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显示23个用户的65个中间版本) | |||
| 第4行: | 第4行: | ||
}} | }} | ||
{{pp-vandalism|small=yes}} | {{pp-vandalism|small=yes}} | ||
{{redirect|WP:概述|维基百科概述|WP:关于}} | |||
{{Style-guideline-en|WP:LEAD|WP:LS}} | {{Style-guideline-en|WP:LEAD|WP:LS}} | ||
{{Guideline section top}} | {{Guideline section top}} | ||
{{nutshell|序言應定義條目的主題和以適當的份量概括條目的主體。}} | {{nutshell|序言應定義條目的主題和以適當的份量概括條目的主體。}} | ||
{{style}} | {{style}} | ||
維基百科條目的'''序言章節'''(或稱'''導言章節'''、'''引子章節'''、'''簡介 | 維基百科條目的'''序言章節'''(或稱'''導言章節'''、'''引子章節'''、'''簡介章節'''),是指出現在第一個章節之前的文字段落。序言章節在條目中主要有兩個作用:介紹條目的主題、概括條目的重點。百科序言章節的写法和新闻{{tsl|en|Lead paragraph|首段}}{{zh-em|不一样}}。 | ||
許多讀者僅花費幾分鐘閱讀維基百科<ref>2020年3月,[[Alexa Internet|Alexa]]對wikipedia.org的統計顯示,平均每位維基百科使用者每日在該網站上停留3分52秒。{{cite web|title=wikipedia.org Competitive Analysis, Marketing Mix and Traffic |url=https://www.alexa.com/siteinfo/wikipedia.org#card_metrics |url-status=dead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1012242/http://www.alexa.com/siteinfo/wikipedia.org |archive-date=1 May 2019}}</ref>。導言是大多數讀者進入條目後首先看到的部分,且往往是他們唯一會閱讀的部分{{efn-ua|見[[meta:Research:Which parts of an article do readers read]]}}。導言應簡明扼要地概述主題要點,作為條目的引介,並引起讀者繼續閱讀的興趣,但不應以逗弄讀者的方式來暗示主文所含的內容,而應該以清晰、容易讀的格式呈現中立的觀點。 | |||
序言應該獨立地為條目的主題作出簡要概述 | 序言應該獨立地為條目的主題作出簡要概述。它應該定義條目的主題、交待背景、解釋條目為何值得注意,並概括和總結條目中最重要的地方(包括任何突出的議論)。{{efn|1=請勿違反中立原則地在序言章節裡過份地關注較不重要的爭論。}}通常開頭幾句話就能反映出條目主題符合[[WP:N|收录标准]]。與[[MOS:BODY|正文]]相同,序言內容也應根據[[WP:SOURCES|可靠並已出版的來源]]撰寫,各部分的篇幅應大致等同於其在主題中的重要性。另外,除基本事實外,主體正文裡沒有出現的東西,即使是重要的資訊,都不應出現在序言裡。 | ||
導言部分應在適當情況下謹慎引用來源,但在實際撰寫中,導言通常很少出現具體引註,而將來源集中於正文中。 | |||
==應該有的東西== | ==應該有的東西== | ||
{{see also|Wikipedia:格式手冊/版面佈局#導言}} | {{see also|Wikipedia:格式手冊/版面佈局#導言}} | ||
導言章節可以先含有這些可選用的元件,次序大致 | 導言章節可以先含有這些可選用的元件,次序大致為:消歧義連結模板、維護性模板、信息框、[[Help:特殊字母與符號#模板|特殊字符警告模板]]、圖片、右側[[Wikipedia:导航模板|導航模板]],之後便是導言文字,以及在第一個章節出現前的目錄(僅適用於舊版[[Wikipedia:皮肤|皮肤]])。下文將有更多解釋。 | ||
{{Quote| | |||
'''序言章節的結構:''' | '''序言章節的結構:''' | ||
<syntaxhighlight lang="wikitext"> | |||
<pre>-{}- | |||
{{條目消歧義}} | {{條目消歧義}} | ||
{{清理}} | {{清理}} | ||
{{Copy edit} | |||
{{CJK-New-Char}} | |||
{{Infobox|name=...}} | {{Infobox|name=...}} | ||
[[File:圖像名稱.jpg|thumb|right|150px|圖像描述]]或{{右側導航條}} | |||
'''條目名稱'''是…… | |||
{{Contains special characters}} | |||
<!-- 除非使用了特別語法,或者條目衹有少於四個章節,否則這個位置會自動產生一個章節目錄 --> | |||
[[File:圖像名稱.jpg|thumb|right|150px|圖像描述]] | |||
{{右側導航條}} | |||
'''條目名稱'''是…… | |||
==第一章節== | ==第一章節== | ||
</syntaxhighlight> | |||
</pre> | |||
}} | |||
*'''[[Wikipedia:模板消息/消歧义模板|消歧義連結模板]]''':應是條目顯示區中第一個要放置的元件,置於維護模板、信息框和圖片之前。這是因為如果讀者進入了錯誤的頁面,一般情況下讀者便可立即知道此事(純文字瀏覽器和[[螢幕閱讀器]]是會依順序將頁面展示的)。消歧義連結模板有時會連到消歧義頁,以便取得所有同樣名稱的主題。請勿在消歧義連結模板連到條目章節。 | *'''[[Wikipedia:模板消息/消歧义模板|消歧義連結模板]]''':應是條目顯示區中第一個要放置的元件,置於維護模板、信息框和圖片之前。這是因為如果讀者進入了錯誤的頁面,一般情況下讀者便可立即知道此事(純文字瀏覽器和[[螢幕閱讀器]]是會依順序將頁面展示的)。消歧義連結模板有時會連到消歧義頁,以便取得所有同樣名稱的主題。請勿在消歧義連結模板連到條目章節。 | ||
*'''維護性模板''':維護性模板應當置於消歧義模板下面,這些模板應要在展示條目內容之前便要顯示,以讓讀者得悉有關該條目質素的一般狀況。如果條目處於待刪除的狀態,'''提刪與速刪模板'''應當優於其他維護性模板而首先出現。 | *'''維護性模板''':維護性模板應當置於消歧義模板下面,這些模板應要在展示條目內容之前便要顯示,以讓讀者得悉有關該條目質素的一般狀況。如果條目處於待刪除的狀態,'''提刪與速刪模板'''應當優於其他維護性模板而首先出現。 | ||
*'''橫幅導讀提示模板''':協助讀者在閱取條目文字時對可能出現的狀況作出應對準備,譬如當一些新版漢字在條目中可能無法顯示時可在哪裡獲得有關資訊。 | |||
*'''信息框模板''':包含對條目的概要資料和與條目主題有關的概觀,所以其源碼應放在任何正文之前(保存後信息框則顯示在正文旁邊)。與導航性質的模板(後述)不同,信息框模板會使用一堆參數而導航性模板則沒有,因為導航性模板在其主題下的所有條目會一模一樣地呈現,但信息框模板會因應每個條目的不同內容而有所變化。 | *'''信息框模板''':包含對條目的概要資料和與條目主題有關的概觀,所以其源碼應放在任何正文之前(保存後信息框則顯示在正文旁邊)。與導航性質的模板(後述)不同,信息框模板會使用一堆參數而導航性模板則沒有,因為導航性模板在其主題下的所有條目會一模一樣地呈現,但信息框模板會因應每個條目的不同內容而有所變化。 | ||
*'''[[Help:特殊字母與符號#模板|特殊字符警告模板]]''':協助讀者在閱取條目文字時對可能出現的狀況作出應對準備,譬如當一些[[Template:Contains special characters|特殊字符在條目中可能無法顯示時]]可在哪裡獲得有關資訊。若資訊框較短,則此警告應置於資訊框之後;若資訊框較長,則此警告應置於資訊框之前。若特殊字符僅在特定章節出現,則警告應置於包含特殊字符的文本附近,以便讀者無需滾動即可看到警告訊息。 | |||
*'''圖像''':在序言的所有圖像,應當與條目相關且能在技術上較好地呈現。序言圖片通常具有代表性,因為它為條目主題提供了視覺化構想,並讓讀者能更快速地辦認自己是否去了正確的頁面。圖像的描述文字也是條目文字的一部份,如果序言中含有消歧義模板,那麼圖像應放於首段正文之前,否則螢幕閱讀器會先把圖像的描述文字講出,而後才輪到消歧義模板,再返回講出條目正文,形成不合邏輯的閱讀次序。 | |||
*'''圖像''':在序言的所有圖像,應當與條目相關且能在技術上較好地呈現。序言圖片通常具有代表性,因為它為條目主題提供了視覺化構想,並讓讀者能更快速地辨認自己是否去了正確的頁面。圖像的描述文字也是條目文字的一部份,如果序言中含有消歧義模板,那麼圖像應放於導言首段之前,否則螢幕閱讀器會先把圖像的描述文字講出,而後才輪到消歧義模板,再返回講出導言文字,形成不合邏輯的閱讀次序。 | |||
