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颱風伊蘭 (1974年)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颱風伊蘭
Typhoon Elaine(PAGASA: Wening)
二級颱風(美國
10月28日的颱風伊蘭
形成1974年10月24日 (1974-10-24)
消散1974年10月31日 (1974-10-31)
最高風速1分鐘持續175公里/小時(110英里/小時)
最低氣壓940百帕毫巴);27.76英寸汞柱
死亡23人(菲律賓)
損失1.17億比索(菲律賓)
影響地區菲律賓臺灣英屬香港葡屬澳門中國大陸
1974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颱風伊蘭(英語:Typhoon Elaine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Wening)是1974年太平洋颱風季中其中一個熱帶氣旋,風暴於10月24日形成,在10月31日消散,維持了約一週。伊蘭是該年10月四個接連影響華南沿岸的熱帶氣旋中最後一個,跟之前三個氣旋一樣,都是在菲律賓以東海面生成後,進入南海的西進型風暴。它先以西南偏西方向移動,登陸呂宋島前後轉向西北偏西,到接近華南時北向量增加。不過最終仍是遇上東北季候風而迅速消散,下場跟上述眾氣旋相同。

伊蘭是皇家香港天文台繼十多日前的颱風嘉曼後再度懸掛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的颱風,不過因它迅速在海上減弱之故,對香港的破壞不大,反而促使政府全面撤銷該年的制水措施。而廣東省早前受嘉曼影響出現暴雨及水浸,而伊蘭則沒有為當地災情加劇。菲律賓則至少有23人死亡、50人受傷,經濟損失1.17億比索[註 1]

氣象歷史

[编辑]
 本段時間均以协调世界时UTC)為準。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图例
  熱帶低氣壓(每小時62公里或以下)
  熱帶風暴(每小時63至118公里)
  一級(每小時119至153公里)
  二級(每小時154至177公里)
  三級(每小時178至208公里)
  四級(每小時209至251公里)
  五級(每小時252公里或以上)
  不明

伊蘭是該年10月四個接連影響華南沿岸的熱帶氣旋中最後一個,之前的是上旬形成的颱風貝芙、中旬的颱風嘉曼及下旬的颱風黛娜。一個熱帶低氣壓於10月24日6時在馬尼拉以東約1,770公里處即馬里亞納群島附近海面形成,該熱帶低氣壓先以西南偏西方向移動且以時速近17公里橫過菲律賓海[1]該熱帶低氣壓翌日早上增強成為熱帶風暴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為伊蘭,[2]皇家香港天文台跟隨升格,[1]臺灣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同時升為輕度颱風[3][註 2]到10月26日轉向正西行,美方及香港天文台進一步將伊蘭升為颱風[1]中央氣象局再升為中度颱風,並於翌日又升為強烈颱風[3]其時一架氣象偵察機回報伊蘭的風眼內的最低海平面氣壓為943百帕[1]中央氣象局表示其最大風速曾達184公里每小時[3]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基於伊蘭進入菲律賓責任區並逼近呂宋島,對伊蘭進行監測並給予其菲律賓名稱「Wening」。[5]伊蘭在10月28日早上登陸呂宋島北部,並在下午進入南海,因呂宋島地形緣故稍為減弱,中央氣象局將其降格為中度颱風。[3]10月29日轉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時速維持近17公里靠近華南沿岸,可是當地已受東北季候風盤據,颱風沒有重新發展,反而因前者緣故而繼續減弱,一架氣象偵察機回報指,它的風力下降74公里每小時,中心海平面氣壓回升至977百帕,香港天文台於是在同日晚間至午夜先後降格其為強烈熱帶風暴及熱帶風暴。[1]美方及中央氣象局在10月30日分別降格其為熱帶風暴及輕度颱風,當時伊蘭開始原地滯留,逐漸轉向西南離開華南沿岸。[2][3]持續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伊蘭的結構受到嚴重破壞,到10月31日美方、香港天文台及中央氣象局皆降格其為熱帶低氣壓,它不久後在上川島西南海面消散。[2][3][1]

