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炯明 | |
|---|---|
| 出生 | 光緒三年十二月十一日(1878年1月13日) 大清廣東省惠州府海丰县 |
| 逝世 | 1933年9月22日(1933-09-22)(55歲) 英属香港 |
| 墓地 | 陳炯明墓 |
| 职业 | 粤军总司令 广东省省长 陆军总长兼内务总长 中国致公党首任总理 |
| 政党 | 中国致公党(1925年—1933年) 中国同盟会(1905年—1912年) 国民党(1912年—1913年) |
陈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原名捷,字赞之,又字競存,绰号阿烟[註 1],曾用笔名陆安[1],男,廣東惠州府海豐縣[註 2]人,曾任粤军总司令、广东省省长、中华民国陆军部陆军总长兼内务部内务总长和中国致公党首任总理。其於護法戰爭期間曾一度入主閩南並於施政上實踐部分無政府主義思想[2],第一次粵桂戰爭爆發後回粵主政,期間戮力建設廣東並設立廣州市[3][4];同時其亦信奉美式聯邦制[5]並因此支持中國聯省自治主張[6],更為此反對北伐,導致與革命時期的同志孫中山反目成仇。最终陈炯明被孫中山和蔣中正發動東征擊潰,通電下野後逃往香港隱居餘生。

陈炯明於1878年生于广东惠州海丰县白町乡,1898年中秀才;1906年入讀广东法政学堂首届学员,同届同学中有邹鲁,教员中有朱执信、古应芬,就學期间曾领衔控告惠州知府陈召棠,1908年7月以“最优等生”成绩毕业。[7] 陈炯明毕业后回乡一年倡办海丰地方自治会,戒煙(指鴉片,非煙草)局等社会工作。又筹办《陆安自治报》(后改称《海丰自治报》)。[8]

1909年7月,陈炯明当选广东谘议局议员,积极推行各种改革社会与保障人权的议案,后在上海加入同盟会,创办《可报》支持革命党。1910年参与倪映典的庚戌新军起义。起义失败后,陈与马育航,龚石云等经香港回海丰,期间也有参加刘师复组织的支那暗殺團活动。至5月返回广州,参加谘议局议论整顿粤汉铁路及筹抵赌饷等事的临时会议。
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中,陈炯明為敢死隊第四隊隊長。他一方面参与起义,另一方面又借助自己的议员身份,以個人的房产保护革命党人的准备工作。陈炯明在黄花岗起义中企圖以炸彈行刺廣東水師提督李準但失手[註 3][9],因此逃亡香港避居九龍城。
辛亥革命爆發後,10月底獲南洋华侨资助於海陆丰筹备革命民兵,起義占领惠州並稱「循军」[註 4]。11月8日领循军入广州,與胡漢民一同說服北洋新軍第二十五鎮統制龙济光反清。1911年11月9日,廣東宣布獨立並建粵省軍政府,陈炯明历任广东副都督、代理都督,他将循军改编为两师分别由钟鼎基、苏慎初任师长。在南北议和、中华民国成立之后,龙济光被任命为广东总绥靖处副经略使。
1913年6月14日,在宋教仁遭暗殺,二次革命爆發前,袁世凯任命陈炯明为广东都督,意圖以此取代孫中山的政治盟友胡漢民並控制廣東省[10];然而陳炯明被黃興說服決定起兵反袁。7月18日,陈宣布广东独立並自任讨袁军总司令[11],袁世凯得知拉攏失敗後即命龙济光为广东镇抚使讨乱。8月4日,陈炯明所轄的粵軍第二師師長苏慎初被袁世凱收買,在牛王庙炮擊都督府,陳炯明雖派出衛隊企圖鎮壓,但衛隊出兵後即譁變倒戈反陳,頓失兵權的陳炯明在8月4日夜間趁隙潛逃香港[12],不過其搭乘的船隻遭到香港政府控制,香港政府拒絕讓陳炯明上岸。
無法在香港立足的陳炯明原計劃前往法国,中途停留新加坡时被當地華僑說服並留下圖謀日後反攻。其於當地華僑與同鄉陳演生的協助下開始於新加坡經營據點,協助反袁的國民黨人在當地立足。其後與鄒魯合作,在香港與新加坡等地繼續籌劃反袁行動。在袁世凱退位前曾多次金援廣東的反袁戰事,並藉由華僑救濟等方式持續在廣東省境累積聲望。由於龍濟光在廣東的暴政招致民怨,因此陳炯明1915年底於建議下從新加坡潛回陸豐縣招集舊部,與朱執信等人指揮的中華革命軍結盟,在廣東繼續發動多場反袁兵變。隨著12月底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戰爭之發展,陳炯明在民國五年(1916)1月將廣東主要的反袁部隊整合為討逆共和軍,與其它南方省分的護國軍結盟,在廣東省進行更大規模的反袁戰爭。
陆荣廷的舊桂系部队击败龙济光进入广东,北洋政府调停龙济光退驻广东西南的雷州地区。在洪憲帝制落幕,袁世凱病死、龍濟光失勢,陸榮廷主導廣東軍政大權後,不屬於陸榮廷指揮的討逆共和軍,在身分與立場上成為廣東省政的棘手問題。陳炯明最後在親信的建議下決定交出指揮權,並將討逆共和軍編遣,僅留下約萬人部隊,其中一半改編為廣東陸軍,分駐各地駐紮警備,另一半改編為廣東警衛軍,由廣東省長朱慶瀾接收。由於陳炯明的合作態度,民國五年(1916)11月29日,北京授與上將軍銜[13]。大總統黎元洪邀請陳炯明至北京,更在民國六年(1917)1月13日聘陳炯明為高級軍事顧問,但是陳炯明未接此職,遂於1月19日授以定威將軍[14]。是年7月,孫文到廣州鼓吹護法,陳炯明亦南下。8月,广东省长朱庆澜辞职,因曾与孙文的代表朱执信協议,便把直属省长的广东警卫军移交陳炯明指挥。

