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8年白藤江之战 | |||||||
|---|---|---|---|---|---|---|---|
东湖画 | |||||||
| |||||||
| 参战方 | |||||||
| 南汉 | 交趾 |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 刘弘操 † | 吴权 | ||||||
| 兵力 | |||||||
| 20000人[1] | 不详 | ||||||
| 伤亡与损失 | |||||||
| 不详[2] | 不详 | ||||||
938年白藤江之战(越南语:Trận sông Bạch Đằng (938)/陣滝白藤𢆥938)指的是938年12月中国南汉政权与静海地区(今越南北部)军阀吴权之间的战争,因发生在白藤江而得名。
938年,杨廷艺的女婿吴权在爱州(今清化)起兵,反对矫公羡。矫公羡见吴权势力强大,于是向南汉求救。刘䶮任命儿子刘弘操为静海节度使,封交王,支援矫公羡。刘龚自己则屯兵海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为刘弘操的后应。南汉崇文使萧益认为此节气多雨且又道路难行,劝谏刘䶮暂时放慢进兵的速度,多用乡导带路。但刘䶮不听,仍命令刘弘操率水军进兵,从海口(下龙湾)进入白藤江。
此时,吴权已经攻破古螺城,杀死矫公羡。在得知南汉军队到达白藤江之后,命令手下的军士砍伐树木,制造木桩,并在木桩顶端包上锋利的铁皮。吴权将这些木桩插在白藤江入海处的险要的江心里,同时在河岸一带设下伏兵。
白藤江江水因涨潮而上升,淹没了这些木桩。吴权当即命令部下率水军向南汉军挑战。南汉水军向前攻击,吴军佯败而退。刘弘操果然命令南汉军追击,到达了吴军的埋伏地点。败退的吴军返回死战。不久以后,江水退潮,江水下面的木桩全部暴露了出来。吴权的伏兵四起,趁机驾小船袭击南汉军,与之展开白刃战。南汉军大撤,刘弘操阵亡。
吴权在939年称王,建立吴朝,都城古螺。越南(交趾)开始走向自主独立发展道路,至968年丁朝建立。
后世历史学者,视丁朝为越南建国的创始阶段,被中国承认为藩属而不是领土。史家黎嵩称“我越正统之君,实自此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