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陝西省 (中華民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条目的主題是民國時期的陝西省。关于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陝西省,請見「陝西省」。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语气格式標點等使用恰当。(2019年12月12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编辑這個條目。(幫助討論
此條目包含過多僅特定讀者會感興趣的過度細節內容(2019年12月12日)
請重新整理本條目以切合主題,並移除与維基百科內容方針相悖的過度細節內容。詳情請參見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9年12月12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陝西省 (中華民國)"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陝西省
Shensi
簡稱:陝、陝省
中華民國
1912年—1950年

  中華民國陝西省法理位置
國家中華民國
首府長安縣1912-1943
西安市1943-1949
南鄭縣1949
面积 
• 
187,691平方公里(72,468平方英里)
人口 
• 
11,574,908
歷史 
• 成立
1912年
• 废除
1950年
前身
继承
陝西省 (清朝)
陝西省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陝西省

陝西省,通稱陝西郵政式拼音Shensi),簡稱「」,為中華民國下轄的一個省級行政區,是延續清代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北六省之一。

管轄範圍

[编辑]
亞新地學社1936年《袖珍中華全圖》的陝西省地圖

中華民國陝西省繼承自清代,其管轄範圍大致與今大陸地區陝西省相同。東接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西接寧夏省甘肅省,北接綏遠省,南接四川省

人口

[编辑]

民國初期,陝西省人口處於一種緩慢增長的狀態。民國元年(1912年)全省總人口為917萬5,799人,民國8年(1919年)增長為941萬7,359人,民國十二年(1923年)又增長為946萬5,558人,直至民國17年(1928年)增長到1,180萬2,446人,比民國元年增長了262萬6,647人,平均每年增加16萬4,165人[1],之後因民國18年(1929年)大饑荒,全省人口明顯下降。民國20年(1931年)陝西省總人口下降為897萬1,665人,與3年前陝西總人口相比,減少了283萬1,781人。

民國20年(1931年)至21年(1932年)陝北地區鼠疫流行,人口死亡嚴重。同年夏季,又有霍亂大流行,遍及關中,死亡人數有10萬餘人。之後因中共紅軍長征到達陝北,東北軍張學良部調入陝西、甘肅剿共,及淪陷區人口不斷逃入陝西,陝西人口開始回升,民國24年(1935年)全省總人口為989萬5,182人,到民國26年(1937年)迅速增加到1,015萬1,563人。

陕西省人口资料(不含西京市[2][3]

[编辑]
縣名人口縣名人口縣名人口
长安398,876宝鸡216,180紫阳285,215
咸阳84,065扶风97,894石泉72,222
兴平104,952郿县70,660宁陕29,739
临潼238,314麟游29,383山阳259,437
高陵56,510汧阳58,299镇安191,669
鄠县123,502陇县110,656商南90,972
兰田265,948邠县70,095凤县30,496
泾阳109,750栒邑64,336榆林87,629
三原83,080淳化52,649神木100,772
周至141,134长武43,731府谷115,122
渭南265,800乾阳193,844横山67,783
富平219,749武功113,244葭县122,485
醴泉130,210永寿55,529肤施29,266
同官42,134南郑218,845安寨23,105
耀县58,177褒城208,234甘泉6,580
大荔87,551城固218,593保安13,094
朝邑104,860洋县289,955安定55,267
郃阳117,325西乡275,952延长20,690
澄城84,925宁羌143,160延川36,550
白水65,977沔县142,584定边26,210
韩城108,977略阳90,723靖边38,462
华阴115,826佛坪19,344绥德160,465
平民5,393镇巴106,240米脂151,792
潼关51,655留坝20,476清涧80,426
华县149,673汉阴314,213吴堡35,123
商县269,835岚皋76,980富县28,643
蒲城154,928安康424,217洛川37,298
雒南179,614平利205,540中部25,085
柞水53,500镇坪57,670宜君22,968
凤翔83,686洵阳128,598宜川47,172
岐山137,755白河136,449
总计10,634,468

由於八年抗日戰爭,三年勘亂戰爭及中共長期佔據陝北根據地的原因,全省整體上看沒有留下完整的人口統計資料,國民政府在民國33年(1944年)、36年(1947年)兩次人口統計報告中均未統計陝北地區各縣的人口,因此有關人口資料很不準確。民國35年(1946年),陝西省人口統計為1,157萬4,908人。

陝西人口[4]
調查年代戶數人口男性女性每戶平均人口性別比例
1912年1,636,0009,364,0005,269,0004,095,0005.72128.60
1928年2,043,00011,802,4466,593,0005,209,0005.78126.57
1936年1,865,0009,780,0005,306,0004,474,0005.24118.61
1947年2,095,00010,011,0005,245,0004,766,0004.78111.07

隨中華民國政府來臺人數,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於民國79年(1990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臺閩地區籍貫為陝西省籍的人數為2萬2,018人,佔非臺灣省籍269萬4,917人口當中的0.82%[參 1]

