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隸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漢字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字元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隸變,是漢字小篆演變為隸書的過程,大約發生在之間,是漢字發展的轉捩點。

由於小篆筆劃繁複,書寫不方便,一些下級官員(隸)於是將筆劃簡化(如將「艸」頭簡化為「艹」,「靁」字下的三個田減為一個,變成「雷」),將弧筆改為直筆,方便書寫;又將同一偏旁用在不同位置時改為不同形狀(如「心」用在旁:情;用在下:恭)等等。對後世的漢字有很大的影響。現代的楷書行書寫法絕大部份和隸變之後相差不遠。

詞源

[编辑]

「隸變」一詞很早就被提出,但系統性的研究則較晚。「隸變」一詞最早見於唐玄度的《九經字樣》。在後來郭忠恕所著的《佩觿》中,也將「隸變」和「隸省」「隸加」「隸行」作為並列的概念提出,如「衛夢之字是謂隸省(本作衞㝱),前𫳬之字是謂隸加(本作歬甯),詞朗之字是謂隸行(本作䛐朖),寒無之字是謂隸變(本作)。」徐鉉校注《說文解字》的時候也使用了「隸變」一詞。[1]:1-3

意義

[编辑]

在漢字發展的過程中,為了更貼合當時社會急速發展的需要,文字有需要變得更方便書寫。因此,無論筆畫多少,都要逐筆拉長,並要求每筆都要配合疏密長短的篆書,有需要變為更便於書寫的、有平直方正的字型特點的隸書。在隸變的過程中,許多漢字構形的理據都被簡化了。漢文字從此脫離了圖畫的性質,變成了便於書寫的符號。有些偏旁和筆劃系統至今仍沿用,而且偏旁都有一定的規律,例如「亻」「口」「火」「木」「冫」等形旁多在漢字的左邊;「力」「見」「刂」「鳥」「斤」等形旁都在右邊;「冖」「雨」「穴」等形旁都在上邊;「凵」「心」「皿」等形旁都在下邊等。這些書寫的規律,對認字和書寫方面都帶來很大的方便。

出土文物

[编辑]

初期有前309年的青川木牘,後期有睡虎地秦簡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參考

[编辑]
  1. ^1.01.1趙平安. 隸變研究. 保定: 河北大學出版社. 2008. 
汉字系统
汉字
字体字形
古文字
隶變
书面语
文体
文言
白话
混种或其他
用字
规范
传统汉字
简体字
以汉字音译书写的
其他中国语言
基于汉字衍生
中国文字
意音文字
直接衍生
受影响创制
半音节文字
注音符号
其他
音节文字
多种混合/未知/其他
其他文字系统
全音素文字
拉丁字母
汉语
官话
标准汉语
官话方言
汉语诸方言
拉丁化运动方案
教會羅馬字
拉丁化新文字
閩語
閩東語
閩南語
其他
吳語
通用方案
苏州话
上海话
温州话
其他
粤语
广州话
其他方言
客家话
粵東客家話
臺灣客家話
其他方言
古代汉语
通用方案
其他中国语言
通用方案
汉藏语系
壯侗語系
阿尔泰诸语
印欧语系
其他
西里尔字母
阿拉伯字母
衍生文字
盲文
其他
辅音音素文字
元音附标文字
音节文字
意音文字
註:?语系未确定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隸變&oldid=88751571
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