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马丁·卡普拉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丁·卡普拉斯
Martin Karplus
出生(1930-03-15)1930年3月15日
奥地利維也納
逝世2024年12月28日(2024-12-28)(94歲)
 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
居住地 美国
国籍 奥地利
 美国[1][2]
母校哈佛大學
加州理工學院
奖项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諾貝爾化學獎 (2013)[3]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化學
机构哈佛大學
斯特拉斯堡大学
博士導師莱纳斯·鲍林

马丁·卡普拉斯(英語:Martin Karplus,1930年3月15日—2024年12月28日),是一位出生於奥地利维也纳犹太美国理论化学家和摄影家,擁有奧、美雙重國籍[1]。1979年開始担任哈佛大学的西奥多·威廉·理查兹(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化学教授。1995 年開始擔任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超分子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教授。[4][5]

卡普拉斯與邁可·列維特阿里耶·瓦舍爾,因為「複雜化學系統創造了多尺度模型」,共同獲得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6][7]

早年

[编辑]

1950年取得哈佛大学学士学位,1953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师从莱纳斯·鲍林。1953年至1955年,在牛津大学查尔斯·库尔森(Charles Coulson)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博士后研究。

成就

[编辑]

主要研究領域是核磁共振谱学化学动态学量子化学生物大分子分子动力学模拟。提出了有关耦合常数和二面角之间关系的卡普拉斯方程(Karplus equation)。

著作書籍

[编辑]
  • M. Karplus and R. N. Porter,Atoms & Molecules: An Introduction for Students of Physical Chemistry (Benjamin, 1970).
  • C. L. Brooks III, M. Karplus, and B. M. Pettitt,Protein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Dynamics, Structure, & Thermodynamics, Adv. Chem. Phys. LXXI (John Wiley & Sons, 1988).
  • O. M. Becker and M. Karplus,A Guide to Biomolecular Simulations (Springer, 2006).

参考资料

[编辑]
  1. ^1.01.1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3 (新闻稿).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October 9, 2013 [October 9,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1). 
  2. ^Chang, Kenneth.3 Researchers Win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New York Times. October 9, 2013 [October 9,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0-16.,亚太日报,2013年10月10日
  4. ^Martin Karplus, prix Nobel de chimie 2013 - Université de Strasbourg. www.unistra.fr. [2024-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8). 
  5. ^Laboratoire de Chimie Biophysique (Martin KARPLUS) | Institut de Science et d'Ingénierie Supramoléculaires. [2024-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8)(fr-FR).  引文格式1维护:未识别语文类型 (link)
  6.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3(PDF) (新闻稿).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October 9, 2013 [October 9, 2013].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14-10-08)(英语). 
  7. ^存档副本. [2016-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

[编辑]
201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1901年-1925年

1901年:范托夫 /1902年:费歇尔 /1903年:阿伦尼乌斯 /1904年:拉姆齐 /1905年:拜尔 /1906年:莫瓦桑 /1907年:布赫纳 /1908年:卢瑟福 /1909年:奥斯特瓦尔德 /1910年:瓦拉赫 /1911年:居里 /1912年:格林尼亚萨巴捷 /1913年:维尔纳 /1914年:理查兹 /1915年:维尔施泰特 /1918年:哈伯 /1920年:能斯特 /1921年:索迪 /1922年:阿斯顿 /1923年:普雷格尔 /1925年:席格蒙迪

1926年-1950年

1926年:斯韦德贝里 /1927年:威兰 /1928年:温道斯 /1929年:哈登奥伊勒-切尔平 /1930年:费歇尔 /1931年:博施贝吉乌斯 /1932年:朗缪尔 /1934年:尤里 /1935年:F·约里奥-居里I·约里奥-居里 /1936年:德拜 /1937年:霍沃思卡勒 /1938年:库恩 /1939年:布特南特鲁日奇卡 /1943年:德海韦西 /1944年:哈恩 /1945年:维尔塔宁 /1946年:萨姆纳诺思罗普斯坦利 /1947年:魯賓遜 /1948年:蒂塞利乌斯 /1949年:吉奥克 /1950年:迪尔斯阿尔德

1951年-1975年

1951年:麦克米伦西博格 /1952年:马丁辛格 /1953年:施陶丁格 /1954年:鮑林 /1955年:迪维尼奥 /1956年:欣谢尔伍德谢苗诺夫 /1957年:托德 /1958年:桑格 /1959年:海罗夫斯基 /1960年:利比 /1961年:卡尔文 /1962年:佩鲁茨肯德鲁 /1963年:齐格勒纳塔 /1964年:霍奇金 /1965年:伍德沃德 /1966年:马利肯 /1967年:艾根诺里什波特 /1968年:昂萨格 /1969年:巴顿哈塞尔 /1970年:莱洛伊尔 /1971年:赫茨贝格 /1972年:安芬森摩尔斯坦 /1973年:菲舍尔威尔金森 /1974年:弗洛里 /1975年:康福思普雷洛格

1976年-2000年

1976年:利普斯科姆1977年:普里高津 /1978年:米切尔 /1979年:布朗维蒂希 /1980年:伯格吉尔伯特桑格 /1981年:福井谦一霍夫曼 /1982年:克卢格 /1983年:陶布 /1984年:梅里菲尔德 /1985年:豪普特曼卡尔 /1986年:赫施巴赫李遠哲波拉尼 /1987年:克拉姆莱恩佩德森 /1988年:戴森霍费尔胡贝尔米歇尔 /1989年:奥尔特曼切赫 /1990年:科里 /1991年:恩斯特 /1992年:马库斯 /1993年:穆利斯史密斯 /1994年:欧拉 /1995年:克鲁岑莫利纳罗兰 /1996年:柯尔克罗托斯莫利 /1997年:博耶沃克斯科 /1998年:科恩波普 /1999年:兹韦勒 /2000年:黑格麦克德尔米德白川英树

2001年-

2001年:诺尔斯野依良治沙普利斯 /2002年:芬恩田中耕一维特里希 /2003年:阿格雷麦金农 /2004年:切哈诺沃赫什科罗斯 /2005年:肖万格拉布施罗克 /2006年:科恩伯格 /2007年:埃特尔 /2008年:下村脩查尔菲钱永健 /2009年:约纳特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 /2010年:赫克根岸英一铃木章 /2011年:谢赫特曼 /2012年:莱夫科维茨科比尔卡 /2013年:卡普拉斯列維特瓦舍尔 /2014年:貝齊格赫尔莫尔纳尔 /2015年:林达尔莫德里奇桑贾尔 /2016年:索瓦日斯托達特費林加 /2017年:杜博歇法蘭克亨德森 /2018年:阿諾德溫特史密斯 /2019年:古迪納夫惠廷厄姆吉野彰 /2020年:沙尔庞捷道德纳 /2021年:利斯特麦克米伦 /2022年:贝尔托齐梅尔达尔沙普利斯 /2023年:巴文迪布鲁斯叶基莫夫 /2024年:贝克哈萨比斯江珀 /2025年:北川進羅布森亞基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4年、1918年、1920年、1921年、1925年、1927年、1938年、1943年、1944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国际
各地
学术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马丁·卡普拉斯&oldid=86045714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