(1937),贵州省政府会议决定设立石门坎设治局,扩大管辖区域。同年10月,贵州省政府决定停止设立。民国30年(1941),民政厅提议将威宁县4个区划为一县,取名得胜县。7月,第四区专署认为石门坎地理位置过于偏僻,得胜坡作用不大,而赫章地当要冲,交通方便,人烟盛,请改为析置赫章县。民国31年1月县政府正式成立[参42];9月国民政府令准[参43]
第五区遵义县14011一等遵义县遵义市城区黔中道清代为遵义府附郭遵义县,民国元年(1912年)废县,地入遵义府,府境仅辖原遵义县地。民国2年(1913)9月废府复置县。
14014二等瓮安县瓮安县驻地雍阳街道黔中道
14015二等湄潭县湄潭县驻地湄江街道黔中道
14016一等正安县正安县驻地凤仪街道黔中道清代为正安州,民国2年(1913)9月改置县。
14018二等绥阳县绥阳县驻地洋川街道黔中道
14019一等桐梓县桐梓县驻地娄山关街道黔中道
14020一等仁怀县仁怀市驻地中枢街道黔中道
14021二等鳛水县官渡场(今赤水市官渡镇黔中道民国4年(1915)9月析仁怀县桐梓河之北区域置县[参44]。因县驻地在鳛水右岸,故名。
14043二等婺川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驻地都濡街道镇远道
14053二等凤冈县凤冈县驻地龙泉街道贵西道清代为龙泉县。因与江西、浙江2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1月改名凤泉县。因县北凤凰山下有龙泉潭,故名[参17]。后因字义欠妥,民国19年(1930)4月再次改名[参45]
14072二等道真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驻地玉溪镇(黔中道)民国21年(1932)9月国民政府令准正安县置[参37],因政局变化未能实现。民国29年(1940)6月,省政府会议决定从10月1日起成立设治筹备处[参46]。民国30年(1941)7月,县政府成立[参47]
14075一等赤水县赤水市城区贵西道清代为赤水厅,民国2年(1913)9月改置县。
第六区铜仁县14040二等沿河县沿河司(今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驻地和平街道镇远道民国2年(1913)9月析清代思南府沿河巡来司地置县,因驻地沿河得名。
14041三等江口县江口县驻地双江街道镇远道清代为铜仁县,民国2年(1913)9月,因与由铜仁府直辖地改置的铜仁县重名而改名。
14042二等印江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驻地峨岭街道镇远道
14044二等玉屏县玉屏侗族自治县驻地平溪街道镇远道
14045一等铜仁县铜仁市城区镇远道清代为铜仁府直辖地,民国2年(1913)9月废府置铜仁县。
14046二等石阡县石阡县驻地汤山街道镇远道清代为石阡府直辖地,民国2年(1913)9月废府置石阡县。
14047二等德江县大堡(今德江县驻地青龙街道镇远道清代为安化县。因与甘肃、湖南、广西3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1月改名德江县。因境内有德江河,故名[参17]
