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麦积山石窟

坐标34°21′0.490″N106°0′21.503″E / 34.35013611°N 106.00597306°E /34.35013611; 106.00597306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麦积山石窟
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麥積鎮草灘村麦积山
坐标34°21′0.490″N106°0′21.503″E / 34.35013611°N 106.00597306°E /34.35013611; 106.00597306
隸屬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標準文化:(ii)(iii)(v)(vi)
参考编码1442-028
登录年份2014年(第38次會議
面积483.71公頃(1,195.3英畝)
緩衝區1,259.28公頃(3,111.7英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麦积山石窟
分类石窟寺
时代北魏
编号1-38
认定时间1961年
地图

麦积山石窟是位于中國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麥積鎮草灘村麦积山佛教石窟。所謂中国“四大石窟”,即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年)、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加上重庆大足石刻或麦积山石窟。前四個都以自身單独登錄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1987年、龙门石窟2000年、云冈石窟2001年、大足石刻1999年),麥積山則于2014年以「絲路廊道」33個地點組團式登錄世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Maijishan Cave-Temple Complex)。[1]亦是中國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中国佛教石窟中,敦煌石窟克孜尔千佛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以壁画著称,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等以石雕闻名,而麦积山石窟独以泥塑冠绝于世,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3]麥積山石窟开凿于山体西南、南、东南三侧的峭壁上,洞窟之间有层层相叠的栈道相连。[4]因形似垛而得名。

保存情况

[编辑]

地震破坏,石窟被分隔为东崖和西崖。[4]东崖长53米,洞窟分布高度在0米至37米之间;西崖长63米,洞窟分布高度在10米至47米之间。两崖总面积合计超过3000平方米。[5]:4114

现存各代洞窟198个,编号分别为1号至196号、217号、218号。东崖57窟,西崖141窟。[5]:4114

现存雕像、塑像共12182身,包括泥塑7866身(圆塑953身、浮塑4342身、影塑2571身)、石雕3995身、石胎泥塑312身、木雕9身。[5]:4114

另有壁画1065.2平方米,石碑18座,题记222处。[5]:4114

43和44窟

[编辑]

43和44窟均为特窟。43窟为麦积山最早的崖阁式建筑。窟外檐为仿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庑殿顶。此窟为西魏文皇后乙弗氏的墓窟,即史书记载的“寂陵”。其作为陵墓和佛教瘗窟双重性质的窟由三部分组成:前廊,享堂,柩室。中室(享堂)中央有宋代塑一佛二菩萨,中心佛塑像背后有泥塑浮雕一龙椅和两侧各一尊合掌菩萨。佛塑像下方台基便是柩室的入口。中室的空间对应了古代要在墓地中“居庐”守孝中的草庐建筑空间,应是武都王元戊的服丧之处。后室(柩室)为长方形墓室,其面积说明乙弗氏并没有遵守“尼礼”火葬,而是按照皇后身份入葬。[6]

深圳南山博物馆展览44窟复制品

44窟位于43窟西侧不足十米,窟内现存一佛二菩萨一弟子。正壁主佛高1.60米,双手施无畏印与愿印[7]此主佛不仅是西魏泥塑佛像艺术之巅峰,也是北朝时期石窟造像的精品之作。主佛风格相对于之前的北魏晚期造像风格产生了突变,佛像女性特点明显。此佛像应是按照43窟乙弗氏的“容像”直接参考而塑造的,表现出一个中年女性的特点。此窟的功德主有可能是武都王元戊或秦州司马苏亮[6]

历史

[编辑]
1962年,吴作人萧淑芳夫妇在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的创建年代为十六国后秦,此后西秦北魏西魏北周相继开采,五代又加重修;70%以上的石窟为北朝时期的作品。[4][8]

734年,唐代詩人杜甫游览此地,25年后写下一首诗《山寺》。

野寺残僧少,山園細路高。

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

乱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

上方重閣晩,百里見秋毫。

明代之后,麦积山石窟一度湮没无闻。[4]1940年,天水人冯国瑞在整理地方文献的过程中,得到了大量麦积山的资料,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1年,冯国瑞邀游人共登麦积山,对石窟做了第一次实地调查。冯国瑞为麦积山的石刻、造像等艺术珍品所震撼,回家后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编写了《麦积山石窟志》一书,交付出版。消息传出后,《大公报》、《益世报》等先后进行了专题报道,在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麦积山石窟从此享誉海内外。[9]

世界遗产

[编辑]

2001年,麦积山石窟与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共同组成了麦积山景区(Maijishan Scenic Spots),进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预备申报自然与文化双遗产[8]

2014年,麦积山石窟以“麦积山石窟-庙宇建筑群”(Maijishan Cave-Temple Complex)之名,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33处遗产点之一,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1]

图片

[编辑]
  • 正面仰望麦积山的石窟与栈道
    正面仰望麦积山的石窟与栈道
  • 巨大的菩萨像
    巨大的菩萨像
  • 部分石窟以树干支撑
    部分石窟以树干支撑
  • 保护完好的彩塑处处可见
    保护完好的彩塑处处可见
Forested hills covered with snow, seen from an elevated position on Maijishan
从麦积山上放眼看四周的冬景

参考资料

[编辑]
  1. ^1.01.1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Silk Roads: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 UNESCO. [2015-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英语). 
  2.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国家文物局. [2015-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8). 
  3. ^项一峰. 丝绸之路与麦积山石窟. 丝绸之路. 2000, (S1): 21–24. 
  4. ^4.04.14.24.3麦积山石窟.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二版.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ISBN 978-7-5000-7958-3. 
  5. ^5.05.15.25.3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申请文书(PDF).UNESCO. [2015-08-11].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1-03-05)(英语). 
  6. ^6.06.1董广强; 魏文斌.陵墓与佛窟——麦积山第43窟洞窟形制若干问题研究. 十院校美术考古学术论坛. 2013. 
  7. ^常欢.麦积山一尊绝美佛像, 隐藏着一段1600年前的凄美爱情. 中国甘肃网. 2021-06-24 [2024-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04). 
  8. ^8.08.1Maijishan Scenic Spots(麦积山景区).UNESCO. [2010-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英语). 
  9. ^张萍、马千. 论冯国瑞对麦积山石窟的历史贡献. 丝绸之路. 2011, (2): 26–29. 

外部連結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麦积山石窟
中国四大石窟
兰州市
嘉峪关市
金昌市
白银市
天水市
武威市
酒泉市
张掖市
庆阳市
平凉市
定西市
陇南市
临夏回族自治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
  • 注1:果园-新城墓群为酒泉市和嘉峪关市共有。
参见: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各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索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共359家(更新至2024年12月)
华北(42)
北京9
天津2
河北12
山西12
内蒙古8
东北(23)
辽宁7
吉林9
黑龙江7
华东(109)
上海5
江苏26
浙江22
安徽13
福建12
江西15
山东16
中南(79)
河南17
湖北16
湖南12
广东16
广西11
海南7
西南(55)
重庆12
四川18
贵州10
云南10
西藏5
西北(50)
陕西14
甘肃8
青海4
宁夏6
新疆18
中华人民共和国
河南
陕西
甘肃
新疆
哈萨克斯坦
杰特苏州
阿拉木图州
江布尔州
吉尔吉斯斯坦
楚河州
甘肃专题
总体
地理
教育
文化
饮食
旅游景点
交通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麦积山石窟&oldid=88206681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