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陈毅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关于名为陈毅的其他人物,請見「陈毅 (消歧义)」。
关于名为陈世俊的其他人物,請見「陈世俊」。
陈毅
陈世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任期
1954年9月—1972年1月
总理周恩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
任期
1958年2月—1972年1月
前任周恩來
继任姬鹏飞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
任期
1949年5月—1958年11月
前任赵祖康上海市政府代市长)
继任柯庆施
个人资料
性别
仲弘
出生(1901-08-26)1901年8月26日
四川省潼川府乐至县薛苞镇
逝世1972年1月6日(1972-01-06)(70歲)
中国北京市
墓地八宝山革命公墓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党中国共产党
配偶肖菊英
1930年结婚—1931年结束)

赖月明
1932年结婚—1937年结束)

张茜
1940年结婚—1972年结束)
儿女儿子:陈昊苏(长子)、陈丹淮(次子)、陳小魯(幼子)
女儿:陈珊珊
学历大学
母校成都甲种工业学校(现:成都工业学院)
中法大学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
著作《陈毅诗词选集》
宗教信仰
军事背景
效忠中国共产党
服役国民革命军
中国工农红军
新四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
服役时间1927年-1972年
军衔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1955年)
参战第一次国共内战
抗日战争
第二次国共内战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原名陈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祖籍湖南新寧[1][2]中国共产党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原正国级领导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

陈毅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于192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文书和中共党委书记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他担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政委、红二十二军军长兼政委、江西军区总指挥,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为十大元帅中唯一未参与长征者。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代理军长,参加开辟华中根据地。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毅历任上海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部长等职,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牵扯进“二月逆流”案。1972年1月6日,陈毅在北京逝世。

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编辑]

1901年8月26日,陈毅出生于四川乐至复兴场张安井村“一个小地主”家里[3]:1。5岁读私塾,9岁上小学[3]:3。1916年考入成都甲种工业学校(现名成都工业学院[3]:4。1919年春,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结识周恩来蔡和森李富春等,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3]:7。1920年冬,加入“工学世界社”[4]。1921年6月,北洋政府专使朱启钤来到法国巴黎,他以中国的筑路权、采矿权、税收作抵押借款3亿法郎,用来购买军火[3]:9。 6月30日,旅法学生召开了第一次“拒款大会”,并且在中国驻法公使馆进行抗议。7月25日,中法借款条约签订,共计借款5亿法郎[3]:10。8月13日,陈毅等旅法学生召开了“第二次拒款大会”,并且痛殴中国驻法公使馆秘书王曾思[5]。不久,学生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运动失败,陈毅于10月被武装押送回国[6]。1922年秋,经蔡和森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3]:14

1923年春,陈毅到重庆,任《新蜀报》文艺副刊主笔[3]:14。10月赴北京入中法大学学习,11月经颜昌颐肖振声介绍,转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法大学中共支部书记[3]:15。1924年,加入茅盾等组织的文学研究会,并当选中法大学学生会主席[7]。1925年,任北京市学生联合会中共党团书记,并参加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工作[3]:17。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后,参与组织北京反对八国通牒大会和示威游行,在三一八惨案中幸免于难[3]:20。8月,受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委派,回四川从事兵运工作,结识朱德[3]:21。同年12月,与杨闇公、朱德刘伯承等发动泸顺起义[8]。1927年春到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文书和中共委员会书记[9]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

[编辑]
参见: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古田会议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序: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梅岭三章》[10]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11]。7日,陈毅在抚州赶上南下的起义军,被任命为第11军第25师第73团政治指导员[3]:27。进入广东后,奉命留守三河坝,归朱德指挥[3]:28。起义军主力于潮汕地区失败后,他协助朱德重新编组部队[3]:31,转战闽粤赣湘边界地区[3]:29,同时对部队进行思想和组织纪律整顿,开展群众工作,支持农民运动,建立统战关系,并把一部分党团员分配到连队,加强基层政治工作[12][13]

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的陈毅

1928年1月,参与领导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党代表[3]:33-34。3月兼任中共郴县县委书记、湘南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和地方武装[3]:37。4月,在宁冈砻市和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任第12师师长,并当选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参与领导创建井冈山根据地[3]:40。5月,出任四军军委书记[3]:41。7月受中共湖南省委指示,率第28、第29两个主力团前往湘南[3]:44。后在国军围攻下遭受损失,撤回井冈山[3]:46-48。1929年1月,随红4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14],任第1纵队党代表[3]:52。6月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代理前委书记[3]:58-59,主持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在会上对毛泽东进行了批评,随后当选前委书记[15]

1929年8月,赴上海参加中共中央军事会议,向中央提交《关于朱德、毛泽东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等文件,对红四军的发展历史、战略战术、组织编制、政治工作等作了详实介绍,受到中央重视[3]:61-62。随后,被指定参加以周恩来为召集人的“三人委员会”,并代中共中央起草了“九月来信”,带回红四军向前委传达,同时请回毛泽东主持前委工作[16][17]。12月,协助毛泽东召开古田会议[3]:67。1930年2月,被任命为红六军(后改称红三军)政治委员、军委书记[18]。6月,任红二十二军军长[3]:70。10月初,率红二十二军北上,配合攻打吉安[3]:71富田事变发生后,陈毅受命前往处理[3]:72

1931年4月起,陈毅在赣西南特区委支援反围剿作战,并率领地方武装配合作战[3]:73。此时,赣西南地区和红一方面军大打AB团,陈毅对于一些查无实据的在押者批准释放,以致被李韶九等怀疑为AB团首要分子,但得毛泽东保护[3]:73。1932年1月,任江西省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19],从江西军区陆续动员大批赤卫队和民工支援作战[3]:74。8月,组织江西军区所属部队配合第一方面军进行乐安宜黄战役。1933年2月,配合主力红军进行第四次反围剿战争[3]:74。9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开始,陈毅任西方军总指挥,率所部转战赣江两岸,配合主力红军作战[3]:75。1934年1月,出席中华全国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再次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被授予二等红星奖章