*'''右側導航條模板''':集合了關聯文章的鏈接,從而使到讀者能更容易地瀏覽這些條目。右側導航條有時會放在序言章節,特別用於當沒有信息框可用的時候(如[[典當業]]條目)。如當有信息框出現時,導航條或可放在其他章節的最頂或最底。 | |||
*'''右側導航條模板''':集合了關聯文章的鏈接,從而使到讀者能更容易地瀏覽這些條目。右側導航條有時會放在序言章節,特別用於當沒有信息框可用的時候(如[[典當業]]條目)。如當有信息框出現時,導航條或可放在其他章節的頂部。 | |||
*'''導言文字''':此將會在下文「{{linkSect|導言文字}}」一節作詳細介紹。所有條目正文至少都應該以導言文字作起始,導言文字應展示條目的顯著性,包括對值得注意的意見或議論所作出的提及,並應寫得可讓讀者產生意欲去了解更多。導言文字的長度如何為之合適?這則因應條目而異,但這不應該多於四個段落。導言文字本身並不會有章節標頭。當頁面含有超過三個章節時,系統會自動產生一個目錄。參見[[Wikipedia:更優秀條目寫作指南#導言]]。 | |||
*'''導言文字''':此將會在下文「{{linkSect|導言文字}}」一節作詳細介紹。所有條目正文至少都應該以導言文字作起始,導言文字應展示條目的顯著性,包括對值得注意的意見或議論所作出的提及,並應寫得可讓讀者產生意欲去了解更多。導言文字本身並不會有章節標頭。當頁面含有超過三個章節時,系統會自動產生一個目錄。參見[[Wikipedia:更優秀條目寫作指南#導言]]。 | |||
*'''目錄''':當頁面含有超過三個章節時,系統便會自動在第一個章節前面產生一個目錄。請盡可能避免把目錄設成浮動框(諸如{{tl|TOCright}}),因為這會弄破頁面的標準外觀。不過如果您一定要用浮動式目錄,也應置於導言文字之後。使用螢幕閱讀器的用家都會期望:目錄應在導言文字後面。這是因為他們會漏掉目錄與第一個章節之間的文字。 | |||
*'''目錄(舊版)''':在舊版[[Wikipedia:皮肤|皮肤]]中([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格式手冊/序言章節?useskin=monobook 示例]),當頁面含有超過三個章節時,系統便會自動在第一個章節前面產生一個目錄。請盡可能避免把目錄設成浮動框(諸如{{tl|TOCright}}),因為這會弄破頁面的標準外觀。不過如果您一定要用浮動式目錄,也應置於導言文字之後。使用螢幕閱讀器的用户都期望目錄應在導言文字後面,這是因為他們會漏掉目錄與第一個章節之間的文字。 | |||
==列明來源== | ==列明來源== | ||
{{shortcut| | {{shortcut|MOS:LEADCITE|MOS:CITELEAD}} | ||
{{details|Wikipedia:可供查證|Wikipedia:列明來源}} | {{details|Wikipedia:可供查證|Wikipedia:列明來源}} | ||
{{Guideline|=Style}} | {{Guideline section|=Style}} | ||
導言必須符合可供查證、[[Wikipedia:生者傳記|生者傳記]]和其他方針,[[Wikipedia:可供查證]]中規定:「所有引言以及任何被質疑或可能被質疑的內容都應使用內嵌引用來提供可靠、公開的來源。」對於在世人物的任何有爭議的語句則一定要每次列明來源,包括序言章節。 | 導言必須符合可供查證、[[Wikipedia:生者傳記|生者傳記]]和其他方針,[[Wikipedia:可供查證]]中規定:「所有引言以及任何被質疑或可能被質疑的內容都應使用內嵌引用來提供可靠、公開的來源。」對於在世人物的任何有爭議的語句則一定要每次列明來源,包括序言章節。 | ||
導言通常是比條目內容更為顯淺的概述,同樣需要符合[[Wikipedia:可供查證|可供查證]]等方針。序言章節一般會截取或複述條目內已經有列明來源的文段,相關文段可以避免重複列明來源,但複雜的、正在發生的或有爭議的內容可能應儘量列明來源。必要時編者可以在條目討論頁面、同行評審、互助客棧或其他討論頁面(包含評選)達成共識 | 導言通常是比條目內容更為顯淺的概述,同樣需要符合[[Wikipedia:可供查證|可供查證]]等方針。序言章節一般會截取或複述條目內已經有列明來源的文段,相關文段可以避免重複列明來源,但複雜的、正在發生的或有爭議的內容可能應儘量列明來源。必要時編者可以在條目討論頁面、同行評審、互助客棧或其他討論頁面(包含評選)達成共識以决定序言章節是否列明來源。簡而言之,這裡不要求也不禁止在條目的序言章節列出來源,而需視不同狀況而定。 | ||
==導言文字== | ==導言文字== | ||
| 第63行: | 第69行: | ||
===段首=== | ===段首=== | ||
{{shortcut|MOS: | {{shortcut|MOS:BEGIN|MOS:OPEN}} | ||
導言文字的第一段需要為讀者中立地、明易地、不要太過具體地定義條目的主題。透過提供一些情形或事實下,它應奠定主體文字會出現的內容;如果處理得宜,導言應提供時間與地點。另外導言也應為條目內容定下一個界限(例如:[[環境問題]]只是涉及對自然環境的人為影響)。 | 導言文字的第一段需要為讀者中立地、明易地、不要太過具體地定義條目的主題。透過提供一些情形或事實下,它應奠定主體文字會出現的內容;如果處理得宜,導言應提供時間與地點。另外導言也應為條目內容定下一個界限(例如:[[環境問題]]只是涉及對自然環境的人為影響)。 | ||
===第一句=== | ===第一句=== | ||
{{shortcut|MOS:FIRST|MOS:LEADSENTENCE|MOS:LEADCLUTTER}} | {{shortcut|MOS:第一句|MOS:FIRST|MOS:LEADSENTENCE|MOS:LEADCLUTTER}} | ||
{{Guideline section|=Style}} | |||
第一句應告訴非專業的讀者條目的主題是甚麼或誰,通常也需要介绍条目主题相关的时间或地点。应使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撰写。 | 第一句應告訴非專業的讀者條目的主題是甚麼或誰,通常也需要介绍条目主题相关的时间或地点。应使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撰写。 | ||
| 第76行: | 第83行: | ||
而不是: | 而不是: | ||
:本格式指引叫'''格式指南''',包括…… | :本格式指引叫'''格式指南''',包括…… | ||
}}。但如果条目标题只是描述性的(例如[[印度 | }}。但如果条目标题只是描述性的(例如[[印度—美國關係]]),标题就不需要逐字出现在导言中。 | ||
*與上述類似地,如果條目是一個列表,'''請勿'''把導言寫成「這是一個'''xxx列表'''……」或「這個'''xxx列表'''……」,一個更清晰和更多資料的簡介會比逐字地重複條目名稱來得更好。[[犹他州县级行政区列表]]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見下「{{linkSect|第一句的格式}}」) | *與上述類似地,如果條目是一個列表,'''請勿'''把導言寫成「這是一個'''xxx列表'''……」或「這個'''xxx列表'''……」,一個更清晰和更多資料的簡介會比逐字地重複條目名稱來得更好。[[犹他州县级行政区列表]]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見下「{{linkSect|第一句的格式}}」) | ||
*當條目名稱被用於第一句的主詞時,它可能以稍為不同的形式出現,以及它也許包含了變化式(包括同義詞){{efn|1=例如,在[[英國]]條目中: | *當條目名稱被用於第一句的主詞時,它可能以稍為不同的形式出現,以及它也許包含了變化式(包括同義詞){{efn|1=例如,在[[英國]]條目中: | ||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langx|en|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聯合王國'''({{lang|en|United Kingdom}}),一般通稱'''英國'''({{lang|en|Britain}}),是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部海岸的[[主权国家|主权]][[岛国]]。 | ||
}}。 | }}。 | ||
*如果條目名稱包有消歧義部份,那麼消歧義部份在文中須被移走{{efn|1=所以,[[白眼塘 (澳門)]]條目應該如下起首: | *如果條目名稱包有消歧義部份,那麼消歧義部份在文中須被移走{{efn|1=所以,[[白眼塘 (澳門)]]條目應該如下起首: | ||
| 第86行: | 第93行: | ||
