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開基武廟

坐标22°59′47″N120°12′03″E / 22.996442°N 120.200831°E /22.996442; 120.20083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開基武廟原正殿
開基武廟原正殿
别称關帝港開基武廟、小關帝廟
位置臺灣台南市中西區新美街114號
坐标22°59′47″N120°12′03″E / 22.996442°N 120.200831°E /22.996442; 120.200831
建造时间永曆二十三年(1669年)
官方名称開基武廟原正殿
類型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寺廟
詳細登錄資料
地图

關帝港開基武廟,俗稱小關帝廟,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是一間供奉文衡聖帝(關羽)的廟宇。該廟的前殿(原本的正殿)被公告為臺南的直轄市市定古蹟,登錄名稱為開基武廟原正殿

沿革

[编辑]

開創

[编辑]

按《開基武廟廟誌》所載,開基武廟位於臺灣府城大西門內關帝港,被認為始建於明鄭時期,明永曆十六年(1662年)當時鄭成功部將自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通淮關岳廟奉請二個關聖帝君神像來臺,民間在永曆二十三年(1669年)在承天府西定坊的港口前,搭蓋草寮來供奉神像,隨後因參拜者日益增多而而集資在原址建廟,成為全台灣首座興建的關帝廟,故名為「開基武廟」。又因該廟與後來的祀典武廟同樣祭祀關公但且面積較小,因此民祀位低,使得居民都稱此廟為「小關帝廟」。該廟不但面積較祀典武廟小,19世紀前也為民間所興建、管理,因此維護上不若祀典武廟。[1]

近代

[编辑]

1926年,民間人士依照原建築型式對開基武廟加以調整,但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廟受到盟軍轟炸幾乎全毀,屋頂遭受焚燒,直到1947年經地方仕紳籌款才於原址修繕。其後雖然經過幾次興修,特別是1974年因正殿屋頂漏水嚴重而展開重修的工程中將後殿拆除,而正殿部分仍依稀可見以往風貌,1976年新大殿落成,部分原先供奉在正殿的神像移至大殿供奉此外經多次整建後,該廟古建築僅剩下當初三川門與正殿的部分,因此內政部於1985年指定該建物為古蹟時,登錄名稱為「開基武廟原正殿」。

建築設計

[编辑]

開基武廟屬於街屋型態的廟宇建築,廟前緊臨道路,原屬於三落之建築格局,後1974年將後殿拆除,並於正殿右後方另外興建明聖堂、正殿正後方興建新大殿,現在指定為古蹟的部分則由三川門與正殿部分構成,雖格局狹小仍形成連續的空間,結構牆體均採磚石造,建築構造則是硬山擱檁的承重牆系,正殿屋頂為硬山單簷燕尾式。

此外,開基武廟所留存的匾額等文物也頗為豐富,其中石碑保存自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的「重興開基武廟臺郡郊舖紳士捐金碑記」[2]與「重興開基武廟本境郊舖紳士捐金碑記」[3]。現存最古之文物則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武廟信徒所獻之「衡文天闕」匾,以及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的「行大道」匾,光緒二年(1876年)的「立人極」匾等古物。[4][5]

正殿仍在使用中的鐘鼓為清咸豐八年(1858年)製作,鐘屬於清代常見的圓體平口大鐘,材質為鉎鐵,鐘面有銘文。

主祀

[编辑]

開基武廟正殿主祀文衡聖帝(關羽),神像左側則為戰後增祀的張仙大帝王靈天君,神龕內同時供奉五公菩薩神牌,五公菩薩為寶公、朗公、志公、化公、康公,另外在神龕下方供奉虎爺,山牆設置壁龕供奉馬使爺與赤兔馬。正殿神龕後方供奉三官大帝,正殿右後方的明聖堂供奉地藏王菩薩與歷代先賢,祭祀多為廟方主事主導。

交誼境

[编辑]

