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隧道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2021年3月21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
此條目介紹的是一种建筑结构。关于韓國電視劇,请见「隧道 (電視劇)」。关于韓國電影,请见「隧道 (電影)」。
香港海底隧道九龍紅磡入口)
臺北捷運新莊線行車隧道。

隧道是指在既有的建筑或土石结构中挖出来的通道,供交通立体化、穿山越岭、地下通道、越江、过海、管道运输电缆地下化、水利工程等使用。隧道不一定全是地下通道,仅位于地面下称作地下隧道地下道路

隧道的種類

[编辑]

依建造工程分类

[编辑]

建造隧道有幾種方式。

依隧道功能分类

[编辑]
臺灣新北市山佳隧道
朝鲜挖掘通過非軍事區的滲透隧道遺跡
2002年尚在施工中的台灣雪山隧道

隧道大部分的功能,為提供行人腳踏車自行车)、一般道路交通、機動車鐵路交通、或運河使用,而部分隧道只负责石油管道运输或其他特定服務,包括軍事商業物流等。

依隧道所在位置

[编辑]

隧道的流體力學

[编辑]

隧道的流體力學主要以隧道內所包含的流體分為兩種:液體之隧道及氣體之隧道。

液體之隧道又以液體是否填充滿整個隧道而其流體的物理現象有所不同:若隧道內液體上方充滿著空氣,例如一般下水道,其物理現象與明渠水道相同。

若隧道內僅單純輸送氣體或液體,並且充滿整個隧道,其物理現象主要為受到閥門、抽水或風機之影響,主要為水錘作用;若充滿隧道之液體或氣體受到高速物體在隧道內移動之影響(例如:公路隧道內之汽車、鐵路隧道內之列車),其物理現象主要為活塞效應

著名隧道舉例

[编辑]

歐洲

[编辑]

亞洲

[编辑]

以隧道数量排序

中国大陆

[编辑]

台灣

[编辑]

香港

[编辑]

日本

[编辑]

馬來西亞

[编辑]
  • 精明隧道(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Road Tunnel简称SMART Tunnel)是马来西亚吉隆坡一项巨型防洪计划工程。隧道全長达9.7公里,是东南亚最长以及亚洲第二长的隧道。隧道主要用途是舒缓市区交通拥堵以及在发生闪电水灾时排水。

美洲

[编辑]
西雅图的隧道施工图,处于潜盾机挖掘完毕,道路舖设完工前

美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參見

[编辑]
街道與巷道
道路類型英语Types of road
封閉式道路
國家、地區
主要道路
地方道路
其它術語
道路交叉
路面
交通安全
因素
道路與
環境
人為因素
車輛
空間與
時間分配
劃界
結構
性能指標
人造或與人有關的地下設施英语Subterranea (geography)
自然形成
民用設施
軍事設施
采矿沙石场、或地下工程英语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相關主題
各地
学术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隧道&oldid=90225556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