影響

[编辑]
 此章節的時間以東八區時間(UTC+8)為準。

菲律賓

[编辑]

伊蘭在10月28日早上登陸呂宋島東岸,一分鐘風力達185公里每小時,是該年吹襲菲律賓最猛烈颱風;當地有多棟民居倒塌,數百株大樹連根拔起,馬尼拉市區降下大雨,全市停工停課,並一度陷入半陷入半停頓狀態,其他產米地區有逾5,000人疏散。[6]另外馬尼拉有一條電線被吹倒,使一名12歲女孩受傷。[7]呂宋北部南伊羅戈省有2.5萬人無家可歸,拉宇邦市兩條河流氾濫,沿岸居民需要撤離。[8]三描禮士省一名婦人被倒塌的大樹壓斃,該樹同時壓毀其房屋,其母親亦因而斷腿。[9]到第二日災情擴大,呂宋七省逾5.6萬民居遭摧毀,逾33萬人無家可歸,至少16人死、13人傷、12人失蹤,死者大半是在搭乘中部地區渡輪時遇到風浪,繼而掉進海中而喪命,[10]呂宋島海面有11名日本船員亦在風暴中遇溺死去。[11]當局又預料穀物及公用設施的損失,會達到數百萬美元,超逾該月之前三個颱風的損失總數。[12]菲律賓官方在事後統計則指出,風暴在全國造成23人死亡、50人受傷,55,575戶共227,902人受災,經濟損失1.17億比索[13]

臺灣

[编辑]
  • 當地評定巔峰強度分級:强烈台风(CWB
  • 當地評定最大持續風速:51米每秒(99節;180公里每小時)(一分鐘)
  • 當地評定中心最低氣壓:940百帕斯卡(27.76英寸汞柱)
  • 當地發布之颱風警報:海上颱風警報

中央氣象局在10月27日晚上9時30分為伊蘭發布海上颱風警報,到29日早上9時40分解除警報,[14]艾琳沒有登陸臺灣,亦無傳出災情,玉山氣象站錄得最大風速25.8米每秒,基隆氣象站錄得最高雨量224.6毫米。[15]

香港

[编辑]
颱風伊蘭 (1974年)在香港的位置
長洲 63 km/h
長洲
63 km/h
啟德 50 km/h
啟德
50 km/h
橫瀾島 80 km/h
橫瀾島
80 km/h
大老山 85 km/h
大老山
85 km/h
天星碼頭 56 km/h
天星碼頭
56 km/h
皇家香港天文台於部分地區錄得之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1]圖例:
代表錄得強風
代表錄得烈風

皇家香港天文台在10月28日下午5時懸掛一號戒備信號,隨著伊蘭靠近香港,天文台在當日晚上11時5分改掛三號強風信號[1][16]雖然伊蘭持續減弱至颱風門檻以下,但受到與東北季候風共伴效應下,境內風力逐漸加強。由於天文台預計有機會吹烈風,所以在10月30日上午10時10分改掛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持續十小時。[1][17]到同日晚上8時10分因應伊蘭減弱及遠離而改掛三號信號,但罕有地於10月31日凌晨4時55分改掛一號信號,伊蘭最終在海面消散,所有信號於下午3時30分除下。[1][18]伊蘭是該年10月第四個導致天文台懸掛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風暴(其餘三個名為比絲、嘉曼、黛娜),為歷年來懸掛次數最多的10月。[19][20]它也是1972年11月8日颱風柏美娜以來,年內最遲懸掛的八號信號。[21]

