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金耀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耀基教授
Professor King Yeo-Chi
SBSJP
1966年11月,金耀基參觀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第5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任期
2002年9月11日—2004年6月30日
前任李國章教授
继任劉遵義教授
第7任新亞書院院長
任期
1977年3月1日—1985年7月31日
校長李卓敏馬臨
前任全漢昇
继任林聰標
个人资料
出生 (1935-02-14)1935年2月14日90歲)
 中國浙江省天台縣
国籍 中華民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亲属兄長:金培基、金裕基
胞弟:金樹基(1936-2020)、金銘基
姊︰金漣漪
学历
母校臺灣省立臺北成功中學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政治大學
匹茲堡大學
获奖銀紫荊星章
经历
      • 1971年:獲新亞書院聘為社會學教授
      • 1977年:改制後出任首任新亞書院院長
      • 1985年:改任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
      • 200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任期兩年

金耀基SBSJP(英語:Ambrose King Yeo-Chi,1935年2月14日—),出生於中國浙江省天台縣白鶴嶺跟村(今白鶴鎮上聯新村之盤龍村[1]),成長於臺灣。臺灣及香港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第5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生平

[编辑]

金耀基在家中排行第三,祖父是金登峴,父親金瑞林。因金瑞林幼年喪父,祖母為金瑞林變賣祖田以便他攻讀法律。金耀基形容其父為其書法的啟蒙老師。1937年間,母親帶同金耀基等五名子女到浙江輾轉避難,只能斷斷續續完成小學教育。1947年,父親金瑞林應邀任上海市警察局主任秘書,金耀基隨之赴滬,在育仁中學完成兩年初中。1948年底,其父賣去在上海的住宅後,攜全家於1949年1月登上太平輪渡臺定居。

1966年11月,金耀基(左一)及王雲五(左二)參觀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抵台後,金耀基全家只能在台北杭州南路一間小房子居住。金耀基臺灣省立成功中學修讀一年初中及三年高中後畢業,再在國立臺灣大學修讀法學士。1957年攻讀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1964年獲公費赴美留學,在美國匹茲堡大學攻讀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碩士[2],1965年回台。先在政大執教,後兼任臺灣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主力《東方雜誌》復刊的工作。1966年出版著作《從傳統到現代》。1967年第二度考取美國國會獎學金,並在匹茲堡大學完成博士學位,論文為《The Chinese Ombudsman Institution in a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其後也加入匹大社會學系。

1969年,香港中文大學創校校長李卓敏獲匹大頒授榮譽博士,經人介紹下認識金耀基,1970年加入新亞社會學系。曾任新亞書院院長(1977-1985)、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1989-2002)及校長(2002-2004),又嘗於英國劍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德國海德堡大學等校訪問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研究興趣主要為中國現代化及傳統在社會、文化轉變中的角色。1977年,港督麥理浩讀過金氏所撰的〈行政吸納政治〉(Administrative Absorption of Politics in Hong Kong (Asia Survey, 15.5, May 1975, p. 422-439)一文,有意委任他進入立法局,唯金氏表示中大事務繁重,因而婉拒[3]。在任職中大校長期間,他曾經推展裁併學系計劃,為大學開源節流,但遭受學生強烈反對,最後只推展部分計劃(包括取消由理學院及工商管理學院合辦之「化學管理」課程;但原本屬裁併對象的人類學系及日本研究課程則保留)。而在即位初期,亦曾表示有條件支持「中科合併[4]。金耀基是非官守太平紳士,1998年獲特區政府頒授銀紫荊星章。

1980年代前後,金耀基屢屢為臺灣國民黨政府不願推行西方民主,禁止組黨等舉措辯護[5],與民主進步黨對壘,是保守陣營的知名學者。如就1979年美麗島事件,金耀基在《中國時報》寫下的〈民主為本,法治為先〉就寫到︰「暴力與民主法治是南轅北轍的。民主的真義是用點數人頭來代替打破人頭,但高雄事件中所出現的卻正是打破人頭!法治的真義是尊重程序的理性,但在這次暴力運動中,所顯示的則剛剛是反程序理性的,毫無疑問,高雄事件在民主政治的道路上投下了極大的陰影。」[6],又例如「發展中社會的一黨政治是否絕對封閉了走向民主之路呢?在這一點上, 許多社會學家的研究並不如此悲觀。有些關注民主前途的學者認為一黨政治中,民主的可能是存在的。李普賽(Lipset)就相信有些第三世界社會中的「一黨民主」的形式是有望的。他指出這些黨……包含了不同的利益和階層的……亦即黨內結構是多元性的,黨內的多元性也發揮了制衡的功能。……政黨需代表社會廣泛的利益才合民主。準此以論,兩黨制未必民主……有的一黨制……就可以是民主,因其黨內具有社會各主要利益團體的代表性」[7]。1994年,他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8]