歷史沿革

[编辑]
陕西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時代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周部落义渠西戎𢀛方鬼方羌方井方
秦国古羌人义渠西戎月氏
春秋
戰國
秦国
上郡北地郡汉中郡
涼州刺史部并州刺史部
三国凉州
前秦前涼後涼西涼北涼西秦
南北朝北魏西魏北周
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北地郡上郡雕阴郡延安郡弘化郡榆林郡汉川郡西城郡
京畿道山南东道关内道
五代后梁後唐後晉後漢后周
永兴军路秦凤路
京兆府路鳳翔路鄜延路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
陝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陕西省
中華民國陕西省西安直辖市
中華人民
共和國
陕西省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下属的陝西省政府中共政权分治陕西。陕西省北部即中共政权领导的陕甘宁边区。1943年时,陕甘宁边区政府下辖延安市及神府、延安等20余县。随着,中共政权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辖区逐步扩大。1949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迁至西安,基层行政区调整为102个县(市、局),直属分区、陕北行署陕南行署西安市。同月,陕西省政府南迁南郑县。12月,解放军攻占南郑县。

1950年1月10日,共產黨政权成立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为省会。此时,陕西省所有县中,仅余省界最南端、与今重庆市湖北省交界的镇坪县未被解放军攻占。陕西省军区陕南军区指示安康军分区,进军镇坪县。中旬,解放军在镇坪县元木沟进行的战斗结束,占领镇坪县[5]。彻底结束了中华民国政府在陕西省的管辖。

行政區劃

[编辑]

省、縣之間的行政區

[编辑]

道制

[编辑]

民国十四年(1925)陕西省行政区划——辖三道91县 

省会:长安县

1.关中道(43县)  驻地:长安县

长安县 咸阳县 兴平县 高陵县 临潼县 鄠 县 蓝田县 泾阳县 三原县 盩厔县 渭南县 富平县 醴泉县 同官县 耀 县 大荔县 朝邑县 郃阳县 澄城县 白水县 韩城县 华阴县 潼关县 华 县 商 县 蒲城县 雒南县 柞水县 凤翔县 岐山县 宝鸡县 扶风县 郿 县 麟游县 汧阳县 陇 县 邠 县 栒邑县 淳化县 长武县 乾 县 武功县 永寿县

2.汉中道(25县)   驻地:南郑县

南郑县 褒城县 城固县 洋 县 西乡县 宁羌县 沔 县 略阳县 佛坪县 镇巴县 留坝县 汉阴县 岚皋县 安康县 平利县 洵阳县 白河县 紫阳县 石泉县 宁陕县 山阳县 镇安县 商南县 凤 县 镇坪县

3.榆林道(23县)   驻地:榆林县

榆林县 神木县 府谷县 横山县 葭 县 肤施县 安塞县 甘泉县 保安县 安定县 延长县 延川县 定边县 靖边县 绥德县 米脂县 清涧县 吴堡县 鄜 县 洛川县 中部县 宜君县 宜川县

行政督察區

[编辑]

民國16年(1927年)7月,陝西省政府正式成立後,道級設置被取消,改為省政府直接領導縣,但在區域名稱上仍分關中、漢中、榆林3個區域。民國24年(1935年)7月,陝西省以該省交通不便,紅軍活動頻繁,乃訂定《陝西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兼區保安司令部暫行組織規程》呈准實行,先將榆林、漢中48縣及關中之商縣、雒南、柞水3縣,計51縣,劃分為6個督察區。關中區其餘41縣為省政府直轄。同時將原關中、漢中、榆林3區名義取消。各區如下[參 2]

  • 第一區,專署駐榆林縣,轄榆林、神木、米脂、府谷、葭縣、靖邊、定邊、橫山8縣。
  • 第二區,專署駐綏德縣,轄綏德、膚施、延長、延川、安塞、安定、保安、清澗、吳堡9縣。
  • 第三區,專署駐洛川縣,轄洛川、鄜縣、中部、宜君、宜川、甘泉6縣。
  • 第四區,專署駐商縣,轄商縣、雒南、商南、鎮安、山陽、柞水、寧陝7縣。
  • 第五區,專署駐安康縣,轄安康、白河、鎮坪、漢陰、洵陽、平利、嵐皋、紫陽、石泉9縣。
  • 第六區,專署駐南鄭縣,轄南鄭、城固、西鄉、洋縣、沔縣、鎮巴、褒城、寧羌、佛坪、留壩、略陽、鳳縣12縣。

民國25年(1936年)7月,增設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1938年)10月,增設第八、九、十行政督察區,第四區寧陝縣劃歸第五區。各區如下[參 3]

