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二战时期的芬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历史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邀请适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更多的细节与详情请参见讨论页
另见其他需要历史专家关注的页面
1945 年 4 月 27 日,芬兰士兵在挪威、瑞典和芬兰三国界碑上升起国旗,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芬兰战事的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直接参与的最初两场重大冲突是:1939年抵御苏联入侵的冬季战争;以及1941年至1944年与德国及其他轴心国联合对苏联发动的进攻性继续战争。第三次冲突是1944年至1945年与德国的拉普兰战争,这场战争是在芬兰与同盟国签署《莫斯科停战协定》之后爆发的,该协定规定将纳粹德国军队驱逐出芬兰领土。

苏联在冬季战争中征服芬兰的企图被挫败[1][2],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芬兰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然而,芬兰割让了大约10%的领土给苏联,其中包括维伊普里(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以人口登记 / 教会和民事登记计算,它是当时芬兰第二 / 四大城市[3])。芬兰也被要求向苏联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正式承认对继续战争的部分责任。冷战期间,芬兰的政治政策旨在安抚苏联,以维持良好关系。

背景

[编辑]

1919年,芬兰成立共和制国家芬兰共和国(芬兰语:Suomen tasavalta)。在战间期,芬兰历经了内部动荡与大萧条的经济危机。

1947年2月10日签署的《巴黎和平条约》中认为,芬兰是大德意志国阿道夫·希特勒的盟友,因此要求芬兰必须负担部分责任。[4]

芬兰独立及建立共和国

[编辑]

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由于俄罗斯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在未指定继任者的情况下宣布退位,使同为俄罗斯帝国一部分的芬兰大公国没有了领导人与继承人,进而引发芬兰宪政危机,芬兰大公国元老院(今芬兰共和国议会宣布元老院成为内政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然而,俄罗斯共和国临时政府并不接受这一决定,同时下令提前举行元老院选举,这一行动被芬兰民族主义者视为违宪。芬兰大公国元老院随后于1917年10月1日2日举行了选举。这次选举的总投票率高于以往的选举。亲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社会主义政党芬兰社会民主工党失去了在前两次选举中拥有的绝对多数席位,而非社会主义政党加起来拥有了超过一半的席位。[5]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芬兰劳工运动在芬兰成立革命委员会,芬兰元老院在苏维埃俄罗斯的支持下宣布芬兰元老院为最高权力机构,并在12月4日成立由佩尔·埃温德·斯温胡武德为首的内阁政府,内阁政府于12月6日通过《芬兰独立宣言》,正式宣布芬兰独立。[6] 苏联布尔什维克政府于12月31日承认芬兰独立。

芬兰独立后,国内政局日益动荡,以佩尔·埃温德·斯温胡武德为首的保守政府以及倾向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进步组织芬兰社会民主工党关系日益恶化,加上列夫·托洛斯基弗拉迪米尔·列宁不断的支持芬兰社会民主工党发动起义夺取政权,芬兰国会因而授权佩尔·埃温德·斯温胡武德政府全权建立一支陆军以稳定秩序,这使得双方彻底决裂,芬兰社会民主工党的成员因此联合在一起,展开武装冲突。[6] 1918年1月,芬兰元老院命令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将军利用芬兰当地的白卫队解除芬兰赤卫队和全国俄军的武装。这项行动于1月27日开始,最终导致了芬兰内战的爆发[7]

芬兰内战分别由芬兰元老院领导的白卫队,和由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人民代表团领导的赤卫队对抗。芬兰内战持续到5月16日,白卫队在得到德意志帝国支持之后,终于占领了赤卫队的据点,赢得战争,使芬兰从俄罗斯国的控制转向德意志帝国的影响之中。10月9日,在德国的压力下,芬兰参议院和国会选出一位德国王子——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妹夫腓特烈·卡尔为芬兰国王。随后,德意志帝国就因为粮食短缺、厌战情绪以及西方战线的失败而在德国十一月革命中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1月11日因为德国投降而结束。[8]

1918年12月16日,吕迪格·冯·德·戈尔茨将军率领他的师离开赫尔辛基,尚未加冕的腓特烈·卡尔在四天后放弃了他的王位,芬兰王国因此未能成立。芬兰的地位从德意志帝国的君主制保护国转变为独立共和国。新的政府体制于1919年7月17日通过的《宪法法案》得到确认[9]

塔尔图和约:1920

[编辑]
主条目:塔尔图和约 (俄国-芬兰条约)

1918年11月9日,德国霍亨索伦王朝覆灭后,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相继独立,德国军队撤离芬兰,英国船只在波罗的海巡逻。曼纳海姆芬兰议会选为摄政王,随着西方列强介入俄国内战(1917年11月7日至1923年6月16日) ,芬兰的政策转向亲协约国。曼纳海姆原本赞成干预布尔什维克,但由于白俄政权拒绝承认芬兰独立,他的侵略政策被否决;随后,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的胜利阻止了芬兰的敌对行动[10]

