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陳寶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关于名为陈伯潜的其他人物,請見「陈伯潜」。
关于名为陈文忠的其他人物,請見「陈文忠」。
陳寶琛
大清太傅內閣議政大臣
籍貫大清福建省福州府閩縣
族裔漢族
字號字敬嘉,號伯潛,號弢庵、陶庵,晚號聽水老人
諡號文忠
出生道光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三日
(1848-10-25)1848年10月25日
大清福建省福州府
逝世民國二十四年二月初一日
1935年3月5日(1935-03-05)(86歲)
 中華民國北平市
墓葬福州马尾区君竹村西300米登龙岭
親屬(弟)陈宝璐;(妹)陳芷芳,(妹夫)林爾康,(外甥)林熊徵
出身
  • 同治七年戊辰科進士出身
著作
  • 《滄趣樓詩集》10卷
  • 《陳文忠公奏議》2卷
  • 《聽水齋詞》1卷

陈宝琛(1848年10月25日—1935年3月5日),字敬嘉[1],原字長庵,改字伯潛,號弢庵陶庵同治七年(1868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福建福州府閩县螺洲人。溥儀帝師

生平

[编辑]

光緒元年(1875年)擢翰林侍讀,與學士張佩綸通政使黃體芳、侍郎宝廷等人好論時政,為清流黨。光绪五年(1879年)沙俄侵占伊犁九城,力主收复。

光緒六年(1880年),充武英殿提調官。翌年,授翰林院侍講學士,纂修《穆宗本紀》。光緒八年(1882年)任江西學政,重修白鹿洞書院。光緒十年(1884年),上疏《請募勇參用西法教練》,主張“變化以盡利,任人以責實,籌餉以持久”,中法戰爭失利,受牽連,被降五級,回鄉閉門讀書,修葺先祖“賜書樓”,構築“滄趣樓”。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鳌峰书院山長。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任福建鐵路總辦,修漳厦铁路,并任福建高等學堂(即今福州第一中學監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創立全閩師範學堂(今福建师范大学)。

宣統元年(1909年)奉召入京,擔任禮學館總纂大臣。宣統三年(1911年),陳寶琛在毓庆宫行走,任溥儀老師,賜紫禁城騎馬。继任汉军副都统、弼德院顾问大臣。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帝遜位,后仍追隨溥儀。命修《德宗實錄》。民國十年(1921年),修成《德宗本紀》,授太傅。民國十二年(1923年),引薦鄭孝胥入宮。

1917年张勋复辟時,推舉為内阁议政大臣。民國十四年(1925年),隨溥儀移居天津。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滿洲國成立,寶琛專程赴長春探望溥儀,拒受滿洲國官职。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乙亥二月初一日(3月5日)卯時病逝於北平住处,春秋八十有八。喪聞,溥儀震悼,賜奠醊,賜祭一壇,特諡文忠,晉贈太師,賞給陀羅經被,賞銀九千元治喪葬。

有藏書10萬冊,“清末陳氏私家藏書之多,冠于全閩”。

家族

[编辑]

曾祖父陳若霖官至刑部尚書

陳寶琛兄弟6人,3人進士,3人舉人,人稱“兄弟六科甲”。

子:陳懋頤(早夭)、陳懋復、陳懋艮、陳懋需、陳懋隨[2]:19

女:陳京貞、陳南貞、陳勤貞、陳容貞[2]:20

著作

[编辑]

著有《陳文忠公奏議》、《滄趣樓文存》、《滄趣樓詩集》、《滄趣樓律賦》、《南游草》等。

參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重訂同治七年戊辰科會試同年齒錄》
  2. ^2.02.1藍明. 繁花不落. 釀出版. 2013.ISBN 978-986-587-159-8.OCLC 1338495236. 