米街廣安宮首貮境萬福庵南勢街西羅殿、玉泉文衡殿、六興境帆寮慈蔭亭、開基共善堂、外關帝港厲王宮、祀典武廟、大武街聖帝殿。

圖片

[编辑]
  • 1949年開基武廟重修後照片
    1949年開基武廟重修後照片
  • 開基武廟廟內,面積較祀典武廟為小
    開基武廟廟內,面積較祀典武廟為小
  • 開基武廟原正殿廟內
    開基武廟原正殿廟內
  • 開基武廟主祀神-關聖帝君
    開基武廟主祀神-關聖帝君
  • 開基武廟配祀-馬使爺
    開基武廟配祀-馬使爺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陳昭吟. 〈台南市大小關帝廟在文獻中的里坊釐辨〉. 臺南市: 《臺灣文獻季刊》. 2009年9月: 135–170(中文(臺灣)). 
  2. ^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重興開基武廟臺郡郊舖紳士捐金碑記. 2021-11-27 [2021-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3. ^國家文化記憶庫.重興開基武廟本境郊舖紳士捐金碑記. 2021-11-27 [2021-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7). 
  4. ^陳奮雄. 《臺南開基武廟志》. 臺南市: 臺南開基武廟. 2002(中文(臺灣)). 
  5. ^《台南市第三級古蹟開基武廟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 臺南市: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1987(中文(臺灣)). 
  •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1989年,台北,聯經出版社
  • 莊永明,《臺北老街》,1992年,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 李乾朗,《臺灣建築史》,1979年,台北,北屋圖書公司
  • 李乾朗,《廟宇建築》,1983年,台北,北屋圖書公司


外部連結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開基武廟
新港墘港
佛頭港
王宮港
媽祖港
關帝港
內關帝港
外關帝港
南勢港
南河港
安海港
福心堂(今安海港聚宋宮之前身)
松仔腳港
港南保興宮(後合併為臺南神興宮
外新港
外新街神安廟(後合併為臺南神興宮) | 開基開山宮
番薯港
清末形成
城內
八協境
六合境
八吉境
西
六和境
六興境
十八境
二十一境
小西門
內外
四安境
城外
七合境*
三協境*
近代形成
四聯境
四協境
五盟境
註:石萬壽〈臺灣府城的城防〉認為大西門南北由三協境與七合境防守,但謝奇峰《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指出舊籍並未明載大西門南北段對應的境名、七合境實指普濟殿的七角頭、三協境是二戰後與四聯境一同出現,且不包括風神廟。此處暫從舊說列出七合境與三協境。
古蹟
歷史建築
文化景觀
聚落建築群
考古遺址
中西區
國定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東區
國定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南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北區
國定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文化景觀
考古遺址
安平區
國定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安南區
國定古蹟
四草砲臺(鎮海城)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永康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歸仁區
歷史建築
新化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楠西區
歷史建築
聚落建築群
仁德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官田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麻豆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考古遺址
佳里區
直轄市定古蹟
臺灣歷史建築
西港區
直轄市定古蹟
七股區
歷史建築
將軍區
歷史建築
學甲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北門區
國定古蹟
歷史建築
新營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後壁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白河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東山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六甲區
歷史建築
下營區
歷史建築
下營文貴醫院(已拆除)
柳營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鹽水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善化區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考古遺址
山上區
國定古蹟
新市區
考古遺址
龍崎區
歷史建築
其他
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
臺北市
臺北市直轄市定古蹟
政府類建築
衙署、機構
城郭、關塞
宗教類建築
寺廟、教堂
祠堂、墓葬
碑碣、牌坊
宅第
教育、書院
產業設施
其他
新北市
新北市直轄市定古蹟
政府類建築
衙署、機構
城郭、關塞
宗教類建築
寺廟、教堂
祠堂、墓葬
碑碣、牌坊
宅第
教育、書院
產業設施
待分類
桃園市
桃園市直轄市定古蹟
宗教類建築
寺廟、教堂
祠堂、墓葬
碑碣、牌坊
宅第
產業設施
其他
臺中市
臺中市直轄市定古蹟
政府類建築
衙署、機構
城郭、關塞
宗教類建築
寺廟、教堂
祠堂、墓葬
碑碣、牌坊
宅第
教育、書院
產業設施
其他
臺南市
臺南市直轄市定古蹟
政府類建築
衙署、機構
城郭、關塞
宗教類建築
寺廟、教堂
祠堂、墓葬
碑碣、牌坊
宅第
教育、書院
產業設施
其他
高雄市
高雄市直轄市定古蹟
政府類建築
衙署、機構
城郭、關塞
宗教類建築
寺廟、教堂
祠堂、墓葬
碑碣、牌坊
宅第
教育、書院
產業設施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開基武廟&oldid=89440350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