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金玺诏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212年西西里金璽詔書(提昇波希米亞國王的地位與權力)
1218年伯恩金璽詔書(確認伯恩的帝國自由城市地位,但很可能是偽造品)

金璽詔書(拉丁语:bulla aurea),或著稱作「金色詔書」、「金記詔書」、「金皮詔書」或「黃金詔書」等,是指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由拜占庭帝國(東羅馬)皇帝或是歐洲君主所頒發的詔書,因下方系有金印,而非一般人使用的铅印、蜡印,故稱金璽詔書。[1]最有名的金璽詔書是1356年金璽詔書,為神聖羅馬皇帝查理四世發佈,該詔書任命了七大選帝侯

金璽這個專有名詞本來專指代表金印的金質裝飾品本身,後來用來泛稱整張詔書。日文翻譯為「金印敕書」或「黃金文書」等,均不遠於原意。

起源

[编辑]

8世紀左右,拜占庭君士坦丁堡政府之詔書僅為單方面發出的命令,並沒有在會議上形成契約。然而,這樣最後被認定是十分不利的,特別是當拜占庭帝國面對不斷出現的外患,努力尋求一個抑制外來勢力損害帝國的方法時。12世紀時,拜占庭人開始在文章中繫上金璽,以增強協商時宣誓立約的威信。其它歐洲君王模仿拜占庭詔書樣式,只是更為謹慎正式。金璽詔書在西歐封建制度下得以修改加強,更較拜占庭的原形隆重正式,或者是宣佈更高級於普通的政令。

歷史上著名的金璽詔書

[编辑]

以下羅列出中古歐洲比較著名的金璽詔書:

參見

[编辑]

註解

[编辑]
  1. ^Martin Kitchen,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Germa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72.
  2. ^李邁先著,《東歐諸國史(當代完備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頁72。
  3. ^周力行著,《匈牙利史》(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頁55。
  4. ^郭恒鈺著,《德意志帝國史話》(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頁26。
  5. ^三十年戰爭前期(波西米亞階段1618~1625)因為普法爾茨選帝侯支持波西米亞獨立運動,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取消其選帝侯資格,改以巴伐利亞公爵代之。唯西發利亞和約之後仍予保留,是故選帝侯在1648年擴充為八名。1692年後又新列漢諾威選帝侯,總計九名。詳見王曾才編著,《西洋近世史》(臺北:中正書局,2001年),頁116~119、199。
  6. ^Martin Kitchen,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Germany , p64.
继承自
(962–1245)
早期
(1245–1648)
中期
(1648–1806)
晚期
頭銜
圣物
選舉
選定
儀式
承認
列表
薩克森王朝
法蘭克尼亞王朝
霍亨斯陶芬王朝
韋爾夫王朝
盧森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
政治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邦國
重要城市
行政圈
1500年设立
1512年设立
其他
選帝侯
1356年设立
17世紀设立
19世紀設立
外交
重要條約
和東帝國關係
社會
公教
歷史
人物
教區
新教
事件
教派
人物
信條
其他
民族
日耳曼人
羅曼人
斯拉夫人
波羅的人
其他人
象徵
教育
文化
科技
教育
軍事
制度
參與戰爭
人物
元帥
著名將領
遺產
德意志
奧地利
普魯士
參見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金玺诏书&oldid=86233190
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