巴锡基维率领代表团前往爱沙尼亚塔尔图,指示他们划定一条南起拉多加湖,经奥涅加湖,北至白海的边界。考虑到 1916 年建成的摩尔曼斯克铁路的重要性,苏联代表团拒绝了芬兰的边界提议,1920 年 10 月 14 日的条约承认了一项边界协议,其中芬兰获得了北部港口佩察莫(今佩琴加),成为芬兰通往北冰洋的出口。其余边界则与前芬兰大公国的边界大致相同。芬兰放弃了对东卡累利阿地区的主权要求,苏联则同意东南边界不会移至彼得格勒以西[10]

冬季战争

[编辑]
1939 年 12 月 20 日在纽约举行的慰问仪式:从左到右:美国前总统赫伯特·胡佛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和时任纽约市长菲奥雷洛·拉瓜迪亚
主条目:冬季战争曼纳海姆防线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与苏联关系紧张。芬兰国内一些人仍怀抱着“大芬兰”的梦想,将苏联控制的卡累利阿地区纳入其中。而芬兰边境与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太过接近也引起了苏联领导阶层的担忧。 1939年8月23日,纳粹德国与苏联签署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其中包含一项秘密条款,将芬兰划定为苏联势力范围的一部分。

1939年 10 月 12 日,苏联开始与芬兰就卡累利阿地峡汉科半岛芬兰湾各岛屿的处置问题进行谈判​​,芬兰人认为这些地方都是芬兰领土。但最终未达成协议。 11 月 26 日,苏联指责芬兰军队炮击迈尼拉村。后来的研究表明,苏联实际上炮击了自己的村庄,以便为退出与芬兰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制造借口[11]。 1939 年 11 月 30 日,苏联攻击芬兰。这次袭击遭到国际联盟的谴责,结果苏联于 12 月 14 日被驱逐出该组织[12]

冬季战争第一阶段

苏联入侵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红色芬兰人”[1][13],并最终将芬兰并入苏联[14][15][16][17][18][19]。为此,在流亡至苏联的奥托·库西宁领导下,苏联在特里约基建立了傀儡政府-芬兰民主共和国[20]。红军的战略目标包括将芬兰一分为二,占领北部的佩察莫和南部的赫尔辛基[21]

列宁格勒军区领导人安德烈·日丹诺夫委托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一首庆祝曲目《芬兰主题组曲》,计划在红军游行乐队穿过赫尔辛基时演奏[22]

在先前的谈判中,苏联一直在边境集结兵力,当时已部署了由16个师组成的4个集团军,另有3个师正在部署中;而芬兰军队只有9个较小的师[21]。苏联在部署的装甲部队和空军数量上也占据压倒性优势。芬兰人必须保卫长达1287公里(800英里)的边境,这让他们处于明显劣势[21]

1939年11月第一次攻势

[编辑]

冬季战争中,苏军发动了两次攻势,其间有短暂的歇息[23]。战争主要在三个地区展开。卡累利阿地峡和拉多加湖地区是苏军作战的主要焦点。苏军在该地区发动了双管齐下的进攻,一支钳形攻势在地峡与芬军交战,另一支则绕过拉多加湖,试图包围芬军。这支部队随后将推进至维伊普里并占领该城。第二条战线位于卡累利阿中部,苏军计划推进至奥卢城,将该国一分为二。最后,苏军计划从北部进攻,占领佩察莫地区[24]

第一次袭击发生在1939年11月30日,苏联空袭了赫尔辛基市,并在整个芬苏边境进行了辅助攻击。这起攻击事件立即使曾经严重分裂的芬兰人民团结起来,保卫家园和国家,而无需举行任何全民公投[25]

到 12 月下旬,苏联军队陷入困境,两条主要战线陷入停滞,而芬兰军队的反攻力度超出了预期。由于 12 月底三次进攻中有两次失败,苏联指挥部下令停止行动。到 12 月 27 日,芬兰发现苏联军队正在卡累利阿地峡挖掘战壕[26]。在北部,芬兰军队被迫退到瑙齐(英语:Nautsi),但在增援部队的帮助下,芬兰军队占领了高地,阻止了苏联军队向佩察莫以南推进。在此期间,芬兰军队骚扰了苏军的补给纵队,并对苏联的防御阵地进行了突袭[27]

1940 年 1 月,随着苏联军队重新评估其战略,并重新武装和补给,芬兰进入了一段平静期[28]。 1 月 29 日,莫洛托夫推翻了特里约基傀儡政府,承认吕蒂政府为芬兰合法政府,并告知其苏联愿意进行和平谈判[29]

1940年2月第二次攻势

[编辑]

最后一个阶段始于 1940 年 2 月,主要炮火于 2 日开始并持续至 11 日,同时对关键目标进行了侦察[30]。苏军使用新装备和新材料,也开始采用将预备队轮换到前线的战术,从而对芬兰守军保持持续压力[31]。相对于芬兰的资源,红军就像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弹药和补给,因为攻击之前总是先进行炮火攻击,然后进行空袭,最后是随机的部队调动。芬兰军方和政府领导人开始感到,保卫国家的唯一希望在于与莫斯科谈判和平条约[32]

