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八思巴字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八思巴文
ꡖꡍꡂꡛ ꡌ
类型
创造者八思巴
使用时期
1270年代到1660年代
书写方向从左至右垂直 编辑维基数据
语言蒙古语藏语梵语汉语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子体系
姊妹体系绒巴文
ISO 15924
ISO 15924Phag(331), ​Phags-pa
Unicode
别名Phags-pa
范围U+A840-U+A877
 本条目包含国际音标 (IPA) 符号。 有关 IPA 符号的介绍指南,请参阅Help:IPA[ ]/ / 及 ⟨ ⟩ 之间的区别,参阅IPA§方括号与转录定界符
本页面有特殊字符操作系统浏览器支持特殊字母与符号才能正确显示,否则可能变成乱码、问号、空格等其它符号。
婆罗米系文字
婆罗米系文字及其衍生书写系统
北婆罗米系文字
南婆罗米系文字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ꡏꡡꡃ
ꡣꡡꡙ
ꡐꡜꡞ
,转写:mongxol tshi,意为“蒙古文字”;传统蒙古文:ᠳᠥᠷᠪᠥᠯᠵᠢᠨ
ᠪᠢᠴᠢᠭ᠌
蒙古语дөрвөлжин үсэг,转写:dörvöljin üseg,意为“方体字”;藏语ཧོར་ཡིག་གསར་པ་威利转写hor yig gsar ba,意为“蒙古新字”),也常被称为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时,由国师八思巴根据当时的吐蕃文字而制定的一种文字,用以取代标音不够准确的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创的塔塔统阿蒙古文。然而此时横跨欧亚蒙古帝国已经分裂为大元帝国和四大汗国各自为政,因此八思巴字一直只有元朝采用,并主要用作为汉字标音符号。被明朝推翻之后,八思巴字遂废弃不用,但还在北元通行过一段时期。但随后蒙古高原蒙古人重新采用传统蒙古文

八思巴字书写蒙古语

[编辑]
泰定帝龙年颁发的八思巴文诏书

自从元朝颁布八思巴文后,皇帝的蒙古文圣旨皆改用八思巴字拼写,学界称为八思巴字蒙古文。然而不少蒙古宗王的令旨,敦煌亦集乃黑城的民间契约或官方文书,仍然多数使用胡都木蒙古文写成。由于八思巴字精于准确标音,八思巴字蒙古文保留了大量中古蒙古语的资料,被视为研究蒙古语音韵学的宝库。

汉语音韵学

[编辑]
参见:三十六字母与八思巴字元代音系
蒙古字韵》三十六字母表

由于八思巴字是一种崭新的文字,当时元政府花了不少人力物力著书立说,指导国民如何使用这种文字。这些书籍包括有用八思巴字对译汉语或其他语言的资料。如元代朱宗文1308年校《蒙古字韵[1]和在1325年后增补入陈元靓事林广记》的《百家姓蒙古文》,后世人可利用它们来研究元代汉语的音韵系统,和发展成北方官话的过程。书写汉语时在八思巴制定的字母中去掉(啰)、(遐)、(恶)三字,而增入(法)、(设)、(诃)、(耶)四字[2]的变体字(敷)、(审)、(匣)、(喻)。

辅音表

[编辑]

蒙古字韵》中“见母”等清音没有同八思巴文的(葛)等清音相对应[1],这个明显的错误,可能与采用八思巴文拼写蒙古语的惯例有关,如八思巴字(ga)或(kha)对应畏吾儿字(ga或ka)而八思巴字(ka)只用于梵语藏语借词;汉语三十六字母与梵藏字母之间的这种颠倒的清浊音对应,是元代八思巴字拼写汉语的既成事实,后来在清代1750年著《钦定同文韵统》的《华梵字母合璧谱》中复正华梵字母清浊对应。

《蒙古字韵》36声母
No.声母学术
拟音
八思巴
字母
名字转写藏文
字母
字母注释
牙音1*[k]𠱥[3]g-
次清2*[kʰ]kh-
3*[g]k-
清浊4*[ŋ]ng-
舌音舌头音5*[t]d-表示//
次清6*[tʰ]th-表示/t̪ʰ/
7*[d]t-表示//
清浊8*[n]n-表示//
舌上音9*[ȶ]j-表示/d̠ʒ~ɖʐ/
次清10*[ȶʰ]ch-表示/t̠ʃʰ~ʈʂʰ/
11*[ȡ]c-表示/t̠ʃ~ʈʂ/
清浊12*[ȵ]ny-表示/ɲ~ɳ/
唇音唇音重13*[p]b-
次清14*[pʰ]ph-
15*[b]p-
清浊16*[m]m-
唇音轻17*[p̪]f-ཧྭ表示/hw/
次清18*[p̪ʰ]f¹-变体
表示/f/
19*[b̪]f-ཧྭ
清浊20*[ɱ]w-表示/v~ʋ/
齿音齿头音21*[ts]dz-
次清22*[tsʰ]tsh-
23*[dz]ts-

