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城鎮 Toucheng Township 舊稱:頭圍 | |
|---|---|
| 鎮 | |
| 坐标:24°51′N121°49′E / 24.85°N 121.82°E /24.85; 121.82 | |
| 國家 | 中華民國 |
| 省 | 臺灣省(已虛級化) |
| 上級區劃 | 宜蘭縣 |
| 下級區劃 | 24里262鄰 |
| 政府 | |
| • 行政机构 | 頭城鎮公所 (立法機關:頭城鎮民代表會) |
| • 鎮長 | 蔡文益(頭城鎮鎮長列表) |
| 面积 | |
| • 总计 | 100.8930 平方公里(38.9550 平方英里) |
| 海拔 | 256 公尺(840 英尺) |
| 人口(2025年9月)(11,581戶) | |
| • 總計 | 27,947人 |
| • 排名 | 宜蘭縣的第8位 |
| • 密度 | 277人/平方公里(717人/平方英里) |
| 时区 | 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
| 郵遞區號 | 261 290(釣魚臺列嶼) |
| 戶政資料代碼 | 10002040 |
| 毗鄰 | 礁溪鄉、壯圍鄉;新北市坪林區、貢寮區、雙溪區 |
| 網站 | http://toucheng.e-land.gov.tw/ |
| 漢語名稱 | |||||||||||||
| 繁体字 | 頭城鎮 | ||||||||||||
|---|---|---|---|---|---|---|---|---|---|---|---|---|---|
| 臺羅 | Thâu-siânn-tìn | ||||||||||||
| |||||||||||||
頭城鎮(臺灣話:Thâu-siânn-tìn)位於中華民國宜蘭縣最北端,轄區範圍包括龜山島(隸屬龜山里)與釣魚臺列嶼(隸屬大溪里),屬於宜蘭平原最早開發的地區,有「開蘭第一站」、「開蘭第一城」之稱。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於其境內設有7座車站,數量為臺灣各鄉鎮市區之最。
頭城境內原為噶瑪蘭族活動地區,1634年西班牙人進而控制本區。1642年,荷蘭軍隊使西班牙人退出臺灣,本區為「淡水地方議會區」。1662年鄭成功將荷蘭勢力逐出臺灣,1664年荷軍再度控制噶瑪蘭地區,1668年荷人在臺灣的控制告一段落。
康熙年間的《諸羅縣志》與《東征集》中皆提及蛤仔難原住民及漢人交流狀況,顯示在清初漢人即與本地原住民來往。漢人開墾噶瑪蘭地區最著名的當屬吳沙。1787年吳沙入墾三貂角,在1796年入烏石港,開始大規模的開發,噶瑪蘭原住民與開墾漢人間的戰爭使開墾行動又退口三貂。1797年噶瑪蘭地區爆發天花疫情,吳沙將藥予原住民,原住民便供漢人土地開墾。頭圍是漢人在東部第一個建立的開墾據點,當時是噶瑪蘭地區人口及商業之最,所以又稱「頭城」。1812年宜蘭地區設立噶瑪蘭廳於三結街(今宜蘭市),為避免與廳治衝突而將頭城之名改為「頭圍」,並駐有縣丞。1875年噶瑪蘭廳改設宜蘭縣本區屬之。
1895年臺灣割讓,1897年日本改行政區為頭城辨務署,1898年改宜蘭辨務署頭圍支署,1900年再改宜蘭廳頭圍支廳,而至1920年臺北州宜蘭郡頭圍庄,本鎮的行政區大抵確立[1][2]。
1945年10月25日,臺灣由中華民國接管;12月11日,頭圍庄改為「頭圍鄉」,隸屬臺北縣宜蘭區。1946年9月9日,頭圍鄉改名「頭城鄉」。1948年1月1日,頭城鄉改制為「頭城鎮」[3]:53。1950年調整行政區域,宜蘭立縣,並裁撤宜蘭區署,頭城鎮改隸宜蘭縣[3]:53-54。
| 年份 | 人口 | ±% |
|---|---|---|
| 1981 | 35,058 | — |
| 1986 | 35,187 | +0.4% |
| 1991 | 34,669 | −1.5% |
| 1996 | 34,120 | −1.6% |
| 2001 | 33,113 | −3.0% |
| 2006 | 31,924 | −3.6% |
| 2011 | 30,556 | −4.3% |
| 2016 | 29,666 | −2.9% |
| 2021 | 28,544 | −3.8% |
| 來源: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內政部.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 ||
根據宜蘭縣頭城鎮戶政事務所統計,2024年底頭城鎮戶數約1.1萬戶,人口約2.8萬人,鎮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拔雅里與石城里,2024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2,638人與315人[4]。與宜蘭縣其他地區相同,頭城鎮面臨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問題,2024年底時,頭城鎮人口中0至14歲人口僅佔9.85%,15至64歲人口有69.48%,65歲以上人口則佔20.67%[5]。