芬兰人民,包括军人和平民,在面对强大对手时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赢得了全世界的同情;然而,来自其他国家的物质支持非常有限,因为芬兰的邻国都不愿意派遣军队与苏联开战。

当苏联军队突破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兰防线并向维堡推进时,外交解决方案的必要性变得更加明显[33]

莫洛托夫起草的和平提案于2月中旬送达赫尔辛基。提案对芬兰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要求苏联割让更多土地,并对其实施严厉的外交和军事制裁。到了2月28日,莫洛托夫已将他的提案变成48小时期限的最后通牒,迫使芬兰领导层迅速采取行动[34]。1940年3月12日,《莫斯科和平协定》签署,敌对行动于隔天结束。根据条约条款,芬兰割让了9%的领土给苏联。这比苏联在冬季战争前要求的还要多[35]

临时和平

[编辑]

冬季战争后的和平时期在芬兰国内被广泛认为只是暂时的,即使在1940年3月宣布和平后也是如此。随后,芬兰经历了一段匆忙的外交努力和重新武装的时期。苏联持续对芬兰施加巨大压力,加速了芬兰改善国家安全的努力。

芬兰曾尝试与瑞典和英国达成防御协议,但二战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使这些努力无果。芬兰随后向纳粹德国寻求军事援助。随着德国对苏联的攻击(巴巴罗萨行动)临近,两国合作进一步加强。德国军队抵达芬兰并占据阵地,主要在拉普兰,并准备从那里入侵苏联。

莫斯科和平协定之后

[编辑]
1940 年 6 月临时和平期间坦佩雷的交通
约有31.5万芬兰人用金戒指换取了“铁戒指”。金戒指让芬兰政府用于购买芬兰冬季战争所需的军事装备,以及莫斯科和平协定后防空所需的装备。

《莫斯科和平协定》对芬兰人来说是一个打击。它被视为芬兰1930年代外交政策的最终失败,该政策建立在多边担保的基础上,以获得类似国家的支持,首先是国际联盟建立的世界秩序,后来是奥斯陆集团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支持。芬兰对此的直接反应是扩大和强化这项政策。芬兰曾依赖善意和民族友谊作为外交手段,但在和平协定后则改为建立具有约束力的双边条约,而与苏联和纳粹德国等意识形态对手的冷淡关系也必然需要缓和。

芬兰尤其寻求与以下国家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 改善关系:

  • 瑞典和挪威
  • 英国
  • 苏联
  • 纳粹德国

除了纳粹德国外,所有这些尝试都遭遇重大障碍——要么是因为莫斯科担心芬兰会脱离苏联的势力范围,要么是因为世界大战的整体状况。

芬兰的反应

[编辑]
地图红色部分为芬兰于莫斯科和平协定中割让给苏联的领土

芬兰舆论渴望收回被迫匆忙离开[[卡累利阿 (芬兰历史省份)|芬兰卡累利阿[[的12%芬兰人口的家园,并将希望寄托在普遍认为二战结束后即将举行的和平会议上。因此,“Välirauha”(临时和平)一词在这份严苛的和平协定宣布后变得流行起来。

为了抗议《莫斯科和平协定》,两名部长辞职,总理吕蒂被迫立即组成新内阁。为了更好地凝聚国民共识,除极右派爱国人民运动外,所有政党都参与了新内阁的组成。

吕蒂和曼纳海姆最终选择了罗尔夫·维廷(Rolf Witting)担任外交部长一职,因为他不太倾向于英国,更适合改善与纳粹德国和苏联的关系。

建立北欧防卫同盟的尝试

[编辑]

在冬季战争的最后几天,时任芬兰外交部长韦伊诺·坦纳和时任瑞典首相佩尔·阿尔宾·汉松曾提及组成北欧国防联盟的可能性,该联盟可能也包括挪威和丹麦,以稳定该地区的局势。1940年3月15日,该计划公布并提交议会讨论。然而,3月29日,苏联宣布组成联盟将违反《莫斯科和平协定》,导致该计划搁置。4月,德国先后入侵丹麦[36]挪威[37],自此连组成一个规模较小的斯堪的纳维亚防务联盟的选项都已破灭。

重新武装

[编辑]

尽管和平协定签署,但由于世界大战的不断扩大、粮食供应的困难以及芬兰军队的疲软,战争状态并未解除。审查制度并未废除,并被用来压制对莫斯科和平协定的批评以及最明显的反苏言论。

持续的战争状态使总统屈厄斯蒂·卡利奥得以任命曼纳海姆元帅继续担任总司令,并监督芬兰国防军的重组和新边界的防御工事。在动荡时期,这项任务至关重要。和平协定签署后一周内,防御工事便沿着1,200公里长的萨尔帕防线(芬兰语: Salpalinja)启动,重点是芬兰湾塞马湖之间。萨尔帕防线的防御工事比曼纳海姆防线更为完整、更坚固。[38]