1934年8月28日,陈毅在江西兴国老营盘指挥作战时负重伤[3]:76。10月,长征开始后,他因腿伤未愈被留在苏区[20],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军委分会委员、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3]:77。1935年3月,与中央分局书记项英根据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的指示,领导红军和游击队突出重围,转入分散游击作战[3]:83-84。此后,在同中央失去联系、国军进行频繁清剿和严密经济封锁的情况下,率部周旋于油山地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21][22]。1936年冬,陈毅在梅岭被国军四十六师围困,写下《梅岭三章》。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梅嶺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

[编辑]
参见:新四军黄桥战役皖南事变
1939年2月,周恩来与部分新四军领导人合影。左起:陈毅、粟裕傅秋涛周恩来朱克靖叶挺

1937年9月6日,陈毅出山,先后在赣州南昌与国民政府地方当局进行合作抗日的谈判[3]:106。后赴湘赣、皖浙赣等游击区传达中共中央指示,动员红军游击队下山整编。期间,险遭湘赣边游击队负责人谭余保错杀[23][3]:108-109新四军成立后,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3]:108、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员[24]。1938年5月,率部挺进江南敌后,开辟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25],先后进行新丰、新塘、句容、珥陵等战斗[3]:112-117。1939年起,执行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3]:122,在南京、上海之间先后取得东湾、延陵等战斗的胜利[26]。11月,组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3]:125

1940年7月,陈毅率江南主力挺进苏北,成立苏北指挥部并任指挥[3]:137。陈毅制订并贯彻了“灭敌、反、联”的策略方针。10月与粟裕等指挥黄桥战役,歼灭韩德勤部主力1万余人[27],随后在盐城与南下八路军会师。11月,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陈毅任副总指挥并代理总指挥。同月,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呈送《关于苏北统战工作的经过与主要经验》的报告,得到肯定并转发全军[3]:150。12月,短暂兼任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一职[28]

1941年,奥地利医学博士罗生特(中)与刘少奇、陈毅合影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任代理军长[29],同政治委员刘少奇等将华中9万兵力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陈毅先后发表《论建军工作》、《论军事建设》,总结经验教训,领导部队整训,推动部队以加强中共领导为中心环节的全面建设[30]。1941年2月,国民革命军李长江部投奔汪精卫,陈毅组织指挥讨伐李长江战役,攻占泰州,歼李长江部5000余人[31]。7月,领导盐阜苏中战役,反击日军扫荡,歼3800余人[3]:159。10月,组织指挥程道口战役[3]:161。1942年春,刘少奇返延安后,陈毅代理军委分会书记,全面贯彻中共中央的方针,领导新四军坚持华中敌后抗战,指挥各部挫败日伪军的扫荡、清乡,发展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也由重建时的9万余人发展到13.5万人[32][33]。1943年10月,在军委分会会议上,遭受新四军代政委饶漱石的批判,此即“黄花塘事件”[3]:168;11月,前往延安,参加中共七大[3]:170。1945年,出席中共七大,当选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34]。8月,任新四军军长、中共中央华中局副书记。当年,陈毅与小自己21岁的张茜结婚,战争期间,长子陈昊苏、次子陈丹淮先后出生。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

[编辑]
参见:第三野战军孟良崮戰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戰役银元之战
1947年,华东野战军领导人合影。左起:叶飞丁秋生韦国清邓子恢、陈毅、唐亮粟裕陈士榘谭震林

抗日战争结束后,陈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副书记、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司令员[35][3]:193。1945年10月,指挥所部发起津浦战役,歼国军2.8万人,迟滞国军北进[3]:192。1946年6月,指挥部队先后攻占德州泰安枣庄周村张店胶县高密即墨等城镇[3]:195。7月起,率领山东野战军南下,取得朝阳集战役的胜利[36];但之后在泗县战役中失利[3]:198。1946年9月,国军攻占淮阴淮安,此后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和陈毅指挥的山东野战军集中行动[3]:200。10月11日,毛泽东专门给华野发电报称:“陈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复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37]。在此以后,同粟裕、谭震林等一起组织指挥了宿北鲁南等战役[3]:202-206