| 屆次 | 姓名 | 黨籍 | 任職期間 | 備註 |
|---|---|---|---|---|
| 1 | 黃竹旺 | |||
| 2 | 黃竹旺 | |||
| 3 | 呂營陳 | |||
| 4 | 沈阿賢 | |||
| 5 | 沈阿賢 | |||
| 6 | 邱金魚 | |||
| 7 | 邱金魚 | |||
| 8 | 莊錫財 | |||
| 9 | 莊錫財 | 1982年3月1日-1986年3月1日 | ||
| 10 | 林樂善 | 1986年3月1日-1990年3月1日 | ||
| 11 | 林樂善 | 1990年3月1日-1994年3月1日 | ||
| 12 | 陳忠茂 | 1994年3月1日-1998年3月1日 | ||
| 13 | 陳忠茂 | 1998年3月1日-2002年3月1日 | ||
| 14 | 林樂善 | 2002年3月1日-2006年3月1日 | 未爭取連任 | |
| 15 | 陳秀暖 | 無黨籍 | 2006年3月1日-2010年3月1日 | |
| 16 | 陳秀暖 | 無黨籍 | 2010年3月1日-2014年12月25日 | |
| 17 | 曹乾舜 | 2014年12月25日-2018年12月25日 | ||
| 18 | 曹乾舜 | 2018年12月25日-2022年1月19日 | 涉案被停職 | |
| 蔡文益 | 2022年1月20日-2022年12月25日 | 代理 | ||
| 19 | 蔡文益 | 2022年12月25日- | 真除,現任 |

頭城鎮公所是頭城鎮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鎮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頭城鎮的自治監督機關為宜蘭縣政府。鎮長由全體鎮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頭城鎮公所並置鎮政會議,為鎮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鎮長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及4個附屬機關[7]。
頭城鎮民代表會是頭城鎮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頭城鎮全體鎮民立法和監察鎮政。鎮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頭城鎮民代表會共有11位鎮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4席鎮民代表、第二選區3席鎮民代表、第三選區2席鎮民代表、第四選區2席鎮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鎮民代表互選產生[8]。
頭城鎮現有24里,依學區劃分為:
1812年(清嘉慶18年)設有縣丞後即開始規劃市街,於清道光年間便發展成雙面街市,在廳治設於宜蘭後,宜蘭成為開發據點,蘇澳方面又成為軍事重地,頭圍的交通與軍事地位不復以往。
烏石港是頭城發展重要歷史代表,該地為當年宜蘭地區的集散港口,與臺灣西部、大陸沿岸港口皆有往來,烏石港與頭圍市街間有一水道相接,頭圍街道成為主要交易地點,形成兩港間的經濟鍊。頭城老街的商行以米、雜貨輸出為大宗,1883年(清光緒9年)烏石港堵塞後頭圍市街發展曾一度停止,1885年(清光緒11年)在大坑罟南邊又有一港口形成,頭圍遂成為蘭陽北區大港。
日治時期以後港口機能漸失,頭圍街道發展緩慢,但因交通地理位置,仍為區域內貨物出入重點,在鐵路開通後,基隆至宜蘭間的交通改善,卻使頭圍的交易轉至宜蘭,從中心街道變成地方性的商街,同一時間頭圍因為車站及機關的設立,商街由和平街轉移至開蘭路。
於1971年(民國60年),頭城鎮的商業狀況僅次於宜蘭、羅東、蘇澳,為縣內第四,而於1976年(民國65年)的統計,已為礁溪超前,居第五位。商業區主要在城內四里,尤以開蘭路上最集中,在濱海公路開通後,有發展至青雲路的現象。除了市區外,北部以大溪里,南部以頂埔里商業較興盛,二城里因是濱海公路與北宜公路交點,成為以觀光導向的商業活動。[1][2][9]
早期「開蘭先賢」吳沙開墾宜蘭平原時,頭圍為開蘭第一城,因天災、戰爭、疾疫死傷者多,魂無所歸,故為超渡開墾過程中犧牲的弟兄亡魂而舉辦。祭品由貧苦的民眾搶食以濟饑困,具有博愛的慈濟精神。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鬼門開後臺灣各地都有中元普渡活動,其中慣例安排在農曆七月最後一夜「關鬼門」的頭城搶孤可以說是臺灣 民俗慶典中規模最大,最特別的,且世界少見。由十二根粗大,高約十丈的杉木為支柱,柱頂建一平台組成孤棚,稱為「倒塌棚」,上面再豎立十二根孤棧,每一孤頂插有各村庄的旗隨風飄颺,並在孤棧抹上厚厚的牛油增加困難度。早期武陵庄的「八面威風」旗是順風旗。當年,順風旗就是至高無上代表,搶得者除可獲得豐富獎品,還象徵出海捕魚,一帆風順及魚獲滿載,常有漁家以高價搶購順風旗。1991年(民國80年)復辦搶孤時,有漁船業者以300萬元新臺幣購買順風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