1917年9月护法军政府於廣州成立,護法戰爭隨即爆發,孙文任命陈炯明为第一军总司令,陈便把警卫军改编为「援闽护法粤军」,翌年(1918年)1月于广州誓师[15],进军福建。2月6日,陈炯明兼任惠潮梅督办[16],在当地设立筹饷局,在汕尾建立造弹厂等设施,并协助当地人修筑道路。孙文对陈炯明日见倚重和信任,尤其是向海外华侨募捐,把二十营警卫军改编为两个军,第一军由陈炯明统帅[17]:295[17]。1918年8月31日,援闽护法粤军进驻漳州,9月建立闽南护法区。陳炯明在闽南擅置地方官员,军政府非常不满[18],因此撤销了陈的惠潮梅督办职务,取回盐稅矿捐使用权,又派刘志陆驻兵海丰,监视陈炯明[19],后來军政府稍稍让步[20],息事宁人,但从此埋下陈炯明与军政府不和的种子。11月14日首次南北試圖議和,雙方曾一度停火,但陈炯明仍佔領闽南两年零四个月,期间设立闽南护法区致力施行新政。

1920年8月11日,舊桂系操纵的護法军政府於下令以沈鸿英为总司令,兵分三路發難进攻潮汕閩南一帶的粵軍,第一次粵桂戰爭正式爆發。陈炯明因此被逼與北洋皖系的福建督軍李厚基議和撤軍,確保後方安全後隨即聯手许崇智、洪兆麟回師廣東迎敵。11月擊敗桂軍後回粵就任省长,长期受到桂軍欺壓的廣東省欢迎陈炯明主政,海外粵僑合资捐獻60万及飞机12架以示支持。陈炯明邀请孙中山、唐绍仪、伍廷芳回广东,11月孙中山自上海回到广州,并改编陈部由其直辖。11月29日,軍政府任陳為總司令[21]:337。
1921年4月,孙中山召集广东的国会议员召开非常会议,改組護法軍政府為廣州中華民國政府並推舉孙中山出任非常大总统。陈炯明等人以出任总统无异于樹大招風四面树敵,广东目前无力抵抗北方进攻为由反对,但最终未能阻止。6月時桂系军阀再次进犯广东,第二次粵桂戰爭爆發,陈炯明獲軍政府任命為援桂總司令[21]:337並带兵迎擊。此战粵軍虽大败桂系且一度反攻廣西,但全军最終死傷五分之一,士气大挫。陈炯明主张实行“联省自治”(民选议员和地方长官等);这与孙中山的北伐、武力统一的主张有所冲突。8月初,陈炯明进入南宁后,原打算协助马君武筹划仿照广东省的「地方自治」计划,包括恢复省议会,筹设仿照广州的市政府。但孙再下令陈炯明北伐,激化其与陈的矛盾。
1922年夏,孫「自桂回粵」[22]:9。4月,孫执意北伐,陈炯明无法接受孫的条件,遂被其罢黜。4月21日,孫免去陳援桂總司令一職[21]:338[22]:9,廣東省政府免去陳炯明廣東省省長一職,任命伍廷芳接任[21]:338。陳炯明被罷黜下野後退隱惠州。
1922年4、5月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战败,使得孙中山原本的打算落空。6月1日,旧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王家襄、吴景濂等在天津集会,宣布“非法总统”徐世昌无效。5月27日,命以陸軍總長辦理兩廣軍務[21]:338。
3月23日,陈舊部粤军将领邓铿遭暗杀,孙文一方坚称是陈炯明所為,但近年来一些学者根据史料認為此事有可能是孙文一方所为[23],陳炯明勢力與孫的關係因此急轉直下。6月2日,徐世昌宣布辞职,之後黎元洪复职。北方各界紛紛以护法运动目的已达为由要求孙辭職下野,以求打破两个总统的僵局,以叶举為首的陳炯明舊部也联名支持。6月16日,叶举在電報通知孫後出兵围攻总统府,並鸣炮警示孫离开广东[22]:9並佔領廣州城[21]:338。孫逃至永豐艦(後改名中山艦)上还击轰炸广州後离开广东,史称「六一六事变」。9月16日,陳自任總司令[21]:338。蔣中正即回師廣州討伐陳部[24]:41。