在1940年夏季和秋季,芬兰收到了冬季战争期间和战争结束后购买和捐赠的物资,但曼纳海姆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对军队的状况做出较为正面的评价。 1940年,军事开支上升至芬兰国家预算的45%。军需采购优先于民用需求。曼纳海姆的地位和持续的战争状态使得军队得以有效管理。

继续战争

[编辑]

1941 年 6 月 21 日,芬兰开始“帆船行动”,向非军事化的奥兰群岛部署军队。巴巴罗萨行动于 1941 年 6 月 22 日开始。 6 月 25 日,苏联对芬兰城市发动空袭,随后芬兰宣战并允许驻扎在芬兰的德国军队开始进攻战。芬兰人将由此引发的战争称为“继续战争”。 1941 年夏秋两季,芬兰军队发动攻势,夺回在冬季战争中失去的领土。芬兰军队也进一步推进,特别是向奥涅加湖方向(拉多加湖以东)推进,从北部结束了对列宁格勒市的封锁,并占领了东卡累利阿,那里居住着许多芬兰族人,但严格来说,当地以前从未成为芬兰的一部分。

这导致约瑟夫·斯大林于 1941 年 8 月 4 日向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请求帮助恢复芬兰和苏联之间的和平关系。芬兰拒绝了苏联提出的以领土让步换取和平条约的提议,这后来导致英国于 12 月 6 日向芬兰宣战(美国与芬兰保持外交关系直到 1944 年夏天)[39]。位于芬兰北部的德国和芬兰军队较不成功,在银狐行动中未能攻下俄罗斯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

1941年7月31日,英国发动EF行动,以示对苏联的支持。这些攻击并未成功。

1941年12月,芬兰军队转入防御阵地。这导致前线长期相对平静,直至1944年。在此期间,从1941年开始,尤其是在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惨败之后,芬兰断断续续地进行了和平磋商。这些谈判并未达成任何协议。 1943年9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几个月后,芬兰表示不承认德国在意大利北部宣布 成立的傀儡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以此显示脱离德国独立。

1944 年 3 月 16 日,罗斯福呼吁芬兰与纳粹德国断绝关系[40]

1944年6月9日,红军对芬兰发动了大规模战略攻势,取得了巨大的兵力优势,令芬军措手不及。这次攻击将芬军逼退至冬季战争结束时的阵地。最终,苏军的攻势在塔利-伊汉塔拉战役中陷入僵局,当时苏军仍在芬兰主要防御工事萨尔帕防线前方数十至数百公里处。然而,战争耗尽了芬兰的资源,人们认为该国将无力再承受一次大规模攻击[41]

1944年,芬兰局势不断恶化,导致芬兰总统里斯托·吕蒂以个人名义向德国保证,只要他担任总统,芬兰就不会与苏联进行和平谈判。作为交换,德国向芬兰提供了武器。然而,在苏联的攻势停止后,吕蒂辞职了。由于战争原因,选举无法举行,因此议会选举芬兰总司令、芬兰元帅曼纳海姆为总统,并委托他进行和平谈判。

芬兰前线已成为苏联领导层的次要活动,因为他们正争分夺秒地抢在西方盟军之前抵达柏林。由于芬兰人给红军造成了惨重伤亡,大部分苏联部队被迫从芬兰前线撤离。 1944年9月4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并于9月19日签署了《莫斯科停战协定》,苏联和英国为一方,芬兰为另一方[42]

  • 继续战争期间住在芬兰的掩体中
    继续战争期间住在芬兰的掩体中
  • 芬兰举行游行庆祝继续战争期间攻占维堡。
    芬兰举行游行庆祝继续战争期间攻占维堡
  • 时任芬兰总统里斯托·吕蒂、曼纳海姆元帅视察荣誉公司。
    时任芬兰总统里斯托·吕蒂曼纳海姆元帅视察荣誉公司。

莫斯科停战

[编辑]
主条目:莫斯科停战协定

1944 年 9 月 19 日,芬兰和苏联签署了《莫斯科停战协定》,结束了继续战争,但最终的和平条约直到 1947 年才在巴黎签署。

和平条件与1940年《莫斯科和平协定》中达成的条件相似,芬兰被迫割让芬兰卡累利阿部分地区、萨拉部分地区以及芬兰湾的岛屿。新的停战协议也将整个佩察莫省移交给苏联。芬兰也同意共产党合法化并禁止法西斯组织。最后,停战协议还要求芬兰将德国军队驱逐出其领土,这导致了拉普兰战争

