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青海省 (中華民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条目的主題是民國時期的青海省。关于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青海省,請見「青海省」。
青海省
 中華民國的省
1929年—1949年

  中華民國青海省法理位置
國家 中華民國
首府西寧縣1928-1945
西寧市1945-1949
面积 
• 
667,236平方公里(257,621平方英里)
人口 
• 
1308000
歷史 
• 成立
1929年
• 废除
1949年
前身
继承
西寧道
青海省
今属于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青海省,是中華民國華西地區三省之一。

省名由來

[编辑]

以其境內有青海湖而得名。1928年国民政府以宁海军统领的青海地方设为青海省(藏語མཚོ་སྔོན་ཞིང་ཆེན་)。

管轄範圍

[编辑]
亞新地學社1936年《袖珍中華全圖》的青海省地圖

中華民國青海省管轄範圍,與現今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大致相當,東部界線有所變化,包括今甘肅省瑪曲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全省面積為667236平方公里。

周圍鄰省分別為,東界及東北界甘肅省,西北界新疆省,西南界西藏地方,南界西康省,東南界四川省

人口

[编辑]

以下依據中華民國實業部《中國經濟年鑑》(1934年出版)、內政部統計司編《民國十七年各省市戶口調查統計報告》(1931年出版)、主計處統計局編《中華民國統計提要》(1940年出版)、中華民國年鑑社編《中華民國年鑑》(1952年出版,頁19-21)所提供的人口數據:

青海人口
調查年代戶數人口男性女性每戶平均人口性別比例
1912年79,000368,000202,000165,0004.66122.40
1928年619,000
1936年至1937年230,0001,196,000617,000579,0005.21106.67
1947年201,0001,308,000659,000649,0006.52101.53

隨中華民國政府來臺人數,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於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普查外省籍人口按本省籍分的資料,原青海省籍在台人數為719人,佔外省籍269萬4917人口當中的0.03%,排行倒數第二(第一是興安省)。

歷史沿革

[编辑]
青海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時代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古羌人
古羌人
古羌人
春秋
戰國
古羌人
发羌
西海郡河源郡金城郡发羌
三国西海郡河源郡金城郡
吐谷浑南凉白蘭國
南北朝吐谷浑南凉白蘭國
西平郡浇河郡河源郡吐谷浑
鄯州廓州吐谷浑吐蕃
五代唃厮啰国
西宁州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西宁州宣政院辖地
青海蒙古
和硕特西寧辦事大臣
中華民國甘肃西寧道宁海军青海省
中華人民
共和國
青海省

辛亥革命後,在青海的清朝地方官自動離職。民國元年(1912年),北洋政府廢青海辦事大臣,改設青海辦事長官。9月,袁世凱任命原西寧府知府廉興為青海辦事長宫,任命馬麒為西寧鎮總兵。民國二年(1913年),廉、馬二人共同主持祭海會盟,宣布清帝退位、民國成立的消息,勸蒙藏頭人聯名致電北洋政府,表示擁護共和。自此青海全境正式歸附中華民國。同年,北洋政府改革清代建制,廢西寧府,保留西寧道西寧縣是道府所在地。馬麒到職後,積極擴軍,組建寧海軍。民國四年(1915年),廉興被查辦,馬麒任甘邊寧海鎮守使兼蒙番宣慰使,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因此,青海地方結束了前清數百年來政令不一的局面,同時為馬氏家族統治青海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民國十四年(1925年),馮玉祥國民軍入甘。次年,任馬麒為青海護軍使,馬麒所部軍隊接受國民軍改編。

民國十六年(1927年)撤西寧道,設西寧行政區長官。民國十七年(1928年),馬麒接受國民政府改編。9月17日,南京國民政府令以青海地方建立青海省[1],暫以甘肅省西寧縣為省治。10月20日,又令將甘肅省舊西寧道屬縣西寧、樂都、大通、巴燕戎(化隆)、循化、貴德、湟源等7縣劃入:「甘肅省舊西寧道屬各縣與青海形勢毗連,應即劃入青海省,並定西寧為青海省治[2]。」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20日,省政府在西寧成立,孫連仲為首任省主席。民國二十年(1931年)8月,青海省政府咨請明令撤銷青海省土司各職。經國務會議議決,國民政府於8月22日令准。