:'''白眼塘 (澳門)''' 原是澳門北灣的一個避風塘…… | :'''白眼塘 (澳門)''' 原是澳門北灣的一個避風塘…… | ||
}}。 | }}。 | ||
*如果日期和/或地点有助于读者迅速确认他们是否找到了需要的条目,则应在第一句中包括这些内容。例如 | *如果日期和/或地点有助于读者迅速确认他们是否找到了需要的条目,则应在第一句中包括这些内容。例如在[[美西战争]]条目中,导言的第一句应写为: | ||
{{block indent|'''美西战争'''(1898年4月21日 | {{block indent|'''美西战争'''(1898年4月21日-8月13日)是一場[[美國]]與各獨立勢力共同對抗[[西班牙王国 (1874年—1931年)|西班牙王国]]的戰爭。}} | ||
*如果條目的主題是從屬於某個定義,那麼第一句應給出一個簡明的定義:如果可以的話,添加背景予不熟悉者閱讀。如果主題是一個[[专业術語]],那麼更要盡早地添加背景。{{efn|1=例如,與其這樣寫: | *如果條目的主題是從屬於某個定義,那麼第一句應給出一個簡明的定義:如果可以的話,添加背景予不熟悉者閱讀。如果主題是一個[[专业術語]],那麼更要盡早地添加背景。{{efn|1=例如,與其這樣寫: | ||
{{block indent|'''絕對值'''用來表示距離或數量的大小。……}} | {{block indent|'''絕對值'''用來表示距離或數量的大小。……}} | ||
| 第112行: | 第119行: | ||
===== 标题和别名的加粗 ===== | ===== 标题和别名的加粗 ===== | ||
{{Shortcut|MOS:BOLDALTNAMES|MOS:BOLDSYN}} | {{Shortcut|MOS:BOLDALTNAMES|MOS:BOLDSYN}} | ||
只有第一次出現的名稱和重要的別名需要加粗(其別名也應當[[WP:重定向|重定向]]到該條目): | |||
{{block indent|'''亞馬喇前地''',舊稱'''亞馬喇圓形地''',是[[澳門]][[南灣 (澳門)|南灣]]區的一個[[迴旋處]]。……}} | {{block indent|'''亞馬喇前地''',舊稱'''亞馬喇圓形地''',是[[澳門]][[南灣 (澳門)|南灣]]區的一個[[迴旋處]]。……}} | ||
| 第122行: | 第129行: | ||
===== 避免冗余 ===== | ===== 避免冗余 ===== | ||
{{shortcut|MOS:REDUNDANCY}} | {{shortcut|MOS:REDUNDANCY|MOS:REDUNDANT}} | ||
第一句 | 應盡可能縮減第一句的冗餘内容。条目的第一句應提供条目标题'''没有'''給出的資訊。如果是描述性的条目标题,該标题就不需要逐字出现在句子裡。例如: | ||
:《'''牛津英語字典'''》是一部全面的英語字典。 | |||
倒不如寫成這樣: | |||
:《'''牛津英語字典'''》是一部主要的英語字典。 | |||
兩者均有些冗餘,但第二例則比較好,因為這告訴了我們《牛津英語字典》是世界上最廣為認受的英語字典,而且當某個人本身認識「字典」是甚麼的話,他很有可能都會認定任何字典都是全面的,所以不需要告訴他這是「全面的字典」。 | |||
}}。如果条目的标题是描述性的,那么条目的标题不需要逐字地出现在句中。例如: | |||
{{block indent|[[File:Red x.svg|15px|link=]] '''巴基斯坦與伊拉克關係'''是[[巴基斯坦]]與[[伊拉克]]之間的關係。……}} | {{block indent|[[File:Red x.svg|15px|link=]] '''巴基斯坦與伊拉克關係'''是[[巴基斯坦]]與[[伊拉克]]之間的關係。……}} | ||
{{block indent|[[File:Yes check.svg|15px|link=]] [[巴基斯坦]]與[[伊拉克]]的外交關係始於1947年。……}} | {{block indent|[[File:Yes check.svg|15px|link=]] [[巴基斯坦]]與[[伊拉克]]的外交關係始於1947年。……}} | ||
“关系是关系”的说法对不 | “关系是关系”的说法,对不理解[[外交关系]]的含义的读者而言並不管用;第二個版本則合理地,把新資訊放在第一句裡面(即「外交關係始於1947年」的部份),而不是單純重複條目標題。 | ||
有時,第一句難免出現些許冗餘。比方說,[[牛津英語字典]]一定要在條目裡,以專有名詞的方式作稱;不能在第一句裡不稱其字典,而稱作其他東西。儘管如此,第一句一定要提供標題沒有的資訊;可行的話,試著換句話說看看。舉個例,與其這樣寫: | |||
{{block indent|[[File:Red x.svg|15px|link=]] 《'''牛津英語字典'''》是一部全面的英語字典。……}} | |||
倒不如寫成這樣: | |||
{{block indent|[[File:Yes check.svg|15px|link=]] 《'''牛津英語字典'''》是一部主要的英語字典。……}} | |||
兩者均有些冗餘,但第二例則告訴了我們《牛津英語字典》是世界上最廣為認受的英語字典,所以好得多;而且當某個人本身知道「字典」是什麼的話,他很有可能會認為所有字典都是全面的,所以不需要告訴他這是「全面的字典」。 | |||
===== 避免其他常见错误 ===== | ===== 避免其他常见错误 ===== | ||
{{shortcut|MOS:BOLDLINKAVOID|MOS:BOLDLINK}} | {{shortcut|MOS:BOLDLINKAVOID|MOS:BOLDLINK}} | ||
在導言首句被加粗的部份請不要加入內部連結{{efn|1=很多(但不是全部)的條目在第一句以粗體重複表示條目的標題,而自我連結也會自動以粗體表示,自我連結本身是不被鼓勵的,因為當頁面被移動到新名稱時會產生無用的連到重定向的循環連結。而在粗體部份文字加入連結也是不被鼓勵的,因為視覺效果已經不同了,會令到有些讀者錯過了被用於第一時間加粗的視覺提示作用。}}: | 在導言首句被加粗的部份請不要加入內部連結{{efn|1=很多(但不是全部)的條目在第一句以粗體重複表示條目的標題,而自我連結也會自動以粗體表示,自我連結本身是不被鼓勵的,因為當頁面被移動到新名稱時會產生無用的連到重定向的循環連結。而在粗體部份文字加入連結也是不被鼓勵的,因為視覺效果已經不同了,會令到有些讀者錯過了被用於第一時間加粗的視覺提示作用。}}: | ||
{{block indent|[[File:Red x.svg|15px|link=]] '''[[贝比·鲁斯]]奖'''({{ | {{block indent|[[File:Red x.svg|15px|link=]] '''[[贝比·鲁斯]]奖'''({{langx|en|Babe Ruth Award}})是颁发给在[[美國職棒大聯盟季後賽|季後賽]]中表现最杰出的球员的奖项。……}} | ||
{{block indent|[[File:Yes check.svg|15px|link=]] '''贝比·鲁斯奖'''({{ | {{block indent|[[File:Yes check.svg|15px|link=]] '''贝比·鲁斯奖'''({{langx|en|Babe Ruth Award}})是颁发给在[[美國職棒大聯盟季後賽|季後賽]]中表现最杰出的球员的奖项。该奖项为纪念“棒球之神”[[贝比·鲁斯]]而设立,于1949年首次颁发给[[世界大賽]]的MVP,即鲁斯去世后一年。……}} | ||
该规定的例外是,如果[[Wikipedia:格式手冊/消歧義頁#链接至主要条目|消歧义页存在主要条目]],主要条目的链接可进行加粗。 | 该规定的例外是,如果[[Wikipedia:格式手冊/消歧義頁#链接至主要条目|消歧义页存在主要条目]],主要条目的链接可进行加粗。 | ||
| 第155行: | 第163行: | ||
=====特定名字與標題===== | =====特定名字與標題===== | ||
假若條目主題一般要以斜體顯示(如:英文文藝作品名稱),那麼第一次出現時便要以粗斜體顯示。 | |||
{{block indent|'''''The Pawnbroker''''' 是一部由愛德華所寫的一部[[小說]]……}} | |||
{{anchor|NOBOLDQUOT}}{{shortcut|MOS:NOBOLDQUOT}} | {{anchor|NOBOLDQUOT}}{{shortcut|MOS:NOBOLDQUOT}} | ||
如果主題要以引號來括住,引號不用加粗,而只加粗主題文字。如: | 如果主題要以引號來括住,引號不用加粗,而只加粗主題文字。如: | ||
{{block indent|《'''道路交通法'''》是[[澳門]]在[[2005年]]為了修訂舊有交通法例中的相關條文而制定的[[法例]]……}} | {{block indent|《'''道路交通法'''》是[[澳門]]在[[2005年]]為了修訂舊有交通法例中的相關條文而制定的[[法例]]……}} | ||
假若條目主題一般要以斜體顯示(如:英文文藝作品名稱),那麼第一次出現時便要以粗斜體顯示。 | |||