拉普兰战争

[编辑]
主条目:拉普兰战争
作为焦土政策的一部分,伊瓦洛的村庄在德军撤退期间被摧毁。

拉普兰战争是芬兰与纳粹德国在芬兰最北部的拉普兰地区爆发的战争。德国在该地区的主要战略利益是佩察莫地区的矿。

起初,双方都保持谨慎,这反映了两国先前曾合作对抗共同敌人的立场。但到了1944年底,战火愈演愈烈。芬兰和德国曾达成非正式协议,并制定了德军从拉普兰撤退至挪威的时间表。苏联不接受这份“友好协议”,并向芬兰施压,要求其在驱逐德军撤出拉普兰的行动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从而加剧了敌对状态。

德军采取焦土政策,在撤退过程中将芬兰北部地区夷为平地。约10万人失去家园,加重了战后重建的负担。然而,实际伤亡相对较轻。芬兰损失约1000人,德国损失约2000人。 1945年4月,芬兰军队将最后一批外国军队驱逐出芬兰。

战后

[编辑]
主条目:芬兰化

战争对芬兰的基础设施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从1944年秋开始,芬兰陆军和海军进行了多次扫雷行动,尤其是在卡累利阿、拉普兰和芬兰湾。海上扫雷活动一直持续到1950年。水雷造成了许多军人和平民伤亡,尤其是在拉普兰地区。

根据《巴黎和平条约》,芬兰被列为纳粹德国的盟友,承担战争责任。条约要求芬兰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规定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附近的波卡拉地区需租借给苏联作为军事基地,租期五十年[43]。这些赔款最初被认为会严重损害芬兰经济,但芬兰仍决心支付。 1948年,苏联将赔款减少了25%,并于1952年付清。波卡拉于1956年归还芬兰。

在随后的冷战时期,芬兰的地位独一无二。它深受苏联的影响,但却是二战前苏联边境上唯一保留民主和市场经济的国家。1948年,芬兰与苏联签订了《友谊、合作和互助协定》,苏联同意芬兰保持中立地位。苏联解体前,芬兰均衡地向东、西方采购武器。

评估

[编辑]

芬兰与纳粹德国

[编辑]
1941 年 8 月 22 日,在卡累利阿基斯廷基(Kiestinki),坐在火车前方的是芬兰士兵,后方是德国武装党卫队志愿者。

在继续战争(1941-1944 年)期间,芬兰战时政府声称自己是纳粹德国对抗苏联的共同交战国,并弃权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在此期间,芬兰依赖来自德国的粮食、燃料和武器装备,并受其影响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纳粹领导阶层认为,反共产国际协定(与《三国同盟条约》相比较不正式)是芬兰对纳粹“忠诚度的试金石”[44]。芬兰领导在战争期间遵守了许多与德国就实际合作达成的书面和口头协议。芬兰是德国进攻苏联最重要的盟友之一,允许德国军队在进攻前驻扎在芬兰,并几乎立即加入了对苏联的攻击。芬兰签署的 1947 年《巴黎和平条约》声明芬兰是“希特勒德国的盟友”,应对这场冲突承担部分责任[45][46]

芬兰在德国盟友中是个异类,因为它保留了一个独立的民主政府。此外,在战争期间,尽管德国人多次试图强化芬兰军队的指挥,芬兰仍将其军队置于德国指挥体系之外。尽管希特勒反对,芬兰在列宁格勒围城战中只发挥了次要作用,并拒绝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44]

芬兰犹太人并未遭受迫害,即使在芬兰右翼极端分子中,他们也受到广泛容忍,因为极右运动的许多领导人都来自犹太神职人员。在大约500名犹太难民中,有8人被交给德国人,芬兰总理帕沃·利波宁于2000年为此正式道歉。芬兰军队运作的野外犹太教堂可能是苏德战争中一个独特的现象[47]。芬兰犹太人与其他芬兰人并肩作战[48]

大约有 2,600 至 2,800 名苏联战俘被移交给德国,以换取德国关押的约 2,200 名芬兰战俘。2003 年 11 月,西蒙·维森塔尔中心向芬兰总统塔里娅·哈洛宁提交了一份正式请求,要求芬兰当局对此次战俘交换事件进行全面调查[49]。随后,海基·伊利坎加斯(Heikki Ylikangas)教授的研究表明,约有 2,000 名交换的战俘加入了俄罗斯解放军。其余的人,主要是军队和政治官员(其中有 74 名犹太人,根据姓名估计),很可能死于纳粹集中营[50][51]

芬兰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
冬季战争勋章
芬兰炸药包汽油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是个例外:它是欧洲三个首都未被占领的参战国之一(另外两个是苏联和英国)。[ 40 ]虽然芬兰站在德国一边,但其本土犹太人和几乎所有难民都免受迫害[52]。它是唯一一个与纳粹德国并肩作战,并在战争期间保持民主的国家。事实上,它是欧洲大陆唯一一个在参战后仍然保持民主的国家。

根据芬兰的记录,在继续战争期间,共有19,085名苏联战俘死于芬兰战俘营,这意味着芬兰俘获的苏联战俘中有29.6%未能幸存。高死亡率主要归因于营养不良和疾病。然而,约有1000名战俘被枪杀,主要是在试图逃跑时[53]

