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称为中华、华夏、九州,因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中国位于正中,故而得名。中國長期是個獨立的文明世界的中心,中華文化的傳播,對周邊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流域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炎黄时代是华夏民族的初步形成时期,经过尧、舜、禹和夏、商、周等时期的发展,华夏文化日臻成熟。夏以前傳説中的三皇五帝時代历年不下于數千年。相傳伏羲做八卦,黄帝時代仓颉造文字;近代考古發現了3600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陶文、約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華夏民族文化隨着中原的對外交融和擴張,影響範圍逐漸擴大。中国在约公元前5世纪逐步进入封建社会,西周王朝的封建及宗法等制度,奠定中國政制和文化發展之基礎。公元前3世纪成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權帝制國家。自秦朝以來一直是東亞甚至是世界最強的國家,並在漢、唐兩代達到巔峰,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文化及貿易中心。中國是以漢民族爲主体民族的國家,长期以来,中国的中央政府建立者绝大多都是汉人,不过在历史上的几个时期,在中国的土地上也曾经存在着其他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尤其是在元朝和清朝兩朝,蒙古族和满族代替汉族成为全中国的统治者。中国古代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及火药為首的琳琅满目眾多的發明对世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贡献,并拥有先进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优厚。

天津租界是1860年至1945年期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奥匈帝国和比利时等国通过签订条约和协议在中國天津老城东南方向海河两岸相继设立的租借地,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同时,天津也是中国最早收回租界的城市之一。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对日战争胜利后,正式收回天津的最后两个租界——英租界和法租界,标志着天津租界历史的结束,而天津英租界是九国租界中存在时间最长的租界——长达85年。天津租界开辟之后,租界的建设对天津的城市建设起到了促进和示范的作用,西方文化对天津各个方面的影响不断渗透。天津租界中具有各国风格样式的建筑在中国接收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留,使得天津老城部分区域至今依旧保留着百年前的风格。
《伯遠帖》,為晉朝書法家王珣的墨寶,全文五行四十七字以行書寫成,清高宗將此帖與王獻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合稱三希,一起放在養心殿的「三希堂」中。《伯远帖》,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與西晉陸機平復帖為現今兩件晉人僅存書法。图为王珣《伯远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名武曌,亦作“武瞾”'丶“武照”,本名不详,并州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掌握君权而因此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唐高宗时本为昭仪,後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丶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後,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705年崩于洛阳上阳宫仙居殿。武则天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丶寿命第二长的皇帝(终年82岁)。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位或說第四位(次於美國)。秦嶺-淮河構成的連線為中國南方與北方的地理與氣候的分界線,但人們習慣上以長江作為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
中國疆域東西跨越60多度、5個時區,約5200公里;南北跨越近50度,約5500公里。從南到北瀕臨的海洋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島嶼約有5000多個,絕大部分分佈在長江口以南的海域;最大島為海南島(若包括台灣則為台灣島);最大的群島為舟山群島;遼東半島為最大的半島,其次為山東半島;渤海為中國的內海;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公里。中國共計33個一級行政區(若包括台灣則為34個)。
中國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和沙漠等各類地形,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分佈,自西而東,逐級下降;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地和高原多集中於西部地區。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天山、昆侖山、陰山、秦嶺等山脈,喜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米,為世界第一高峰,位於吐魯番盆地艾丁湖海拔-155米為最低點。中國的四大高原分別為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青藏高原為最大的高原;四大盆地分別為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和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為最大的盆地;三大平原分別為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北平原為最大的平原。荒漠主要分佈於西部地區,塔克拉瑪幹沙漠為中國面積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動沙漠。
由於疆域的寬廣和地理的大跨度,幾乎囊刮了所有地形,河流、湖泊眾多,但主要屬於太平洋海洋水系,決定了水流向東的基本走向;其次為西南部部分區域屬於印度洋水系,西部部分地區存在內陸獨立水系;西北部幾條河流屬於北冰洋水系。長江為中國第一大、世界第三大河流,黃河和珠江分別為中國第二和第三大河流。五大淡水湖泊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和巢湖均分佈于長江流域;青海湖為面積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鹹水湖。
| 季節 (北溫帶 為準) | 公曆 月份 | 太陽位於 黃經角度 | 廿四節氣 | 格里曆日期 交節(±1日) | 月支 | 黄道十二宫 |
|---|---|---|---|---|---|---|
| 春季 | 2月 | 315° | 立春 | 2月4日 | 寅 | 水瓶宮 |
| 330° | 雨水 | 2月19日 | 雙魚宮 | |||
| 3月 | 345° | 驚蟄 | 3月6日 | 卯 | ||
| 0° | 春分 | 3月21日 | 牡羊宮 | |||
| 4月 | 15° | 清明 | 4月5日 | 辰 | ||
| 30° | 穀雨 | 4月20日 | 金牛宮 | |||
| 夏季 | 5月 | 45° | 立夏 | 5月6日 | 巳 | |
| 60° | 小滿 | 5月21日 | 雙子宮 | |||
| 6月 | 75° | 芒種 | 6月6日 | 午 | ||
| 90° | 夏至 | 6月21日 | 巨蟹宮 | |||
| 7月 | 105° | 小暑 | 7月7日 | 未 | ||
| 120° | 大暑 | 7月23日 | 獅子宮 | |||
| 秋季 | 8月 | 135° | 立秋 | 8月8日 | 申 | |
| 150° | 處暑 | 8月23日 | 處女宮 | |||
| 9月 | 165° | 白露 | 9月8日 | 酉 | ||
| 180° | 秋分 | 9月23日 | 天秤宮 | |||
| 10月 | 195° | 寒露 | 10月8日 | 戌 | ||
| 210° | 霜降 | 10月23日 | 天蝎宮 | |||
| 冬季 | 11月 | 225° | 立冬 | 11月7日 | 亥 | |
| 240° | 小雪 | 11月22日 | 射手宮 | |||
| 12月 | 255° | 大雪 | 12月7日 | 子 | ||
| 270° | 冬至 | 12月22日 | 摩羯宮 | |||
| 1月 | 285° | 小寒 | 1月6日 | 丑 | ||
| 300° | 大寒 | 1月20日 | 水瓶宮 |
杨 是现时中国第六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6。在做自我介绍时,通常会将“杨”称作“木易杨”;但实际上“杨”字的右边并非“易”,而是“昜”(音同阳)。姓氏源流: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 。周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邑(山西翼城)。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二、为五胡十六国时氐族姓氏,据《晋书》云;氐有杨氏,世居仇池(甘肃仇池山)。三、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四、出自“扬”氏,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
十三經(參見“五經”、「六經」):周易 |書經 |詩經 |周禮 |儀禮 |禮記 |左傳(附《春秋》) |公羊傳 |穀梁傳 |孝經 |論語 |爾雅 |孟子
二十四史: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隋书 |南史 |北史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 附:新元史 |清史稿
孔子|荀子 |老子 |莊子 |列子 |淮南子 |墨子 |韓非子 |孫子 |黄帝内经
小说:红楼梦 |金瓶梅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西游记 |老残游记 |聊斋志异 |镜花缘 |隋唐演义 |封神演义 |官场现形记 |孽海花 |三侠五义 |三言二拍 |东周列国志 |儒林外史
道教 | 其他中国本土宗教 佛教 |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