=====外語名稱===== | |||
{{block indent|《'''''The Pawnbroker'''''》是一部由愛德華所寫的一部[[小說]]……}} | |||
{{shortcut|MOS:LEADLANG}} | |||
如果條目主題名稱是以非中文為較大關聯,那麼與其同義的外文名稱可以出現於導言裡,並通常被括號包住。舉例說,一篇講述關於非中文語言的地方條目會把該地的本土語言所用的名稱寫進去: | |||
===== 外語名稱 ===== | |||
{{block indent|'''切爾諾夫策州'''({{lang-uk|Чернівецька область}},''-{Chernivets’ka oblast’}-'')是烏克蘭西南部的一個州……}} | |||
{{shortcut|MOS:LEADLANG|MOS:首句外文|MOS:外语名称}} | |||
如果多於一個外語名稱需要展示,那麼在導言裡把它們放在獨立的句子,或者在主體正文增設一個諸如「名稱」的章稱,而不要寫在開首的句子裡。也不要把僅僅作為展示詞源的外文名稱寫進導言內。 | |||
通常来说,若条目标题词{{efn|本节“标题词”指第一个加粗的词或短语(偶尔也可能是句子),不一定和条目标题完全相同。}}为中文(或偶尔中外混杂)且对应外文{{efn|本章节所说的“外语/外文”指除中文以外的语言。}}符合建立[[WP:外文重定向|外文重定向]]的条件,那么建议将该外语名称在首句写出,并通常出现在标题词后的括号中;否则不建议标注外文名称。具体如下: | |||
#标题词有同义外文文本常常直接(不出现相应中文)在中文语境使用,通常为字母词和英语词 | |||
#标题词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作品名、公司名等)且译自外文或与外文有紧密联系,建议标注对应的外文,并注明语种{{efn|一些难以标注语种的专名(如“[[让·西贝柳斯]]”)可不标语种。}}。例如地名:<code>'''日托米爾州'''({{langx|uk|Житомирська область|Zhytomyrska oblast}})是烏克蘭北部的一個州……</code>{{efn|社群关于在首句标注原文名称拉丁化、标注英语名、标注多个外语名称的情况均有讨论,但未得出共识,具体见下: | |||
*若该外文文字不是拉丁字母,其对应的罗马化转写是否标注与如何标注——即直接标注在原文之后(如上“切爾諾夫策州”例)、在原文之后使用注脚、不标注在首句(仅在信息框标注)等——均无共识 | |||
*若该外语不是英语,且英语名在中文语境的出现率不明显低于原文名,社群对是否在首句同时标注英语名称没有共识 | |||
*若有多于一个外语名称需要标注(含上例情况),社群对是否均在首句标注及如何标注没有共识}} | |||
#*若标题词有别名且该别名亦出现外文名称,若不致混淆,语种名称可以省略 | |||
#标题词与使用某种外语的文化有明确联系,建议标注对应的外文,并注明语种 | |||
#*同上例注脚:是否额外标注罗马化名称、英语名称,如何处理多于一个外语名称的情况,暂无共识;语种名称不致混淆时可省略 | |||
#*若该外文文本仅是描述性的(多个单词的简单组合),例如“cinema of the United Kingdom”([[:英国电影]]),一般无需标注外语名称 | |||
#若标题词是专科术语(例如出现在[https://www.termonline.cn/ 术语在线]、[https://terms.naer.edu.tw/ 乐词网]等提供中英术语对照的网站,以及各类百科全书、专科辞典、专著、论文等),那么建议在标题词后标注对应英语,对译名不统一、不固定的术语而言尤为如此;除非该标题词相关领域的中文学术文献数远多于英语。由于学术研究通用英语,“英语”这一语种名称可以省略。极少数术语并非英语,则可视情况标注语种;对术语通用另一语言(如乐谱音乐术语通用意大利语)的相关内容是否以及如何标注语种有待达成共识 | |||
#若标题词为生物物种(或属名等分类单元名)、药品等,可标注生物学名、[[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等外文规范名、通用名,一般无需标注语种 | |||
#其他有必要标注外语名称的情况。标注者需在讨论页(或编辑摘要)解释标注理由 | |||
不要把仅仅用作展示词源的外文名称等相关内容写进首句。例如“[[:俄罗斯]]”一词译自蒙古语<ref>{{Cite encyclopaedia|author=黄河清|encyclopedia=近现代汉语辞源|location=上海|publisher=上海辞书出版社|year=2019|page=387|isbn=978-7-5326-5403-1}}</ref>,不要加注蒙古语名或介绍相关内容。{{efn|又如“[[:精神分裂症|-{zh-cn:精神分裂症;zh-hk:精神分裂症;zh-tw:思覺失調症;}-]]”的英语名称“schizophrenia”由希腊语词根“skhizein”和“phrēn”构成<ref name=新英汉>{{cite encyclopedia|author=J. Pearsall|author2=P. Hanks|author3=C. Soanes|translator=《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编辑出版委员会|encyclopedia=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year=2007|location=上海|publisher=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isbn=9787810802758}}</ref>,不要在首句介绍这一外文名称的词源;再如“[[:通用语]]”的术语“lingua franca”(英)来自意大利语<ref name=新英汉/>,不要在该外文词前写上“意大利语”语种或介绍该词词源。}} | |||
外语原文的大小写、单复数、重音或元音标注等均采用在该语言中一般行文时的格式,即不采用其在句首、标题等特殊位置时,或在词典中为特别标识發音等时使用的格式。无法确定或有争议时,可参考中文百科类工具书的惯例,或参考该外文词在中文可靠来源通常的标注方式。以下特别举例一些语言/文字系统的情况: | |||
*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等字母有大小写区别的语言,标注原文时,仅当其总是(例如在句中时,而非句首、标题等特殊位置)首字母大写时,才对首字母大写处理,否则首字母不应大写。专名短语每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小写,以及一些特别大小写格式的单词或词组亦参考句中情况确定。例如英语一般仅对专有名词或专名词根加词缀派生的词汇等首字母大写,而学术术语(由专名词根派生而来的除外)、普通名词等通常都不大写{{efn|除“{{lang|en|iPhone}}”这类特殊大小写格式外,英语维基百科的标题总是大写首字母,此外英语的句子开头单词也会大写首字母,中文维基百科标注英语原文时若采取复制英语维基百科原文的方式,需特别留意大小写问题。请务必确认欲标注的原文在句中是否亦总是首字母大写。其他使用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的语言维基百科同理。}};德语正词法则一般对所有名词均首字母大写;等等。 | |||
*对有单复数屈折变化的语言,除对应原文总是使用复数形式或需要使用复数语义等情况外,一般使用单数形式。 | |||
*俄語、乌克兰語、白羅斯語等使用西里尔字母的语言原文通常不应标注重音{{efn|俄语、烏克蘭語、白羅斯語维基百科等通常会在首句第一次出现标题词时为其标注重音,後文再出现标题词时(以及包括标题、信息框框头、正文所有其他词汇在内)均不再标注。中文维基百科编者标注該语言原文时需特别注意不要直接复制該語言之维基百科首句标注了重音的原文}}。 | |||
{{block indent|[[File:Red x.svg|15px|link=]] '''莫斯科'''({{lang-ru|Москва́ |Moskva}},{{IPA|ru|mɐsˈkva|pron|Ru-Moskva.ogg}})是俄羅斯首都以及最大都市……}} | |||
{{block indent|[[File:Yes check.svg|15px|link=]] '''莫斯科'''({{lang-ru|Москва|Moskva}},{{IPA|ru|mɐsˈkva|pron|Ru-Moskva.ogg}})是俄羅斯首都以及最大都市……}} | |||
*使用辅音音素文字的语言(以阿拉伯语为代表)词汇若原文行文时通常不标注静符、动符等元音注音符号(或辅音叠音符等其他符号),则中文维基百科标注原文时同样不标注这些符号{{efn|阿拉伯语维基百科的首句或信息框等处可能会和俄语维基百科类似地特别标注發音符号,英语维基百科在标注阿拉伯语原文时有时亦会特别标注静符、动符等注音符号。中文维基百科编者若通过复制阿拉伯语、英语等维基百科来标注阿拉伯语原文,需注意该问题。}}。罗马化形式则应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正常书写元音、标注长音符等。 | |||