1941年至1944年,芬兰军队控制东卡累利阿期间,为关押俄罗斯平民设立了几座集中营。第一座集中营于1941年10月24日在彼得罗扎沃茨克建立。在这些被关押的平民中,有4361人[54]主要因营养不良而死亡,其中90%死于1942年春夏[55]

芬兰从未签署三国同盟,但自 1941 年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德国就援助芬兰对苏联进行军事进攻,并在 1944 年与苏联单独媾和之前,在 1944 年抵御苏联进攻。芬兰在 1939 年至 1945 年间全程由民选总统和议会领导。因此,一些政治学家称这是少数几个民主国家与一个或多个其他民主国家(即盟军中的民主国家)交战的例子之一[56]。然而,芬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所有的军事交战都是针对一个专制政权——苏联,由于缺乏与其他民主国家的直接冲突,其他人认为芬兰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能作为两个或多个民主国家之间战争的例子[57]

芬兰总统塔里娅·哈洛宁在2005年发表演说时表示:“对我们来说,世界大战只是一场针对苏联的单独战争,我们并没有欠任何人情。”芬兰总统毛诺·科伊维斯托在1993年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然而,芬兰在二战期间参与了一场单独冲突的观点在芬兰国内仍然存在争议,在芬兰以外也普遍不被接受[46]。2008年,《赫尔辛基日报》对28位芬兰历史学家进行了民意调查,其中16位表示芬兰曾是纳粹德国的盟友,6位表示并非如此,6位没有表态[58]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1.01.1Zeiler, Thomas W.; DuBois, Daniel M. (编). A Companion to World War II. Wiley Blackwell Companions to World History11. Wiley-Blackwell. 2012: 210.ISBN 978-1-4051-9681-9. 
  2. ^Reiter, Dan.How Wars End Illustrate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124 [29 October 2010].ISBN 978-0691140605. 
  3. ^Statistics Finland.Suomenmaan Tilastollinen Vuosikirja 1940 [Finnish Statistics Yearbook 1940](PDF). 1941: 14–15(芬兰语). 
  4. ^Claus Kreß, Robert Lawl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v 30, 2020,Necessity and Proportionality in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 Law, p. 450
  5. ^ Keränen et al. 1992, pp. 67, 70, Haapala 1995, pp. 235–237
  6. ^6.06.1Svinhufvud's initial vision was that the Senate would lead Finland and the independence process with a call for aRegent; there would be no talks with the Bolsheviks, who it was believed would not set a non-socialist Finland free. The vision of the socialists was that Parliament should lead Finland and that independence would be achieved more easily through negotiations with a weak Bolshevik government than with other parties of theRussian Constituent Assembly,Upton 1980,第343–382页 harvnb模板错误: 无指向目标: CITEREFUpton1980 (帮助),Keränen et al. 1992,第73, 78页 harvnb模板错误: 无指向目标: CITEREFKeränenTiainenAholaAhola1992 (帮助),Manninen 1993c harvnb模板错误: 无指向目标: CITEREFManninen1993c (帮助),Jutikkala 1995,第11–20页 harvnb模板错误: 无指向目标: CITEREFJutikkala1995 (帮助),Haapala 2014,第21–50页 harvnb模板错误: 无指向目标: CITEREFHaapala2014 (帮助),Jyränki 2014,第18–38页 harvnb模板错误: 无指向目标: CITEREFJyränki2014 (帮助)
  7. ^Vehviläinen, O. Finland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Between Germany and Russia. 由McAlester, G.翻译.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5-7.ISBN 0-333-80149-0. 
  8. ^Ensimmäinen presidentti astuu virkaansa 1919. Yle Elävä arkisto. 8 September 2006 [2024-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30). 
  9. ^In terms of dates in history, Finnish independence symbolically formed a triangle composed of 15 November 1917, 6 December 1917 and 11 November 1918,Upton 1981,第447–481页 harvnb模板错误: 无指向目标: CITEREFUpton1981 (帮助),Keränen et al. 1992,第67, 73, 154, 171页 harvnb模板错误: 无指向目标: CITEREFKeränenTiainenAholaAhola1992 (帮助),Jyränki 2014,第18–38页 harvnb模板错误: 无指向目标: CITEREFJyränki2014 (帮助),Hentilä & Hentilä 2016,第11–14, 323–344页 harvnb模板错误: 无指向目标: CITEREFHentiläHentilä2016 (帮助)
  10. ^10.010.1Vehviläinen, O. Finland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Between Germany and Russia. 由McAlester, G.翻译.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7-10.ISBN 0-333-80149-0. 
  11. ^Murphy, David. The Finnish-Soviet Winter War 1939–40 Stalin's Hollow Victory.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21: 9.ISBN 978-1-4728-4396-8. 
  12. ^League of nations' expulsion of the USSR 14 December 1939. League of Nations, Official Journal 1939, p. 506 (Council Resolution); p. 540 (Assembly Resolution.) RESOLUTION Adopted by the Council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14 December 1939 
  13. ^Vehviläinen, O. Finland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Between Germany and Russia. 由McAlester, G.翻译.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70.ISBN 0-333-80149-0. 
  14. ^Manninen, Ohto. Miten Suomi valloitetaan: Puna-armeijan operaatiosuunnitelmat 1939–1944 [How to Conquer Finland: Operational Plans of the Red Army 1939–1944]. Edita. 2008: 37, 42, 43, 46, 49.ISBN 978-951-37-5278-1(芬兰语). 
  15. ^Rentola, Kimmo. Holtsmark, Sven G.; Pharo, Helge Ø.; Tamnes, Rolf , 编. Motstrøms: Olav Riste og norsk internasjonal historieskrivning [Counter Currents: Olav Riste and Norwegian international historiography]. Cappelen Akademisk Forlag. 2003: 188-217.ISBN 8202218284(挪威语). 
  16. ^Ravasz, István.Finnország függetlenségi harca 1917–1945, Magyar önkéntesek Finnországban [Finland's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 from 1917 to 1945, Hungarian volunteers in Finland](PDF). Wysocki Légió Hagyományőrző Egyesületnek. 2003: 3 [26 January 2015]. (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 October 2017)(匈牙利语). 
  17. ^Clemmesen, Michael H.; Faulkner, Marcus (编). Northern European Overture to War, 1939–1941: From Memel to Barbarossa. Brill. 2013: 76.ISBN 978-90-04-24908-0. 