孫連仲任期不到一年,此後依次由馬麒、馬麟馬步芳任青海省主席或代主席。馬步芳主政青海後,集軍權與政權於一身。表面上服從國民政府,但在其控制的地盤內享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可說處於半割據狀態。其寧海軍由初建時的1300餘人,到第一次国共内战時擴增至15萬人,除多次鎮壓藏、哈薩克等少數民族叛亂,還曾派兵在青南和河西圍剿堵截紅軍第二次国共内战末期,馬步芳的寧海軍在隴東戰役固關戰役蘭州戰役中,被彭德懷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消滅。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9月5日,解放軍進入西寧市,結束了馬氏家族在青海省40多年的統治。青海省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省,中華民國青海省政府也隨之消亡。

行政區劃

[编辑]

縣、市、設治局

[编辑]

青海省初期僅有西寧、樂都、大通、巴燕戎(化隆)、循化、貴德、湟源等7縣級行政區,其後設立多個設治局,部分設治局後來升格為縣。部分設治局未經內政部批准,設立後不久便被取消。此時期先後設立的設治局有河曲、和順、和興、白玉、星川、香德、海東、哈姜、西樂、祁連、興海、通新、南屏等。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省政府又擬設江源、河源、柴達木3設治局,但未能實施。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解放軍進入青海以前,中華民國在青海省共有1市19縣2設治局,境內另有蒙旗29旗。