14051一等思南县思南县驻地思唐街道镇远道清代为思南府直辖地,民国2年(1913)9月废府置思南县。
14074一等松桃县松桃苗族自治县驻地蓼皋街道镇远道清代为松桃直隶厅,民国2年(1913)9月改置县。
己裁撤不适用三等大塘县平塘县西大塘镇;民国25年(1936)4月迁治今平塘县通州镇黔中道民国2年(1913年)9月析定番州属大塘州判辖地置县。民国25年(1936)9月贵州省政府会议议决更名为连云县,但未实行[参48]。民国30年(1941)2月与平舟县合并为平塘县。
不适用二等平舟县平舟(今平塘县驻地平舟镇黔中道清代为都匀府都匀县辖地,民国元年(1912)废县留府,在平舟设平舟弹压委员。民国2年(1913年)9月以原都匀县区域置平舟县。因县驻地而得名。民国30年(1941)2月与七塘县合并为平塘县。
不适用三等三合县三都水族自治县驻地三合街道黔中道民国2年(1913年)9月析独山州属三脚坉州同辖地置县。因境内有天河、大河、马场河三河合流,故名[参49]。民国30年(1941)2月与都江县合并为三都县。
不适用三等都江县三都水族自治县东南都江镇,民国29年(1940)12月贵州省政府议决将县治移驻坝街(今三都水族自治县东南坝街乡[参50]黔中道清代为都江厅,民国2年(1913年)9月改置县。民国30年(1941)2月与三合县合并为三都县。
不适用三等丹江县雷山县驻地丹江镇黔中道清代为丹江厅,民国2年(1913年)9月改置县。民国30年(1941)2月与八寨县合并为丹寨县。
不适用三等八寨县丹寨县驻地龙泉镇黔中道清代为八寨厅,民国2年(1913年)9月改置县。民国30年(1941)2月与丹江县合并为丹寨县。
不适用三等青谿县青谿(今镇远县青溪镇镇远道民国31年(1942)5月裁撤,并入镇远及天柱2县[参51]
不适用三等永从县黎平县永从镇镇远道民国30年(1941)4月与下江县合并为从江县。
不适用三等下江县从江县西下江镇镇远道清代为下江厅,民国2年(1913年)9月改置县。民国30年(1941)4月与永从县合并为从江县。
不适用二等后坪县后坪(今沿河县西北后坪乡);民国25年(1936)迁治茅田口(今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东北茅天镇);民国28年(1939)5月,省政府会议原则同意迁治濯水(今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濯水镇[参52]镇远道民国2年(1913年)9月析婺川县属后坪弹压委员辖境置县。因县驻地得名。民国30年(1941)8月撤销,并入沿河、婺川2县。民国33年(1944)12月国民政府令准[参53]
不适用三等省溪县万山(今铜仁市万山区万山镇镇远道民国2年(1913年)9月析铜仁府省溪司地置县。因驻地得名。民国30年(1941)5月贵州省政府议决裁撤[参54],并入铜仁、玉屏2县。
不适用三等长寨县长顺县驻地长寨街道黔中道民国2年(1913)9月贵州省以清代广顺州属长寨州判辖地置县。县名以驻地得名。民国30年(1941)2月18日,贵州省政府第727次会议通过与广顺县合并为长顺县[参55]
不适用三等广顺县长顺县广顺镇黔中道清代为广顺州,民国2年(1913年)9月改置县。民国30年(1941)2月18日,贵州省政府第727次会议通过与长寨县合并为长顺县[参56]