除首句外的条目正文,以及[[WP:消歧义页|消歧义页]]标注外语名称的方式可参考首句格式手册的规定,在“提供必要信息”和“保持文本简洁、避免冗余”之间做出平衡。唯由编者自行翻译的专有名词必须标注外语原文(包括首句与其他部分。参见[[WP:原创译名]])。 | |||
不要用加粗中文不常用的外语名称,有些外语名称应该使用斜体,详见[[Wikipedia:格式手冊/文字格式]]。 | |||
=====發音===== | =====發音===== | ||
| 第189行: | 第217行: | ||
{{block indent|《'''革馬拉'''》是《[[塔木德]]》的一部份,主要的內容是在於解釋《密西拿》(Mishnah)中猶太口傳律法的意義。……}} | {{block indent|《'''革馬拉'''》是《[[塔木德]]》的一部份,主要的內容是在於解釋《密西拿》(Mishnah)中猶太口傳律法的意義。……}} | ||
無論如何,請不要加入不與條目主題之定義或 | 無論如何,請不要加入不與條目主題之定義或收录标准理由直接相關的連結。同理,不要連到日期,但對主題有特別意義者除外。 | ||
在導言粗體部份前後出現的連結,如果無定立關係的必要的話,則會轉移對條目主題的視線,是故應該不要進行連結,即使該等連結也許適合在內文的其他地方亦然;例如,一個人物的封號或職銜(諸如「博士」之類),常會在人物的名字前後出現,但「博士」之類的詞不應添加連結,因為這不是有前後關係的。無論如何,請不要為了衹是保留原本在粗體部份之前出現的連結,而拙劣地改寫句子。 | 在導言粗體部份前後出現的連結,如果無定立關係的必要的話,則會轉移對條目主題的視線,是故應該不要進行連結,即使該等連結也許適合在內文的其他地方亦然;例如,一個人物的封號或職銜(諸如「博士」之類),常會在人物的名字前後出現,但「博士」之類的詞不應添加連結,因為這不是有前後關係的。無論如何,請不要為了衹是保留原本在粗體部份之前出現的連結,而拙劣地改寫句子。 | ||
| 第212行: | 第240行: | ||
==別名== | ==別名== | ||
{{shortcut|WP:ALTNAME}} | {{shortcut|WP:ALTNAME}} | ||
{{Guideline section|=Style}} | |||
在維基系統的設計中,一個條目衹能被[[Wikipedia:命名常規|命為一個名稱]]。而當條目主題有不衹一個稱謂時,重要的別名也應當在條目裡有所表述,而這些表述通常在第一句或第一段內。這些別名可以是另類的串字組合、長寫或縮寫、歷史或過去的名稱、或在外語裡重要的名稱等。如果某一別名是跟主體內文內的某個部份有關,則還可以將其用於該內文裡,這比僅放在序言較為適合;例如一個現在叫[[亞馬喇前地]]的地方以前曾經叫做「銅馬廣場」,可寫在歷史背景的描述內。另外,編者需要在保持可讀性、與提升讀者最大地取得可用資料的意欲之間,取得平衡。 | |||
條目主題的重要[[别名]]應當在條目裡有所表述,常在第一句或第一段介紹,例如不同於條目標題的[[本名]]、[[Wikipedia:格式手冊/序言章節#生物|生物學名]]、[[化学式]],廣爲[[中文圈]]各地(所屬領域)常見的舊名、[[簡稱]]、[[化名]]、漢人[[表字]]等。 | |||
無足輕重的別名不應列於條目序言或第一段。 | |||
===非中文名稱=== | |||
雖然[[Wikipedia:命名常規]]建議使用中文,但某些情況下條目主題的外文名稱會在漢語來源中經常出現(如[[JavaScript]]),在此情況下,使用外文名稱也許會是適當的。 | |||
而作品、人物、地方等類各地不同[[譯名]]一般對於外地讀者不甚重要,亦非微不足道,應在其主條目中列明;諸如此類不輕不重的別名可列於[[Wikipedia:格式手册/信息框|資訊框]],一般不應以[[括号#用法與範例|括註]]、[[:Category:名稱輸入支援模板|名稱輸入支援模板]]或其他形式羅列在條目第一句正文,除非相應括註(整體)或表述公認短小精悍。 | |||
===第一句用法=== | |||
主題為地方、人物、文藝、科學原理和概念等條目時,在第一行中,條目名稱可以接着一或兩個別名,並以括號括住。以下是可用括弧包住名稱的例子,但這並不是強制性的,而應該反映共識: | |||
*'''過去的名稱'''(包括[[白話文]]未正式推行前所用的名稱)應該清楚地表示出來,比如:(舊稱:XXX) | |||
*也鼓勵括住'''切題的外語名稱''',比如條目主題人物並不以中文來寫自己的名字時。不同語言的名稱應以分號隔開,羅馬字拼音則以逗號隔開。 | |||
若有別名關涉條目部份文段,可於相應切題文段介紹,這比僅在序言提及較為適切;例如一個現名[[亞馬喇前地]]的地方舊稱「銅馬廣場」,可寫入歷史背景文段。別名若有許多,可列於資訊框,亦可置於一個名爲「名稱」之類的章節加以列述,進而從條目第一句中割捨不甚重要的別名或過長的名稱。 | |||
對於人名(特別是外語人名),如果其全寫是為人所知的話,是會以全寫來表示的,並且會把任何未被條目標題採用的名字和縮寫的名字都寫進導言裡,例如[[卡尔文·柯立芝]]條目將他的名字寫成「小约翰·卡尔文·柯立芝」。如果一個人物有廣為人知的、且被用作取代原名的暱稱,那麼該稱應以引號括住,並放於原名字部份的最後一字的後面,例如[[阿兰·柯比什利]]寫成'''卢埃林·查尔斯·“阿兰”·柯比士利'''。如果別名常被用於取代整個原有名稱,則應在原名後面以括號包住表示。另外如果合適的話,諸如「'''阿歷山大·佐治·林恩''',通稱'''阿歷士·林恩'''」的方式來表示也是可以接受的。另外也可以考慮將可能令到序言變得雜亂的外文名稱和舊有名稱放進註腳區裡。 | |||
總之,編者需要在「比重得宜、簡潔易讀」與「儘早提供重要資訊」之間,取得平衡。 | |||
===分節用法=== | |||
又或者,如果條目主題有許多個別名或又名,那麼這些別名可以搬到一個叫做「別名」、「又稱」或者「名稱由來」等諸如此類的章節中,並對之作出闡釋。當條目至少有三個別名,或者條目的又名中有值得注意的東西時,不妨使用這種做法。一旦建立了這類的章節或段落,那麼這些又名及其外文名稱則不應再放到序言首句中,但是由當地官方所給出而又廣泛應用於中文的名稱則除外。 | |||
===非中文別名=== | |||
本頁[[#外語名稱|「外語名稱」章節]]已列明建議(及不建議)在條目首句标注的各類外文名称。一般而言,不建議在條目首句标注的此等外文名称亦不甚重要,不建議在條目序言或第一段正文列出。 | |||
===第一句用例=== | |||
條目主題的重要別名可在條目第一句以[[括号#用法與範例|括註]]列出,或者在第一句或後文中直接表述。如何書寫應當遵照當今百科全書界慣例,反映社群共識,切合個案實際。第一句的範例如下: | |||
{{block indent|{{Tick}} '''水'''([[化学式]]:H<sub>2</sub>O)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在[[常温]]且无[[杂质]]中是无色<ref>但纯净的水会略带蓝色,详见:{{Cite journal |last1=Braun |first1=Charles L. |last2=Smirnov |first2=Sergei N. |year=1993 |title=Why Is Water Blue? |url=http://inside.mines.edu/fs_home/dwu/classes/CH353/study/Why%20is%20Water%20Blue.pdf |journal=[[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volume=70 |issue=8 |pages=612–614 |bibcode=1993JChEd..70..612B |doi=10.1021/ed070p612}}。</ref>无味不导电的透明[[液体]]。}} | |||
{{block indent|{{Tick}} 《'''-{zh-hk:星球大戰; zh-tw:星際大戰; zh-cn:星球大战;}-'''》({{langx|en|''Star Wars''}})是以[[史詩]][[太空歌劇]]為主題的美國[[跨媒體製作|跨媒體作品]]<ref>{{cite book |first=M. Keith |last=Booker |title=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Science Fiction Cinema |series=Historical dictionaries of literature and the arts |year=2020 |publisher=[[Rowman & Littlefield]] |isbn=978-1-5381-3010-0 |page=[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_C_YDwAAQBAJ&pg=PA390 390] }}</ref>,由[[乔治·卢卡斯|-{zh-cn:乔治·卢卡斯;zh-hk:佐治·魯卡斯;zh-tw:喬治·盧卡斯;}-]]主創。}} | |||