青海省
行政督察區及盟部專署駐地代碼縣等級縣市局駐地(2023年4月)北洋時期沿革
省直轄地區22001不適用西寧市西寧市城區(甘肅省西寧道)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析西寧縣城區置[3]
22002一等湟中縣魯沙爾(今西寧市湟中區駐地魯沙爾鎮甘肅省西寧道(駐地)清代為西寧府附郭西寧縣。原屬甘肅省,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移屬青海省[4]後因與西寧市同名,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改名[5]
22003二等互助縣威遠堡(今互助土族自治縣駐地威遠鎮(甘肅省西寧道)民國十九年(1930年)8月析西寧縣威遠堡地方置[6],民國20年(1931年)3月國民政府令准[7]
22004二等大通縣白塔城(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駐地城關鎮甘肅省西寧道原屬甘肅省,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移屬青海省。
22005三等亹源縣北大通(今門源回族自治縣駐地浩門鎮(甘肅省西寧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7月析大通縣大坂山以北紅山堡及西寧縣朱古仙等處置[8]。民國20年(1931年)3月國民政府令准[7],因地近浩亹河上源,故名。
22006二等樂都縣碾伯(今海東市樂都區駐地碾伯鎮甘肅省西寧道清代為碾伯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3月改名,以晉代樂都縣為名[9]藏語“樂都”意為“溝口”。原屬甘肅省,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移屬青海省。
22007二等民和縣上川口(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駐地川口鎮(甘肅省西寧道)民國十九年(1930年)4月析樂都縣及循化縣置。民國20年(1931年)3月國民政府令准[10]
22008三等循化縣積石(今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駐地積石鎮甘肅省西寧道清代為循化廳,民國二年(1913年)4月改制縣[11]。原屬甘肅省,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移屬青海省。
22009三等共和縣曲溝大莊(今共和縣東南沙珠玉鄉曲溝村)
恰卜恰(今共和縣駐地恰卜恰鎮
(甘肅省西寧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7月析西寧縣上下郭密及湟源縣恰卜恰一帶地方置[12],民國20年(1931年)3月國民政府令准[7]
22010四等同仁縣隆務寺(隆武寺,今同仁市駐地隆務鎮(甘肅省西寧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8月析循化縣西部所屬之保安置[13],民國20年(1931年)3月國民政府令准[7]
22011三等貴德縣曲喀沙甲(今貴德縣駐地河陰鎮甘肅省西寧道清代為貴德廳,民國二年(1913年)4月改制縣[11]。原屬甘肅省,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移屬青海省。
22012三等化隆縣巴燕戎(今化隆回族自治縣駐地巴燕鎮甘肅省西寧道清代為巴燕戎格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制縣[11],改名巴戎縣,民國17年(1928年)3月改名巴燕縣[14]。蒙古語“巴燕”意為“富饒”。民國18年(1929年)1月移屬青海省。民國二十年(1931年)6月再改名[15],因縣境在西魏時為化隆縣,故名。
22013三等湟源縣丹噶爾(今湟源縣駐地城關鎮甘肅省西寧道清代為丹噶爾廳,民國二年(1913年)4月改制縣,易今名[11]。因地處湟水之源,故名。原屬甘肅省,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屬移青海省。
22016四等都蘭縣都蘭寺(今烏蘭縣東北都蘭寺
希裡溝(今烏蘭縣駐地希裡溝鎮[16]
青海地方民國六年(1917年)設立都蘭理事公署。民國十九年(1930年)改制縣。
22018四等同德縣拉加寺(今瑪沁縣東北拉加寺(甘肅省西寧道)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月析貴德縣魯倉、汪什科及白佛轄地及同仁縣屬黃河沿岸拉加寺、什則寺一帶地方置[17]。由同仁、貴德各取一字為名。
22019四等海晏縣三角城(今海晏縣駐地三角城鎮(甘肅省西寧道)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析湟源縣之南達如玉旗爾力克具勒等地置海晏設治局[18]。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1月改制縣[19]
22020三等興海縣大河壩(今興海縣駐地子科灘鎮(甘肅省西寧道)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0月析共和縣置興海設治局[20]。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1月改制縣[19]
22021不適用祁連設治局八寶(祁連縣駐地八寶鎮(甘肅省西寧道)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0月析亹源縣置。因祁連山得名[21]
未定不適用星川設治局達的海(今瑪多縣境)
哈姜(今瑪多縣西北哈姜)
(青海地方)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7月以下果洛班瑪、鄂陵湖東等地置[22]
第一區玉樹縣22014三等玉樹縣結石(今玉樹市駐地結古街道(青海地方)民國十八年(1929年)8月以玉樹理事員轄地置[16],民國20年(1931年)3月國民政府令准[7]
22015四等稱多縣周均(今稱多縣駐地稱文鎮(青海地方)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析玉樹縣稱多土司地置[23]
22017四等囊謙縣色魯馬(今囊謙縣駐地香達鎮(青海地方)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2月以玉樹縣囊謙族果洛游牧場及覺拉寺等地方置[24],以部族名命名。
青海左翼盟22101不適用霍碩特西前旗德令哈市青海地方俗稱青海王旗
22102不適用霍碩特北左翼旗德令哈市西南青海地方俗稱柯爾洛貝子旗
22103不適用霍碩特西後旗德令哈市西南青海地方俗稱柯柯的貝勒旗
22104不適用霍碩特北前旗天峻縣西北青海地方俗稱布哈公旗
22105不適用霍碩特南右翼後旗天峻縣東南青海地方俗稱托莫公旗
22106不適用霍碩特南左翼後旗共和縣西北、天峻縣東南青海地方俗稱阿喀公旗
22107不適用霍碩特北左翼末旗[25]烏蘭縣東南青海地方俗稱鹽札薩克旗
22108不適用霍碩特南左翼中旗澤庫縣城附近青海地方
22109不適用霍碩特西右翼中旗格爾木市青海地方俗稱臺吉愛爾札薩克旗
22110不適用霍碩特南左翼末旗海晏縣西南、共和縣東北青海地方俗稱群科札薩克旗
22111不適用霍碩特北右翼末旗[26]德令哈市西青海地方俗稱柯爾洛果札薩克旗
22112不適用土爾扈特西旗剛察縣青海地方俗稱托爾和札薩克旗
22113不適用土爾扈特南後旗海晏縣西北、祁連縣東南青海地方俗稱角昂札薩克旗
青海右翼盟22201不適用霍碩特前左翼首旗剛察縣東北青海地方一稱霍碩特前左翼頭旗,俗稱默勒王旗
22202不適用霍碩特北右翼旗[27]剛察縣青海地方俗稱郡貝子旗
22203不適用霍碩特前首旗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東南青海地方一稱霍碩特前頭旗
22204不適用霍碩特東上旗烏蘭縣青海地方俗稱巴汗俄爾札薩克旗
22205不適用霍碩特南右翼中旗澤庫縣城附近青海地方
22206不適用霍碩特西右翼前旗祁連縣西南青海地方俗稱默勒札薩克旗
22207不適用霍碩特西右翼後旗都蘭縣西南青海地方俗稱巴隆札薩克旗
22208不適用霍碩特南右翼末旗共和縣西南、興海縣青海地方俗稱善力格札薩克旗
22209不適用霍碩特西左翼後旗都蘭縣青海地方俗稱宗札薩克旗
22210不適用綽爾特南右翼首旗共和縣東北青海地方一稱綽爾羅斯面右翼頭旗,俗稱爾什克貝勒旗
22211不適用綽爾羅斯北中旗海晏縣青海地方一稱水峽貝子旗,俗稱哈爾格貝子旗
22212不適用輝特南旗共和縣西北青海地方俗稱端達哈公旗
22213不適用喀爾喀南右翼旗剛察縣西北青海地方俗稱喀爾喀札薩克旗
22214不適用土爾扈特南中旗海晏縣西北青海地方俗稱永安札薩克旗
22215不適用土爾扈特南前旗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西南青海地方
22216不適用察罕諾門汗旗貴南縣南與同德縣北交界處青海地方俗稱白佛旗
己裁撤不適用不適用和興設治局阿什姜貢麻(今甘德縣境)(青海地方)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以中果洛地方置。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裁撤[28]
不適用不適用和順設治局昂久多巴(今瑪多縣境)(青海地方)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以果洛地區置。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裁撤。
不適用不適用西樂設治局瑪沁(今瑪沁縣境)(青海地方)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以汪什代海、麥倉地區置[29]。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裁撤。
不適用不適用通新設治局可魯德令哈(今德令哈市西南柯魯柯鎮(青海地方)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0月以可魯德令哈地方置[20]。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裁撤。
不適用不適用香日德設治局香日德(今都蘭縣西南香日德鎮(青海地方)一作香德設治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析都蘭縣一部分置察汗烏蘇設治局[30],後易今名[31]。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裁撤,併入都蘭縣[32]
不適用不適用河曲設治局藏寺(今同德縣西南河北鄉(青海地方)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置[33]。民國三十年(1941年)裁撤[34]
不適用不適用白玉設治局白玉寺(今久治縣駐地)(青海地方)一作白玉寺設治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析下果洛班瑪、雅礱江上游及黃河沿岸一帶置[35]。因駐地白玉寺得名。民國三十年(1941年)裁撤[36]
不適用不適用哈姜設治局哈姜(今瑪多縣西北哈姜)(青海地方)民國三十年(1941年)以烏吉哈姜一帶置[37]。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併入星川設治局[38]
不適用不適用南屏設治局魯倉(今貴南縣魯倉寺(甘肅省西寧道)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析貴德縣魯倉、霸茫拉一帶置。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裁撤[39]