1948年夏,中原野战军部分领导人合影。前排右一钟汉华,右二赵紫阳,右三李雪峰。中排右起:陈再道杜义德刘伯承、陈毅、王近山,后排右一范朝利、右二孔庆德

1947年1月起,陈毅任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组建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司令员[38]。陈毅主要负责大政方针定夺,具体作战由粟裕负责指挥[39]。次月,组织莱芜战役,歼灭李仙洲[3]:212。同年5月,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运动作战,引起张灵甫的国军精锐整编第七十四师突进,华野决定围歼该部,即孟良崮战役[3]:217,最终张灵甫阵亡[3]:219。同年8月,陈毅与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八个纵队进攻豫、皖、苏等地,取得沙土集战役的胜利,随即挺进豫皖苏地区[3]:227。11月,赴陕北参加中央会议。11月赴陕北参加中央召开的会议,途中应邀在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晋察冀、晋绥等地作报告,阐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3]:229。1948年5月,陈毅调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保留在华东的职位[40],组织巩固中原解放区,保障中原野战军的后勤供应[3]:251。11月,参与组织指挥淮海战役,为总前委常委[41]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书记,陈毅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42]。4月21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陈毅与邓小平等统一指挥渡江作战,攻占南京杭州、上海及东南广大地区[3]:260。在上海战役前,于丹阳主持军政干部训练班,提出“军队不入民宅”等入城纪律[3]:262。5月下旬,攻占上海后,陈毅兼任上海市军管会主任和市长[43][44]上海战役结束后,因上海面临煤炭粮食短缺、金融物价波动,加上十五万国军投诚,上海经济面临崩溃。为此,中财委召集的华东、华北、华中、东北、西北五大区财经领导干部会议在上海开幕(即上海财经会议),陈云主持会议,着手重点解决上海经济[45]:570。当时尽管解放军占领上海,人民币仍然无法在上海金融市场上立足。为贯彻中央政府推行人民币为法定货币的指令,陈毅和陈云发动了著名的“银元之战”,即最初采用抛售银元、禁止银元流通等方式打击投机,但效果甚微[3]:267。银元对人民币的价格仍然高增不止,为此华东局查封上海证券交易所,通过经济及政治兼顾的方式稳定上海金融市场。之后上海商人恶意囤积粮食、棉花和煤炭,为此又组织“米棉之战”,转移华东地区的储备,彻底稳定了上海市的物价[45]:57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编辑]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
1956年10月11日,宋庆龄在上海寓所欢迎印度尼西亚苏加诺总统。后排右四陈毅、右三曹荻秋、右二许建国、右一黄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毅继续担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46]。同时,又开展平抑“七月涨风”、“十月涨风”、1950年“春节抢购风”的斗争,基本打垮投机势力[3]:271-272,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上海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并调整工商业。此外,他还主持共和国建国初年的历次运动,包括土地改革运动三反五反运动[3]:280-281、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3]:282[47][48]。1953年,领导全市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维持利用、调整改造”建设新上海的方针;年底,出席军事系统高干会议,作关于坚持部队政治工作制度的发言。会后,与罗瑞卿谭政一起主持审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3]:289。1954年初,在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前后,在派系斗争中反对高岗饶漱石,支持毛泽东[3]:287-288

1956年10月,张闻天毛泽东宋庆龄周恩来、陈毅(从左至右)在北京中南海

1954年6月,陈毅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上当选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兼管科学院、政法、文化工作[49]。1955年4月,陪同周恩来出席亚非会议[3]:312。9月27日,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2月,任全国科学规划委员会主任[3]:296。9月,出席中共八大,作《目前国际形势和我们的外交政策》的报告[3]:401;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50]。1957年1月4日,与罗荣桓邓子恢联名向中央提出《关于开发海南岛的意见》[3]:401。12月18日,出席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军民用工业结合问题,明确主张军事工业宜加以掌握和提高,而不应减弱,即只宜在不妨碍军工的条件下作些民用产品[3]:402。1961年3月,陈毅与周恩来谈人民公社问题。陈主张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管理体制多样化,以鼓舞群众积极性为主[3]:404。1962年3月上旬,在广州向全国科学家会议和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作“广州会议讲话”,向知识分子行“脱帽礼”[3]:309

1958年2月起,陈毅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3]:314。1961年,又兼任外交学院院长[51]。陈毅在担任外交部长期间,与缅甸尼泊尔阿富汗等划分了边界[3]:320-322。陈毅多次陪同周恩来等出访亚非国家[3]:328,与法国等西方国家建交,发展与日本民间关系[3]:323。在1961年出席解决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和1965年9月北京中外记者招待会[3]:343

与此同时,陈毅仍继续参与军队事务。1959年9月,陈毅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52]。1961年,在北戴河召开的国防工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关于原子弹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陈毅明确表示“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53]。1966年1月8日,陈毅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文革时期及逝世

[编辑]
参见:二月抗争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陈毅,作于1960年冬,首次发表于《诗刊》1962年第一期
1966年刘少奇陈毅率团访问阿富汗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6月,出席刘少奇、邓小平主持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根据会议的决定向外交系统派出8个工作组,支持工作组的工作[3]:345。7月18日,毛泽东从武汉回到北京,听取有关工作组的汇报。7月24日,毛泽东召开会议,决定撤消工作组,并于次日政治局会议上宣布派工作组犯了方向路线性错误[3]:345。8月,出席外交系统各单位批斗工作组的大会,为各工作组承担责任,并教育造反派[3]:346。11月13日,与叶剑英贺龙徐向前在工人体育场和8万多名军队院校学员见面。发表讲话,教育学员们听从党委领导,学好路线斗争,并批评极左的思想行动[54]。11月29日,在工人体育场再次接见上访军校学员,发表讲话[3]:350

1967年1月24日,陈毅在人民大会堂向学生和群众作了检查,恢复工作[3]:352。1月28日,林彪与徐向前到中南海毛泽东审批八条命令[55]。2月16日,军方与文革小组的冲突达到顶峰,陈毅、谭震林李先念纷纷发言怒斥文革小组[3]:354。会后中共文革小组向毛泽东汇报,经毛泽东表态,文革小组开始制造“二月逆流案[3]:355。8月7日,文革小组王力对外交部造反派发表讲话(王八七讲话),煽动夺取外交部权力,支持揪鬥外交部长陈毅,此后不久造反派冲击外交部,以外交部的名义对驻外机构发号施令,造成外交混乱。陈毅一再受到批判。周恩来对此公开表示:“如果你们要抓陈毅、冲击会场,就从我的身上踏过去!”[56]1968年10月,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召开,朱德陈云、叶剑英、徐向前、陈毅、聂荣臻等人被分为不同小组,进行批判[57]。1969年1月3日,毛泽东表示为二月逆流案平反。然而在同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朱德、陈毅、徐向前等元帅继续被分组批判[3]:356

1969年2月初起,陈毅被下放到京郊南口车辆厂蹲点[3]:357。3月5日起,与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每周一次举行国际形势座谈会。陈毅向中央建议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打开中美关系的冰冻状况[3]:357。同年10月,林彪发布《林副主席指示第一号令》,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各军队将领被迫疏散离京,陈毅去石家庄。1970年8月,陈毅参加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发言中维护毛泽东是在实践中群众中锻炼出来的天才,被指为“二陈合流”[3]:360。10月,因病返回北京,入住三零一医院进行全面检查。1971年1月,初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1月16日,在手术中被确诊为肠癌,已有局部转移[3]:361