{{block indent|{{Tick}} '''威廉·莎士比亚'''({{langx|en|William Shakespeare}},{{bd|1564年|{{tooltip|4月26日|受洗日}}|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英国[[戲劇家]]与[[诗人]],公認爲[[英语文学史|英文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 | |||
([[MOS:首句外文|建議在條目首句标注的]])外文別名若非起首且不常用於中文文本,在第一句一般宜以[[括弧]]括住。 | |||
==小作品== | ==小作品== | ||
| 第256行: | 第290行: | ||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
'''成吉思汗'''({{mong|m=ᠴᠢᠩᠭᠢᠰ<br />ᠬᠠᠭᠠᠨ|Ppp=Činggis qaγan|k=Чингис хаан|n=成吉思·<sup>中</sup>合罕}}, | '''成吉思汗'''({{mong|m=ᠴᠢᠩᠭᠢᠰ<br />ᠬᠠᠭᠠᠨ|Ppp=Činggis qaγan|k=Чингис хаан|n=成吉思·<sup>中</sup>合罕}}, | ||
{{IPA | {{IPA|mn|{{IPA|tʃiŋɡɪs xaːŋ}}|IPA|GenghisKhan01.ogg}};{{bd|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catIdx=C成}})即'''元太祖''',又稱'''成吉思皇帝''','''成吉思可汗''',[[蒙古族|蒙古人]],[[蒙古帝国]]奠基者、政治家、军事统帅,[[皇帝]]([[蒙古帝国]][[大汗]])。[[名]]'''铁木真'''({{mong|m=ᠲᠡᠮᠦᠵᠢᠨ|n=帖木真|Ppp=Temüǰin|k=Тэмүжин}}),也有其他译法如'''忒没真'''。[[博爾濟吉特氏|孛儿只斤]][[氏族|氏]]({{Mong|m=ᠪᠣᠷᠵᠢᠭᠢᠨ|Ppp=Borǰigin|k=Боржигин}}),蒙古[[乞颜]](起延)部人。1206年春天—1227年8月25日在位,在位22年。1206年他登基时,诸王和群臣为他上蒙语[[尊号]]'''成吉思汗'''。 | ||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
這可以被縮簡為: | 這可以被縮簡為: | ||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
'''成吉思汗'''({{mong|m=ᠴᠢᠩᠭᠢᠰ<br />ᠬᠠᠭᠠᠨ}},{{IPA | '''成吉思汗'''({{mong|m=ᠴᠢᠩᠭᠢᠰ<br />ᠬᠠᠭᠠᠨ}},{{IPA|mn|{{IPA|tʃiŋɡɪs xaːŋ}}|IPA|GenghisKhan01.ogg}};{{bd|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catIdx=C成}})即'''元太祖''',又稱'''成吉思皇帝''','''成吉思可汗''',[[蒙古族|蒙古人]],[[蒙古帝国]]奠基者、政治家、军事统帅,[[皇帝]]([[蒙古帝国]][[大汗]])。[[名]]'''铁木真'''({{mong|m=ᠲᠡᠮᠦᠵᠢᠨ}}),蒙古[[乞颜]](起延)部人。1206年春天—1227年8月25日在位,在位22年。1206年他登基时,诸王和群臣为他上蒙语[[尊号]]'''成吉思汗'''。 | ||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
| 第274行: | 第308行: | ||
==與新聞式序言的比較== | ==與新聞式序言的比較== | ||
維基百科的序言不是以新聞風格來撰寫 | 維基百科的序言不是以[[新聞風格]]來撰寫:縱使兩者有相似的做法,不過兩者還是有些大不同的地方。兩者相同的地方有:把最重要的資訊放在第一位,並讓讀者衹需閱讀導言,就能明白文章主題。然而,以新聞風格撰寫的開頭,會把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實做濃縮摘要。這通常被稱為[[五何法]](5W):也就是何人(Who)、何事(What)、何時(When)、何地(Where)及為何(Why)。新聞式序言因而通常只有兩三句;相比之下,維基百科的條目的第一句,通常偏向定義、序言章節則更長、最後要提供更多資料以概括條目,而不僅僅介紹主題。 | ||
小報、八卦雜誌、廣播新聞的導言可能更偏向挑逗、故意隱去關鍵資料,以引誘讀者或觀眾閱讀或收看整個報道、甚至可能不在序言提及最重要的事實。在維基百科不能這麼做。 | |||
{| | {| | ||
|+ 新聞式與百科式序言 | |+以[[2024年韓國戒嚴]]為例比較新聞式與百科式序言 | ||
|- | |- | ||
!新聞式序言 | !新聞式序言 | ||
| 第283行: | 第319行: | ||
|- | |- | ||
|width="50%" valign="top"| | |width="50%" valign="top"| | ||
2024年12月3日韓國晚上,南韓總統尹錫悅於首爾龍山總統府宣布全國戒嚴,並聲稱他將剷除「無恥的親北韓反國勢力」。這是韓國自1987年實行民主轉型以來,首次宣布戒嚴。<br/><small>摘自《[[端傳媒]]》2024年12月03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41203-whatsnew-international-south-korea-martial-law 南韓總統尹錫悅宣布戒嚴,1987年民主化以來首次]」</small> | |||
海邊新街2號Z昨晨發生懷疑縱火案,釀成六屍七命多人受傷慘劇,三十多人無家可歸。<br><small>摘自《澳門日報》1990年1月24日</small> | |||
|width="50%" valign="top"|{{Transclude lead excerpt | 2024年韓國戒嚴 | paragraphs= 1 | errors= | more=no |keepSubsections=1 }} | |||
|width="50%" valign="top"|'''澳門爹美刁施拿地大馬路63號木樓大火'''(或稱'''海邊新街2號Z木樓大火''')發生於1990年1月23日凌晨雨夜,是一宗導致6屍7命和10人受傷的火災。 | |||
事件發生在[[澳門內港碼頭]]對面的一座木建樓房,於當日凌晨時份一名水警稽查人員看見上址二樓發生火警,遂按鈴知會樓房的住戶逃生。但木樓內的樓梯被火封,樓上住戶全部被困,此時剛有垃圾車經過現場,司機見狀便駛靠火場將二樓的住客救出,而部份三樓住客則逃往屋頂並爬過隔鄰樓房逃生。及後消防隊趕至,將三樓剩餘的被困人士救出,後來三樓也受波及,部份並燒至坍塌,消防花了一個多小時才將火撲滅。此後消防員在火場掘出六具焦屍(包括一名孕婦),並在瓦礫堆發現一名生還者。 | |||
其後[[澳門消防局|消防局]]認為火警有可疑,遂與警方調查事件,不過也未能查出有[[縱火]]成份,而起火原因至今仍然成謎,然而坊間對起火原因流傳着多種說法。 | |||
|} | |} | ||
小報刊、雜誌和廣播新聞的導言也許會在逗弄,因為它們可能故意地隱掉一些關鍵資料去引誘讀者或觀眾閱讀或收看整個報道,甚至可能會將最重要的事實從序言中掩埋。這種做法不應在維基百科上使用。 | |||
==清理== | ==清理== | ||
如果一個條目的序言章節需要清理,可在[[Wikipedia:模板消息/清理# | 如果一個條目的序言章節需要清理,可在[[Wikipedia:模板消息/清理#導言]]中尋找適合的模板去標示。不過,與其用這些模板去標示條目,這裡鼓勵編者親自動手去把序言章節改善。 | ||
==備註== | ==備註== | ||
{{notelist }} | {{notelist }} |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
==其他相關== | ==其他相關== | ||
*[[Help:章節]] | *[[Help:章節]] | ||
*[[Wikipedia:格式手冊/ | *[[Wikipedia:格式手冊/無障礙]] | ||
*{{linksect|Wikipedia:維基百科不是詞典|维基百科不是术语或俗语指南}} | *{{linksect|Wikipedia:維基百科不是詞典|维基百科不是术语或俗语指南}} | ||
*[[Wikipedia:更優秀條目寫作指南#導言]] | *[[Wikipedia:更優秀條目寫作指南#導言]] | ||
{{格式手冊}} | {{格式手冊}} | ||