  • 第一區,專署駐榆林縣,轄榆林、神木、米脂、府谷、葭縣、靖邊、定邊、橫山8縣。
  • 第二區,專署駐綏德縣,轄綏德、膚施、延長、延川、安塞、安定、保安、清澗、吳堡9縣。
  • 第三區,專署駐洛川縣,轄洛川、鄜縣、中部、宜君、宜川、甘泉6縣。
  • 第四區,專署駐商縣,轄商縣、雒南、商南、鎮安、山陽、柞水6縣。
  • 第五區,專署駐安康縣,轄安康、白河、鎮坪、漢陰、洵陽、平利、嵐皋、紫陽、石泉、寧陝10縣。
  • 第六區,專署駐南鄭縣,轄南鄭、城固、西鄉、洋縣、沔縣、鎮巴、褒城、寧羌(1944年3月改名寧強)、佛坪、留壩、略陽、鳳縣12縣。
  • 第七區,專署駐邠縣,轄邠縣、乾縣、耀縣、禮泉、同官、長武、永壽、栒邑、淳化9縣。
  • 第八區,專署駐大荔縣,轄渭南、華陰、華縣、潼關、平民、朝邑、郃陽、韓城、大荔、澄城、蒲城、白水12縣。
  • 第九區,專署駐鳳翔縣,轄鳳翔、隴縣、汧陽、寶雞、岐山、扶風、武功、郿縣、盩厔、麟遊10縣。
  • 第十區,專署駐咸陽縣,轄咸陽、富平、三原、涇陽、高陵、興平、鄠縣、長安、臨潼、藍田10縣。

民國29年(1940年)7月,國民政府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粉碎後,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撤銷,行政區名義保留,轄縣由一區行署代管(實際歸陝甘寧邊區政府管轄)。同時,第七區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民國30年(1941年)1月,劃設黃龍山墾區為黃龍設治局,由建設廳直管,7月劃歸第七區。民國33年(1944年)4月,正式取消第二區名義,並重新設置第二行政督察區[參 4],各區轄有所變動。各區如下[參 5]

  • 第一區,專署駐榆林縣,轄榆林、神木、府谷、葭縣、靖邊、定邊、米脂、橫山8縣。
  • 第二區,專署駐耀縣,轄耀縣、宜君、同官(1946年7月改名銅川)、栒邑、淳化、綏德、延長、延川、安塞、安定、保安、清澗、膚施(1947年改名延安)、吳堡14縣[註 1]
  • 第三區,專署駐洛川縣,轄洛川、中部(該年6月改名黃陵)、宜川、鄜縣、甘泉5縣及黃龍設治局。
  • 第四區,專署駐商縣,轄商縣、雒南、商南、鎮安、山陽、柞水6縣。
  • 第五區,專署駐安康縣,轄安康、白河、鎮坪、漢陰、洵陽、平利、嵐皋、紫陽、石泉、寧陝10縣。
  • 第六區,專署駐南鄭縣,轄南鄭、城固、西鄉、洋縣、沔縣、鎮巴、褒城、寧羌、佛坪、留壩、略陽、鳳縣12縣。
  • 第七區,專署駐邠縣,轄邠縣、乾縣、禮泉、長武、永壽5縣。
  • 第八區,專署駐大荔縣,轄渭南、華陰、華縣、潼關、平民、朝邑、郃陽、韓城、大荔、澄城、蒲城、白水12縣。
  • 第九區,專署駐鳳翔縣,轄鳳翔、隴縣、汧陽、寶雞、岐山、扶風、武功、郿縣、盩厔、麟遊10縣。
  • 第十區,專署駐咸陽縣,轄咸陽、富平、三原、涇陽、高陵、興平、鄠縣、長安、臨潼、藍田10縣。

民國36年(1947年)4月,陝西省政府適應國軍向陝甘寧邊區全面進攻的需要,將陝北重新劃分為三個行政區[參 6]

  • 榆林區,專署駐榆林縣,轄榆林、府谷、神木、葭縣、橫山、靖邊、定邊7縣。
  • 綏德區,專署駐綏德縣,轄綏德、米脂、吳堡、延川、安定、清澗6縣。
  • 延安區,專署駐延安縣,轄延安、甘泉、鄜縣、延長、安塞、保安6縣。

同年10月,陝西省政府重新調整全省行政區,劃為11個行政督察區[參 7]

  • 第一區,專署駐榆林縣,轄榆林、府谷、神木、葭縣、橫山、靖邊、定邊7縣。
  • 第二區,專署駐延安縣,轄延安、甘泉、鄜縣、延長、安塞、保安6縣。
  • 第三區,專署駐洛川縣,轄洛川、宜川、黃陵、宜君、銅川5縣及黃龍設治局。
  • 第四區,專署駐商縣,轄商縣、雒南、商南、山陽、柞水、鎮安6縣。
  • 第五區,專署駐安康縣,轄安康、漢陰、洵陽、白河、平利、紫陽、石泉、鎮坪、嵐皋、寧陝10縣。
  • 第六區,專署駐南鄭縣,轄南鄭、城固、西鄉、洋縣、沔縣、褒城、寧強、略陽、鳳縣、鎮巴、佛坪、留壩12縣。
  • 第七區,專署駐邠縣,轄邠縣、乾縣、禮泉、長武、永壽、栒邑、淳化7縣。
  • 第八區,專署駐大荔縣,轄渭南、蒲城、大荔、華縣、郃陽、韓城、華陰、朝邑、澄城、白水、潼關、平民12縣。
  • 第九區,專署駐鳳翔縣,轄寶雞、鳳翔、盩厔、扶風、隴縣、岐山、武功、郿縣、汧陽、麟遊10縣。
  • 第十區,專署駐咸陽縣,轄長安、咸陽、臨潼、涇陽、富平、鄠縣、興平、三原、高陵、耀縣10縣。
  • 第十一區,專署駐綏德縣,轄綏德、清澗、延川、米脂、吳堡、安定6縣。