  18. ^Zeiler, Thomas W.; DuBois, Daniel M. (编). A Companion to World War II. Wiley Blackwell Companions to World History11. Wiley-Blackwell. 2012: 210.ISBN 978-1-4051-9681-9. 
  19. ^Reiter, Dan.How Wars End Illustrate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124 [29 October 2010].ISBN 978-0691140605. 
  20. ^Warner, Oliver. Marshal Mannerheim and the Finns. Helsinki: Otava Publishing. 1967: 147. 
  21. ^21.021.121.2Chew, Allen F. The White Death. East Lansing, Michigan: Michigan University State Press. 1971: 6. 
  22. ^Edwards, Robert.White Death: Russia's War on Finland 1939–40.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2006:98.ISBN 978-0-297-84630-7. 
  23. ^Warner, Oliver. Marshal Mannerheim and the Finns. Helsinki: Otava Publishing. 1967: 148. 
  24. ^Warner, Oliver. Marshal Mannerheim and the Finns. Helsinki: Otava Publishing. 1967: 150. 
  25. ^{{cite book|last=Jakobson|first=Max|title=The Diplomacy of the Winter War|location=Cambridge, MA|publishe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year=1961|page=157
  26. ^Chew, Allen F. The White Death. East Lansing, Michigan: Michigan University State Press. 1971: 70. 
  27. ^Chew, Allen F. The White Death. East Lansing, Michigan: Michigan University State Press. 1971: 71. 
  28. ^Warner, Oliver. Marshal Mannerheim and the Finns. Helsinki: Otava Publishing. 1967: 153. 
  29. ^Enkenberg, Ilkka. Talvisota Väreissä. Readme.fi. 2020: 215.ISBN 978-952-373-053-3(芬兰语). 
  30. ^Warner, Oliver. Marshal Mannerheim and the Finns. Helsinki: Otava Publishing. 1967: 155. 
  31. ^Chew, Allen F. The White Death. East Lansing, Michigan: Michigan University State Press. 1971: 146. 
  32. ^Warner, Oliver. Marshal Mannerheim and the Finns. Helsinki: Otava Publishing. 1967: 157. 
  33. ^{{cite book|last=Jakobson|first=Max|title=The Diplomacy of the Winter War|location=Cambridge, MA|publishe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year=1961|page=239
  34. ^{{cite book|last=Jakobson|first=Max|title=The Diplomacy of the Winter War|location=Cambridge, MA|publishe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year=1961|page=238
  35. ^Upton, Anthony F.Finland in Crisis 1940–1941: A Study in Small-Power Politic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5, p. 35
  36. ^Finsted, Per.The Danish Army on April 9th, 1940(PDF). Chakoten.dk. 2004 [2016-08-17]. 
  37. ^Dahl;Hjeltnes;Nøkleby;Ringdal;Sørensen (编).Norge i krigen 1939–45. Kronologisk oversikt.Norsk krigsleksikon 1940–45. Oslo: Cappelen: 11. 1995.ISBN 82-02-14138-9(挪威语). 
  38. ^Reino Arimo,Suomen linnoittamisen historia 1918—1944 (The History of Finnish Fortification 1918—1944), Otava, 1981,ISBN 951-1-06263-8[页码请求]
  39. ^David Reynolds & Vladimir Pechatnov:The Kremlin Letters page 35
  40.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 Franklin D. Roosevelt – XXXII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1933–1945.Message Urging Finland to Break with Nazi Germany. 16 March 1944
  41. ^Howard D. Grier.Hitler, Dönitz, and the Baltic Sea,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7,ISBN 1-59114-345-4.p. 31
  42. ^Text of the Armistice Agreement
  43. ^Australian Treaty Series 1948 No 2.Treaty of Peace With Finland, Paris, 10 February 1947
  44. ^44.044.1Goda, Norman J. W.The diplomacy of the Axis, 1940–1945.需要付费订阅.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2015: 276–300 [25 October 2020].ISBN 9781139524377.doi:10.1017/CHO9781139524377.015.  含有连结内容需订阅查看的页面 (link)
  45. ^Treaty of Peace With Finland: 229. 1947 [23 October 2020]. 
  46. ^46.046.1Tallgren, Immi.Martyrs and Scapegoats of the Nation? The Finnish War-Responsibility Trial, 1945–1946. Historical Origins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2014,2 (21): 512 [25 October 2020]. 
  47. ^Jews in Finland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3 March 2016. – Vuonokari, Tuulikki; university paper at the Depart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Tampere, 2003.
  48. ^A Short but Convoluted History for Finland's Jewish Community. [2012-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4 April 2013). 
  49. ^The Simon Wiesenthal Center, press information. [28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September 2007). 
  50. ^Jakobson, Max.Wartime refugees made pawns in cruel diplomatic game. Helsingin Sanomat. 16 November 2003 [31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4 June 2011). 
  51. ^Ylikangas, Heikki,Heikki Ylikankaan selvitys Valtioneuvoston kanslialle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8 August 2007., Government of Finland
  52. ^Kivimäki (2012), p. 484
  53. ^Westerlund (2008), pp. 8–9
  54. ^Westerlund (2008), p. 8
  55. ^Suur-Suomen kahdet kasvot – Laine, Antti; 1982,ISBN 951-1-06947-0, Otava
  56. ^Farber, Henry S. and Gowa, Joanne. "Polities and Peace",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0 no. 2, 1995.
  57. ^Russert, Bruce. "The Fact of Democratic Peace,"Grasping the Democratic Pea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58. ^Mäkinen, Esa.Historian professorit hautaavat pitkät kiistat. Helsingin Sanomat. 19 October 2008 [7 February 2021]. 