{{維基百科方針與指引}} | |||
| 此页面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部份是中文维基百科指引,这些部份分别标有{{Guideline section}}。本页面中没有这样标记的部份就不是指引,僅為論述。 |
| 本頁簡而言之:序言應定義條目的主題和以適當的份量概括條目的主體。 |
| 格式手冊 |
|---|
| 灰字链接非正式指引,僅供參考 |
維基百科條目的序言章節(或稱導言章節、引子章節、簡介章節),是指出現在第一個章節之前的文字段落。序言章節在條目中主要有兩個作用:介紹條目的主題、概括條目的重點。百科序言章節的写法和新闻首段(英语:Lead paragraph)不一样。
許多讀者僅花費幾分鐘閱讀維基百科[1]。導言是大多數讀者進入條目後首先看到的部分,且往往是他們唯一會閱讀的部分[A]。導言應簡明扼要地概述主題要點,作為條目的引介,並引起讀者繼續閱讀的興趣,但不應以逗弄讀者的方式來暗示主文所含的內容,而應該以清晰、容易讀的格式呈現中立的觀點。
序言應該獨立地為條目的主題作出簡要概述。它應該定義條目的主題、交待背景、解釋條目為何值得注意,並概括和總結條目中最重要的地方(包括任何突出的議論)。[a]通常開頭幾句話就能反映出條目主題符合收录标准。與正文相同,序言內容也應根據可靠並已出版的來源撰寫,各部分的篇幅應大致等同於其在主題中的重要性。另外,除基本事實外,主體正文裡沒有出現的東西,即使是重要的資訊,都不應出現在序言裡。
導言部分應在適當情況下謹慎引用來源,但在實際撰寫中,導言通常很少出現具體引註,而將來源集中於正文中。
導言章節可以先含有這些可選用的元件,次序大致為:消歧義連結模板、維護性模板、信息框、特殊字符警告模板、圖片、右側導航模板,之後便是導言文字,以及在第一個章節出現前的目錄(僅適用於舊版皮肤)。下文將有更多解釋。
序言章節的結構:
{{條目消歧義}}{{清理}}{{Copy edit}{{Infobox|name=...}}{{Contains special characters}}[[File:圖像名稱.jpg|thumb|right|150px|圖像描述]]{{右側導航條}}'''條目名稱'''是……==第一章節==
導言必須符合可供查證、生者傳記和其他方針,Wikipedia:可供查證中規定:「所有引言以及任何被質疑或可能被質疑的內容都應使用內嵌引用來提供可靠、公開的來源。」對於在世人物的任何有爭議的語句則一定要每次列明來源,包括序言章節。
導言通常是比條目內容更為顯淺的概述,同樣需要符合可供查證等方針。序言章節一般會截取或複述條目內已經有列明來源的文段,相關文段可以避免重複列明來源,但複雜的、正在發生的或有爭議的內容可能應儘量列明來源。必要時編者可以在條目討論頁面、同行評審、互助客棧或其他討論頁面(包含評選)達成共識以决定序言章節是否列明來源。簡而言之,這裡不要求也不禁止在條目的序言章節列出來源,而需視不同狀況而定。
序言章節應簡要地概括條目最重要的地方,而導言就是該條目的精要版本。條目主題為何值得注意也應寫在序言裡(但請不要使用主觀的帶有吹捧性的用詞,諸如「譽為」、「贏得了」、「熱門」等)。比較條目其餘易讀的部份,這裡的導言甚至乎顯得更為重要,並應考慮透過序言章節為讀者營造全文閱讀的意欲,但請不要提示額外的東西而又不作解說。編者應避免在序言章節中撰寫長篇段落和說明得過於具體,特別是這些內容並非全個條目的中心。
一般來說,在導言中可以介紹常用的別名,但應避免加入特定的術語行話和字符;而數學方程和公式,如果難以吸引廣大讀者的話,也應避免使用。當遇到一些不通用的字眼,應該放置它們到條目的主體內文中,並簡要地作出定義和連繫;而條目主題則應放於讀者會熟悉的主體內文中。舉個例,與其說明某個鎮所在的經緯度,不如描述這個鎮是某個大城市的市郊。讀者不應該在首段中被掉至主題的中心,而應該在序言中感到輕鬆。
根據比重原則,導言所提供事物的相關要點,在根據可靠來源的情況下應當反映出其對於主體的相對重要性;這原則適用於條目的導言和主體內文,如果兩者所表達的要點出現不同,編者應當尋找解決兩者差異的辦法。另一方面,儘管不是每樣在導言的東西都要在主體內文有所表述,但如果意義重大的資訊寫了在導言章節後便不會再於條目餘下的部份出現的話,那麼這些資訊不應在導言中出現;這並不是說應把這類資訊從序言中抽起,而是說這類資訊在序言和主體正文中都應該要出現。不過,既定的事實諸如引文、生卒日期、學名、銜頭、案號等,則常例外地衹出現在導言中。
導言文字的第一段需要為讀者中立地、明易地、不要太過具體地定義條目的主題。透過提供一些情形或事實下,它應奠定主體文字會出現的內容;如果處理得宜,導言應提供時間與地點。另外導言也應為條目內容定下一個界限(例如:環境問題只是涉及對自然環境的人為影響)。
第一句應告訴非專業的讀者條目的主題是甚麼或誰,通常也需要介绍条目主题相关的时间或地点。应使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撰写。
尽量不要在第一句话中描述有关该主题的所有值得注意的信息,这样会使句子过长。相反,用第一句话来介绍主题,然后将相关信息分散到整个导言中。注意不要在第一句话中加入长长的括号来填入拼写、发音等,这样会使句子难以真正读懂;这些信息应该放在其他地方。
如果條目名称本身已是正式的或被廣泛接受的名稱,請在第一句话中以粗體顯示,並應盡量放得越前越好:
如果不行,把這個名稱自然地融入首句內:
只有第一次出現的名稱和重要的別名需要加粗(其別名也應當重定向到該條目):
常見的縮寫或簡稱也應加粗:
如果条目是关于一个主题的事件,且该主题没有主条目时,主题应该用粗体字。当这篇条目是重定向的目标时,这尤为重要:
應盡可能縮減第一句的冗餘内容。条目的第一句應提供条目标题没有給出的資訊。如果是描述性的条目标题,該标题就不需要逐字出现在句子裡。例如:
“关系是关系”的说法,对不理解外交关系的含义的读者而言並不管用;第二個版本則合理地,把新資訊放在第一句裡面(即「外交關係始於1947年」的部份),而不是單純重複條目標題。
有時,第一句難免出現些許冗餘。比方說,牛津英語字典一定要在條目裡,以專有名詞的方式作稱;不能在第一句裡不稱其字典,而稱作其他東西。儘管如此,第一句一定要提供標題沒有的資訊;可行的話,試著換句話說看看。舉個例,與其這樣寫:
倒不如寫成這樣:
兩者均有些冗餘,但第二例則告訴了我們《牛津英語字典》是世界上最廣為認受的英語字典,所以好得多;而且當某個人本身知道「字典」是什麼的話,他很有可能會認為所有字典都是全面的,所以不需要告訴他這是「全面的字典」。
在導言首句被加粗的部份請不要加入內部連結[h]:
该规定的例外是,如果消歧义页存在主要条目,主要条目的链接可进行加粗。
如果條目命名在首句難以自然地被使用,那請不要試着以重複變換遣詞的方法把命名塞進去。只需要用簡單的句子描述,避免冗餘:
在通例下,如果條目的标题(或其别名)沒有出現在首句,請不要加粗在首句出現的相關字詞:
如果主題要以引號來括住,引號不用加粗,而只加粗主題文字。如:
假若條目主題一般要以斜體顯示(如:英文文藝作品名稱),那麼第一次出現時便要以粗斜體顯示。
通常来说,若条目标题词[i]为中文(或偶尔中外混杂)且对应外文[j]符合建立外文重定向的条件,那么建议将该外语名称在首句写出,并通常出现在标题词后的括号中;否则不建议标注外文名称。具体如下:
日托米爾州(烏克蘭語:Житомирська область,羅馬化:Zhytomyrska oblast)是烏克蘭北部的一個州……[l]不要把仅仅用作展示词源的外文名称等相关内容写进首句。例如“俄罗斯”一词译自蒙古语[2],不要加注蒙古语名或介绍相关内容。[m]
外语原文的大小写、单复数、重音或元音标注等均采用在该语言中一般行文时的格式,即不采用其在句首、标题等特殊位置时,或在词典中为特别标识發音等时使用的格式。无法确定或有争议时,可参考中文百科类工具书的惯例,或参考该外文词在中文可靠来源通常的标注方式。以下特别举例一些语言/文字系统的情况:
除首句外的条目正文,以及消歧义页标注外语名称的方式可参考首句格式手册的规定,在“提供必要信息”和“保持文本简洁、避免冗余”之间做出平衡。唯由编者自行翻译的专有名词必须标注外语原文(包括首句与其他部分。参见WP:原创译名)。
如果條目名稱組合的發音十分特別或與平常有所不同,請在該名稱首次出現之後的括號內把該發音拼出,這些通常發生於外語(如瑪黛茶)、特定命名(如雷夫·范恩斯)、或不尋常的中文讀法(如媽閣廟)。請不要把中文語境都廣為人知的外地名稱的發音都寫進去(如法國、波蘭),也不要列出常見的中文用詞的發音,即使这些发音會讓初次接觸者覺得違反常理。如果條目名稱多於一個字,除非全部的字都是難讀的,否則請衹列出需要的部份發音(如氹仔的「氹」字)。對於那些特別發音可以在主體正文內有所闡釋。
起首的句子應該提供連結連到更廣或更基礎的主題,而那些主題是對當前條目的主題是重要的,又或者將連結融入於值得注意的內文裡。
例如,在一個關於建築物或地點的條目,其序言應該包含連到更廣的所屬地理位置的連結:
而在一個關於術語和行話的條目,第一句或首段應當正常地包含連到該領域所用的詞語:
在人物條目的第一段應連繫到該人物突出方面的主題。
當一個主題牽涉到另一個主題時,可按另一個主題的內容來營造有助讀者理解當前主題的背景。
