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陈学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36年的陈学昭

陈学昭(1906年4月17日—1991年10月10日[1]),原名陈淑英陈淑章。曾用笔名学昭野渠式徽等,祖籍河南,生于浙江海宁,中国作家、记者。[2]她是中国20世纪最多产的女作家之一。[3]她支持毛泽东的文化政策。

生平

[编辑]

祖籍河南,1906年生于浙江海宁,1920年在南通的中国第一家女子师范学校南通女师受预科教育。该校是1902年由张謇创办的。[4]1922年,她进入上海爱国女学文科。她加入浅草社,于1923年发表处女作《我所希望的新妇女》。此外,1927年,陈学昭在《新女性》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现代女子的苦闷尾声》“解释女性选择单身的新现象”,像其他中国新女性那样“参与公民生活”而不是持家。[5]她在浙江和北京听课。1925年,出版第一部散文集《倦旅》。协助创办杂志《语丝》《新女性》。1927年—1935年,她在巴黎学习西方文学。1927年—1931年,她兼任天津大公报》驻欧特派记者。期间,她在法国与医学生何穆结婚。[6]1935年在法国克莱蒙大学英语University of Clermont-Ferrand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她与丈夫回国;他们于1941年离婚。[1]

毛泽东与陈学昭等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陈学昭在第三排左起第五)

1940年,她去延安,1942年秋成为《解放日报》四版编辑,后调任中共中央党校四部文化教员,[2]被毛泽东称赞为“既是文学家,又是教育家”。1942年她与毛泽东参加了决定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延安文艺座谈会[6]:xxi毛泽东发表讲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一份重要的政策文件,也是延安整风运动的基础。[6]:12

1945年,陈学昭参加接待到延安访问的国民参政会黄炎培傅斯年褚辅成赵超构等六人。7月1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其申请仅在被批示“多向列宁学习”后就被迅速批准。[6]:xxii9月中下旬离开中央党校,10月初离开延安赴东北。中央原决定陈学昭去法国参加国际妇联活动。次年任《东北日报》副刊编辑。1949年,她成为浙江大学党支部书记兼中文系教授,在浙大因為主張全校應該學習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改造思想而與數學系系主任蘇步青爭執。[6]:121953年,为中国出访苏联代表团之一。[7]1957年,她被打为右派,失宠。文化大革命期间,陈学昭一度间断了写作。1978年她恢复写作。[2]

陈学昭还将巴尔扎克的一些作品和戴高乐的《6月18日呼籲》由法语翻译为中文。她于1991年去世。[2]

作品精选

[编辑]
  • 散文集《忆巴黎》(1929年)
  • 散文集《如梦》(1929年)
  • 长篇小说《南风的梦》(1929年)
  • 很大程度上是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1949年)
  • 中篇小说《土地》(1953年)
  • 长篇小说《春茶》(1957年)
  • 回忆录《浮沉杂忆》. 花城出版社. 1981年. ,英译本Xuezhao Chen; Jeffrey C. Kinkley; Caroline Greene.Surviving the Storm: A Memoir. M.E. Sharpe. 1990年.ISBN 978-1-56324-553-4. 

[2][6]

参考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陈学昭
  1. ^1.01.1Fister, Barbara.Third World Women's Literatures: A Dictionary and Guide to Materials in English需要免费注册.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5:57.ISBN 0313289883.  含有內容需登入查看的頁面 (link)
  2. ^2.02.12.22.32.4Ho, Clara Wing-chung.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Women2. M.E. Sharpe. 1998: 84–85.ISBN 9780765607980. 
  3. ^Dooling, Amy D; Torgeson, Kristina M.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 An Anthology of Women's Literature from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8: 165–68.ISBN 0231107013. 
  4. ^Fong, Grace S.Female Hands: Embroidery as a Knowledge Field in Women's Everyday Life in Late Imperial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PDF). Columbia.edu. [31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16-03-04). 
  5. ^Molony, Barbara.Gender in modern East Asia : an integrated history. Theiss, Janet M., 1964-, Choi, Hyaeweol First. Boulder, CO. 29 March 2016: 254–255.ISBN 978-0-8133-4875-9.OCLC 947808181. 
  6. ^6.06.16.26.36.46.5Chen, Xuezhao.Surviving the Storm: A Memoir. M.E. Sharpe. 1991: xvii.ISBN 1563245531. 
  7. ^Women of Chin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31 March 2015
中国近现代文学流派和社团
文学流派
甲寅派
前期
后期
学衡派
论语派
战国策派
鸳鸯蝴蝶派
初期白话诗派
新月派
象征诗派
现代诗派
九叶派
七月派
心理分析派
流亡文学
京派
海派
荷花淀派
山药蛋派
晋察冀诗派
民歌叙事体诗潮
里下河派
白洋淀诗群
朦胧诗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寻根文学
先锋派
痞子文学
荒诞文学
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语丝社
莽原社
未名社
狂飚社
浅草社
沉钟社
弥洒社
湖畔诗社
南国社
太阳社
蒋光慈 ·杨邨人 ·孟超 ·钱杏邨(阿英) · 林伯修(杜国庠 ·夏衍 ·洪灵菲 ·戴平万 ·楼适夷 ·顾仲起 ·刘一梦 ·殷夫 ·冯宪章 ·祝秀侠 ·王艺钟 ·徐迅雷 · 圣悦(李平心 ·任钧 ·童长荣
我们社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鲁迅 ·茅盾 ·郭沫若 ·周扬 ·田汉 ·蒋光慈 ·孟超 ·阿英 ·王任叔 ·郑伯奇 ·洪灵菲 ·陈荒煤 ·戴望舒 ·端木蕻良 ·馮鏗 ·关露 ·胡风 ·胡也频 ·李伟森 ·楼适夷 ·柔石 ·沙汀 ·谢冰莹 ·徐懋庸 ·阳翰笙 ·叶以群 ·殷夫 ·于伶 ·郁達夫 ·张天翼 ·周文 ·丁玲 ·夏衍 ·冯乃超 ·马加 ·马子华 ·王志之 ·王余杞 ·王西彦 ·方土人 ·方之中 ·丘东平 ·叶灵凤 ·叶紫 ·田间 ·白薇 ·任白戈 ·任钧 ·许幸之 ·孙席珍 ·杨骚 ·杨刚 ·李辉英 ·丽尼 ·邱韵铎 ·何家槐 ·林淡秋 ·欧阳山 ·周立波 ·周而复 ·草明 ·彭柏山 ·洪深 ·聂绀弩 ·夏征农 ·陶晶孙 ·萧三 ·舒群 ·蒲风 ·雷石榆 ·穆木天 ·艾芜 ·吴奚如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中国诗歌会
穆木天 ·任钧 ·杨骚 ·蒲风 ·白曙 ·杜淡(窦隐夫) ·王亚平 ·温流 ·关露 ·石灵 ·田间 ·柳倩 ·辛劳 ·洪道 ·苏夫 ·林林 ·袁勃 ·雷石榆
中国文艺社
六一社
东北作家群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讲学社
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1949年7月-1953年9月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候补委员
  1. ^注1:解放区保留名额6人
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1953年7月-1966年
主席
副主席
秘书长
副秘书长
理事
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
1979年11月-1985年1月
主席
第一副主席
副主席
书记处书记
理事
  1. ^注1:台湾、港澳各保留二名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1949年7月-1953年10月
主席
副主席
常务委员
委员
候补委员
秘书长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
1979年11月-1988年11月
名誉主席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国际
各地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陈学昭&oldid=84923431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