参考文献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Chew, Allen F.The White Death: The Epic of the Soviet-Finnish Winter War 《白色死亡:苏芬冬季战争史诗》(密歇根州密歇根州立大学出版社,1971 年)
  • Kelly, Bernard. "Drifting Towards War: The British Chiefs of Staff, the USSR and the Winter War, November 1939 – March 1940."Contemporary British History (2009) 23#3 pp: 267–291.
  • Kinnunen, Tiina; Kivimäki, Ville (编). Finland in World War II: History, Memory, Interpretations. Leiden: BRILL. 2012.ISBN 978-90-04-21433-0. 
  • Krosby, H. Peter.Finland, Germany, and the Soviet Union, 1940-1941: The Petsamo Disput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68).
  • Kirby, D. G.Finlan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History and an Interpretation. C. Hurst & Co. 1979.ISBN 0-905838-15-7. 
  • Lunde, Henrik O.Finland's War of Choice: The Troubled German-Finnish Alliance in World War II (2011).
  • Nenye, Vesa et al.Finland at War: The Winter War 1939–40 (2015)excerpt.
  • Nenye, Vesa et al.Finland at War: The Continuation and Lapland Wars 1941–45 (2016)excerpt.
  • Nordling, Carl O. "Stalin's insistent endeavors at conquering Finland."Journal of Slavic Military Studies (2003) 16#1 pp: 137–157.
  • Sander, Gordon F.The Hundred Day Winter War: Finland's Gallant Stand against the Soviet Army. (2013)online review.
  • Trigg, Jonathan. Voices of the Scandinavian Waffen-SS: The Final Testament of Hitler's Vikings. Amberley, Stroud, England. 2018.ISBN 978-1-44567-4681. 
  • Vehviläinen, Olli. Finland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Palgrave-Macmillan. 2002. 

史学与记忆

[编辑]
  • Forster, Kent. "Finland's Foreign Policy 1940–1941: An Ongoing Historiographic Controversy,"Scandinavian Studies (1979) 51#2 pp 109–123online.
  • Kivimäki, Ville. "Introduction Three Wars and Their Epitaphs: The Finnish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of World War II." inFinland in World War II (Brill, 2012) pp. 1–46online.
  • Kinnunen, Tiina; Kivimäki, Ville. Finland in World War II: History, Memory, Interpretations. 2011. 
非洲
美洲
拉丁美洲
亚洲
欧洲
大洋洲
南极洲英语Antarctica during World War II
简介
主题
战区英语List of theaters and campaigns of World War II
影响
战争罪行英语War crimes in World War II
参与者
同盟国
轴心国
中立国
抵抗运动
战俘
时间轴
前奏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2)
1943年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3)
1944年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4)
1945年以后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5–1991)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二战时期的芬兰&oldid=89446882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