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四經 | |
|---|---|
| 全名:《黃帝四經》 | |
《黃帝四經》出土帛書 | |
| 原名 | 〈十六經〉、〈經法〉、〈道原〉、〈稱〉 |
| 类型 | 哲理著作 |
| 语言 | 文字:中文 |
| 成书年代 | 戰國時代 |
| 出版資訊 | |
| 保存状态 | 篇数:4篇 |
| 收錄於 | 班固《漢書.藝文志》 |
| 出版地 | 中國 |
| 版本 | 《馬王堆漢墓帛書(壹)》 |
系列條目 |
|---|
| 道家思想 |
| 道德 |
| 道家人物 |
| 皇德三皇五帝广成子伊尹太公望 老子尹喜文子庄子列子 環淵杨朱黄石公张良刘安 |
| 道家典籍 |
| 《老子》《莊子》《列子》《文子》 《黃帝書》 |
| 相關條目 |
| 諸子百家兵家儒家法家 黃老玄学中医学 道教佛教禅宗 |
《黃帝四經》又稱《黃帝書》、《经法》,為中國戰國時代的哲理典籍,文體押韻,久已失佚,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共有4本:〈十六經〉(舊名〈十大經〉,李學勤認為應命名為〈經〉) 、〈經法〉、〈道原〉和〈稱〉,內容互異,並非成於一手。這些書合稱《经法》或《黃帝四經》。唐兰認為這些書是《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的《黄帝四经》。這些書的字體都是隶书,抄写年代為劉邦在位期間[1][2]。《黃帝四經》講述人君治國之道,記述了戰國時的一些格言和黃帝傳說,哲理思想以道家為主,融合了墨家和法家,包蘊天人感應之說,強調統治者要依循大自然之道,否則招致災禍,書中亦有道家以弱勝強的理論。《黃帝四經》今有多個英語、法語或日語的譯本,廣受學術界研究。
《黃帝四經》是四篇古佚書,約於戰國中期在楚國成書,屬押韻的詩體[3]:364、355,作者繼承老子和范蠡之學,屬於道家,知道前473年吳、越之戰[3]:365、361。其書受另一篇古佚書〈三德〉影響甚深[4]:241。四篇大概不是一人一時之作,前168年在長沙隨葬,寫在《老子》乙本之前,1973年於長沙馬王堆第三號漢墓出土[3]:367、348,沒有總稱,學者唐蘭首先提出,這就是班固《漢書.藝文志》著錄的《黃帝四經》,但李學勤和魏啟鵬不同意此名稱[3]:357[5]:350,認為應稱之為《黃帝書》。學術界約定俗成把這四篇文章稱為「黃帝四經」[3]:358、348:
《經法》以道家思想為主,也包含墨家、法家的觀點;《十六經》大多記述黃帝的故事,包括黃帝大戰蚩尤[3]:348、368;《稱》是成語集;《道原》和後來《淮南子》的〈原道〉篇主題相近,都是講述「道」,受《道德經》影響較大[3]:348、370。《黃帝四經》把剛柔與陰陽相配,卻完全沒有涉及五行[5]:359、364。《黃帝四經》認為,理想統治者是參「天」、「地」、「人」三者的聖人。天是恒常不變的準則規範,是絕對、客觀、不可違抗的,卻不是有意志的人格神[4]:244、245。書中採取天人感應之說,認為君王舉措失當,會影響大自然,導致失收與蟲害,如君王政策恰當,將受恩於天地,相反則會蒙災[5]:357。人類必須以天地的運行體系為模範,才能得到天的祐護,否則會受天所懲罰;男女之別是不能變更的禮數[4]:246-247。統治者要依時而動,依據四時的循環往復,合理安排農時、征伐、刑罰等政治活動,還要懂得把握時機[4]:248、251。書中並告誡人要自避其禍,不要自取其辱,要戰勝對方,最好辦法是讓對方自己走向失敗[4]:265,在矛盾中不要極端,應適度而行[5]:358-359。
《黃帝四經》出土時,合共有174行字,初版於1974年出版,當中有少量錯誤[3]:350:
最佳版本於1980年出版,此版本較可靠,注釋更豐富[3]:351:
臺灣學者陳鼓應編寫了另一個版本,此版本最為仔細,編者多據押韻韻部,補充缺字[3]:352:
中國學者魏啟鵬從文字學和文獻學的角度重新詮釋黃帝四經。
翻譯方面,《黃帝四經》有4個英語全譯本:
〈道原〉有一單行英譯本:
法語全譯本有一個:
日語全譯本有一個
〈經法〉有一單行日譯本:
Paola Carrozza則把〈經法〉譯為意大利文[3]: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