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建制派 | |
|---|---|
| Opposition camp(英語) | |
| 政黨成員 | 街坊工友服務處 民主思路 新思維等 |
| 意識形態 | 自由主義 社會自由主義 社會民主主義 本土主義 民粹主義 直接民主制 普選行政長官和立法會 反共主義 文化保守主義 |
| 政治立場 | 大帳篷 |
| 香港立法會 | 1 / 90 (1%) |
| 香港區議會 | 1 / 470 (0%) |
| 選舉委員會 | 1 / 1,500 (0%) |
| 香港政治系列條目 |
| 政府 |
|---|
憲制性文件
|
| 政治 |
| 對外事務 |
其它香港系列條目 香港主題首頁 ·图集 政治主題 |
非建制派,或稱非建制陣營(英語:Opposition camp[1]),為一個香港政治意識形態陣營,政治上與建制派分庭抗禮。
2016年後,非建制陣營指建制派以外的政治派系所組成的陣營,即泛民主派、部分立場偏民主派的中間派、自決派及本土派(包括ALLinHK)的聯合陣營。
非建制派被親中媒體、建制派及政府稱其成員為「反對派」,因其成員主要反對香港特區政府的提出不公平政策和議案。
非建制派在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中獲得有55%的普選票支持,取得30席,為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以來最多。但在香港立法會宣誓風波後,經香港政府入稟司法覆核,6名非建制派議員先後被香港高等法院褫奪議員資格,成員減至23名,並失去地區直選的否決權,雖然在2018年香港立法會補選中取回2席,但因九龍西選區落敗,無法奪回分組點票的否決權。
在2021年香港變更選舉制度後,選民人數大幅度減少,並增設選舉委員會議席且提名審查。當中有一批自稱「非建制派」的人士參選,當中只有狄志遠當選。而在選舉後,該批參選人並沒有在相關主要的人權及民主議題,例如為歷經搜捕事件的《立場新聞》發聲。
民主派學者蔡子強認為,以「建制派」和「反對派」形容兩大陣營會較貼切。「建制派」較清晰的分野是對於政改方案的投票立場,因為兩派陣營都壁壘分明,以及建制派是強調支持中央。「反對派」其實比「非建制派」更好形容目前泛民、自決派及本土派聯盟的性質,因為他們是監察和制衡政府。[2]
民主黨副主席尹兆堅說,「非建制派」的標籤反映政黨多元化,也代表這個派內的各黨派需要更多時間去協調溝通,以及採議題式的合作,「過去我們(民主派)有自我身分認同,都是泛民,所以好快埋位」。公民黨楊岳橋表示,自決派昔日與泛民有爭拗,只是政治表達方式差異,看不到各黨的意識型態有大分歧。「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表示,民主派的標籤因應有更多新興激進力量加入,而改變名稱,由民主派變成泛民,再到目前的非建制派。非建制派的統稱是為了團結對抗建制派,不過,當中各黨的政治理念各有不同,而民主派也因採用「非建制派」統稱,反映爭取民主不再是泛民專利,「民主派放棄了爭取民主的道德高地」。[3]
原本的非建制派體制遭排除在外之後,在2021年香港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有些媒體將本身被形容為香港中間派的新思維黨員狄志遠,形容其為「非建制派」。然而英國廣播公司的中文報導形容其和民主派有一定距離。[4]自此之後,立場偏向泛民主派的香港中間派亦被列入「非建制派」派系以內,「非建制派」一詞的意思開始和中國八大民主黨派類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