1972年1月6日,逝世于北京[58]。1月10日,在北京西郊八寶山舉行追悼會,由李德生主持,因毛澤東親臨現場,改为由周恩来致悼词[59]。1月,從陳毅追悼會回來後,毛澤東心情沉重,很久沒有休息好,由於肺心病在心律失常情況下嚴重缺氧,2月12日突然休克[60]:304。8月,周恩來同回國述職之駐外大使和外事單位負責人談話:「毛主席參加陳毅同志追悼會,使我們這些老幹部,使我們忠於主席的人,都很感動。」[60]:304

著作

[编辑]
  • 《陈毅军事文选》1996年解放军出版社;
诗词集
  • 《陈毅诗词选集》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战士出版社;
  • 《陈毅诗词集》上下卷,2012年中央文献出版社
回忆录
  • 《八一起义》《井冈山的斗争》《忆三年游击战争》等文章
  • 《江南杭战之春》载1977年战士出版社《星火燎原选编之一》

家庭

[编辑]

陈毅结过三次婚。

另外,1937年在筹组新四军途中,陈毅在南昌遇到了率领上海战地服务团的胡兰畦,二人早年就是相识相知。此次相见后订下婚约。然而中共党组织上不同意二人结婚,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项英找胡兰畦谈话,要求胡兰畦隐蔽共产党员身份,以国军部队少将身份继续做统战工作对革命更为重要。陈致信胡兰畦:“马革裹尸是壮烈牺牲;从容就义是沉默牺牲,为了革命,我们就吃下这杯苦酒吧。假如我们三年内不能结合,就各人自由,互不干涉。”[65]

爱好

[编辑]

陈毅喜好围棋,对围棋在中国大陆的复兴做出了很大贡献。曾获颁日本棋院的名誉七段、名誉八段称号[3]:308,并于2012年入选了日本围棋殿堂,成为了第一位入选围棋殿堂的非日本籍人士[66]

纪念

[编辑]
位于上海外滩的陈毅雕塑。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任上海市长
  • 在上海市的外灘和平飯店旁設有陳毅的塑像,該地名為陳毅廣場
  • 在陈毅故乡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劳动镇,有陈毅全身石雕像和故居纪念馆。
  • 上海福寿园新四军广场矗立着粟裕大将夫妇纪念铜像、叶挺将军夫妇纪念铜像、陈毅元帅夫妇纪念铜像。
  • 山东孟良崮战役园区大门前矗立着陈毅元帅与粟裕大将的巨石塑像。
  • 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电影《陈毅市长》纪念。[67]

荣誉

[编辑]

评价

[编辑]

陈毅逝世后,毛泽东亲自参加其追悼会[3]:364。追悼会前,毛泽东同张茜和他们的子女谈话中,称“陈毅是个好同志,他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所作的贡献,是已经下了结论的。”[72]并肯定陈毅是“执行中央路线的,是能够团结同志的。”毛泽东还向在场的一位外宾说:“陈毅是支持我的;林彪是反对我的,跑了,摔死了。他也是反对陈毅同志的。”周恩来在悼词中,颂扬陈毅“一生坚持战斗,坚持工作,努力为人民服务。”朱德哀悼陈毅:“一生为革命,盖棺方论定。重道又亲师,路线根端正。”董必武在挽陈毅中写道:“栋折吾忧压,伊谁继直声”[73]

1989年11月,陈毅被中共中央军委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之一[74]

2001年8月23日,中央军委召集“纪念陈毅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江泽民发表讲话[75]。江泽民评价陈毅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并赞扬他“密切联系群众,处处廉洁奉公。他把人民比作“重生亲父母”,时刻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他把一切成就归功于党和人民,从不居功自傲。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真心实意地与各阶层人士交朋友,受到他们的衷心爱戴。他从不向党和人民伸手,始终保持廉洁朴素的生活作风。”[76]

