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語寫法 | |
|---|---|
| 日語原文 | 雨森 芳洲 |
| 假名 | あめのもり ほうしゅう |
| 平文式罗马字 | Amenomori Hōshū |
| 儒家 |
|---|
古代儒者 中國 董仲舒 ·何休 ·鄭玄 ·王肅 ·王通 ·韓愈 ·周敦頤 ·邵雍 ·程顥 ·程颐 ·張載 ·朱熹 ·陸九淵 ·许衡 ·陳獻章 ·王陽明 ·湛若水 ·薛瑄 ·罗钦顺 ·王廷相 ·王畿 ·王艮 ·羅汝芳 ·劉宗周 ·李贄 ·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 ·朱舜水 ·颜元 ·戴震 ·章學誠 ·譚嗣同 ·康有爲 ·梁啓超 日本 朝鮮 越南 程順則 ·向象賢 ·蔡溫 |
| 儒家文化圈 |
雨森芳洲(日语:雨森 芳洲/あめのもり ほうしゅう Amenomori Hōshū,1668年6月26日—1755年2月16日)名俊良(後改誠清),字伯陽,號芳洲,是日本江戶時代的代表儒者。他通曉漢語和朝鮮語,曾擔任對馬藩的官員,為對馬藩與朝鮮的外交作出一定貢獻。
1668年,雨森芳洲出生於近江國伊香郡雨森村(今滋賀縣長濱市高月町雨森),父親是一名町醫者。12歲左右前往京都學習醫學。18歲時投奔江戶木下順庵門下,學習朱子學。同為木下門人的新井白石、室鳩巢、祇園南海皆稱讚其才能。當時對馬藩正在尋找對朝鮮中繼貿易管理財政的優秀人才,因此在1689年,木下順庵推薦雨森芳洲擔任對馬藩的仕官。1692年,雨森前往對馬藩赴任。在此期間,雨森芳洲在長崎學會了漢語。
1698年,雨森芳洲被任命為朝鮮方佐役(朝鮮擔當部補佐役),於1702年渡海到達釜山。1703年至1705年期間滯留釜山的倭館,學習了朝鮮語。在此期間,雨森協助朝鮮方面編纂日本語辭典《倭語類解》,同時自己編著了朝鮮語入門書《交隣須知》。而這本《交隣須知》在後來的明治時期曾經被日本政府定為朝鮮語學習書籍,廣為使用。
1711年,雨森隨朝鮮通信使趙泰億赴江戶,慶祝德川家宣就任幕府將軍。1719年,又隨朝鮮通信使洪致中到江戶,慶賀德川吉宗就任將軍。在同行的朝鮮人申維翰所著的《海遊錄》裡,可以知道雨森芳洲在使團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1720年,雨森隨日本使團赴釜山,慶賀朝鮮景宗的即位。然而,由於對對馬藩從朝鮮秘密輸入人參的政策不滿的緣故,雨森芳洲辭去了朝鮮方佐役的官職,並將家督之位讓給了兒子顯之允。1727年,雨森在對馬藩開設朝鮮語學校,專注于著書和教授儒學。
1729年,雨森曾作為江戶幕府的特使前往釜山倭館。1734年,擔任對馬藩主宗方熙的側用人,著有藩政管理相關書籍《治要管見》和對朝鮮外交心得的《交隣提醒》。1755年,在對馬嚴原日吉的別邸中逝世,享年88歲。諡號一得齋芳洲清府君,葬於日吉的長壽院。其子顯之允死後,葬於芳洲墓之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