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9年9月11日日食 | |
|---|---|
| 日食類型 | |
| 性質 | 日環食 |
| 伽瑪 | 0.2201 |
| 食分 | 0.9690 |
| 食甚(定義) | |
| 持續時間 | 3分11.1秒 |
| 位置 | 墨西哥克拉里翁島以南約310公里的太平洋 |
| 坐標 | 15°35.6′N114°7.9′W / 15.5933°N 114.1317°W /15.5933; -114.1317 |
| 日食帶寬度 | 113.7公里 |
| 時間(UTC) | |
| 食甚 | 19:58:18.8 |
| 參考 | |
| 沙羅周期 | 134(71次中的第41次) |
這次日食已經結束(更新) | |
1969年9月11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69年9月11日(東半球為9月12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1]此次日環食經過了秘鲁、玻利維亞、巴西的很小一角,日偏食則覆蓋了美洲的大部分及周邊部分地區。[2]
太平洋北部、阿留申群島以南約1100公里處的洋面在9月12日日出時最先看到日環食,月球偽本影隨即向東跨過國際日期變更線,逐漸轉向東南移動,經過很長的洋面後在墨西哥克拉里翁島以南約310公里處達到最大食分。此後偽本影繼續向東南移動,掠過距法国海外領土克利珀頓島很近的洋面,該島距環食帶北緣最近處僅約5.4公里。偽本影在秘鲁利馬大區和伊卡大區交界處海岸首次接觸陸地,穿過秘鲁和玻利維亞後,在9月11日日落時分結束於玻利維亞聖克魯斯省與巴西马托格罗索州交界處。陸地上看到的日環食均在9月11日。
偽本影經過的陸地依次包括:
除了上述狹窄的環食帶內能看到日環食之外,月球半影覆蓋範圍內都能看到日偏食,包括美国阿拉斯加州、加拿大西南半部、美国本土除東北部外的大部、中美洲、南美洲除巴西東部和巴塔哥尼亞南部外的大部、密克羅尼西亞島群東北部、玻里尼西亞島群北部、苏联東北部(今屬俄罗斯)。其中大部分位於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在9月11日看到日食,剩下的部分在9月12日看到日食。[2][5]
月球交替位於相對的月球交點時,以半個交點年(食年),即約177天又4小時間隔出現下列日食。
| 升交點 | 降交點 | |||||
|---|---|---|---|---|---|---|
| 沙羅週期 | 地圖 | 沙羅週期 | 地圖 | |||
| 119 | 1968年3月28日 偏食(南) | 124 | 1968年9月22日 全食 | |||
| 129 | 1969年3月18日 環食 | 134 | 1969年9月11日 環食 | |||
| 139 | 1970年3月7日 全食 | 144 | 1970年8月31日 環食 | |||
| 149 | 1971年2月25日 偏食(北) | 154 | 1971年8月20日 偏食(南) | |||
| 1971年7月22日的日偏食屬於下一組交點年系列。 | ||||||
沙羅週期長度為18年11天。本次日食屬於沙羅週期134,共包含71次日食,依次為1248年6月22日至1410年9月28日的10次日偏食、1428年10月9日至1554年12月24日的8次日全食、1573年1月3日至1843年6月27日的16次全環食(亦稱混合食)、1861年7月8日至2384年5月21日的30次日環食、2402年6月1日至2510年8月6日的7次日偏食,總共歷時1262.11年。其中最長的全食發生於1428年10月9日,共持續了1分30秒。[6]
下表列舉了1901年至2100年間發生的屬於該周期的日食,是第38至48次:
| 38 | 39 | 40 |
|---|---|---|
1915年8月10日 | 1933年8月21日 | 1951年9月1日 |
| 41 | 42 | 43 |
1969年9月11日 | 1987年9月23日 | 2005年10月3日 |
| 44 | 45 | 46 |
2023年10月14日 | 2041年10月25日 | 2059年11月5日 |
| 47 | 48 | |
2077年11月15日 | 2095年11月27日 |
| 日食 | ||
|---|---|---|
| 上一次日食: 1969年3月18日日食 (日環食) | 1969年9月11日日食 (日環食) | 下一次日食: 1970年3月7日日食 (日全食) |
| 上一次日環食: 1969年3月18日日食 | 下一次日環食: 1970年8月31日日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