演繹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陈毅故居 - 资阳数字方志馆 - 资阳市人民政府. [2019-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2. ^资阳市乐至县劳动镇旧居村陈毅家庭. [2019-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30). 
  3. ^3.00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103.1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203.2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303.313.323.333.343.353.363.373.383.393.403.413.423.433.443.453.463.473.483.493.503.513.523.533.543.553.563.573.583.593.603.613.623.633.643.653.663.673.683.693.703.713.723.733.743.753.763.773.783.793.803.813.823.833.843.853.863.873.883.893.903.913.923.933.94《陈毅传》编写组. 陈毅传.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5.ISBN 7-80092-054-2. 
  4. ^王蔚; 吴克斌. 陈毅. 北京: 昆仑出版社. 1999: 8.ISBN 7-80040-376-9. 
  5. ^张植信等编著. 将帅从这里起步.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76.ISBN 7-205-00393-8. 
  6. ^范济国主编.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7: 184.ISBN 7-5351-0043-0. 
  7. ^刘树发主编. 陈毅年谱 上.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63–64.ISBN 7-01-002156-2. 
  8.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主编. 泸顺起义.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1986: 7. 
  9. ^王永均. 黄埔军校三百名将传.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9: 148.ISBN 7-219-01084-2. 
  10. ^陈毅. 陈毅诗词选集.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7: 20–21. 
  11. ^Barbara Barnouin; Changgen Yu.Zhou Enlai: a political lif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6:40.ISBN 978-962-996-244-9. 
  12. ^谭震林等著. 陈毅. 香港: 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8: 2. 
  13. ^张日新; 李祖荣著. 红军时期的陈毅. 北京: 档案出版社. 1991: 29–42.ISBN 7-80019-274-1. 
  14. ^杨奎松. 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内战与危机1927-1937.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3: 126.ISBN 978-7-214-08098-1. 
  15. ^1929年陈毅大骂毛泽东:红四军不是你大权独揽. 搜狐. 2014-11-07 [2015-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16. ^叶永烈.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四川人民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2014: 155.ISBN 978-7-220-09205-3. 
  17. ^党史研究资料 Issues 12. 1984: 10. 
  18. ^江西省档案馆;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 上.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 344. 
  19. ^张明金、刘立勤.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200个军区. 北京: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10: 5.ISBN 978-7-5033-2252-5. 
  20. ^王树增.长征.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66.ISBN 978-7-02-005798-6. 
  21. ^宋时轮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I.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9: 91.ISBN 7-5000-0247-5. 
  22. ^康永升编著. 新四军.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9: 3–4.ISBN 978-7-220-07804-0. 
  23. ^《新四军战史》编辑室. 新四军战史.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0: 13.ISBN 7-5065-3798-2. 
  24. ^王树增. 抗日战争:第一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 544.ISBN 978-7-02-011003-2. 
  25. ^姜克夫. 民国军事史:第三卷. 重庆出版社. 2009: 155.ISBN 978-7-229-00840-6. 
  26. ^袁德金编著. 陈毅元帅画传.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7: 3.ISBN 978-7-220-07448-6. 
  27.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2012: 469.ISBN 978-7-5432-2049-2. 
  28. ^《黄克诚传》编写组. 黄克诚传.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2: 146.ISBN 978-7-5154-0177-5. 
  29. ^Tetsuya Kataoka.Resistance and Revolution in China: The Communists and the Second United Fro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17.ISBN 978-0-5200-2553-0. 
  30. ^陈毅. 陈毅军事文选.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6: 118–151;185–207.ISBN 7-5065-2701-4. 
  31. ^《粟裕传》编写组. 粟裕传.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2: 149.ISBN 978-7-80092-921-2. 
  32. ^史全伟. 刘少奇思想研究资料.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82.ISBN 978-7-5073-3779-2. 
  33. ^黄峥. 刘少奇一生.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 193.ISBN 978-7-5073-1294-2. 
  3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 下.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601.ISBN 7-208-05733-8. 
  35. ^刘兆东编著. 陈毅在山东.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5: 12.ISBN 7-80199-195-8. 
  36. ^何仁学; 杨峰.解放战争全记录 第2卷 力挽狂澜.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137.ISBN 7-220-04527-1. 
  37. ^粟裕. 粟裕回忆录.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7: 321.ISBN 978-7-5065-5426-8. 
  38. ^南京军区《第三野战军战史》编辑室.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9: 89.ISBN 978-7-5065-5397-1. 
  39. ^欧阳青. 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 北京: 长城出版社. 2011: 211.ISBN 978-7-5483-0058-8. 
  40.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编委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0: 207.ISBN 978-7-5065-5398-8. 
  41. ^周鸿、朱汉国 主编 (编). 中国二十世纪纪事本末附卷·人物.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 413.ISBN 7-209-02403-4. 
  42.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三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0: 325.ISBN 978-7-80237-381-5. 
  43. ^查俊峰等编著. 晚年陈毅.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0: 13.ISBN 7-212-01713-2. 
  44. ^陈德仁等主编. 开国元勋 共和国首届政要纪实 第2卷.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2: 467.ISBN 7-80092-867-5. 
  45. ^45.045.1朱佳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陈云年谱(上卷).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ISBN 978-7-5073-0787-0. 
  46.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四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1: 22.ISBN 978-7-80237-427-0. 
  47.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 上海通志 第2册.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739–740.ISBN 7-80681-645-3. 
  48. ^朱文轶; 李菁.陈毅在昏迷中喊着什么?.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9-06-11 [2015-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9. ^徐达深,张树军,蒋建农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实录 第1卷下.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749. 2009.ISBN 978-7-206-06261-2. 缺少或|url=为空 (帮助)
  50. ^王琦. 历届中共中央委员人名词典 1921-1987.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2: 218.ISBN 7-80023-494-0. 
  51. ^学院更名与教学调整时期(1958—1966). 新浪. 2005-09-14 [2015-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52.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5: 77.ISBN 7-80137-800-8. 
  53. ^陈毅称为了原子弹可当裤子遭顶:光屁股搞不了原子弹. 新浪. 2014-11-24 [2015-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54. ^孟昭瑞. 共和国震撼瞬间.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263.ISBN 978-7-020-09124-9. 
  55. ^王年一. 大动乱的年代.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42.ISBN 978-7-01-007863-2. 
  56. ^于俊道主编;梁汉编. 共和国领袖、元帅、将军交往实录 元帅卷 陈毅.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47.ISBN 7-220-05408-4. 
  57. ^徐向前. 历史的回顾.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87: 841–842.ISBN 7-5065-0126-0. 
  58. ^星火燎原编辑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第一卷.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7: 13.ISBN 7-5065-5031-8. 
  59. ^Perlez, Jane.A Leader in Mao's Cultural Revolution Faces His Past. New York Times. 2013-12-06 [2015-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1). 
  60. ^60.060.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逄先知金沖及主編 (编). 《毛澤東傳(第六卷)》 香港第一版. 香港: 中和出版. 2011.ISBN 978-988-15116-8-3. 
  61. ^庄春贤; 陈安.陈毅与他的第一任妻子肖菊英.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1-12-07 [2015-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62. ^揭秘陈毅与第二任妻子赖月明的悲情姻缘. 人民网. 2013-07-23 [2015-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63. ^山岚.红墙内的子女们 上. 延边大学出版社. 1998: 298.ISBN 978-7-5634-1080-4. 
  64. ^64.064.164.2档案破译:中国十大元帅的后代现在干什么?. 新华网. 2006-01-28 [2015-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6). 
  65. ^袁继成; 吴明堂. 武汉黄埔女兵.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4: 150–158.ISBN 978-7-216-08250-1. 
  66. ^吴清源登日本围棋殿堂 陈毅元帅2012年曾当选. 网易. 2015-07-22 [2015-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8). 
  67. ^腾讯新闻电影《陈毅市长》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8. ^柬埔寨国王赠予毛主席周总理最高勋章.人民日报. 1956-02-19: 1.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69. ^广东省省长陈郁举行宴会 欢送西哈努克亲王 陈毅副总理赞扬柬埔寨坚持独立不畏强暴的风格 西哈努克把最高荣誉勋章授予陈毅.人民日报. 1960-12-26: 1.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70. ^陈毅副总理拜会苏加诺总统 苏加诺总统授予陈毅元帅二级勋章,并设午宴招待 苏班德里约为陈毅元帅访问印度尼西亚举行招待会.人民日报. 1961-03-30: 1.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71. ^周恩来总理拜会纳赛尔总统 周总理向纳赛尔总统赠礼,纳赛尔总统授给周总理“共和国颈章”.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社. 1963-12-16.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72. ^崔京生.陈毅鲜为人知的故事. 东方网. 2001-08-26 [2015-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73. ^杜易; 石国宝.霜重色愈浓,斗争见英雄——回忆陈毅同志.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74. ^中国当代军事家. 中国网. 2007-03-05 [2015-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75. ^纪念陈毅同志诞辰100周年. 搜狐. 2001-08-24 [2015-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76. ^江泽民.在纪念陈毅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1-08-23 [2015-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外部連結