书目

[编辑]
  • 陳三立,《贈太師陳文忠公墓志銘》,《清朝碑傳全集》,5冊,4004-4005

外部連結

[编辑]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殿試金榜
第一甲
賜進士及第
共3名
第二甲
賜進士出身
共127名
許有麟 -吳寶恕 -王壽國 -錫 珍 -吳大澂 -寶 廷 -孫慧基 -周崇傅 -張登瀛 -鄭嵩齡
吳華年 -胡喬年 -譚承祖 -陳啟泰 -閻迺兟 -陳壽昌 -焦肇駿 -鮑存曉 -林祖述 -劉廷枚
邵曰濂 -劉常德 -周 璜 -李肇錫 -陳寶琛 -沈受謙 -何如璋 -赵继元 -梁仲衡 -李郁華
熊汝梅 -杜瑞麟 -周 騏 -張人駿 -魯琪光 -顧樹屏 -苑棻池 -施廷弼 -魯宗周 -丁雲翰
楊廷傳 -劉海鼇 -慕榮榦 -秦鍾簡 -高 紀 -何萊福 -陶 模 -隋聿修 -關朝宗 -黃 湘
李瑞裕 -沈善登 -潘衍桐 -胡泰福 -馨 德 -鳴 泰 -孫欽晃 -林懋祉 -許景澄 -蔡以瑺
徐祥麟 -邵積誠 -張清元 -鄭訓承 -葉大焯 -張喬芳 -戚人銑 -李振南 -陸芝祥 -吳士愷
張惟儁 -周芳杏 -蒲預麟 -汪彤程 -黃 翊 -李培元 -王瑞星 -劉治平 -袁誠格 -凌忠鎭
高萬鵬 -戴 恒 -徐鼎琛 -徐兆瀾 -余 鑑 -徐文泂 -張賡颺 -姚協贊 -魏弼文 -楊鼎來
廣 照 -許振祥 -張元普 -胡功祁 -陳欽銘 -劉至喜 -王鵬運 -陸嗣齡 -劉春霖 -方瑞麟
馮芳緝 -程澤霈 -沈鎔經 -徐家鼎 -余 烈 -張文璿 -徐會灃 -張丕績 -方汝紹 -洪良品
劉 鑑 -宗丙壽 -嚴必大 -歐陽銜 -賀爾昌 -陳 達 -姜 球 -張士煐 -凌心垣 -孫永治
文 琦 -林生澤 -曹燮湘 -沈詠彤 -楊春富 -皇甫治 -程志和 - --- - --- - ---
第三甲
賜同進士出身
共140名
鄭賢坊 -汪文樞 -祝世功 -孫汝明 -蘇汝恒 -葉蔭昉 -鄢鳴雝 -王裕嶸 -喬 駿 -陳以咸
李應鴻 -吳應揚 -謝鴻誥 -張朝漟 -朱世簠 -路青雲 -劉履安 -丁 維 -王懋修 -張志賢
崔國榜 -鞠捷昌 -藍瑾章 -楊際春 -魏迺勷 -楊誠一 -蘇大治 -王國均 -孫儒卿 -趙時熙
陳惺馴 -鄭揚芳 -鄧佐槐 -陽肇先 -黃元文 -殷 謙 -李 昶 -嵩 申 -胡廷瑔 -汪 鑑
林之升 -章淡如 -陳作霖 -薛振鈺 -聯 元 -蘇 冕 -陳兆翰 -吉 紳 -滕希甫 -王必名
陳翔墀 -特 秀 -陳受梁 -鍾廷瑞 -張鑑堂 -徐德裕 -溫黻廷 -孫承烈 -徐作梅 -劉昌嶽
尹 果 -岑傅霖 -孟繼震 -夏玉瑚 -鄧 明 -馮錫綸 -宗室恩景-嚴蔚文 -林步瀛 -李宗鄴
慕芝田 -張佩訓 -趙從佐 -徐鳴皋 -吳聯奎 -慶振甲 -陳 𣏌 -文 榮 -黃兆槐 -蕭振漢
黎淞慶 -高蔚光 -邱 璜 -趙汝臣 -袁思幹 -朱成棠 -易學清 -梁 琛 -于萬川 -熊鳳儀
辛孚德 -郭乃心 -吳紹正 -田逢年 -嚴兆麒 -華懋欽 -趙國藺 -王慶霖 -黃燦章 -彭潤章
郭 椿 -鄧 煐 -黃維翰 -張之堂 -蔣繼芳 -陳 瑜 -蕭宗瑀 -湯銘新 -延 譽 -汪以誠
扎拉芬 -林灼三 -丁 翥 -江 琛 -金兆基 -王 煦 -李凌霄 -楊士芳 -易鑑章 -术其黌
孫炳煜 -馮佐熙 -黃長森 -彭輝昇 -馮慶長 -譚培堃 -王金鼎 -劉承矩 -華 煜 -羅德綍
楊桂芳 -朱乃恭 -龔鎮湘 -王逢年 -徐煥奎 -周譓枝 -馬應午 -夏肇庸 -曾福善 -韓樹猷
清朝欽命憲政編查館職官(1907年-1911年)
管理事務大臣
提調
總核
參議
總務處
總辦
幫總辦
科員
編制局
局長
吳廷燮    
副局長
正科員
副科員
統計局
局長
沈林一    
副局長
錢承鋕    
正科員
副科員
考核專科
總辦
會辦
幫辦
正科員
副科員
官報局
局長
华世奎    
編輯科員
校對科員
印刷科員
傅範初    
委員
譯書處
總纂
一等諮議官
二等諮議官
 大清资政院職官及議員(1907年-1912年)
總裁
  • 貝勒銜溥倫(1907年9月20日-1911年3月22日)
  • 孫家鼐(1907年9月20日-1909年11月30日)
  • 世續(1911年3月22日-1911年10月30日)
  • 李家駒(1911年10月30日-1912年1月26日)
  • 許鼎霖(1912年1月26日-1912年2月12日)
副總裁
  • 沈家本(1910年9月15日-1911年1月28日)
  • 李家駒(1911年3月22日-1911年10月30日)
  • 達壽(1911年10月30日-1912年2月12日)
秘書長
民選議員
共98名
奉天
吉林
黑龍江
直隸
江蘇
安徽
江西
浙江
福建
湖北
湖南
山東
河南
山西
陝西
甘肅
四川
廣東
廣西
雲南
貴州
新疆
  • 暫緩辦理
欽選議員
共98名
宗室王公世爵
大臣世爵
外藩王公世爵
宗室覺羅
各部院衙門官
碩學通儒
納稅多額
增補議員
欽選
注:總裁、副總裁及秘書長皆為欽選且有表決權。
螺洲陳氏世系圖
進士
嘉靖戊戌科
雍正甲辰科
雍正癸卯科
乾隆丁未科
乾隆庚子科
乾隆甲辰科
嘉慶甲戌科
道光丁未科
咸豐壬子科
咸豐癸丑科
同治戊辰科
光緒庚寅科
光緒丙子科
光緒壬辰科
光緒戊戌科
其他
国际
各地
学术
人物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陳寶琛&oldid=87955515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