民國37年(1948)2月,第十一行政督察區取消,其所轄縣劃歸第二行政督察區管轄。是年4月,陝北絕大部分縣為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陝北行署遂撤銷。6月,再次調整全省區劃,仍設立十一個行政督察區。各區轄縣劃分如下[參 8]

  • 第一區,轄榆林、神木、府谷、葭縣、橫山、定邊、靖邊、延安、延長、保安、甘泉、鄜縣、安塞、延川、綏德、米脂、清澗、吳堡、安定19縣。
  • 第二區,轄臨潼、藍田、渭南、華縣、華陰、潼關6縣。
  • 第三區,轄富平、三原、高陵、涇陽、耀縣、銅川、宜君、黃陵、淳化9縣。
  • 第四區,轄商縣、雒南、商南、山陽、柞水、鎮安6縣。民國37年(1948年)9月增領龍駒寨設治局。
  • 第五區,轄安康、漢陰、洵陽、白河、平利、紫陽、石泉、鎮坪、嵐皋、寧陝10縣。
  • 第六區,轄南鄭、城固、西鄉、洋縣、沔縣、褒城、寧強、略陽、鳳縣、鎮巴、佛坪、留壩12縣。
  • 第七區,轄乾縣、醴泉、永壽、邠縣、栒邑、長武6縣。
  • 第八區,轄韓城、朝邑、郃陽、平民、大荔5縣。
  • 第九區,轄寶雞、汧陽、郿縣、麟遊、扶風、岐山、隴縣、鳳翔8縣。
  • 第十區,轄武功、興平、咸陽、長安、盩厔、鄠縣6縣。
  • 第十一區,轄蒲城、澄城、白水、宜川、洛川5縣和黃龍設治局。

民國38年(1949年)3月,第十一行政督察區再次撤銷,其所轄的蒲城縣劃歸第二區,澄城縣劃歸第三區,白水、宜川、洛川3縣及黃龍設治局,因被西北野戰軍解放,未明確其歸屬。同年5月,陝西省政府遷往南鄭縣。為鞏固其所剩地盤,又將第五區的石泉、寧陝及第六區的洋縣、佛坪共4縣劃出復置第十一行政督察區。並將第六區的南鄭、城固、西鄉、鎮巴4縣劃出增置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參 9]

縣級行政區

[编辑]

清代陝西省在宣統三年(1911年)時,分為7府、5直隸州,下轄8廳、5州、73縣。民國15年(1926年)廢除道級建制,實行省、縣兩級行政區。民國38年(1949年)時,陝西省劃分為11行政督察區,下轄92縣、2設治局。民國77年(1988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為各省縣市編定代碼,該法規於民國94年(2005年)10月停用。陝西省各縣、市沿革情況如下:

陝西省
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地代碼縣等級縣市局駐地(2023年4月)北洋時期沿革
第一區榆林縣19070二等榆林縣榆林市城區榆林道清代為榆林府附郭縣,民國3年(1914年)至民國8年(1919年)為榆林道駐地。
19071五等神木縣神木市駐地神木鎮榆林道
19072四等府谷縣府谷縣駐地府谷鎮榆林道
19073五等橫山縣柴興梁(今榆林市橫山區東南懷遠街道)榆林道清代為懷遠縣,因與安徽、廣西兩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改名。因縣境南部有衡山,故名[參 10]
19074五等葭縣佳縣駐地佳州街道榆林道清代為葭州,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縣。
19082六等定邊縣定邊縣駐地定邊街道榆林道
19083六等靖邊縣鎮靖堡(今靖邊縣鎮靖鎮榆林道
第二區延安縣19075五等延安縣延安市城區榆林道(駐地)清代為延安府附郭膚施縣,民國36年(1947年)改名延安縣[參 11]
19076六等安塞縣延安市安塞區東南沿河灣鎮榆林道
19077六等甘泉縣甘泉縣駐地美水街道榆林道
19078六等保安縣志丹縣駐地保安街道榆林道
19080六等延長縣延長縣駐地七里村街道榆林道
19088四等鄜縣富縣駐地富城鎮榆林道清代為鄜州直隸州直轄地,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縣。
第三區洛川縣19014五等銅川縣銅川市城區關中道清代為同官縣,因與本省潼關縣同音易混,民國35年(1946年)7月改名。
19089三等洛川縣洛川縣駐地鳳棲街道榆林道
19090五等黃陵縣黃陵縣駐地橋山街道榆林道清代為中部縣,民國33年(1944年)6月改名[參 12]
19091五等宜君縣宜君縣駐地宜陽街道榆林道
19092四等宜川縣宜川縣駐地丹州街道榆林道
19093不適用黃龍設治局黃龍縣駐地石堡鎮(榆林道)民國30年(1941年)7月以黃龍山墾區及韓城、澄城、洛川、宜川、甘泉、白水、鄜縣及郃陽8縣相鄰地置[參 13]
第四區商縣19026三等商縣商洛市商州區駐地城關街道關中道清代為商州直隸州直轄地,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縣。
19028三等雒南縣洛南縣駐地城關街道關中道
19029六等柞水縣柞水縣駐地乾佑街道關中道清代為孝義廳,民國2年(1913年)2月改孝義縣。因與山西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改名。因縣境有柞水,故名[參 14]
19066五等山陽縣山陽縣駐地城關街道漢中道
19067四等鎮安縣鎮安縣駐地永樂街道漢中道
19068五等商南縣商南縣駐地城關街道漢中道
不適用不適用龍駒寨設治局龍駒寨(今丹鳳縣駐地龍駒寨街道(漢中道)民國37年(1948年)6月析商、雒南、山陽3縣地置[參 15]
第五區安康縣19051六等嵐皋縣嵐皋縣駐地城關鎮漢中道清代為磚坪廳,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磚坪縣。因磚坪為縣內一小地名,與縣治無關。駐省城磚坪縣人士要求改名嵐皋縣。民國6年(1917年)經陝西省長呈請中華民國政府核准,因嵐河流域貫通全縣,縣居嵐河上游,古稱嵐皋,故名[參 16]
19055三等漢陰縣漢陰縣駐地城關鎮漢中道清代為漢陰廳,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縣。
19058一等安康縣安康市城區漢中道清代為興安府附郭縣。
19059五等平利縣平利縣駐地城關鎮漢中道
19060六等鎮坪縣舊城街(今鎮坪縣鐘寶鎮漢中道原為平利縣鎮坪鎮地方,地連四川、湖北,距縣城360里,管理甚為不便,因而於民國9年(1920年)5月置縣[參 17]。民國25年(1936年)遷牛頭店(今鎮坪縣牛頭店鎮[參 18]
19061四等洵陽縣旬陽市駐地城關鎮漢中道
19062五等白河縣白河縣駐地城關鎮漢中道
19063五等紫陽縣紫陽縣駐地城關鎮漢中道
19064五等石泉縣石泉縣駐地城關鎮漢中道
19065六等寧陝縣寧陝縣駐地城關鎮漢中道清代為寧陝廳,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縣。民國25年(1936年)縣治遷關口,即今治[參 19]
第六區南鄭縣19039一等南鄭縣漢中市南鄭區駐地漢山街道漢中道(駐地)清代為漢中府附郭縣。
19045三等沔縣勉縣西武侯鎮漢中道
19046三等褒城縣勉縣褒城鎮漢中道
19047二等城固縣城固縣駐地博望街道漢中道
19048二等洋縣洋縣駐地洋州街道漢中道
19049二等西鄉縣西鄉縣駐地城北街道漢中道
19050四等寧強縣寧強縣駐地漢源街道漢中道清代為寧羌州,民國2年(1913年)2月改寧羌縣。因名稱涉及少數民族,民國30年(1941年)3月改名寧強縣[參 20]
19052四等略陽縣略陽縣駐地興州街道漢中道
19053六等佛坪縣佛爺坪(今周至縣西南厚畛子鎮漢中道清代為佛坪廳,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縣。民國15年(1926年)9月遷袁家莊(今佛坪縣駐地袁家莊街道[參 21]