因為再有颱風來襲,香港停工停課,部分水陸交通一度停止服務,[22]跑馬地馬場周三夜間賽馬需要取消,是該月的第二次,[23]早前因颱風嘉曼引致附近山泥傾瀉而需要疏散的大坑道麗星樓及遭受嚴重水浸的柴灣第三區木屋居民,被當局下令再度撤離。[24]一艘菲律賓來港貨輪「露絲皇后號」,載有船員28人,因機件故障而在香港水域隨風飄流,駐港英軍一艘船隻曾嘗試拯救,但因天氣惡劣而作罷,之後由紐西蘭皇家海軍一艘巡洋艦成功救起。[25]大口環村一名24歲青年失足墮下水坑,被山洪直沖至大口環療養院附近的海灘,但傷勢不重,後來自行求診並留醫。[26]總括而言,除新界北部部分低窪地區、薄扶林道大口環道一帶水浸,以及粉錦公路秀茂坪道山頂道一帶有輕微山泥傾瀉外,香港是次災情輕微,損失不大。[27]由於嘉曼及伊蘭帶來豐沛雨水,創天文台成立以來十月份最多雨量紀錄,又帶來220億加侖的可觀食水量,工務司署水務處宣佈全面撤銷該年的制水措施。[28]

中國大陸

[编辑]
  • 當地評定巔峰強度分級:颱風(CMA[註 4]
  • 當地評定最大持續風速:45米每秒(87節;160公里每小時)(二分鐘)
  • 當地評定中心最低氣壓:944百帕斯卡(27.88英寸汞柱)

中國大陸廣東省氣象台最初指出,該年「第廿四號颱風」(指伊蘭)將於10月30日晚間至翌日在台山縣海康縣沿海登陸,廣東西部至海南島一帶最大風力達八級,陣風九級;陸豐縣寶安縣沿海掛起颱風訊號「三號風球」,而珠海縣吳川縣沿海則掛起「四號風球」,佛山湛江兩地區會有暴雨及局部大暴雨。[29]由於早前受到「第廿二號颱風」(嘉曼)影響發生暴雨及水浸,部分水稻遭水淹,晚稻受損,故此廣東沿海也準備防風,不過颱風伊蘭最終並未登陸廣東,當地無嚴重的災情報告。[30]

熱帶氣旋警告使用紀錄

[编辑]

香港

[编辑]
皇家香港天文台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上一熱帶氣旋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
    1974-10-30 10:10-1974-10-30 20:10
下一熱帶氣旋
颱風卡門颱風艾瑞絲
颱風卡門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颱風愛茜

參見

[编辑]

註釋

[编辑]
  1. ^本文所有金額按當年幣值計算。
  2. ^包括日本氣象廳在內的全世界大部分區域專責氣象中心採用十分鐘持續風速衡量熱帶氣旋強度,但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採用一分鐘持續風速,兩個數值的換算比約為1比1.14。[4]
  3. ^香港天文台於2009年起新增強颱風超強颱風兩個等級,其中前者定義為中心最大持續風速為150至184公里每小時,在新等級制度下,其巔峰強度分級會是強颱風。
  4. ^中國國家氣象中心於2006年起新增強颱風超強颱風兩個等級,其中前者定義為中心最大持續風速為​150至184公里每小時,在新等級制度下,其巔峰強度分級會是強颱風。

