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麵粉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7年6月13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麵粉"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多功能麵粉
黄豆粉不属于一種麵粉
麵粉(全穀)
每100 g(3.5 oz)食物營養值
1,418 kJ(339 kcal)
72.57 g
0.41 g
膳食纖維12.2 g
1.87 g
13.70 g
维生素
硫胺(維生素B1
(39%)
0.447 mg
核黃素(維生素B2
(18%)
0.215 mg
菸鹼酸(維生素B3
(42%)
6.365 mg
(20%)
1.008 mg
吡哆醇維生素B6
(26%)
0.341 mg
葉酸(維生素B9
(11%)
44 μg
膳食礦物質
(3%)
34 mg
(30%)
3.88 mg
(39%)
138 mg
(181%)
3.8 mg
(49%)
346 mg
(9%)
405 mg
(0%)
5 mg
(31%)
2.93 mg
參照美國標準的相對百分比
成人每日的参考膳食摄入量(DRI)
來源:(英文)美國農業部營養数据库

小麥粉[1](英語:wheat flour)或小麦面粉[2],常簡稱麵粉,是一種由小麦研磨而成的粉末。在漢語中,若“麵粉”不另加說明,則特指“小麥製麵粉”[3]。其它穀物(如大麥燕麥蕎麥黑麥)的粉末則稱為穀粉,但也可簡稱麵粉。

歷史上,麵粉是大洋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中东印度北部北部非洲文化中重要的食物原料之一,也是他們文化中麵包及糕点的主要成份之一。現今,由於中國印度、和美國這三個人口最多的國家所消耗的主食也為小麥麵粉,故(小麥)麵粉的產量較其他穀物的穀粉產量要高出許多。

麵粉是世界上最常見的食品原料之一,經常需要加水製作為麵團,再食用。麵粉承擔了人類食物中的“主食”和“甜點”的大部份,例如各種麵包、饅頭、蛋糕、麵條、餅、餅乾等均由麵粉製作。

歷史

[编辑]

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地层,大约距今三万年前,已有將小麥磨粉製成发酵的粮食饼之考古證據[4]。小麦和大麦在新月沃土馴化,再把穀物磨成麵粉所製成的面包,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成为主食,研磨穀物效率較高的轉磨於公元前6世紀在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部出現,之後隨羅馬帝國的擴張被引入到地中海東部的小亞細亞黎凡特,至4世紀水力磨坊能夠大量生產麵粉,麵粉成為歐洲和近東地區最重要的糧食[5]

小麦種子與種植技術从西南亚传到欧洲、北非、和印度次大陆,並在約五千年前傳入中國。中國在剛廣泛種植小麥時,陶器青銅器都已成熟,但缺乏石磨,以至於先秦華夏民族可能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裡,只能將完整麥粒蒸熟或煮熟成麥飯來吃,口感與風味欠佳,不利於小麥在中國推廣[6]。直至戰國時代石磨在中國出現,到東漢開始在民間得到廣泛應用,研磨麵粉的技術在魏晉時期逐漸成熟[5],遂發展出麵條饅頭等美味的麵食,才有越來越多中國人開始以小麥為主食[7]

種類

[编辑]

依麵筋分類

[编辑]

面筋,是指使面团具有筋力的物质(麸质麥麩)。实际上筋力高低主要取决于面粉中的蛋白质含量的高低。越“高筋”所產生的彈力和粘性則越高,反之則越低。

麵粉可以分為特高筋麵粉、高筋麵粉、中筋麵粉、低筋麵粉及無筋麵粉。五種麵粉的分別在於其黏度的不同。

特高筋麵粉

[编辑]
蛋白質含量為13.5%以上。適合各種意大利麵條細麵筆管麵寬麵貝殼麵螺旋麵)、中式的油條、日本的烏龍麵和伊斯蘭世界以及印度的馕餅,因為其有嚼勁、彈力驚人、有極大的發酵香味。

高筋麵粉

[编辑]
蛋白質含量約12.5—13.5%,蛋白質含量高,因此筋度強,適合各種西式麵包匹薩餅皮。因為其韌性較高,經烘焙後蓬鬆厚實、有小孔、仍得保持形狀,極度適合添加巧克力、奶油、肉桂粉、起司、果醬等其它食物。

中筋麵粉

[编辑]
蛋白質含量為9.5—12.0%,適合絕大部分鹹味的中式麵食和小部分中式甜點,包括包子饅頭中式麵條餃子小籠包等,屬於最萬用的。在歐美國家沒有中筋麵粉的情況下,也可使用高筋和低筋混合製成。

低筋麵粉

[编辑]
蛋白質含量在8.5%以下,因此筋性亦弱,質地更加柔嫩順滑,多用來做蛋糕司康美式鬆餅丹麥曲奇等鬆軟糕點。
如果找不到低筋麵粉,可選那些顏色較為白的普通麵粉,因為漂白過的麵粉或混入20%玉米粉的面粉筋性會相對較低。或者向面粉中加入还原剂食品添加剂,如山梨酸抗坏血酸),作用机理是使得面粉中蛋白质分子的二硫键断裂,形成硫氢键,从而降低了面粉筋力。或者添加蛋白酶,作用机理是切断面粉中蛋白质的肽链,从而降低面粉筋力。

無筋面粉

[编辑]
是一種完全不含蛋白質的麵粉,又稱澄麵,適合各種要追求透明感的食物和日式甜點(即和菓子),例如廣式飲茶中的水晶蝦餃米篩目腸粉和台灣的粿[8]

依质地分類

[编辑]