行政督察區

[编辑]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全省劃為7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月改劃為6區,在離省會西寧較遠的第五、六、七區設置行政督察專署。旋因第七區僅轄同德1縣,無設置專署的必要,被裁撤:

  • 第五區,專署駐都蘭縣,轄都蘭、共和2縣及興海、通新2設治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月增領西樂設治局;5月增領海晏設治局;10月增領香德設治局;同年,海晏、興海改制縣。
  • 第六區,專署駐嚢謙縣,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遷駐玉樹縣,轄嚢謙、玉樹、稱多3縣。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月增領和興、和順2設治局。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仍設第五、第六區行政督察專署:

  • 第五區,專署駐都蘭縣,轄都蘭、共和、興海、海晏4縣及通新、西樂、香德3設治局。
  • 第六區,專署駐玉樹縣,轄玉樹、嚢謙、稱多3縣及和興、和順2設治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月,改第五、第六區為第一、第二區,另置第三區:

  • 第一區,專署駐都蘭縣,轄都蘭、共和、興海、海晏4縣及通新、西樂、香德3設治局。
  • 第二區,專署駐玉樹縣,轄玉樹、嚢謙、稱多3縣。
  • 第三區,專署駐同德縣,轄同德縣及和興、和順2設治局。

抗戰勝利後,廢第一及第三區,改第二區為第一區,西寧市及湟中等16縣和祁連、星川2設治局直屬於省政府。行政院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核准備案:

  • 第一區,專署駐玉樹縣,轄玉樹、嚢謙、稱多3縣。

行政區劃年表

[编辑]
青海省行政區劃年表
說明:「?」表示不能確定其發生年份或月份,故放於最有可能的一年內,詳見注釋
西元民國紀元其他行政區劃變更
1929年民國18年11
  • 甘肅省湟中縣來隸(1月)
  • 甘肅省大通縣來隸(1月)
  • 甘肅省樂都縣來隸(1月)
  • 甘肅省循化縣來隸(1月)
  • 甘肅省貴德縣來隸(1月)
  • 甘肅省巴燕縣來隸(1月)
  • 甘肅省湟源縣來隸(1月)
  • 析大通、西寧二縣置亹源縣(7月)
  • 析西寧、湟源二縣置共和縣(7月)
  • 析循化縣置同仁縣(8月)
  • 析玉樹理事員轄地置玉樹縣(8月)
1930年民國19年14
  • 析樂都、循化二縣置民和縣(4月)
  • 析西寧置互助縣(8月)
  • 改都蘭理事公署為都蘭縣(?月)
1931年民國20年14
  • 巴燕縣改名化隆縣(6月)
1932年民國21年14
1933年民國22年15
  • 析玉樹縣置囊謙縣(12月)
1934年民國23年15
1935年民國24年16
  • 析貴德、同仁置同德縣(5月)
1936年民國25年16
1937年民國26年161
  • 析湟源縣置海晏設治局(?月)
1938年民國27年173
  • 析玉樹縣置稱多縣(2月)
  • 析果洛地區置和興、和順設治局(4月)
1939年民國28年178
  • 析共和縣置興海設治局(10月)
  • 析亹源縣置祁連設治局(10月)
  • 析可魯德令哈地方置通新設治局(10月)
  • 析同德縣置河曲設治局(?月)
  • 析果洛地區置白玉設治局(?月)
1940年民國29年1710
  • 析貴德縣置西樂設治局(4月)
  • 析果洛地區置星川設治局(7月)
1941年民國30年179
  • 裁撤河曲設治局(?月)
  • 裁撤白玉設治局(?月)
  • 析烏吉哈姜置哈姜設治局(?月)
1942年民國31年1710
  • 析貴德縣置南屏設治局(?月)
1943年民國32年198
  • 改海晏設治局為海晏縣(11月)
  • 改興海設治局為興海縣(11月)
  • 析都蘭縣置香日德設治局(?月)
  • 哈姜設治局併入星川設治局(?月)
1944年民國33年197
  • 裁撤南屏設治局(?月)
1945年民國34年1917
  • 析西寧縣置西寧市(11月)
1946年民國35年1912
  • 西寧縣改名湟中縣(1月)
  • 裁撤和興、和順、西樂、通新設治局(2月)
  • 香日德設治局併入都蘭縣(2月)
1947年民國36年1912
1948年民國37年1912
1949年民國38年1912

政府體制

[编辑]
参见:青海省政府

省會

[编辑]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2月以前位於西寧縣,之後從西寧縣城析置西寧市,省會改於此處。

省行政機構

[编辑]

