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遵憲 | |
|---|---|
| 大清湖南按察使 | |
| 籍貫 | 廣東嘉應州(现广东梅州) |
| 出生 |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三月廿四 (1848-04-27)1848年4月27日 大清廣東省嘉應州 |
| 逝世 | 光緒三十一年乙巳二月廿三 1905年3月28日(1905-03-28)(56歲) 大清廣東省嘉應州 |
| 出身 | |
| |
黃遵憲(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1]),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生於大清廣東省嘉應州(现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晚清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1868年詩作一句「我手写我口」聞名。
黃遵憲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4月27日生於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梅江区金山街道下市角),四歲讀書,十歲學詩。
光绪二年(1876年)中舉人。
光绪三年(1877年)隨何如璋東渡出使日本,任駐東京中國公使館參贊[2]。在任期间,积极就琉球问题同日本交涉。后又前往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任外交官。駐外期間,他留心觀察所在國的事物,認為中國要革新自強,必須傚法日本維新。撰寫《日本國志》,全書共四十卷,五十餘萬字,詳細論述日本變革的經過及其得失,借以提出中國改革的主張。
光绪七年(1881年),黃遵憲的《朝鲜策略》提议朝鲜与中國、日本、美国联手对付帝俄,为朝鮮閔妃集团所赞同,儒生們反對而掀起“辛巳斥邪”。興宣大院君党羽安骥泳等图谋政变,拥立興宣大院君的庶长子完恩君李载先(朝鲜语:이재선),后因人告密而失败,安骥泳等人被凌遲,李载先被賜死。
光绪八年(1882年)春,調任駐美国舊金山總領事。當時美國借故逮捕大批華僑入獄,黃遵憲到監獄探望華僑,叫隨從丈量監獄。美官員無詞以對,只得釋放華僑。1894年回国。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出任湖南按察使,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宣传维新变法。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被任命为出使日本大臣。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清政府列为“从严惩办”的维新乱党,但由于外国驻华公使等干预,清政府允许黄遵宪辞职还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3月28日,病逝於故乡,終年五十八歲。

黃遵憲是“詩界革命”的主將,是嘉應州的一代詩宗。他曾輯錄了客家民歌9首,收入《人境廬詩草》之中,大大地提高了客家歌謠的社會地位。梁啟超說:“近世詩人,能鎔鑄新思想入舊風格者,當推黃公度”;“公度之詩,獨闢境界,卓然自立於二十世紀詩界中,群推為大家”[3]。
他在《人境廬詩草》中描述客家山歌:「瑤峒月夜,男女隔嶺唱和,興往情來,餘音裊娜,猶存歌仙之遺風,一字千回百折,哀厲而長,稱山歌。」
黄遵宪曾于1882年(光绪八年)至1885年出任清政府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他亲眼目睹了1884年美国总统選舉,但是这并没有启迪他思想革新,反而使他愈加保守。黄遵宪作诗《纪事》[4]记载了美国总统大选的情况和感触,得出了“共和政体万不能施行于今日之吾国”的结论。[4]
[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