行政区划年表

[编辑]
贵州省行政区划年表
说明:“?”表示不能确定其发生年份或月份,故放于最有可能的一年内,详见注释
西元民国纪元其他行政区划变更
1912年民国1年2612府、1直隶州、1直隶厅、14州、13厅
  • 废贵阳、贵筑2县留贵阳府(8月)
  • 废遵义县留遵义府(8月)
  • 废镇远县留镇远府(8月)
  • 废开泰县入镇远府(8月)
  • 废普定县入安顺府(8月)
  • 析普安县置新城县(?月)
1913年民国2年80
  • 改贵阳府为贵阳、息烽2县(9月)
  • 改遵义府为遵义县(9月)
  • 改都匀府为都匀、平舟2县(9月)
  • 改镇远府为镇远县(9月)
  • 改黎平府为黎平、锦屏2县(9月)
  • 改思州府为思县(9月)
  • 改铜仁府为铜仁、省溪2县(9月)
  • 改石阡府为石阡县(9月)
  • 改安顺府为安顺、普定2县(9月)
  • 改思南府为思南、沿河2县(9月)
  • 改大定府为大定县(9月)
  • 改兴义府为南笼县(9月)
  • 改平越直隶州为平越县(9月)
  • 改开州为开县(9月)
  • 改定番州为定番县(9月)
  • 改正安州为正安县(9月)
  • 改独山州为独山县(9月)
  • 改麻哈州为麻哈县(9月)
  • 改黄平州为黄平县(9月)
  • 改台拱州为台拱县(9月)
  • 改镇宁州为镇宁县(9月)
  • 改贞丰州为贞丰县(9月)
  • 改平远州为平远县(9月)
  • 改永宁州为永宁县(9月)
  • 改黔西州为黔西县(9月)
  • 改威宁州为威宁县(9月)
  • 改广顺州为广顺县(9月)
  • 改松桃直隶厅为松桃县(9月)
  • 改罗斛厅为罗斛县(9月)
  • 改古州厅为榕江县(9月)
  • 改清江厅为清江县(9月)
  • 改安平厅为安平县(9月)
  • 改归化厅为归化县(9月)
  • 改盘州厅为盘县(9月)
  • 改水城厅为水城县(9月)
  • 改赤水厅为赤水县(9月)
  • 改郎岱厅为郎岱县(9月)
  • 改都江厅为都江县(9月)
  • 改丹江厅为丹江县(9月)
  • 改八寨厅为八寨县(9月)
  • 改下江厅为下江县(9月)
  • 析镇远县置邛水县(9月)
  • 析贞丰州置册亨县(9月)
  • 析定番州置大塘县(9月)
  • 析独山州置三合县(9月)
  • 析婺川县置后坪县(9月)
  • 析广顺州置长寨县(9月)
  • 铜仁县改名江口县(9月)
1914年民国3年80
  • 开县改名开阳县(1月)
  • 清平县改名𬬻山县(1月)
  • 清江县改名剑河县(1月)
  • 安化县改名德江县(1月)
  • 龙泉县改名凤泉县(1月)
  • 安平县改名平坝县(1月)
  • 归化县改名紫云县(1月)
  • 新城县改名兴仁县(1月)
  • 平远县改名织金县(1月)
  • 永宁县改名关岭县(1月)
1915年民国4年81
  • 析仁怀县置鳛水县(9月)
1916年民国5年81
1917年民国6年81
1918年民国7年81
1919年民国8年81
1920年民国9年81
1921年民国10年81
1922年民国11年81
1923年民国12年81
1924年民国13年81
1925年民国14年81
1926年民国15年81
  • 邛水县改名灵山县(6月)
  • 南笼县改名安龙县(9月)
1927年民国16年81
1928年民国17年81
  • 灵山县改名三穗县(4月)
1929年民国18年81
1930年民国19年81
  • 罗斛县改名罗甸县(4月)
  • 麻哈县改名麻江县(4月)
  • 思县改名岑巩县(4月)
  • 凤泉县改名凤冈县(4月)
1931年民国20年81
1932年民国21年81
1933年民国22年81
1934年民国23年81
1935年民国24年81
1936年民国25年81
1937年民国26年81
1938年民国27年81
1939年民国28年81
1940年民国29年82
  • 析贞丰、紫云、关岭、罗甸4县置望谟县(3月)
1941年民国30年781
  • 合并大塘、平舟2县为平塘县(2月)
  • 合并三合、都江2县为三都县(2月)
  • 合并丹江、八寨2县为丹寨县(2月)
  • 合并长寨、广顺2县为长顺县(2月)
  • 合并永从、下江2县为从江县(4月)
  • 省省溪县入铜仁、玉屏2县(5月)
  • 析贵阳县置贵阳市(7月)
  • 析黔西县置金沙县(7月)
  • 析大定县置纳雍县(7月)
  • 析正安县置道真县(7月)
  • 省后坪县入沿河、婺川2县(8月)
  • 贵阳县改名贵筑县(9月)
  • 定番县改名惠水县(9月)
  • 台拱县改名台江县(9月)
  • 安南县改名晴隆县(9月)
1942年民国31年781
  • 析威宁县置赫章县(1月)
  • 省青谿县入镇远、天柱2县(5月)
1943年民国32年7811
  • 析丹寨、台江2县置雷山设治局(11月)
1944年民国33年7811
1945年民国34年7811
1946年民国35年7811
1947年民国36年7811
1948年民国37年791
  • 改雷山设治局为雷山县(10月)
1949年民国38年791

政府体制

[编辑]
参见:贵州省政府

省会

[编辑]

民国30年(1941年)7月前驻贵阳县,此后驻贵阳市,均即今贵州省贵阳市城区。因国共内战影响,民国38年(1949年)11月13日省府迁往晴隆县(今贵州省晴隆县),11日19日转赴盘县(今贵州省盘县),12日9日抵达云南省昆明市。