歷任青海省軍政長官、省政府主席

[编辑]
青海省政府主席
  • 孫連仲(1928年9月17日 - 1931年1月)
  • 馬麒(1931年1月 - 1931年8月,馬麟代理省主席)
  • 馬麟(1933年 - 1936年10月27日,馬步芳代理省主席)
  • 馬步芳(1937年 - 1949年)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國民政府公報》第93號,民國十七年9月,第5頁。
  2. ^《國民政府公報》第2號,民國十七年10月27日,第9頁。又《國民政府公報》第80號,民國十八年1月31日,第8頁。
  3. ^《全國行政區域變更一覽表(三十三年九月至三十四年十一月)》
  4. ^按:《國民政府指令第189號》(民國18年1月29日)載:“舊寧夏、青海兩道遵令各依固有區域分別劃歸寧夏、青海兩省,自十八年一月一日起,各縣一切行政分別由寧夏、青海兩省處理。”(《國民政府公報》第80號,民國18年1月31日,第8頁。)而內政部方域司《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第11版)謂寧夏等縣於民國“十七年十月劃歸寧夏省管轄”,並不是實際執行的時間。
  5. ^《湟中縣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5、40頁。
  6. ^青海省政府民政廳:《最近之青海》,南京新亞細亞學會,1934年,第41頁。參見《互助土族自治縣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頁。
  7. ^7.07.17.27.37.4《國民政府公報》第735號,民國20年4月1日,第8頁
  8. ^青海省政府民政廳:《最近之青海》,南京新亞細亞學會,1934年,第38頁。參見《門源縣志》,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4頁。
  9. ^《國民政府公報》第37期,民國17年3月,第22頁
  10. ^《國民政府公報》第735號,民國20年4月1日,第8頁。
  11. ^11.011.111.211.3《政府公報》第354号,民國2年5月2日,第13冊,第344頁。
  12. ^青海省政府民政廳:《最近之青海》,南京新亞細亞學會,1934年,第47頁。參見《共和縣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頁。
  13. ^青海省政府民政廳:《最近之青海》,南京新亞細亞學會,1934年,第38頁。
  14. ^《國民政府公報》第37期,民國17年3月,第22頁。
  15. ^內政部方域司:《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第11版),第157頁。按:吳承湜《近六十年全國郡縣增減志要》附錄(第91頁)作1921年6月改名。
  16. ^16.016.1青海省政府民政廳:《最近之青海》,南京新亞細亞學會,1934年,第42頁。
  17. ^《國民政府公報》第1774號,民國24年6月22日,第8頁
  18. ^《海晏縣志》,甘肅文化出版社,1994年,第18、374頁。按:《海北藏族自治州志》(第104頁)作1939年置。《青海省志·政事志·省政府》(第21頁)謂初名海軍設治局,後改稱海晏設治局。
  19. ^19.019.1《國民政府公報》渝字第621號,民國32年11月10日,第14頁。
  20. ^20.020.1《國民政府公報》渝字第198號,民國28年10月21日,第19頁。
  21. ^《青海省志·民政志》,黃山書社,1998年,第16頁。
  22. ^《果洛藏族自治州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70頁。
  23. ^內政部方域司:《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第11版),第157頁。
  24. ^《國民政府公報》第1304號,民國22年12月5日,第7頁
  25. ^傅林祥,鄭寶恆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作「霍碩特北左末旗」。
  26. ^傅林祥,鄭寶恆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作「霍碩特北右末旗」。
  27. ^傅林祥,鄭寶恆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作「霍碩特北右(翼)旗」。
  28. ^內政部方域司:《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第11版),第158頁。按:以下和順、西樂、通新、香德等設治局同
  29. ^《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5頁。又,《黃洛藏族自治州志》,第70頁。
  30. ^《海西州志》卷一,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3頁。又,《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6頁。
  31. ^《青海省志·政事志·省政府》,第21頁。
  32. ^《青海省志·政事志·省政府》,第21頁。又,《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6頁。
  33. ^《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5頁。
  34. ^《同德縣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325頁。又,《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5頁。按:《青海省志·政事志·省政府》(第21頁)作“1948年裁”。
  35. ^《黃洛藏族自治州志》,第70頁。又,《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6頁。
  36. ^《同德縣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325頁。又,《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5頁。按:《青海省志·政事志·省政府》(第21頁)作“1948年裁”。《果洛藏族自治州志》(第70頁)作“1941年廢”
  37. ^《瑪多縣志》,第2頁。又,《黃洛藏族自治州志》,第70頁。
  38. ^《果洛藏族自治州志》,第70頁。又,《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6頁。按:《青海省志·政事志·省政府》(第21頁)作“1948年裁”。
  39. ^《貴南縣志》,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38頁。又,《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5頁。按:《同德縣志》(第325頁)作“1942年裁”、《青海省志·政事志·省政府》(第21頁)作“1948年裁”。

来源

[编辑]
書籍
  • 傅林祥、鄭寶恆 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
  • 中華民國國史館 著:《中華民國史·地理志》

備註

[编辑]

参见

[编辑]
前任:
中華民國甘肅省西寧道
中華民國 青海地方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一級行政區
1928年-1949年
繼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
8一級行政區(6直轄市、2)、16二級行政區(3、13
現行自由地區行政區劃
直轄市
[註 2]
臺灣省
福建省
原公告行政區劃
(2005年)[註 3]
直轄市
華中
華南
華北
塞北
東北
西部
特別行政區
地方
大陸時期行政區劃
1949年
直轄市(院轄市)
特別行政區
地方
1933年
(院轄)市
行政區
地方
1927年
特別區
地方
商埠
1914年
特別區
地方
區域
  1. ^自1949年(民國38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遷台起成為中央政府所在地
  2. ^自1999年起虛級化,不再具有地方自治團體地位
  3. ^「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自2005年起停止適用


青海省行政區劃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前)
2準一級行政區(2)、1行政督察區、51二級行政區(1、19、2設治局、29
省政府直轄
第一行政督察區
行政院直轄
青海左翼盟
青海右翼盟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青海省_(中華民國)&oldid=87974785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