參考

[编辑]
  1.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Meteorological Results: 1974(PDF) (报告). Hong Kong Royal Observatory. 1975 [2020-08-30].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0-09-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2.02.12.2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Naval Pacific Meteorology and Oceanography Center.Annual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1974(PDF)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1975 [2020-08-30].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18-09-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3.03.13.23.33.43.5民國六十三年北太平洋西部颱風概述(PDF).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20-08-30].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0-09-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Christopher W Landsea;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Subject: D4) What does "maximum sustained wind" mean? How does it relate to gusts in tropical cyclones?.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April 26, 2004 [2020-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Padua, Michael V.PAGASA Tropical Cyclone Names 1963–1988(TXT) (报告). Typhoon 2000. November 6, 2008 [May 30,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今年最猛烈颱風伊蘭 橫掃呂宋中部吹襲華南沿海. 華僑日報. 1974-10-29: 3.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7. ^伊蘭風力強大 本年以來之最. 香港工商日報. 1974-10-29: 1.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8. ^今年襲菲最強勁風姐 颱風伊蘭橫掃菲島. 大公報. 1974-10-29: 2.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9. ^颱風伊蘭吹襲菲島. 香港工商日報. 1974-10-31: 2.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10. ^五萬餘民居遭摧毀 三十多萬無家可歸. 華僑日報. 1974-10-30: 3.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11. ^至少數十人喪生 包括十一名日人. 華僑日報. 1974-10-31: 3.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12. ^伊蘭蹂躪菲島五省 穀物設施損毀嚴重. 大公報. 1974-10-30: 2.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13. ^Destructive Typhoons 1970-2003. National Disaster Coordinating Council. November 9, 2004 [2020-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 ^艾琳颱風資訊. 全球災害事件簿.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20-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 ^艾琳颱風摘要. 侵臺颱風資料庫.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20-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 ^颱風伊蘭威脅香港 三號風球昨晚深夜掛起. 大公報. 1974-10-29: 4.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17. ^伊蘭步步迫近 掛出八號風球. 工商晚報. 1974-10-30: 1.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18. ^伊蘭遠去 風球卸下. 工商晚報. 1974-11-01: 8.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19. ^十月何其榮幸 四風姐歷史性同在本月訪港. 香港工商日報. 1974-10-30: 1.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20. ^李鈺廷.罕見10月三連風 1974年最勁四連風係咩玩法?. 香港蘋果日報. 2016-10-21 [202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1. ^海馬襲港42年來最遲掛的8號波. 香港經濟日報. 2016-10-21 [202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2. ^風姐伊蘭過門不入 三號風球今可除下. 香港工商日報. 1974-10-31: 1.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23. ^今晚冇馬跑. 工商晚報. 1974-10-30: 1.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24. ^麗星樓居民再搬離. 大公報. 1974-10-30: 4.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25. ^因機件故障漂浮海面 菲律賓貨輪已被尋獲. 工商晚報. 1974-10-31: 8.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26. ^在大口環村墮水坑 一青年被沖千餘碼. 大公報. 1974-10-31: 4.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27. ^多處山泥傾瀉 情況輕微影響不大. 工商晚報. 1974-10-31: 10.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28. ^兩次颱風帶來食水二百二十億加侖 制水措施全撤銷. 華僑日報. 1974-11-02: 9.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29. ^今晨一時距港一百二十哩 伊蘭今天接近本港. 大公報. 1974-10-30: 4.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30. ^江彥文. 中國氣象災害大典.廣東卷. 中國北京: 氣象出版社. 2006年06月.ISBN 750294155X(中文(简体)).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外部連結

[编辑]
熱帶氣旋等級
臺灣史上死傷最慘重熱帶氣旋——2009年莫拉克
熱帶氣旋警特報
颱風天氣現象術語
官方機構
民間相關組織
  • 中華民國氣象學會
  • 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
  • 財團法人中華氣象環境研究發展中心
  •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
  • 氣象新聞公司(緯哲氣象公司)
所有有紀錄的
颱風災害
20世紀
1940年代之前
1940年代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1950年代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代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代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代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代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1世紀
2000年代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代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代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官方機構
香港二戰後死傷最慘重颱風——1962年溫黛
熱帶氣旋分級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現正使用
經已廢除
颱風天氣現象術語
熱帶氣旋影響下
可能發出之警告信號
熱帶氣旋紀錄  
20世紀
1900年代
1910年代
1920年代
1930年代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1世紀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列表只紀錄天文台懸掛/發出八號或以上信號(以及任何代表烈風或更高風力之信號)的熱帶氣旋,使用燃放炸藥警告期間(1907-1916年)的烈風信號資料不詳或不完整
註:發出或懸掛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熱帶氣旋名稱被除名
參見: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香港風災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颱風伊蘭_(1974年)&oldid=90162864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