[编辑]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陈毅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陈毅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职务
新頭銜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
1949年5月-1955年2月
繼任:
陈毅
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市长
前任:
陈毅
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
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市长
1955年2月-1958年11月
繼任:
柯庆施
新頭銜全国科学规划委员会主任
1956年-1958年
机构改组
原因:改组为国家科委
前任:
周恩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
1958年-1972年
繼任:
姬鹏飞
中国共产党职务
前任:
饶漱石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第一书记
1950年-1954年
繼任:
陈丕显
教育職務
前任:
陈辛仁
外交学院院长
1961年-1969年
繼任:
刘春
陈毅家系
陈荣盛
 
朱氏
 
 
 
 
陈昌礼
 
黄培善
 
 
 
 
 
 
 
 
 
 
 
 
 
 
 
 
 
 
 
 
 
 
 
 
 
 
 
 
 
 
 
 
 
萧菊英
 
赖月明
 
陈毅
 
张茜陈世禄陈世勋粟裕
 
楚青
 
 
 
 
 
 
 
 
 
 
 
 
 
 
 
 
 
 
 
 
 
 
 
 
 
 
 
 
 
 
 
 
 
 
 
 
 
 
 
 
 
 
 
 
 
 
 
 
 
 
 
 
 
 
 
 
 
 
陈昊苏陈丹淮陈姗姗
 
王光亚陈小鲁
 
粟惠宁
 
 
1989年11月确定
(33人)
1994年8月增补
(3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肩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肩章
1956年9月28日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56年9月至1969年4月任职(1966年8月改组
6+1常委会委员
毛泽东(主席) ·刘少奇(副主席) ·周恩来(副主席) ·朱德(副主席) ·陈云(副主席) ·林彪(1958年增选,副主席) ·邓小平(总书记)
17+3 委员
毛泽东 · 刘少奇 · 周恩来 · 朱德 · 陈云 · 邓小平 · 林彪 ·林伯渠(1960年逝世) ·董必武 ·陈毅 ·罗荣桓(1963年逝世) ·李富春 ·彭真(1966年8月打倒) ·彭德怀 ·贺龙 ·刘伯承 ·李先念 ·柯庆施(1958年增选,1965年逝世) ·李井泉(1958年增选) ·谭震林(1958年增选)
6 候补委员
乌兰夫(1966年8月打倒) ·张闻天 ·陆定一(1966年8月打倒) ·陈伯达 ·康生 ·薄一波
« 第七届第八届(十一中全会前)第八届(十一中全会后)»
人选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
政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1978年)
第五届(1980年)
第五届(1982年)
第六届
第七届
第八届
  1. 朱镕基(兼央行行长)
  2. 邹家华
  3. 钱其琛(兼外交部长
  4. 李岚清
  5. 吴邦国(增补)
  6. 姜春云(增补)
第九届
第十届
  1. 黄菊
  2. 吴仪(兼卫生部长)
  3. 曾培炎
  4. 回良玉
第十一届
第十二届
第十三届
第十四届
总理
副总理
秘书长
   

 1.外交部  部长:陈毅(兼)
 2.国防部  部长:林彪(兼)
 3.国家计划委员会  主任:李富春(兼)
 4.国家经济委员会  主任:薄一波(兼)
 5.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主任:聂荣臻(兼)
 6.公安部  部长:谢富治(兼)
 7.内务部  部长:曾山
 8.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任:乌兰夫(兼)
 9.农业部  部长:廖鲁言(至1966年5月由江一真代理)
10.农垦部  部长:王震
11.林业部  部长:刘文辉
12.水产部  部长:許德珩
13.冶金工业部  部长:吕东
14.化学工业部  部长:高扬
15.第一机械工业部  部长:段君毅
16.第二机械工业部  部长:刘杰
17.第三机械工业部  部长:孙志远
18.第四机械工业部  部长:王诤
19.第五机械工业部  部长:邱创成
20.第六机械工业部  部长:方强
21.第七机械工业部  部长:王秉璋
22.第八机械工业部  部长:陳正人
23.煤炭工业部  部长:张霖之
24.石油化学工业部  部长:余秋里
25.水利电力部  部长:傅作义
26.地质部  部长:李四光

27.建筑工程部  部长:李人俊
后拆分为:
建筑工程部  部长:刘裕民
建筑材料工业部  部长:赖际发
28.纺织工业部  部长:蒋光鼐
29.轻工业部  部长:李烛尘
30.铁道部  部长:吕正操
31.交通部  部长:孙大光
32.邮电部  部长:朱學範
33.物资管理部  部长:袁宝华
34.劳动部  部长:马文瑞
35.财政部  部长:李先念
36.粮食部  部长:沙千里
37.商业部  部长:姚依林
38.对外贸易部  部长:叶季壮
39.文化部  部长:陆定一
40.教育部  部长:何伟
41.高等教育部  部长:蒋南翔
42.卫生部  部长:钱信忠
43.体育运动委员会  主任:贺龙(兼)
44.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  主任:张奚若
45.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  主任:方毅(兼)
46.华侨事务委员会  主任:廖承志
47.第二轻工业部  部长:徐运北
48.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  主任:谷牧