19054六等鎮巴縣鎮巴縣駐地涇洋街道漢中道清代為定遠廳,民國2年(1913年)2月改定遠縣。因與安徽、四川、雲南3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改名。因縣治在巴山之北,故名[參 22]
19056六等留壩縣留壩縣駐地紫柏街道漢中道清代為留壩廳,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縣。
19069五等鳳縣鳳縣鳳州鎮漢中道
第七區邠縣19013四等醴泉縣禮泉縣駐地城關街道關中道
19033五等栒邑縣旬邑縣駐地城關街道關中道清代為三水縣,因與廣東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改名。以古縣名命名[參 23]
19038三等邠縣彬州市駐地城關街道關中道清代為邠州直隸州直轄地,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縣。
19040六等淳化縣淳化縣駐地城關街道關中道
19041四等長武縣長武縣駐地昭仁街道關中道
19042三等乾縣乾縣駐地城關街道關中道清代為乾州直隸州直轄地,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縣。
19044五等永壽縣麻亭(今永壽縣西北永平鎮關中道民國19年(1930年)遷監軍鎮[參 24]
第八區大荔縣19011未定渭南縣渭南市城區關中道
19016二等大荔縣大荔縣駐地城關街道關中道清代為同州府附郭縣。
19017三等朝邑縣大荔縣朝邑鎮關中道
19018二等郃陽縣合陽縣駐地城關街道關中道
19019三等澄城縣澄城縣駐地城關街道關中道
19020四等白水縣白水縣駐地城關街道關中道
19021二等韓城縣韓城市駐地新城街道關中道
19022三等華陰縣華陰市駐地太華路街道關中道
19023六等平民縣大慶關(今大荔縣趙渡鎮平民村)[參 25](關中道)民國18年(1929年)2月析朝邑、華陰二縣黃河灘地置。
19024五等潼關縣潼關縣駐地城關街道關中道清代為潼關廳,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縣。
19025二等華縣渭南市華州區駐地華州街道關中道清代為華州,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縣。
19027一等蒲城縣蒲城縣駐地城關街道關中道
第九區寶雞縣19010二等盩庢縣周至縣駐地二曲街道關中道
19030二等鳳翔縣寶雞市鳳翔區駐地城關鎮關中道清代為鳳翔府附郭縣。
19031三等岐山縣岐山縣駐地鳳鳴鎮關中道
19032二等寶雞縣寶雞市城區關中道
19034四等郿縣眉縣駐地首善街道關中道
19035六等麟游縣麟游縣駐地九成宮鎮關中道
19036五等汧陽縣千陽縣駐地城關鎮關中道
19037三等隴縣隴縣駐地城關鎮關中道清代為隴州,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縣。
19043三等武功縣武功縣西北武功鎮關中道
19057三等扶風縣扶風縣駐地城關街道關中道
第十區咸陽縣19001一等長安縣西安市市區關中道(駐地)清代為西安府附郭長安縣咸寧縣,民國3年(1914年)1月,咸寧縣併入長安縣[參 26]。民國28年(1939年)5月,縣治遷至西安城東南17公里的大兆鎮(今西安市長安區駐地韋曲街道[參 27]。民國32年(1943年)11月縣治再遷韋曲鎮[參 28],民國32年(1943年)前為陝西省會。
19002二等咸陽縣咸陽市城區關中道
19003二等興平縣興平市駐地東城街道關中道
19004一等臨潼縣西安市臨潼區駐地驪山街道關中道
19005四等高陵縣西安市高陵區駐地鹿苑街道關中道
19006二等鄠縣西安市鄠邑區駐地甘亭街道關中道
19007二等藍田縣藍田縣駐地藍關街道關中道
19008二等涇陽縣涇陽縣駐地涇干街道關中道
19009三等三原縣三原縣駐地城關街道關中道
19012二等富平縣窯橋寨(今富平縣駐地城關街道關中道
19015四等耀縣銅川市耀州區駐地永安路街道關中道清代為耀州,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縣。
第十一區綏德縣19079六等安定縣子長市西安定鎮榆林道
19081六等延川縣延川縣駐地大禹街道榆林道
19084三等綏德縣綏德縣駐地名州鎮榆林道清代為綏德直隸州直轄地,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縣。
19085三等米脂縣米脂縣駐地銀州街道榆林道
19086五等清澗縣清澗縣駐地寬州鎮榆林道
19087六等吳堡縣吳堡縣駐地宋家川街道榆林道
其他不適用不適用西安市西安市城區(關中道)民國17年(1928年)析西安城內及四關置西安市,民國19年(1930年)11月撤銷西安市,轄地復入長安縣。民國32年(1943年)3月,陝西省政府呈准析城區設立西安市[參 29],浐河以西、皂河以東、吳家墳以北、廣大門和講武殿以南地區劃歸西安市[參 30]。民國36年(1947年)6月,西安市改為院轄市[參 31]