省行政机构

[编辑]

辛亥革命后,贵州军政府于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1911年11月4日)在贵阳成立。军政府由都督府、行政厅、枢密院三部分组成,都督主管军事,行政总长主管民政,枢密院院长策划军事、指导民政。民国元年(1912年)6月,设民政长,民政长公署下设内务、财政等司。民国3年(1914年)5月,改民政长为巡按使。民国5年(1916年)7月,改巡按使为省长。民国16年(1927年)2月21日,成立贵州省政务委员会,隶属于武汉国民政府。四一二事件后,南京国民政府于4月29日下令改组贵州省政务委员会,6月3日成立贵州省政府委员会,两个委员会同时存在,政务委员会的委员兼政府委员会委员。民国18年(1929年)10月2日,国民政府裁撤贵州省政务委员会,成立省政府。民国24年(1935年),中央势力进入贵州,改组省政府[参57]。直至民国38年(1949年)12月9日何朝宗以贵州省政府代主席名义通电号召贵州部队起义,向中共投降为止。

历任贵州省军政长官、省政府主席

[编辑]
大汉贵州军政府都督
贵州都督府都督
  • 赵德全,唐继尧
  • 唐继尧(署)
  • 唐继尧
贵州行政公署民政长
贵州省巡按使公署巡按使
贵州省长公署省长
贵州省行政委员会委员长
贵州省政府主席
贵州省临时政务委员会主席
  • 李燊(1929年6月 - 7月)
贵州省政府主席

注解

[编辑]

    注:

  1. ^所谓“二五减租”,是指出租土地的地主与佃农之间秋收后粮食的分成比率,就是要把秋收的粮食产量先提出25%给佃农,剩下的75%由地主与佃农平均分配,即地主只能得总产量的37。5%,佃农应得62。5%。在此之前的贵州农村,一般都是租、佃双方对半分成,即地主和佃农各占50%。据闻有些地区也有按四、六分成的,即农民秋收时只能分到40%的收获。
  2. ^省溪、青谿、丹江、后坪4县,合并永从、下江、三合、都江、平舟、大塘、长寨、广川8县,析置贵阳市及望谟、金沙、纳雍、赫章、道真5县。
  3. ^《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第85页)作民国13年(1924年)改名。
  4. ^由于GB2312 字符集未收录“㵲”字,因而在印刷和网络中往往使用“舞”或“午”替换。
  5. ^《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误作“雷山设治局”。

参考资料

[编辑]

引用

[编辑]

    参:

  1. ^行政院户口普查处编. 中华民国79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 台北市: 行政院户口普查处. 1992
  2. ^贵州的军阀统治(上)(下)
  3. ^蔡志新:《民国时期贵州省政府主席吴鼎昌的经济思想》,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4. ^http://www.gyszx.gov.cn/gyszx/724800315592802304/20080918/118498.html 《杨森与民国时期的贵州体育运动》,贵阳文史杂志,2008年第5期
  5. ^http://sports.sina.com.cn/o/2013-12-09/14246924978.shtml 台湾前奥委会主席钟爱体育,90岁登4000米高山
  6. ^http://big5.taiwan.cn/twzlk/lsh/1895zhi1948/201102/t20110215_1749055.htm 1948年国民党曾想在贵州搞土改对抗中共攻势
  7. ^http://history.stnn.cc/reveal/201003/t20100303_1279959.html 竹枝银元:民国货币的“关门之珍”
  8. ^印铸局:《职官任免月表》,第187页。
  9. ^《政府公报》第233号,民国5年8月27日,第52册,第683页。
  10. ^《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5页。
  11. ^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
  12. ^《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第90页。
  13. ^《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395号,民国30年9月10日,第43页。
  14. ^14.014.1《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第91页。
  15. ^《国民政府公报》第621号,民国19年11月13日,第8页。
  16. ^《民国贵州省政府委员会会议辑要》第55页。
  17. ^17.0017.0117.0217.0317.0417.0517.0617.0717.0817.09《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
  18. ^18.018.118.218.3《国民政府公报》第464号,民国19年5月9日,第10页。
  19. ^《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第92页。
  20. ^《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475号,民国31年6月17日,第6页。
  21. ^《政府公报》第637号,民国3年2月15日,第22册,第357页。
  22. ^《三穗县志》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35页;内政部方域司:《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11版)》,第105页。
  23. ^《国民政府公报》第917号,民国20年11月5日,第9页。
  24. ^《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396号,民国30年9月13日,第25页。
  25. ^《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627号,民国32年12月1日,第18页。
  26. ^《民国贵州省政府委员会会议辑要》第261页;《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第95页。。
  27. ^《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455号,民国31年4月8日,第31页。
  28. ^《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第97页。
  29. ^29.029.129.2《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458号,民国31年4月18日,第25页。
  30. ^《民国贵州省政府委员会会议辑要》第259页。
  31. ^《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396号,民国30年9月13日,第25页。
  32. ^《政府公报》第637号,民国3年2月15日,第22册,第357页。
  33. ^《民国贵州省政府委员会会议辑要》第53页。
  34. ^《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282号,民国29年8月10日,第22页。
  35. ^《政府公报》第3734号,民国15年9月3日,第230册,第25页。
  36. ^《国民政府公报》第917号,民国20年11月5日,第9页。
  37. ^37.037.137.2《国民政府公报》洛字第50号,民国21年11月3日,第11页。
  38. ^《民国贵州省政府委员会会议辑要》第257、262、264页。
  39. ^《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第102页。
  40. ^《民国贵州省政府委员会会议辑要》第257、262、264页。
  41. ^《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第102页。
  42. ^《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第100-101页。
  43. ^《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503号,民国31年9月23日,第16页。
  44. ^《政府公报》第1194号,民国4年9月3日,第41册,第101页。
  45. ^《国民政府公报》第464号,民国19年5月9日,第10页。
  46. ^《民国贵州省政府委员会会议辑要》第264页。
  47. ^《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第103页。
  48. ^《民国贵州省政府委员会会议辑要》第262页。
  49. ^《政府公报》第637号,民国3年2月15日,第22册,第357页。
  50. ^《民国贵州省政府委员会会议辑要》第261页。
  51. ^《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463号,民国31年5月6日,第18页。
  52. ^《民国贵州省政府委员会会议辑要》第263页。
  53. ^《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741号,民国34年1月3日,第8页。
  54. ^《民国贵州省政府委员会会议辑要》第55页。
  55. ^《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第92页。
  56. ^《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第92页。
  57. ^《剿共与统一—论1935年中央改组贵州省政府事件》,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台北,民90年10月,页1-26。

书籍

[编辑]
  • 郑宝在手动字词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著:《民国时期政区沿革》(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 9787535126610
  • 傅林祥、郑宝在手动字词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ISBN 9787309056044
  • 国史馆地理志编纂委员编:《中华民国史地理志(初稿)》(台北:中华民国国史馆,民国79年(1990))。ISBN 9579042020
  •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

地图

[编辑]
  • 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测量署编:《中华民国分省地图》(1970年版),国防部情报参谋次长室。
  • Google地图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
前任:
清朝贵州省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一级行政区
1912年-1949年
继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
8一级行政区(6直辖市、2)、16二级行政区(3、13
现行自由地区行政区划
直辖市
[注 2]
台湾省
福建省
原公告行政区划
(2005年)[注 3]
直辖市
华中
华南
华北
塞北
东北
西部
特别行政区
地方
大陆时期行政区划
1949年
直辖市(院辖市)
特别行政区
地方
1933年
(院辖)市
行政区
地方
1927年
特别区
地方
商埠
1914年
特别区
地方
区域
  1. ^自1949年(民国38年)12月中华民国政府迁台起成为中央政府所在地
  2. ^自1999年起虚级化,不再具有地方自治团体地位
  3. ^“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自2005年起停止适用


贵州省行政区划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前)
6行政督察区、80二级行政区(1、79
省政府直辖
第一行政督察区
第二行政督察区
第三行政督察区
第四行政督察区
第五行政督察区
第六行政督察区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貴州省_(中華民國)&oldid=89620040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