历次全体会议
※ 上列为1965年至1970年国务院机构设置。
 
22直属机构
7办事机构
※ 上列为1965年至1970年国务院机构设置。
19+7组成部门
划归军委办事组
管辖的组成部门
6直属机构
※ 上列为1970年至1975年期间的国务院机构设置。
第二届国务院第三届国务院第四届国务院
总理
16副总理
秘书长
   

01.内务部  部长:钱瑛曾山
02.外交部  部长:陈毅(兼)
03.国防部  部长:彭德怀(兼) →林彪(兼)
04.公安部  部长:罗瑞卿(兼) →谢富治
05.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  主任:陈云(兼)
06.国家计划委员会  主任:李富春(兼)
07.国家经济委员会  主任:薄一波(兼)
08.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主任:聂荣臻(兼)
09.财政部  部长:李先念
10.粮食部  部长:沙千里
11.商业部  部长:程子华姚依林
12.对外贸易部  部长:叶季壮
13.水产部  部长:許德珩
14.冶金工业部  部长:王鹤寿
15.化学工业部  部长:彭涛
16.第一机械工业部  部长:赵尔陆段君毅
17.第二机械工业部  部长:宋任穷刘杰
18.煤炭工业部  部长:张霖之
19.石油工业部  部长:余秋里
20.地质部  部长:李四光

21.建筑工程部  部长:刘秀峰
22.纺织工业部  部长:蒋光鼐
23.轻工业部  部长:李烛尘
24.铁道部  部长:滕代远
25.交通部  部长:王首道
26.邮电部  部长:朱學範
27.农业部  部长:廖鲁言(1964年9月起江一真代理)
28.农垦部  部长:王震
29.林业部  部长:刘文辉
30.水利电力部  部长:傅作义
31.劳动部  部长:马文瑞
32.文化部  部长:沈雁冰
33.教育部  部长:杨秀峰
34.卫生部  部长:李德全
35.体育运动委员会  主任:贺龙(兼)
36.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任:乌兰夫(兼)
37.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  主任:张奚若
38.华侨事务委员会  主任:廖承志
39.农业机械部  部长:陳正人
40.第三机械工业部  部长:张连奎孙志远

15直属机构
  1. 国家统计局
  2. 国家测绘总局
  3. 中国人民银行
  4. 中央气象局
  5. 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
  6. 新华通讯社
  7. 广播事业局
  8.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9. 国务院宗教事务局
  10. 国家档案局
  11. 国务院参事室
  12. 国务院外国专家局
  13.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14. 国务院总理办公室
  15. 中国农业银行(1963年增设)
  16. 中央手工业管理总局(1961年增设)
  17. 国家物资管理总局(1961年增设)
  18. 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1963年增设)
  19. 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1964年增设)
  20. 对外经济联络总局(1964年撤销)
  21. 国家海洋局(1964年增设)
  22. 国家房产管理局(1962年增设)
  23. 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1964年增设)
  24. 国务院法制局(1959年撤销)
  25. 国务院人事局(1959年撤销)
  26. 国家编制委员会(1963年增设)
  27. 中央机要交通局(1959年撤销)
6办事机构
第一届国务院第二届国务院第三届国务院
总理
12副总理
秘书长
   

 1.内务部  部长:谢觉哉
 2.外交部部长 周恩来(兼)
 3.国防部部长 彭德怀(兼)
 4.公安部  部长:罗瑞卿
 5.司法部  部长:史良
 6.监察部  部长:钱瑛
 7.国家计划委员会 主任李富春
 8.国家建设委员会 主任薄一波王鹤寿
 9.财政部  部长:李先念
10.粮食部  部长:章乃器
11.商业部  部长:曾山
12.对外贸易部  部长:叶季壮
13.重工业部  部长:王鹤寿

1956年拆为:

冶金工业部  部长:王鹤寿
化学工业部  部长:彭涛
建筑材料工业部  部长:赖际发
14.第一机械工业部  部长:黄敬
15.第二机械工业部  部长:赵尔陆
16.燃料工业部  部长:陈郁
17.地质部  部长:李四光
18.建筑工程部  部长:刘秀峰
19.纺织工业部  部长:蒋光鼐

20.轻工业部  部长:贾拓夫沙千里
21.地方工业部  部长:沙千里
22.铁道部  部长:滕代远
23.交通部  部长:章伯钧
24.邮电部  部长:朱學範
25.农业部  部长:廖鲁言
26.林业部  部长:梁希
27.水利部  部长:傅作义
28.劳动部  部长:马文瑞
29.文化部  部长:沈雁冰
30.高等教育部  部长:杨秀峰
31.教育部  部长:张奚若
32.卫生部  部长:李德全
33.体育运动委员会  主任:贺龙(兼)
34.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任:乌兰夫
35.华侨事务委员会  主任:何香凝
36.第三机械工业部  部长:张霖之
37.国家经济委员会  主任:薄一波
38.国家技术委员会  主任:黄敬
39.城市建设部  部长:万里
40.食品工业部  部长:李烛尘
41.水产部  部长:许德珩
42.农垦部  部长:王震
43.森林工业部  部长:罗隆基