行政區劃年表

[编辑]
陝西省行政區劃年表
說明:「?」表示不能確定其發生年份或月份,故放於最有可能的一年內,詳見注釋
西元民國紀元其他行政區劃變更
1912年民國1年735府
9州
8廳
1913年民國2年91
  • 廢興安府留安康縣(?月)
  • 廢漢中府留南鄭縣(?月)
  • 廢同州府留大荔縣(?月)
  • 廢鳳翔府留鳳翔縣(?月)
  • 廢西安府留長安、咸寧二縣(?月)
  • 改葭州為葭縣(2月)
  • 改鄜州直隸州為鄜縣(2月)
  • 改商州直隸州為商縣(2月)
  • 改孝義廳為孝義縣(2月)
  • 改磚坪廳為磚坪縣(2月)
  • 改漢陰廳為漢陰縣(2月)
  • 改寧陝廳為寧陝縣(2月)
  • 改寧羌州為寧羌縣(2月)
  • 改佛坪廳為佛坪縣(2月)
  • 改定遠廳為定遠縣(2月)
  • 改留壩廳為留壩縣(2月)
  • 改邠州直隸州為邠縣(2月)
  • 改乾州直隸州為乾縣(2月)
  • 改潼關廳為潼關縣(2月)
  • 改華州為華縣(2月)
  • 改隴州為隴縣(2月)
  • 改耀州為耀縣(2月)
  • 改綏德直隸州為綏德縣(2月)
1914年民國3年90
  • 懷遠縣改名橫山縣(1月)
  • 孝義縣改名柞水縣(1月)
  • 定遠縣改名鎮巴縣(1月)
  • 三水縣改名栒邑縣(1月)
  • 咸寧縣併入長安縣(1月)
1915年民國4年90
1916年民國5年90
1917年民國6年90
  • 磚坪縣改名嵐皋縣(5月)
1918年民國7年90
1919年民國8年90
1920年民國9年91
  • 析平利縣置鎮坪縣(5月)
1921年民國10年91
1922年民國11年91
1923年民國12年91
1924年民國13年91
1925年民國14年91
1926年民國15年91
1927年民國16年91
1928年民國17年911
  • 析長安縣置西安市(?月)
1929年民國18年921
  • 析朝邑、華陰二縣置平民縣(2月)
1930年民國19年92
  • 西安市併入長安縣(11月)
1931年民國20年92
1932年民國21年92
1933年民國22年92
1934年民國23年92
1935年民國24年92
1936年民國25年92
1937年民國26年92
1938年民國27年92
1939年民國28年92
1940年民國29年92
1941年民國30年921
  • 寧羌縣改名寧強縣(3月)
  • 析韓城、澄城、洛川、宜川、甘泉、白水、鄜縣、郃陽8縣置黃龍設治局(7月)
1942年民國31年921
1943年民國32年9211
  • 析長安縣再置西安市(3月)
1944年民國33年9211
  • 中部縣改名黃陵縣(6月)
1945年民國34年9211
1946年民國35年9211
  • 同官縣改名銅川縣(7月)
1947年民國36年921
  • 膚施縣改名延安縣(?月)
  • 西安市改為院轄市(6月)
1948年民國37年922
  • 析商縣、雒南、山陽3縣置龍駒寨設治局(6月)
1949年民國38年922

政府體制

[编辑]
参见:陝西省政府

省會

[编辑]

省政府的省會一直在西安市(1943年以前為長安縣縣域),第二次国共内战後期,國民政府已處於日暮途窮的境地。民國38年(1949年)初,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發動春季攻勢陝中戰役;5月,陝西政府南遷南鄭縣[6]

省行政機構

[编辑]

民國16年(1927年)6月10日,武漢國民政府指定于右任為陝西省政府主席,並於同月13日任命陝西省政府委員及各廳廳長。「寧漢合流」以後,南京國民政府於7月18日改組陝西省政府,重新任命陝西省政府委員。10月30日再次改組陝西省政府委員會,正式任命于右任為省政府主席(實際並未上任),並增設農礦等廳。民國19年(1930年)11月25日再次改組陝西省政府,縮減委員為7—9人,並裁撤司法廳與農礦廳,之後陸續增設保安處、審計處、水利局、印花煙酒稅局及保安司令部等行政機構。

陝西省政府機構下設秘書處,民政、財政、建設、教育4廳,省保安處、省人事處、省會計處與統計處、省社會處、省地政局、省合作事業管理處、省驛運管理處、省衛生處、省糧食管理局等等。[7]

歷任陝西省軍政長官、省政府主席

[编辑]
陝西省政府主席
  1. 于右任(1927年6月~1930年10月)
  2. 石敬亭(代理,1927年7月~11月)
  3. 宋哲元(代理,1927年11月~1930年4月)
  4. 田雄飛(代理,1928年5月~6月)[8]
  5. 劉郁芬(代理,1930年4月~10月)
  6. 楊虎城(1930年10月~1933年5月)
  7. 邵力子(1933年6月~1936年12月)
  8. 王一山(代理,1936年12~1937年2月)
  9. 孫蔚如(1937年2月~1938年7月)
  10. 蔣鼎文(1938年6月~1941年7月)
  11. 熊 斌(1941年7月~1944年3月)
  12. 祝紹周(1944年3月~1948年7月)
  13. 董 釗(1948年7月~1949年12月)

參考文獻

[编辑]

出處

[编辑]
  1. ^《中國經濟年鑑》民國22年版
  2. ^资料来源:《民政部二十四年(1935年)报告》
  3. ^原表列有省会人口数,兹以另载西京市人口数不复列。西京市是当时的行政院直辖市,人口124,645单列,未计入陕西省。
  4. ^依據中華民國實業部《中國經濟年鑑》(1934年出版)、內政部統計司編《民國十七年各省市戶口調査統計報告》(1931年出版)、主計處統計局編《中華民國統計提要》(1940年出版)、中華民國年鑑社編《中華民國年鑑》(1952年出版,頁19-21)所提供的人口數據。
  5. ^大巴山剿匪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康市委员会网站. 2012-12-20 [2019-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6)(简体中文). 
  6. ^《民國時期各省政府駐地》 - 新浪博客. [2020-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1). 
  7. ^《陝西省志政務志》 - 陝西地情網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01-16.
  8. ^田雄飞(1888~?) 字德三,陕西榆林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1928年4月任陕西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1928.2—1928.11)。期间,在宋哲元前往河南攻打樊钟秀时,代理陕西省政府主席(1928.5—1928.6)。