齿头音
24*[s]s-
25*[z]z-
正齿音26*[tɕ]j-
次清27穿*[tɕʰ]ch-
28*[dʑ]c-

正齿音
29*[ɕ]sh¹-变体
30*[ʑ]sh-表示/ʃ~ɕ/
喉音喉音
双飞
31*[x]h-
32*[ɣ]x-ཁྭ表示/kʰw/
h¹-变体
喉音
二独立
33*[ʔ]'-表示/ɦ/
y-
清浊34*[j]零声母
y¹-变体
半齿
半舌音[4]
舌齿音清浊35*[l]l-
齿舌音清浊36*[ȵʑ]zh-表示/ʐ~ɻ/

表中汉语三十六字母归类依据张麟之韵镜·三十六字母》。表中所列八思巴字母汉语名字依据元代盛熙明1334年著《法书考》和明朝陶宗仪1376年著《书史会要》,它们糅合了唐智广794年后著《悉昙字记》和北宋1035年著《景祐天竺字源》的译音。

表中舌上音“知、彻、澄、娘”和半齿半舌音[4]“日”选取了对应龈颚音的拟音,因《蒙古字韵》未采用八思巴文中对应卷舌音的字母(ḍa)、(ṭha)、(ṭa)、(ṇa)和对应齿龈音的字母(ra)。八思巴文拉丁转写因人而异没有既定标准,表中拉丁转写方法同于藏文。

元音半元音表

[编辑]
《蒙古字韵》归入喻母之7音
No.学术
拟音
八思巴
字母
名字转写藏文
附标
字母注释
1*[i]i
2*[u]u
3*[ɛ]e
4*[o]o
5*[e]ee有时混用为介音*[y]
6*[w]w
7*[j](轻呼)y

表中的四个元音字母的顶杠在词中和词尾位置时需要去掉。

其他影响

[编辑]
一份明清时期的八思巴字启蒙抄本书影,1903年科兹洛夫探险队成员巴达玛扎波夫俄语Бадмажапов, Цогто Гармаевич复制于阿拉善安多一带,原本只有八思巴文及兰札体梵字,由他增补了藏文、蒙古文、汉文及俄文转写。

八思巴字虽然在历史舞台上出现的时间很短暂,但由于当年蒙古帝国的幅员广阔,加上因为行军的原因,这种文字实际上流传的区域比常人想像中大。例如清末的达赖喇嘛印章、阿拉善王爷的印章均是用八思巴字刻制,一些内蒙古、安多和西藏地区的寺院门上有八思巴字刻的经文。[5]又例如:今时今日在语言学上对八思巴字的研究最深入的,除了中国的学者以外,亦包括俄罗斯及日本的学者。当中,俄罗斯的学者主要是研究有关八思巴字跟其他中国西北的文字,如:西夏文女真文的关系;而日本方面,由于当年蒙古人的入侵带来了不少铸有八思巴字的令牌及器物,这些器物都成为了日本方面研究这种文字的珍贵材料。

统一码标准

[编辑]

统一码联盟过去一直都希望把八思巴字纳入编码范围,但由于八思巴字的文献主要以中文为主,而在大中华以外地区又少有其他文献,所以进展一直十分缓慢。后来由于电脑上字型技术的成熟,使网络上出现了不少有关创作字型的讨论区。在这个偶然的环境下,英国语言学家魏安提出了八思巴字的编码问题。其后Unicode基金会向中国大陆的代表请教有关八思巴字的编码。在各国学者的努力合作下,编码终于在2003年完成,并于2006年夏季推出的统一码5.0版开始出现[6]。统一码5.0编配了56个编码点与八思巴字,从U+A840到U+A877。尚有其他字型的变体,透过复杂文字编排亦可表示出来。详细编码如下:

八思巴文
Phags-pa[1][2]
统一码码表(PDF)
 0123456789ABCDEF
U+A84x
U+A85x
U+A86x
U+A87x
注释
1.^ 依据统一码版本 14.0
2.^ 灰色区域表示未分配的码位

参见

[编辑]