20+5直属机构
8办公机构
第一届 5人
第二届 初16人
第三届 初14人
第四届 22人
第五届 初22人
第六届 初29人
第七届 初28人
第八届 初25人
第九届 初31人
第十届 初24人
第十一届初25人
第十二届初23人
第十三届24人
第十四届23人
周恩来(1949—1958)陈毅(1958—1972)姬鹏飞(1972—1974)乔冠华(1974—1976)黄华(1976—1982)吴学谦(1982—1988)钱其琛(1988—1998)唐家璇(1998—2003)李肇星(2003—2007)杨洁篪(2007—2013)王毅(2013—2022)秦刚(2022—2023)王毅(第2次,2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30日下午选举产生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6人)
  1. 朱德
  2. 刘少奇
  3. 宋庆龄(女)
  4. 张澜(民盟)
  5. 李济深(民革、致公)
  6. 高岗(1954年8月17日自杀身亡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56人)
  1. 陈毅
  2. 贺龙
  3. 李立三
  4. 林伯渠
  5. 叶剑英
  6. 何香凝(女,民革)
  7. 林彪
  8. 彭德怀
  9. 刘伯承
  10. 吴玉章
  11. 徐向前
  12. 彭真
  13. 薄一波
  14. 聂荣臻
  15. 周恩来
  16. 董必武
  17. 赛福鼎(维吾尔族)
  18. 饶漱石
  19. 陈嘉庚(无党派)
  20. 罗荣桓
  21. 邓子恢
  22. 乌兰夫(蒙古族)
  23. 徐特立
  24. 蔡畅(女)
  25. 刘格平(回族)
  26. 马寅初(无党派)
  27. 陈云
  28. 康生
  29. 林枫
  30. 马叙伦(民进)
  31. 郭沫若(无党派)
  32. 张云逸
  33. 邓小平
  34. 高崇民(民盟)
  35. 沈钧儒(民盟)
  36. 沈雁冰(无党派)
  37. 陈叔通(无党派)
  38. 司徒美堂(致公党)
  39. 李锡九(民革,1952年3月10日病逝)
  40. 黄炎培(民建)
  41. 蔡廷锴(民促)
  42. 习仲勋
  43. 彭泽民(农工党)
  44. 张治中(民革)
  45. 傅作义(无党派)
  46. 李烛尘
  47. 李章达(救国会,1953年12月9日病逝)
  48. 章伯钧(农工党)
  49. 程潜(民革)
  50. 张奚若(无党派)
  51. 陈铭枢(民联)
  52. 谭平山(民联)
  53. 张难先(无党派)
  54. 柳亚子(民革)
  55. 张东荪(民盟)
  56. 龙云(民革)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
林伯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互选产生)
市委书记
第一书记
书记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市政府首长
市人民政府市长
市人民委员会市长
市革命委员会主任
市人民政府市长
市政协主席
市监委主任
各省正职领导人索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時期
上海特别市政府市长
上海市政府市长
淪陷時期
上海市大道政府市长
督办上海市政公署督办
上海特别市政府市长
傅筱庵苏锡文(代)陳公博吴颂皋(代)周佛海
上海市政府市长(復員)
錢大鈞吴国桢陈良(代)赵祖康(代)
附: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
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市长
上海人民公社临时委员会主任
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
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復設)
八路军新四军编制及将领

八路军
军部
第115师
第120师
第129师

新四军
军部
(1937年10月)
军部
1941年1月
下辖
1938年1月
第一支队
第二支队
第三支队
第四支队
司令员:高敬亭徐海东
下辖
1941年1月
第1师
第2师
第3师
师长兼政委:黄克诚
第4师
第5师
师长兼政委:李先念
第6师
师长兼政委:谭震林
第7师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冷战相关人物
北美洲
 美国
 加拿大
 古巴
 尼加拉瓜
南美洲
 阿根廷
 巴西
 智利
 英国
 法國
 西德
 義大利
 挪威
 葡萄牙
西班牙 西班牙
 土耳其
 聖座
 苏联
华沙条约组织
 东德
 波蘭
 捷克斯洛伐克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亚
匈牙利 匈牙利
 阿尔巴尼亚
 南斯拉夫
亚洲
东亚
海峽兩岸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民國
 日本
朝鲜半岛
 朝鲜
 韩国
 蒙古人民共和国
东南亚
越南
 北越
 南越
 印度尼西亞
 泰國
 菲律賓
 马来西亚
 新加坡
 緬甸
 柬埔寨
 老挝
南亚
 阿富汗
 印度
 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
 澳大利亞
中东及非洲
中东
 土耳其
 以色列
 埃及
 约旦
 叙利亚
 伊拉克
 沙烏地阿拉伯
伊朗 伊朗
利比亚 利比亞
 阿尔及利亚
 突尼西亞
也门
 北也門
 南也門
巴勒斯坦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撒哈拉以南
非洲
 南非
 塞内加尔
 几内亚
 科特迪瓦
 马里
 上沃尔特 布吉納法索
 加纳
 多哥
 達荷美 贝宁
 奈及利亞
 中非
 加彭
 刚果共和国 剛果人民共和國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
埃塞俄比亚 衣索比亞
 索马里
 肯尼亚
 乌干达
 坦桑尼亚
 安哥拉
 纳米比亚
 尚比亞
 羅德西亞 辛巴威
 马拉维
莫桑比克莫桑比克莫桑比克
 利比里亚
概念
事件
人物
社会主义阵营
印度支那三国
东南亚
南亚
 美国
西欧
英联邦
 日本
中东北非
 非洲
拉美
 联合国
国际友人
外交人员
中国外交官的摇篮
院长王帆 党委书记崔启明
管理机关
沿革
校园
  • 展览路校区
  • 沙河校区
教学机构
  •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
  • 英语系
  • 外语系
  • 国际法系
学院
国际经济学院
其他机构
  • 基础教学部
  • 研究生部
  • 国际关系研究所
  • 国际教育学院(IPP·IBP·IMP)
知名人物
历任院长
知名校友
相关机构
注:* 周恩来曾表示希望兼任外交学院首任院长,但未能实现。1959年前,外交学院一直没有任命正院长。^ 在学院未设院长期间任常务副院长,主持学院工作。
国际
各地
学术
人物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陈毅&oldid=89754894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