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麵筋,也称作麸,是揉洗麵團、将淀粉分离后得到的有弹性的胶状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面筋可作为食材入馔,做主料、配料、馅料、小吃皆宜,尤其因其口感与动物肉相似,常用于烹制素肉。面筋起源于中国,宋朝时就被广泛食用。常见的面筋半成品包括水面筋、油面筋、㸆麸等。
中国人最早从面粉中单独分离出面筋作为食物。后世传说,面筋的发明者是南朝梁武帝。《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推测,北朝《齐民要术》中记载的馎饦就是一种带状的薄片面筋。[1][2][3][4]
宋朝,面筋被广泛食用,在食品体系、尤其是素食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因其口感与动物肉相似,常用于制作素肉,令素食烹饪的水平和创新程度大为提高。“面筋”和“麸”的叫法也确立于宋朝。元朝至清朝的许多食经都包含面筋的烹调方法,腌制、煎炸、水煮、煙熏等各式做法俱备。[5][6][7][8][9][4]
在西方世界,意大利化学家雅各布·贝卡里(英语:Jacopo Bartolomeo Beccari)首先从面团中分离出面筋,其时不晚于1745年。人们将面筋掺入面包、豆制品等其他食物中,以满足糖尿病患者、安息日会教徒等特定群体的饮食需求。在日本长寿饮食(英语:Macrobiotic diet)提倡者櫻澤如一影响下,独立的面筋食品在欧美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此后逐渐被长寿饮食社群以外的更多人所接受。[10]
将小麦面粉加水和成麵團,再于水中反复揉洗,使淀粉等成分都分离出去,最后剩下来的有弹性的胶状物即为生面筋。每1千克面粉可洗出生面筋300克左右。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麸质),占干重的85%以上。生面筋可以进一步加工为各类面筋半成品,如:[11][12]
面筋可以作为菜肴主料,也可以作为配料。其自身没有显著味道,作配料时可以突出其他原料的风味,故有“百搭菜”之称。烹饪时十分灵活,切丝、丁、条、块、片、末均可,做冷盘、热菜、小吃、馅料皆宜。[11]
古代
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
凡鐵之有鋼者,如麪中有筋,濯盡柔麪,則麪筋乃見。煉鋼亦然,但取精鐵,鍛之百餘火,每鍛稱之,一鍛一輕,至累鍛而斤兩不減,則純鋼也。
族伯父彥遠言:少時識仲殊長老,東坡為作《安州老人食蜜歌》者。一日,與數客過之,所食皆蜜也。豆腐、麪筋、牛乳之類,皆漬蜜食之。
假煎肉:瓠與麩薄切,各和以料煎。麩以油浸煎,瓠以肉脂煎,加葱、椒、油、酒共炒。瓠與麩不惟如肉,其味亦無辯者。
素食店賣素簽、頭羹、麵食、乳繭河鯤、脯𤊿、元魚,凡麩、筍、乳、蕈飲食,充齋素筵會之備。
麪筋,梁武帝作。
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