金耀基自從在2004年從中大退休後,多以寫作及整理著作文章為主,較少就大學及書院發表個人意見,亦幾乎未有再公開評論時事及政治。而在2017年,金耀基罕有地贊助該年新亞書院歌唱比賽「扣人新弦」;2019年4月,他亦獲新亞書院邀請,主講「新亞書院七十週年學術講座」。他亦曾為中大校內多個部門、書院題字;而最近一次則為2012年,為新落成、由其舊部李沛良教授出任院長之伍宜孫書院題字,而該五字的書法風格較金氏舊作豪放。而他唯一並非為中大題字的「墨寶」,則為沙田瀝源邨福海樓的真善美攝影公司招牌,亦是唯一沒有「題」或「敬題」落款的金氏「墨寶」。2023年8月,金耀基與多間傳媒茶敘,指2019年的反修例事件,令香港民主運動成為過去式,《港區國安法》的出現是不幸,但如果沒有國安法止暴制亂,香港將會更不幸,並同意2019年是「黑暴」,不論其基於的原因為何,而香港仍有法治。不過,金耀基指北京亦不想改變香港的自由、有秩序及發展的環境,認為香港可按《基本法》,循序漸進重新推動民主,但就不能採用對抗式的爭取,更不可踩到分離主義的紅線。[9]

主要著作

[编辑]
  • 《中國民本思想之史底發展》(1964)
  • 《現代人的夢魘》(1966)
  • 《海德堡語絲》(1986)
  • 《中國社會與文化》(1993)(2013春季全新修訂版)
  • 《中國民本思想史》(1993)
  • 《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1994)
  • 《大學之理念》(1983)(2000)(2013春季全新修訂版)
  • 《中國政治與文化》(1997)(2013春季全新修訂版)
  • 《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1997)
  • 《從傳統到現代》(1997)
  • 《金耀基自選集》(2002)
  • 《中國的現代轉向》(2004)(2013春季全新修訂版)
  • 《敦煌語絲》(2007)
  • 《社會學與中國研究》(2013)

文章

[编辑]

榮譽

[编辑]

勳銜

[编辑]

榮譽博士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上海人在香港·人物志》,上海總會,2022年,中和出版,頁154
  2. ^《上海人在香港·人物志》,上海總會,2022年,中和出版,頁155-158
  3. ^《上海人在香港·人物志》,上海總會,2022年,中和出版,頁162
  4. ^存档副本. [200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3). 
  5. ^金耀基. 知識份子與中國現代化(BA0021)──中國現代化的歷程(2) - 政治發展與政治現代化的突破、中國民主之建構. 臺灣: 時報文化. 1991.ISBN 957130199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6. ^〈民主為本,法治為先〉,收錄於《金耀基社會文選》(台北︰幼獅出版,1985 [1983]),頁304
  7. ^〈中國民主之建構〉,收錄於《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台北︰時報出版,1984 [1982]);金氏引用Lipset著作講過的話,吳乃德在論文〈反對論述和社會科學〉中提到他找不到這樣的話
  8.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七十周年校慶學術講座—金耀基教授. [2023-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2). 
  9. ^金耀基罕有談政治籲不應追擊中大 指19年「毫無疑問是『黑暴』」.自由亚洲电台. 2023-08-22 [2023-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5). 

外部連結

[编辑]
學術機關職務
前任:
全漢昇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
1977年-1985年
繼任:
林聰標
前任:
李國章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2002年-2004年
繼任:
劉遵義
中大1977年改制前
(稱校長,President
1 錢穆教授(1949年—1965年)2 吳俊升教授(1965年—1969年)3 沈亦珍教授(1969年—1970年)4 梅貽寶教授(1970年—1973年)5 余英時教授(1973年—1975年)6 全漢昇教授(1975年—1977年)
中大1977年改制後
(稱院長,College Head
7 金耀基教授(1977年—1985年)8 林聰標教授(1985年—1992年)9 梁秉中教授(1992年—2002年)10 黃乃正教授(2002年—2010年)11 信廣來教授(2010年—2013年)12 黃乃正教授(2014年—2020年)13 陳新安教授(2021年—)
副校長代任校長
容啟東(1963年-1964年)
校長
1李卓敏(1964年-1978年)→ 2馬臨(1978年-1987年)→ 3高錕(1987年-1996年)→ 4李國章(1996年-2002年)→ 5金耀基(2002年-2004年)→ 6劉遵義(2004年-2010年)→ 7沈祖堯(2010年-2017年)→ 8段崇智(2018年-2025年)→ 9盧煜明(2025年-)
學術單位
學院
研究院
成員書院
學生組織
中大學生會
書院學生會
管理機構
关联機構
其他
區域
地標
教研設施
雕像
社會事件
重要人物
歷任校董會主席
歷任校長
諾貝爾獎諾貝爾獎
菲立兹獎
香港人道年獎
其他
其他
1990年10月7日成立,2006年2月28日終止運作。
李登輝總統時期
1990-2000
主任委員:李登輝
第一屆
1990.10.2聘任
副主任委員
(3人)
委員
(30人)
研究委員
(12人)
第二屆
1992.1.1聘任
副主任委員
(3人)
委員
(28人)
研究委員
(22人)
第三屆
1995.3.1聘任
副主任委員
(3人)
委員
(32人)
研究委員
(22人)
第四屆
1996.10.4聘任
副主任委員
(3人)
委員
(31人)
研究委員
(21人)
第五屆
1997.11.8聘任
副主任委員
(4人)
委員
(31人)
研究委員
(20人)
第六屆
1999.3.25聘任
副主任委員
(4人)
委員
(32人)
研究委員
(24人)
陳水扁總統時期
2000-2006
停止活動
 民国八十三年(1994年)當選
数理科学组
7人
生命科学组
8人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6人
工程科学组
2人
国际
各地
人物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金耀基&oldid=87836693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