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背景相机显示的雷诺陨击坑。 | |
| 行星 | 火星 |
|---|---|
| 區域 | 南海区 |
| 坐标 | 75°06′S157°54′W / 75.1°S 157.9°W /-75.1; -157.9 |
| 火星方格列表 | 火星南海區 |
| 直径 | 91 公里 |
| 命名 | 奥斯鲍恩·雷诺 |
雷诺陨击坑(Reynolds)是火星南海区的一座撞击坑,位于塞壬高地最南端,其中心坐标为南纬75.1、西经157.9度,直径91公里(65英里),它的名称取自英国物理学家奥斯鲍恩·雷诺(1842年-1912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批准接受[1]。


在冬季,会积聚大量的霜冻,它们直接冻结在永久极冠的表面,形成一层层由尘埃和沙粒覆盖的的水冰层。这种沉积层最初是一层含尘埃的二氧化碳霜,在冬季会重新结晶并变得更致密。裹挟在霜冻的尘埃和沙粒慢慢下沉。到春季气温上升时,霜冻层已变成一层约3英尺厚的半透明冰,覆盖在深色沙尘底下。这种深色物质吸收光线并导致水冰升华(直接变成气体),最终大量气体积聚,压力膨胀。当找到一处薄弱点时,气体就会逸出并吹出尘埃。速度可达到每小时160公里(100英里)[2]。有时可以看到被称为“蜘蛛”的深色通道[3][4][5],当这一过程发生时,表面似乎覆盖着黑点[2][6],这些特征可在下面一些图片中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