1923年1月4日,孙文通电讨伐陈炯明,并收买滇軍杨希闵部、桂軍刘震寰部,與拥护孙文的许崇智粤军联合,组成东西两路“讨贼军”,合击陈炯明。1月15日陈炯明宣布下野,次日撤出广州退守惠州东江。2月21日孙中山重回广州。5月28日至10月27日期間,孙軍围攻惠州,粤军死守。陈炯明实际未有参加战斗。10月粤军发动反攻打入广州近郊,但仍無法攻入廣州城,双方保持僵局。
1924年,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大會,國共展開第一次合作。在蘇聯的幫助下,黃埔軍校成立。同年10月,广州发生广州商团事变,广东商界由于孙中山的暴行而转向支持粤军。陈炯明趁孫中山北上北京南北議和的機會,同年12月27日於汕頭宣布就任救粵軍總司令,並發布總動員令,企圖消滅擁護孫中山的國民政府。陳炯明同時草擬宣言,抨擊孫文指揮部隊“屠殺廣州人民”,強調其在1923年退出廣州,是為避免城市成為戰場、減少民眾生命財產損失;並對孫下令破壞省城深表驚駭。陳聲稱部隊向廣州進發,意在「救粵省同胞於水火」[25]。陳炯明在此戰集結在廣東的舊部以及滯留廣東的反孫中山外省軍事實力派部隊,救粵軍部隊包括了:
由於當時軍事編制混亂,救粵軍規模未有實際統計,但推估總和兵力超過7萬以上,其進軍動線為
陳炯明在粵東一帶的勢力對國民政府猶如芒刺在背,1925年2月,國民政府組織以楊希閔為總司令的「東征聯軍」,與陳炯明指揮的救粵軍進行決戰。在1925年2月,由建國粵軍與黃埔軍校師生合組的黃埔軍校教導團在第一次東征時擊潰了陳炯明麾下戰力最強的林虎部隊,使與救粵軍結盟的地方實力派對作戰前景抱持消極態度。孫中山的猝然病逝一度使陳炯明獲得喘息,並得到陳廉伯的援助恢復部隊戰力。同時廣州城內爆發滇桂軍楊希閔劉震寰發動的反共兵變,因此東征軍被迫回師廣州。
此後,國民革命軍發動第二次東征。陳炯明在第二次東征時再度兵敗。10月,關鍵城池惠州易手。兩次東征戰役過後,救粵軍戰力已幾近遭全數殲滅,殘部亦為福建軍閥所繳械,無力再對抗國府。至此陈炯明兵敗並通電下野,逃亡香港並隱居餘生。

1925年10月10日,其前身为前清洪门秘密会社的「美洲致公堂」,正式改组为中国致公党,陈炯明被推举为总理。
陈炯明晚年生活拮据,有时甚至三餐不继。九一八事变後,有日本人送他八万元支票,陈炯明在支票上打叉退还。最終陳於1933年病逝香港,停尸於家中的一张行军床,连棺材也是母亲备用的棺木。其后,致公党继承了他的遗志,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后来又联共反國民政府,直至今天都是中共的参政党之一。[26]
陈家收到各方挽联达三千多幅,陈立夫、邹鲁、章太炎、吴佩孚、段祺瑞、居正、尢列、张东荪、张君劢、朱庆澜、曹亚伯、徐傅霖、黄绍竑、陈铭枢、黄素居、徐景唐、黄三德、褚辅成、马育航、黄季陆、谢炳文等均有送联。因家中无钱下葬,灵柩存放于香港东华义庄。1934年他的旧部发起募捐活动,社会各界纷纷捐资,其中包括有汪精卫、陈济棠、蒋中正等人。1934年4月3日(农历三月初一,1921年陈任省长时下令禁烟的日子)终葬于惠州西湖旁紫薇山。[27]