無論如何,請不要加入不與條目主題之定義或收录标准理由直接相關的連結。同理,不要連到日期,但對主題有特別意義者除外。
在導言粗體部份前後出現的連結,如果無定立關係的必要的話,則會轉移對條目主題的視線,是故應該不要進行連結,即使該等連結也許適合在內文的其他地方亦然;例如,一個人物的封號或職銜(諸如「博士」之類),常會在人物的名字前後出現,但「博士」之類的詞不應添加連結,因為這不是有前後關係的。無論如何,請不要為了衹是保留原本在粗體部份之前出現的連結,而拙劣地改寫句子。
當一個常用的名字作為條目的命名時,序言首句中加粗的常用名字後面會跟着括號,而括號包含着未加粗的斜體的科學名稱。別名應被提及並在適當的字句中列明可靠來源,如果某個名稱常用的話則賦以加粗,而較少用的則放在條目的其它地方(此時請按個別情況決定加粗與否)。這裡無必要將非中文的常用名稱也寫進去,除非那些也在中文語境下常用(例如個別中文地區直接以外文表示的名字);如果那些要寫進去的話,請以斜體表示。
但當條目命名用上了科學名字,則應先把科學名字表示,然後才介紹常用的名稱,並且對它們加粗。
有一些情況,在首段出現的條目主題的定義可能不足以全面地規限條目的範圍,此時就有需要去分辨範圍外的材料,舉例說:發燒條目提示了因中暑而出現的高熱並非該條目要探討的範圍。此類解釋也許最好放在序言的末尾,以免雜亂和與首段混淆。這些在序言中的資料和元材料(自行表述的材料)一般也不會出現於主體正文之中。
當撰寫一篇生者傳記的序言章節時,不應把備受關注的資料掩埋:經常地、細心地留意可靠來源,並確定序言能正確地反映整篇條目,也請客觀地描寫,並讓事實自己說話。
最近發生的、廣為人知的、並會影響條目主題的事情,不管它是否好議論的,都應以歷史的觀點來描寫。最近發生的事情不一定就是最引人關注的事情:新的資訊應當小心地與舊有的保持平衡,正如Wikipedia:中立的觀點#平衡那般。當條目的主題人物逝世,導言不需要重新撰寫,除非他的死因受到注目,否則用一句句子就已足夠描述他的逝世。
條目主題的重要别名應當在條目裡有所表述,常在第一句或第一段介紹,例如不同於條目標題的本名、生物學名、化学式,廣爲中文圈各地(所屬領域)常見的舊名、簡稱、化名、漢人表字等。
無足輕重的別名不應列於條目序言或第一段。
而作品、人物、地方等類各地不同譯名一般對於外地讀者不甚重要,亦非微不足道,應在其主條目中列明;諸如此類不輕不重的別名可列於資訊框,一般不應以括註、名稱輸入支援模板或其他形式羅列在條目第一句正文,除非相應括註(整體)或表述公認短小精悍。
若有別名關涉條目部份文段,可於相應切題文段介紹,這比僅在序言提及較為適切;例如一個現名亞馬喇前地的地方舊稱「銅馬廣場」,可寫入歷史背景文段。別名若有許多,可列於資訊框,亦可置於一個名爲「名稱」之類的章節加以列述,進而從條目第一句中割捨不甚重要的別名或過長的名稱。
總之,編者需要在「比重得宜、簡潔易讀」與「儘早提供重要資訊」之間,取得平衡。
本頁「外語名稱」章節已列明建議(及不建議)在條目首句标注的各類外文名称。一般而言,不建議在條目首句标注的此等外文名称亦不甚重要,不建議在條目序言或第一段正文列出。
條目主題的重要別名可在條目第一句以括註列出,或者在第一句或後文中直接表述。如何書寫應當遵照當今百科全書界慣例,反映社群共識,切合個案實際。第一句的範例如下:
(建議在條目首句标注的)外文別名若非起首且不常用於中文文本,在第一句一般宜以括弧括住。
如果條目是一篇小作品,序言可能沒有必要。維基百科鼓勵擴充小作品,但如果可靠來源不足,擴充或許是不可能的。不過一旦條目已擴充滿足(一般約四至五百字),那麼編者應考慮加設序言章節。
序言章節的約莫長度視乎條目的總長度而定,在一般情況下(但也不是絕對),導言應不多於四個段落。讀者會期望序言的長度應該要短而完整有用,以成為條目主題的精要。一個太短的的導言也會令到讀者感到不滿,而太長也會讓讀者感到卻步、難以閱讀、甚至在閱讀中途失去繼續下去的興趣。以下建議可能有用:
| 條目長度 | 序言長度 |
|---|---|
| 少於15,000位元組 | 一至兩段 |
| 15,000至30,000位元組 | 兩至三段 |
| 多於30,000位元組 | 三至四段 |
Wikipedia:摘要格式裡說明了序言章節如何在條目以外的章節中反映或擴充自身,而新聞格式則討論了新聞應如何撰寫序言。
序言章節有時會因為括弧內的資訊量(有時已到了不合理的地步)而變得雜亂無章,這應當有所刪減。舉個例:
成吉思汗(蒙古语:ᠴᠢᠩᠭᠢᠰ
ᠬᠠᠭᠠᠨ,鲍培转写:Činggis qaγan,秘史记音:成吉思·中合罕,西里尔字母:Чингис хаан,國際音標:[tʃiŋɡɪsxaːŋ]ⓘ;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即元太祖,又稱成吉思皇帝,成吉思可汗,蒙古人,蒙古帝国奠基者、政治家、军事统帅,皇帝(蒙古帝国大汗)。名铁木真(蒙古语:ᠲᠡᠮᠦᠵᠢᠨ,鲍培转写:Temüǰin,秘史记音:帖木真,西里尔字母:Тэмүжин),也有其他译法如忒没真。孛儿只斤氏(蒙古语:ᠪᠣᠷᠵᠢᠭᠢᠨ,鲍培转写:Borǰigin,西里尔字母:Боржигин),蒙古乞颜(起延)部人。1206年春天—1227年8月25日在位,在位22年。1206年他登基时,诸王和群臣为他上蒙语尊号成吉思汗。
這可以被縮簡為:
成吉思汗(蒙古语:ᠴᠢᠩᠭᠢᠰ
ᠬᠠᠭᠠᠨ,國際音標:[tʃiŋɡɪsxaːŋ]ⓘ;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即元太祖,又稱成吉思皇帝,成吉思可汗,蒙古人,蒙古帝国奠基者、政治家、军事统帅,皇帝(蒙古帝国大汗)。名铁木真(蒙古语:ᠲᠡᠮᠦᠵᠢᠨ),蒙古乞颜(起延)部人。1206年春天—1227年8月25日在位,在位22年。1206年他登基时,诸王和群臣为他上蒙语尊号成吉思汗。
一些括號內的材料也許有夠重要而值得在首段裡出現,但是大部份還是可以移到註腳或主體正文內。如果欲移到註腳裡的材料本身含有參考資料時,此時註腳可以分開成備註和參考資料兩節,另見Help:腳註#把腳註分組。
在系統原生的配置中本來是沒有編輯序言章節的鏈結,不過目前已開發了小工具(即偏好設定→小工具→预在页面的序言章节右侧添加[ 编辑 ]链接,用于编辑首段)來加設編輯序言的連結,並已對全站預設啟用;一般情況下,在頁面標題欄的右側會出現一個[編輯]鏈結,按下後便可以編輯序言章節。
另外您還可以在偏好設定→編輯中,啟用「允許右擊標題編輯段落 (需要JavaScript)」,這樣便可以右擊頁面標題欄,並在彈出的選單中選擇編輯序言章節。
不過,如果用戶自行停用以上所有功能時,則還可以任意點擊一個章節的[編輯]連結,然後在網址列中把「 §ion=n 」改為「 §ion=0 」。當然也可以按頁頂的「編輯本頁」去編輯序言章節,不過這樣實際上是編輯全個條目,會提高發生編輯衝突的風險,而且一些瀏覽器未必能夠處理得到太長條目的編輯。
維基百科的序言不是以新聞風格來撰寫:縱使兩者有相似的做法,不過兩者還是有些大不同的地方。兩者相同的地方有:把最重要的資訊放在第一位,並讓讀者衹需閱讀導言,就能明白文章主題。然而,以新聞風格撰寫的開頭,會把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實做濃縮摘要。這通常被稱為五何法(5W):也就是何人(Who)、何事(What)、何時(When)、何地(Where)及為何(Why)。新聞式序言因而通常只有兩三句;相比之下,維基百科的條目的第一句,通常偏向定義、序言章節則更長、最後要提供更多資料以概括條目,而不僅僅介紹主題。
小報、八卦雜誌、廣播新聞的導言可能更偏向挑逗、故意隱去關鍵資料,以引誘讀者或觀眾閱讀或收看整個報道、甚至可能不在序言提及最重要的事實。在維基百科不能這麼做。
| 新聞式序言 | 百科式序言 |
|---|---|
2024年12月3日韓國晚上,南韓總統尹錫悅於首爾龍山總統府宣布全國戒嚴,並聲稱他將剷除「無恥的親北韓反國勢力」。這是韓國自1987年實行民主轉型以來,首次宣布戒嚴。 | 2024年12月3日22時許,時任韓國總統尹锡悦在首尔发表紧急电视谈话,表示以共同民主黨为首的国会反对党為「親北韓勢力」並透過「反國家活動」癱瘓政府,據此宣布全國戒嚴。此次戒嚴因發生於12月3日,也被稱為一二·三紧急戒严事态(韩语:12.3 사태/12.3事態)或“12·3”紧急戒严(韩语:12.3 비상계엄/12.3 非常戒嚴?)。本次戒嚴為自1980年全斗焕发动5·17政變,建立第五共和國军事独裁以来,韓國首次宣布戒嚴。戒严令生效后,当局在国会议事堂部署军队,阻止國會议员进入,并与示威者发生冲突。军队甚至一度进入大楼内,试图逮捕议员。 |
如果一個條目的序言章節需要清理,可在Wikipedia:模板消息/清理#導言中尋找適合的模板去標示。不過,與其用這些模板去標示條目,這裡鼓勵編者親自動手去把序言章節改善。
倒不如這樣: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upper-alpha">标签或{{efn-ua}}模板,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upper-alpha" />标签或{{notelist-ua}}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