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鎮海樓 | |
|---|---|
重修后的镇海楼全貌 | |
| 基本信息 | |
| 别称 | 樣樓 |
| 位置 | 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州市鼓楼区华大街道永恒社区福飞南路139号 |
| 坐标 | 26°06′25″N119°17′33″E / 26.107000°N 119.292372°E /26.107000; 119.292372 |
| 宗教 | 中国民间信仰 |
| 主神 | 三仙姑 |
| 建立时间 | 大明洪武四年(1371年) |
| 地圖 | |
![]() | |
镇海楼(閩東語:鎮海樓,教會羅馬字:Déng-hāi-lèu),古名样楼(閩東語:樣樓,教會羅馬字:Iông-lèu),坐落于中国福州市鼓楼区屏山顶上,原是福州城内正北的标志。过去海舶昏夜进口,都以此作为标志。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负责砌筑福州府城。建城时,先在屏山顶修建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双层城楼,高约20米,作为各城门楼建造的样本,称为样楼。样楼是当时福州最高的建筑物。当年登样楼可以远瞰闽江口乃至东海,所以又名镇海楼。楼前广场有七口石缸,排列如北斗七星,称七星缸。清乾隆六十年重修,镇海楼历史上屡经毁建。1970年代因防止成为敌机轰炸参照物而拆毁[1]。21世纪初曾重修,并于2009年1月23日向公众开放。2019年曾重修,并于2019年6月1日开放[2]。
镇海楼由基座和其上的双城城楼构成。基座矗立于海拔72.30米高的屏山峰顶,高为10.26米。最后一次重修后的楼高22.3米,面阔43.5米,进深24.5米。城楼外观为歇山顶加腰檐,城门式高台二层楼阁。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门窗及牛拱等均为实木,吊顶为平暗式,并与梁架之间施以弯枋、一斗三升,为典型的福州传统建筑式样。
镇海楼的西侧,原摆着七口石缸,呈北斗七星状摆列,每口缸上圆下尖,呈陀螺状,缸口直径50厘米,缸深70多厘米,由花岗岩凿成,底部是一个莲花座,称为七星缸。斗勺盛水,意在伏火灾,喻示福州城平安吉祥。由于镇海楼在1969年底至1970年初被拆毁,仅有两口缸当时搬到华林寺而幸存,目前存于重修后的镇海楼的架空层。于2006年起的最近一次重修中于原址重新摆设了七口新凿好的大石缸,恢复原建制。
由于镇海楼重建后福州地区一直没有被台风正面袭击过(注:最后一个正面袭击福州市的台风是2005年第19号台风“龙王”),民间普遍认为镇海楼在一定程度上保佑了福州地区,因此镇海楼很快在民间收到追捧[3]。
由于福州人普遍相信镇海楼有防台风的力量,因此每当有台风来袭福州,镇海楼都会通宵亮灯[4]。
26°6′25″N119°17′31″E / 26.10694°N 119.29194°E /26.10694; 119.2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