按照质地分,可以分为硬质小麦和软质小麦。按照面包生产的要求,使用筋力强、面筋含量高的硬质小麦最好,而软质小麦适合做饼干、蛋糕、点心等。

  • 硬质小麦其断面为玻璃质,面筋含量高,筋力好;
  • 软质小麦断面为粉质,面筋含量低,筋力弱。

小麦按照播种季节也可分为冬小麦春小麦

中国面粉分类

[编辑]

分为通用面粉与专用面粉。

通用面粉

[编辑]

1952年7月中国粮食公司统一面粉规格牌号:头等粉,即红富强,出粉率55%;二号粉,即绿建设,出粉率81%;三号粉,即蓝生产,出粉率27%。1953年12月31日,粮食部颁发《全国稻米和麦粉加工的一般标准方案》:凡根据麦粉加工标准生产的面粉,统称“标准粉”,各省不得使用“八五”等名称。1956年7月17日,粮食部在发布的《加工粮检验标准(草案)》中规定小麦粉分为特制粉、标准粉、次等粉、全麦粉4个等级。1963年12月则规定分为特制粉、标准粉、普通粉、全麦粉4个等级。1978年1月改定为特制粉、标准粉、普通粉三个等级,定为国家标准。1987年4月1日实施国家标准的面粉为特制一等粉(原富强粉、特制粉)、特制二等粉(原上白粉)、标准粉、普通粉。1988年7月1日实施国家标准,面粉又增加特制一等高筋小麦粉、二等高筋小麦粉和低筋小麦粉。

  • 特精粉:制作高档食品的特级精制小麦粉。
  • 特一粉:富强粉、特制粉
  • 特二粉:上白粉
  • 标准粉
  • 普通粉

成份

[编辑]

面粉是有機化合物,主要成分有淀粉、蛋白质、脂肪、水、矿物质以及少量的维生素和酶类。

淀粉约占75%。制作面包时,淀粉在酸和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糊精、高糖、麦芽糖和葡萄糖,参与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赋予面包的色泽和风味,同时也为酵母提供食物。

小麦中的蛋白质含量约为8%-16%,包括四种:麦谷蛋白麦胶蛋白麦球蛋白以及麦清蛋白。其中麦胶蛋白和麦谷蛋白两种合计占蛋白质总量的80%左右,是形成面筋的主要成分。

小麦中的酶主要有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氧化酶。淀粉酶主要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通常面粉中β-淀粉酶足够,而α-淀粉酶含量不足,需要额外添加。

面粉改良剂

[编辑]

用于制作面包

[编辑]

向面粉中加入水和面后,反复机械揉压面团,再把面团放置若干小时醒发,可以增加面团的弹性、韧性与筋道。其作用机理是把面团中的蛋白质的硫氢键氧化为二硫键。二硫键越多,可以使蛋白质分子结合起来形成大分子网络结构,增加面团持气性、弹性和韧性。氧化过程还可以降低面粉中蛋白酶的活性,从而保护了面团的筋力和工艺性能。氧化过程还能分解面粉中的植物色素(类胡萝卜素),从而漂白了面粉。

因此,也可在和面前加入氧化剂(食品添加剂),从而提高面团的筋力。

酵母食物,是给面团中的酵母提供营养的物质。包括铵盐、钙盐(如硫酸钙)、乳化剂、酶制剂(主要是α-淀粉酶)。

參見

[编辑]

各類食用澱粉

[编辑]
各類食用淀粉[9][10]
原料名稱用途、備註
小麥麵粉、澄粉(無筋麵粉適合西點麵食製作。
馬鈴薯太白粉生粉適合勾芡食物,湯汁放涼後會還水變稀。
玉米玉米澱粉玉米麵粉粟粉、生粉適合西點製作、勾芡,湯汁放涼後依然濃稠。
番薯地瓜粉、蕃薯粉顆粒較為粗糙,適合油炸
木薯樹薯粉、木薯粉(太白粉)泰國木薯粉有時被當成地瓜粉或太白粉
蓮藕蓮藕粉製作藕粉羹蒸藕粉
其他食用粉類
稻米糯米粉在來米粉製作湯圓、年糕
紅藻洋菜粉製作果凍。非單純由葡萄糖聚合而成之澱粉類。
海藻果凍粉製作果凍。非單純由葡萄糖聚合而成之澱粉類。
蒟蒻蒟蒻粉製作蒟蒻。非單純由葡萄糖聚合而成之澱粉類。

參考資料

[编辑]
  1. ^存档副本. [2024-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4). 
  2. ^存档副本. [2024-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4). 
  3.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麵粉. [2024-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4). 
  4. ^Anna Revedin, Biancamaria Aranguren, Roberto Becattini, Laura Longo, Emanuele Marconi, Marta Mariotti Lippi, Natalia Skakun, Andrey Sinitsyn, Elena Spiridonova, Jiří Svoboda.Thirty thousand-year-old evidence of plant food process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11-02,107 (44): 18815–18819 [2018-04-02].doi:10.1073/pnas.1006993107. 
  5. ^5.05.1李成.旧大陆东西方转磨的起源、演进与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18). 
  6. ^明德讲堂M1046报道:农为邦本——中国农业一万年.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20). 
  7. ^中國古代沒有麵包?跟「習慣」有關. [2016-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2). 
  8. ^Chu, Michael.Wheat Flour. Cooking for Engineers. 2004-10-20 [2009-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 
  9. ^地瓜粉、樹薯粉、太白粉 傻傻分不清? | 料理小知識 | | udn閱讀藝文
  10. ^地瓜粉、太白粉、玉米粉、洋菜粉、果凍粉、蒟酪粉有什麼不同? @ 我的自由天地 :: 痞客邦 PIXNET ::[來源可靠?]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麵粉

规范控制数据库:各地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麵粉&oldid=89657815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