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邦琰 |
|---|
| 大明江西布政使司右參政 |
| 籍貫 | 廣東廣州府從化縣 |
|---|
| 字號 | 字君華 |
|---|
| 出生 |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七月二十七日
|
|---|
| 逝世 | 萬曆二十年(1592年)壬辰
|
|---|
| 配偶 | 娶陳氏 |
|---|
| 親屬 | (祖父)黎貫 (父)黎民表,母梁氏 (叔父)黎民衷 |
|---|
| 出身 |
|---|
|
黎邦琰(1542年—1588年),字君華,號泉山,廣東廣州府從化縣水東韶洞人,明朝政治人物。
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廣東鄉試第二十三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會試第二百三名,三甲第三十七名進士[1]。授江西临川县知县,萬曆元年(1273年)本省同考。母丧丁忧回乡,守孝期满,萬曆五年(1577年)补定陶县。八年徵為吏部稽勳司主事。为侍郎王篆所忌,不久以父老为由辞官,归乡行至江西,其父已卒。守孝期满,补验封司郎中。万历十六年(1588年)升江西右参政,分守南昌、饒州、九江三道,剿“黄梅贼”。提调戊子科江西鄉試,劳累致疾,十九年考察调用,次年致仕辞官回乡,当年病卒。[2]
有《旅中稿》、《南秀堂稿》、《洞石稿》、《陳岩野集》、《广东文献》四集、《粤东诗海》、《粤台徵雅录》等。
曾祖黎元昌,封監察御史;祖父黎貫,監察御史 贈尚寶司少卿;父黎民表,戶部員外郎,「南園後五子」之一;母梁氏。叔父黎民衷。
- ^《隆慶五年辛未科進士登科錄》:軍籍,治《詩經》,年三十歲中式隆慶五年辛未科第三甲第三十七名進士。七月二十七日生,行一,曾祖黎元昌,封監察御史;祖黎貫,監察御史 贈尚寶司少卿;父黎民表,戶部員外郎;母梁氏。具慶下。妻陳氏,弟邦玖;邦理;邦瓛;邦球;邦璐;邦璘;邦瑱;邦珙;邦瑴。由縣學附學生中式廣東鄉試第二十三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二百三名。
- ^《從化縣志》:黎邦琰,字君華,民表長子。幼頴敏,應對如響。司空陳紹儒一見異之,妻以女。十五補諸生,領嘉靖辛酉鄉薦,登隆慶辛未進士,授臨川縣令。縣號煩劇,多猾胥,琰一意節省以寬民力,賦稅爲定例刋布之,猾胥無所染指,百姓稱便。癸酉,同考試,所得士多取上第。時花園積寇,肆掠為患,當路檄討之。琰計出不意,一夕親率士衆搗其巢穴,擒黠者數十人,餘黨悉平。撫按上其功,有白金文綺之賜,仍命大司馬紀錄。會母喪歸,服闋補定陶令。捐俸葺學宮、修縣志,釐奸剔蠧,才能益著。不期月,以循良第一徵入爲吏部稽勳司主事,小民樹碑紀德。在銓衡,甄別咸當。值侍郎王篆選事,琰執正不阿,遂為所忌。因念父老居家,即上疎養病歸。行至江西,聞訃。迨起服,補封司郎中,尋擢江西右參政,分守南饒、九江、三道,所部故吏稱聚寇江上,頻破秦將地也。琰至,乃益治水陸兵,分扼要害。適黄梅巨寇流刼江上,留京震動,乃移鎭湖口,發境內勁卒禦之,紀律嚴肅。寇聞之,相戒曰:“是臨川神君擒剿花園者也。”遂解散。戊子,提調棘圍,以視事焦勞得疾,遂致仕歸,數月卒。所著有《旅中稿》《南秀堂稿》。
- 清雍正《從化縣新志·卷三》
- 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
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廣東鄉試榜 |
|---|
中式舉人 75名 | |
|---|
|
隆慶五年(1571年)辛未科殿試金榜 |
|---|
第一甲 賜進士及第 共3名 | |
|---|
第二甲 賜進士出身 共77名 | |
|---|
第三甲 賜同進士出身 共316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