文化大革命时,红卫兵用12磅大锤猛击陈墓3米多高的花岗岩大碑未成,打算翌日用炸药炸平坟墓,第二天却被村民以害怕危及周边房屋为由保护起来[28]。陈炯明墓在1990年被列入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但之后多年,当地政府也没有修葺此墓。直到2010年底,惠州当地政府才重新规划修复该墓及周边地区[29][30]。

無論是中國國民黨主導的國民政府,或是中國共產黨主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教科書上描述陳炯明都以「逆黨」、「叛軍」、「叛徒」稱之。1930年,蔣介石曾經允許國民政府對“政治軍事罪犯”進行赦免,但是唯獨陳炯明和閻錫山除外[31]。
中共早期領導人蔡和森在六一六事件之後評價陳炯明,認為陳是最危險的叛徒與軍閥,反對孫中山北伐、推翻廣東革命政府、向港英出賣廣東以換取借款,並與“英帝國主義”等外力勾結。蔡和森認為陳一度支持社會主義運動、但已徹底背叛革命利益,幷認為陳支持聯省自治和省憲運動是為“固守割據”,認為是背離革命立場的反動論調,幷反對社會主義者繼續支持陳炯明[32]。
陳獨秀在《革命與反革命》中,認為陳炯明在辛亥革命、漳州起義以及討伐桂系時是「很好的革命黨人」,但自1922年阻撓北伐、驅逐孫文後,其行動則被定性為「反革命」,陳獨秀也反對胡適所稱「陳逐孫是革命行動」的說法[33]。
1990年代以後開始有部分學者重新考證其生平,陳炯明之子陳定炎著有《一宗現代史實大翻案》一書,企圖讓世人重新認識陳炯明,但由於引用資料過度依賴香港的《華字日報》,遭到楊津濤[34]、劉京一[35]等學者的批評。
1920年12月15日香港《華字日報》轉載上海《申報》對陳炯明的評論云:「陳氏為人剛毅果敢沈默寡言,其私人道德,可為南北權要之模範。」
章太炎讚誉陈炯明「清操绝于时人,于广中弥不可得」。
孙逸仙曾坦言陈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36]
劉仲敬評陳炯明「真能不受外援,不賣國土,唯陳炯明足以當之。陳炯明歷任方面大員,毫無貪污,家無恆產,病危不能支付房租,死無買棺之費。」[37]。
海丰民谣乐队五条人有一首歌《陈先生》歌唱了陈炯明的生卒葬之年份。歌中只有三句歌词:“1878年伊生于海丰;1933年佢死于香港;1934年其葬于惠州”,分别以三地民众最常用的语言,即福佬語海丰话、广东话与客家话演唱[42]。
廣州電云:十八日,廣東都督兼討袁軍總司令陳烱明會同省議會發出布告並通電各省文如下:『……本省會、本都督確見袁賊種種行爲,謀叛民國,破壞共和,乃於本日,宣告袁世凱,斷絕關係,舉烱明爲粵東大都督兼討袁軍總司令,尅日督率粵東六萬健兒,北上討袁……』
十四日粵軍在東校場誓師……陳炯明旋偕各軍官登壇,命副官長黃強宣讀誓詞
惠潮梅各𡲇地方緊要,應卽另設督辦大員,以資鎭懾,茲查陳總司令炯明堪以兼任督辦惠潮梅各𡲇軍務……除將任狀關防另行郵寄外,希各飭𡲇查照。榮新叩。督軍。魚。印
|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陳炯明之進行活動,軍政府一切不得與聞,陳之擅自任免道尹、任命鎭守使等舉動,岑(春煊)伍(廷芳)莫(榮新)諸公聞之,非常不悅
後方忽爾取銷督辦署,提取鹽款,惠屬接辦礦捐,並派兵海豐,紛至沓來,皆爲粵軍後方致命傷,使炯明心志俱灰,徬徨失措
|title=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