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阿修罗 (印度神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关于与「阿修罗 (印度神话)」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請見「阿修罗」。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0年11月12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阿修罗 (印度神话)"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柬埔寨吴哥窟的阿修罗浮雕

印度教神話阿修罗梵語असुर),義為大力神,是一群追求力量的神靈,與提婆互相對抗,阿修羅有時被視為暴力的神靈。

印度教系列模板
印度教
神祇
生命
倫理
解脫
經典英语Hindu texts
聖典
吠陀
分冊
奥义书
其他聖典英语List of Hindu scriptures
吠陀支
往世书
史傳英语Itihasas
副吠陀英语Upaveda
论典英语Shastra契經
文獻分類
修行
禮拜
冥想和行功
瑜伽
四行法
節日
古代
中古
現代

概述

[编辑]

阿修罗及提婆(包括那伽)都是生主的後代。最早期的吠陀教文獻記載提婆族司掌自然現象,如黎明女神乌莎斯及氣候神/雷神因陀羅。而阿修罗族是一群司掌道德及社會的神祇,如伐楼拿(佛教名:水天)掌管天則與理法梨多英语rta,和跋伽守護信徒的財富與婚姻;密多羅(佛教名:彌勒菩薩)、伐楼拿弗栗多都是很具知名度的阿修罗神祇。毗楼遮那(佛教名:大日如來)、松巴英语Sumbha尼森巴英语Nisumbha原為阿修罗王,後被佛教吸收成為佛陀的稱號[來源請求]

在吠陀教早期的神話中,仁善的阿修羅被稱為阿底提耶(Aditya),由伐樓那(Varuna)所領導,而殘惡的阿修羅被稱為陀那婆(Danava),由弗利多( Vritra)所領導[1](p.  4)

後來婆羅門教的文獻如《往世书》和《过去如是说英语itihasa》中,提婆與阿修罗兩方之間的差別開始被明確地二元化,阿修罗作為提婆的敵人被描寫成邪惡的一眾。根據《薄伽梵歌》16.6章的詳細描述,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帶有daivi sampad(神聖的特質,提婆的詞根)或asuri sampad(惡魔的特質,阿修罗的詞根)。總結《薄伽梵歌》16.4章,asuri sampad代表了傲慢、自負、妄想、狂怒、嚴肅及無知[2]。部分正直善良的原為阿修罗的神靈,如伐楼拿,後期就因此而在神話中被「易族」至提婆一方。

佛敎神話中的阿修羅

[编辑]
主条目:阿修罗 (佛教)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对婆羅門教神话中的阿修羅作出新的解释,有说分佈在五道轮回中的各道,随着大乘佛教興起,它提出六道轮回説,将阿修罗列為單獨的道趣,并且在神話中吸收阿修罗到天龙八部護法神队伍中。

詞源和同源文明對比

[编辑]

和北歐神話中的阿薩神族的同源性

[编辑]
参见:阿萨神族

中土一般情况下是将其中的“阿”(a-)字解作“非、不、无”,这和“阿弥陀佛”的“阿”字是同一个,a-有印欧语同源词英文、拉丁文an-/un-/a-。对“修罗”(-sura)词义的解释较多,有:天、端正、酒、同类等等。合起来爲“非天”、“无酒”、“无端正”等。「非天说」阿修罗有天神的福报却没有其德性,似天非天;「无酒」就是说不喝酒,传说阿修罗本用海水酿酒,因海水苦鹹,酒味不佳,阿修罗嫉妒忉利天神有美酒佳肴,一怒之下不再饮酒;「无端正」就是说貌醜,佛经解阿修罗男性相貌極醜陋,女性美貌多姿,常迷倒天人,故阿修罗常与忉利天人联姻。

现今一些語言學家卻认为,梵語asura一詞不是由a-(非、不)词根组合而来,而是和古諾斯語的æsir(即北歐神話中的阿薩神族)及阿維斯陀語的ahura(可見於祆教善神阿胡拉·馬自達的名字之中)一詞為同源詞,在其他印欧语同源词中有大王王公等含义;故或爲固定拼写的单词,本就是一类神靈的名称,但這一説法仍有很大的爭議性。

參考引用

[编辑]
  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Hale-1999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 ^Gita Supersite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10-10. Chapter 16 sloka 4,English Translation - of Sri Ramanuja's Sanskrit Commentary - Dr. S Sankaranarayan.
教義
世界观和神话地理
解脱
伦理
学派
體系
神祇
文献經典
传说生物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阿修罗_(印度神话)&oldid=89995627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