書籍

[编辑]
  • 鄭寶恒著:《民國時期政區沿革》(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 9787535126610
  • 傅林祥、鄭寶恒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ISBN 9787309056044
  • 國史館地理志編纂委員編:《中華民國史地理志(初稿)》(臺北:中華民國國史館,民國79年(1990))。ISBN 9579042020
  • 陝西省志地方編纂委員會編:《陝西省志·民政志》,陝西地情網
  • 陝西省志地方編纂委員會編:《陝西省志·行政建置志》,陝西地情網
  • 陝西省志地方編纂委員會編:《陝西省志·人口志》,陝西地情網
  • 陝西省志地方編纂委員會編:《陝西省志·大事記》,陝西地情網
  • 陝西省志地方編纂委員會編:《陝西省志·軍事志下》,陝西地情網

地圖

[编辑]
  • 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署編:《中華民國分省地圖》(1970年版),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
  • 中國地圖出版社著:《陝西省地圖》(2001年版),中國地圖出版社。ISBN 9787503128738
  • Google地圖[失效連結]

[编辑]
  1. ^《陝西省志·政務志》作轄宜君、同官、栒邑、淳化、耀縣5縣。

參考資料

[编辑]
  1.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編. 中華民國79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臺北市: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 1992
  2. ^傅林祥、鄭寶恒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第404頁。
  3. ^傅林祥、鄭寶恒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第404-405頁。
  4. ^《陝西省志·政務志》,陝西地情網
  5. ^傅林祥、鄭寶恒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第404-405頁。
  6. ^《陝西省志·政務志》,陝西地情網
  7. ^傅林祥、鄭寶恒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第405-406頁。
  8. ^《陝西省志·民政志》,陝西地情網
  9. ^《陝西省志·民政志》,陝西地情網《陝西省志·政務志》,陝西地情網
  10. ^《內務部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
  11. ^按:內政部方域司《中國之行政督察區》(第41頁)有延安縣,無膚施縣。《中華民國史地理志(初稿)》(第23頁)仍作膚施縣。《延安市志》(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53頁)載:“民國36年(1947年)3月-民國37年(1948年)4月國軍胡宗南佔領延安期間,組建延安縣政府。”又,第21頁載:民國36年(1947年)“3月底,中華民國國軍佔領延安後,企圖成立所謂‘宗南縣',實行保甲制。”
  12. ^《國民政府公報》渝字第686號,民國33年6月24日,第16頁。
  13. ^內政部方域司:《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第11版),第144頁。
  14. ^《內務部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
  15. ^《陝西省龍駒設治局組織規程》,《總統府公報》第26號,民國37年6月30日,第1冊。
  16. ^《政府公報》第496號,民國6年5月29日,第61冊,第925頁。
  17. ^《政府公報》第1519號,民國9年5月7日,第97冊,第166頁。
  18. ^羅德學、陶俊和:《縣政府搬遷記》,《鎮坪文史資料》第1輯、1987年,第47頁。
  19. ^《寧陝縣志》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8頁。按:該書第11頁作1937年5月遷治。
  20. ^內政部方域司:《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第11版),第142頁。
  21. ^《佛坪縣志》,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22頁。
  22. ^《內務部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
  23. ^《內務部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
  24. ^《永壽縣志》,三秦出版社,1991年,第59頁。
  25. ^內政部方域司:《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第11版),第141頁。
  26. ^內政部職方司第一科:《全國行政區劃表》,1914年,第83頁。按:《西安市志》(第239頁)謂1913年2月撤銷。
  27. ^《西安市志》第240頁。
  28. ^《國民政府公報》渝字第627號,民國32年12月1日,第15頁。
  29. ^內政部方域司:《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第11版),第140頁。
  30. ^《西安市志》第240頁。
  31. ^《國民政府公報》第2845號,民國36年6月7日,第1頁。

外部連結

[编辑]

參見

[编辑]
前任:
清朝陝西省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一級行政區
1912年-1949年
繼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陝西省
8一級行政區(6直轄市、2)、16二級行政區(3、13
現行自由地區行政區劃
直轄市
[註 2]
臺灣省
福建省
原公告行政區劃
(2005年)[註 3]
直轄市
華中
華南
華北
塞北
東北
西部
特別行政區
地方
大陸時期行政區劃
1949年
直轄市(院轄市)
特別行政區
地方
1933年
(院轄)市
行政區
地方
1927年
特別區
地方
商埠
1914年
特別區
地方
區域
  1. ^自1949年(民國38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遷台起成為中央政府所在地
  2. ^自1999年起虛級化,不再具有地方自治團體地位
  3. ^「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自2005年起停止適用


陝西省行政區劃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前)
國別:中華民國 省会西安市直轄市兼)
11行政督察區、92二級行政區(90、2設治局
第一行政督察區
第二行政督察區
第三行政督察區
第四行政督察區
第五行政督察區
第六行政督察區
第七行政督察區
第八行政督察區
第九行政督察區
第十行政督察區
第十一行政督察區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陝西省_(中華民國)&oldid=89620133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