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宣帝 | |||||||||||||
|---|---|---|---|---|---|---|---|---|---|---|---|---|---|
| 統治 | 568年-582年 | ||||||||||||
| 前任 | 陳廢帝 | ||||||||||||
| 繼任 | 陳後主 | ||||||||||||
| 出生 | (530-08-14)530年8月14日 | ||||||||||||
| 逝世 | 582年2月17日(582-02-17)(51歲) | ||||||||||||
| 安葬 | |||||||||||||
| |||||||||||||
| 政权 | 南陈 | ||||||||||||
陈宣帝陈顼(530年8月14日—582年2月17日),又名陈昙顼[1],字绍世,小字师利,南北朝时期陈朝第四位皇帝(569年-582年在位),正式諡號為「孝宣皇帝」,後世比照漢朝和西晉皇帝省略「孝」字,稱「陳宣帝」,在位14年,年号太建。
陈顼出生于南朝梁中大通二年(530年)七月初六日(8月14日)。陳頊是高祖武皇帝陈霸先的侄子,始兴昭烈王陈道谭第二子,世祖文皇帝陈蒨的弟弟,封安成王。他本来是皇帝陈伯宗的辅佐大臣,後來在光大二年(568年)11月,陳頊叛逆廢陳伯宗為臨海王,自立為帝,是為陳宣帝。
他在位期间,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鼓励农民生产,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与发展。世祖文皇帝陳蒨的寵臣韓子高,被陳宣帝以謀反罪名殺害,韓子高死時三十二歲。
569年(太建元年),在平定华皎的叛乱后,陈顼对镇守广州十余年,而且镇守百越的欧阳纥渐生疑心,欧阳纥不愿遵从陈宣帝旨意入朝,并在地方起兵造反。他于是派遣车骑将军章昭达派兵讨伐,并且百越势力的代表冼夫人不屈服于欧阳纥的逼迫,亦帮助章昭达讨伐欧阳纥,最后欧阳纥兵败,广州平定。
573年(太建五年),陈顼在扫除内部叛乱稳定政局之后,调集十万军队,派大将吴明彻乘北齐大乱之机发动了太建北伐,攻占了吕梁(在今江苏徐州附近)和寿阳,一度占有淮、泗之地,但最后在577年被北周夺走。
总的来说,陈顼在位期间,国家比较安定,政治也较为清明。
陈顼于陈太建十四年(582年)正月初十日(582年2月17日)驾崩,享年53岁。谥号为孝宣皇帝,庙号高宗。葬显宁陵(在今南京郊区)。
高宗有42个儿子,三子早卒。据记载,皇子陈叔叡、陈叔忠、陈叔弘、陈叔毅、陈叔训、陈叔武、陈叔处、陈叔封等八人,到陈国灭亡时还未成年,故未及封爵。但据《隋陈叔忠墓志》,陈叔忠曾封王,故其兄陈叔叡等是否曾被封王而被史书阙载,尚待考证。
[在维基数据编辑]
| 中国南方君主 | ||
|---|---|---|
| 前任: 陳廢帝 陳伯宗 | 南朝·陈朝皇帝 568年11月-582年2月 | 繼任: 陳後主 陳叔寶 |
| 中國南方皇帝 569年-582年 | ||
| 政府职务 | ||
|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侯安都 | 南陳司空 566年 | 繼任: 徐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