注释与引用

[编辑]
  1. ^1.01.1蒙古字韵》自序:圣朝宇宙广大,方言不通,虽知字而不知声,犹不能言也。《蒙古字韵》字与声合,真语音之枢机、韵学之纲领也。尝以诸家汉韵证其是否,而率皆承讹袭舛,莫知取舍。惟《古今韵会》于每字之首必以四声释之。由是始知见、经、坚为(ga)。三十六字之母备于《韵会》,可谓明切也。已故用是详校各本,误字列于篇首,以俟大方笔削云。至大戊申清明前一日信安朱宗文彦章书。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蒙古字韵》·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元朱宗文撰。宗文字彦章,信安人。前有刘更《序》,又称为朱巴颜。盖宗文尝充蒙古字学弟子,故别以蒙古语命名也。按《元史·释老传》,元初本用威乌尔字以达国言。至世祖中统元年,始命帝师制蒙古新字,其字仅千余,其母凡四十有一。其相关纽而成字者则有韵关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则有语韵之法,而大要以谐声为宗。字成,诏颁行天下。又于州县各设蒙古字学教授,以教习之。故当时颇有知其义者。宗文以《蒙古字韵》,字与声合,而诸家汉韵率多讹误,莫知取舍,因重为校正。首列各本误字及重入汉字。次列总括变化之图。次字母三十六字。次篆字母九十八字。次则以各蒙古字分韵排列,始《一东》,迄《十五麻》,皆上冠蒙古文,下注汉文对音。先平声而附以上、去、入声。每一蒙古字,以汉字音注,自四、五字至二、三十字,末附回避字样一百六十余字。盖文移案牍通行备检之本也。元代国书、国语,音译久已传讹。宗文生于至正间,虽自谓能通音译,而以南人隔膜之见,比附推寻,实多不能吻合。即如陶宗仪辍耕录》载元国字以可侯字为首,而是书又依《韵会以见经坚訇字为首,其字母已不相合。而《元史》既称首有二合、三合、四合之法,而此书乃用直对,而不用切音,甚至累数字以释一音。清浊重轻,毫无分别。又字皆对音,而不能翻译成语。观《元史》及诸书所载蒙古字诏旨行移,皆能以国语联属成文。是当日必别有翻译之法,而是书概未之及,遂致湮没而不可复考。盖其时朝廷既无颁行定式,官司胥史,辗转传习,舛谬相仍。观于国姓之“却特”而讹作“奇渥温”,载之史册,则其他错互,大概可知。且刊本久佚,今所存者惟写本。其点画既非钞胥所能知,其舛误亦非文士所能校。不过彷佛钩摹,依稀形似,尤不可据为典要。……
  2. ^这四个八思巴字同样用于拼写蒙古语。
  3. ^𠱥:Unicode U+20C65,口卉。
  4. ^4.04.1沈括梦溪笔谈》:今切韵之法,先类其字,各归其母,唇音、舌音各八,牙音、喉音各四,齿音十,半齿半舌音二,凡三十六,分为五音,天下之声总于是矣。每声复有四等,谓清、次清、浊、平也。……至于所分五音,法亦不一。如乐家所用,则随律命之,本无定音,常以浊者为宫,稍清为商,最清为角,清浊不常为征、羽。切韵家则定以唇、齿、牙、舌、喉为宫、商、角、征、羽。其间双有半征半商者,如“来”、“日”二字是也。皆不论清浊。
    张麟之韵镜·调韵指微》:舌中有带齿声、齿中有带舌声者,古人立“来”、“日”二母,各具半征半商,乃能全其秘,若“来”字则先舌后齿,谓之舌齿,“日”字则先齿后舌,谓之齿舌,所以分为二,而通五音曰七。
  5. ^尼古拉·鲍培; 郝苏民. 鲍培八思巴字蒙古文献语研究入门:译注解补修订本. 民族出版社. 2008: 13–14.ISBN 7105094877.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6. ^Unicode 5.0.0. [2007-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0). 

参考资料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八思巴字
汉字系统
汉字
字体字形
古文字
隶变
书面语
文体
文言
白话
混种或其他
用字
规范
传统汉字
简体字
以汉字音译书写的
其他中国语言
基于汉字衍生
中国文字
意音文字
直接衍生
受影响创制
半音节文字
注音符号
其他
音节文字
多种混合/未知/其他
其他文字系统
全音素文字
拉丁字母
汉语
官话
标准汉语
官话方言
汉语诸方言
拉丁化运动方案
教会罗马字
拉丁化新文字
闽语
闽东语
闽南语
其他
吴语
通用方案
苏州话
上海话
温州话
其他
粤语
广州话
其他方言
客家话
粤东客家话
台湾客家话
其他方言
古代汉语
通用方案
其他中国语言
通用方案
汉藏语系
壮侗语系
阿尔泰诸语
印欧语系
其他
西里尔字母
阿拉伯字母
衍生文字
盲文
其他
辅音音素文字
元音附标文字
音节文字
意音文字
注:?语系未确定
蒙古文字——历史上用来记录蒙古语的各种文字
回鹘文字系统
畏兀儿字母 (ᠮᠣᠩᠭᠣᠯ ᠪᠢᠴᠢᠭ᠌) |阿礼嘎礼字母 (ᠠᠯᠢ ᢉᠠᠯᠢ) |托忒字母 (ᡐᡆᡑᡆ ᡋᡅᡔᡅᡎ) |瓦根达拉字母 ()
婆罗米文字系统
八思巴字母 (ꡖꡍꡂꡛ ꡌ) |索永布字母 () |札那巴札尔方形字母 (𑨢𑨆𑨏𑨳𑨋𑨆𑨬𑨳/)
其他
汉字 |蒙古语拉丁字母 (Latin) |蒙古语西里尔字母 (Кирилл үсэг)
概观
列表
婆罗米系文字
其他文字
线性文字系统
非线性文字系统
汉字
类汉字
古代汉字
楔形文字
其他标示音节文字
标示辅音
数字
完全型式
加赘型式
无规律符号型式
元音定向型式
浊音附标型式
规范控制数据库:各地编辑维基数据链接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八思巴字母&oldid=89604854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